柳湘莲性格特征研究论文

2022-04-2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湘莲性格特征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我是个瓷艺工作者,以绘制人物瓷画为主。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创作人物瓷画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有三点:一是人物形象传神,二是文化内涵丰富,三是与器型完美结合,装饰性强。前二点与国画相同,后一点为瓷画所独有。首先是人物形象必须传神。

柳湘莲性格特征研究论文 篇1:

李渔改编戏中的艺术形象

摘 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小说家,他创作的小说,经常由自己改编成戏曲,以期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在他现存的小说戏曲作品中,有一部故事传奇、人物丰富的改编戏《奈何天》,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李渔不仅以独特的巧思谋画全剧的情节结构,在人物塑造上也颇费苦心。本文就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阙忠,进行分析,旨在考察李渔的戏剧作品在人物设定上较前后的进步与不足,从而更深层次地探讨李渔思想上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人物性格 情节结构 进步 缺陷

从“无声戏”到“有声戏”。

明清之际,戏曲小说之间相互改编形成了一股潮流。李渔是这个改编潮流的重要践行者。他把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无声戏》,明确表明了自己创作的一个重要立场——小说为无声之戏,稗官和传奇之间可以相互连通。在李渔的创作实践中,小说和传奇之间的界限不再壁垒分明。他把自己的多部小说改编为戏曲,其中很特殊的一部,就是由《丑郎君怕娇偏得艳》改编的戏曲作品《奈何天》。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以丑角为主要人物,而且还一反“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创造了“丑夫配美妻”的新故事模式。《奈何天·序》中写道:“惟传阙里候事,一去陈言尽翻场面,惟才色者是厄!”{1}道出了小说的宗旨。从小说改编成戏曲,不仅故事的情节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的人物也产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增加了阙忠这个人物形象,这和其他的改编戏不太相同的。阙忠这一人物形象是重新创作出来的,可见这一人物,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比目鱼·改生》一折中,李渔借主人公谭楚玉的身份,有一段关于戏曲角色作用的讲述:“那戏文里的小生,不是因人成事,就是助人成名,再不见他自立门户。”{2}可以称得上是对“小生”这一角色的精准阐释。阙忠在《奈何天》中的角色设定是小生,也的确如李渔所言,他是一个助人成事的义仆角色。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阙忠不同于以往戏曲中帮衬的“梅香”、打诨的“丑奴”,他不再是简单的“仆人”角色。戏中借阙里候之口,引出了他:“阙忠,你是我得力的管家,一应钱财出入都是经你的手。”{3}首先,阙里候十分信任他。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介绍这位家仆,凭借这份信任,可以见得这个人不会蠢笨无能。

阙忠的出场平平淡淡,但是却因为接下来的一番举动,产生了和主人公阙里候登场截然不同的舞台效果。阙里候的出场伴随着滑稽和诙谐,但是陪同出场的阙忠却显示了与之不同的智慧和见识。

戏曲和小说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由原来的全知全能,转变了身份,让剧中人物为之代言,阙忠就是为自己立言的一个替身。只见他一张口便是:“只要做些积德的事,钱神更比魁星验,乌纱可使黄金变”{4}这样的劝世忠言。正当读者觉得这一角色就是如同嚼蜡的道学先生时,李渔赋予和设定了他独特的戏剧性格和重要的戏剧地位。

首先如前文所提到的,阙忠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和远见的人。他自报家门之时,说到自己“赋材敏捷,秉性忠良”{5},这是一个很准确的认知。他不仅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且还十分忠心。阙里候遇到的几乎所有困扰,他都义不容辞地出谋划策。当阙里候烦恼世代积累到自己这一辈,只得显富却难得大贵之时,阙忠立刻献上了一个于国于家都有好处的计策。他鼓励阙里候抓住兵荒马乱、朝廷向民借贷筹备军饷的机遇,获得名留青史的好前程。他准确地认识到,作为一方大富之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与其等着朝廷征调,不如顺水推舟,主动捐助朝廷,将来还可以获得一个朝廷褒奖的机会。他劝阙里候,钱财可以再获得,但是机会却不能错过。正是因为他的力劝,阙里候才拿出钱财,襄助边关,在危急时刻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战乱的时代,豪强地主都是极尽搜刮钱财,而阙忠却能深谋远虑,看到在人人诛心,步步算计的乱世中,只有及时出手,为国效力,才是富豪之家得以保全的生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具抱负和眼界的人。

除去人物性格上智慧的特点,阙忠另一个重要的性格因素就是忠诚。这表现在两个很重要的戏剧场景中。第一个是在获得了主人捐助的一笔资金之时,他并没有作壁上观,任由这份钱财流入官府之中,使得家主“徒受虚名,边军不沾实惠,钱财委之沟壑。”{6}他深知朝廷腐败,即便这份银钱不是自己的所出,他为了主人的善心能尽到最大的作用,不惜千里奔赴边关,一直看到财物尽其用方才完成使命。在他准备远行之时,还将家中一切事务安排妥当,使家中不乱,主人不受其烦。焚烧贫困百姓的债券,为主人积德行善。两件大功直接给阙里候带来了大贵之运和变形之资。可以说没有阙忠的费心尽力,阙里候获得天神的恩赐、朝廷的加封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方面是在朝廷的官员深感这样千里送粮输财的行为难能可贵之时,阙忠毫无霸占功劳之心,一心标举这一切的善行都来自于主人阙里候,自己只是借花献佛,并且他竭力为主人争取朝廷的嘉奖。这份忠心一直持续到戏的结尾,他亲自为阙里候的三位夫人求取封诰,设计《闹封》一出,为主人齐家,替夫人和解。即使最后他自己拜官作臣,回乡再见主人也不望阙里候的恩德,以卑位自居。

阙忠身上第三方面重要的性格特点就是淡泊情爱。在这部戏剧中,作者刻画的智勇双全,忠孝节义的角色——阙忠,并没有风流多情的一面。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面英雄”,这和李渔的一贯创作风格很不相称。在李渔乃至大多数明清剧作家笔下,最活灵活现、被人津津乐道的是,角色多为风流才子、多情小生。以汤显祖为代表的剧作家,是描情绘像的圣手。李渔在这部戏中刻画的男性形象却一反常态,几乎都是不完美的。以阙不全为代表的“丑却多情”和以阙忠为代表的“美而无情”的男性角色,性格上都是有缺陷的。阙忠的所有戏剧行动中,有两次涉及女性人物。第一次是阙里候希望阙忠代替自己去和何小姐相亲。阙忠一番严词拒绝:“不但有主仆之分,又且有嫌疑之别”,让阙里候不得不打消了念头。阙忠自己不去相亲,但是却亲自安排了梨园子弟代替阙里候去骗亲,并且还为阙里候想好了将来事发的对策。在这一出中,阙忠丝毫没有怜香惜玉之意,只有忠心为主之情。这种“冷面冷心”的性格特点,在另一出戏中,益发确凿无疑。《奈何天·师捷》一出,阙忠假扮俘虏成功接近了女贼头,打入了敌人内部成为内应。他成为内应之后,主动献计给袁经略,发誓要斩杀那女贼头于“被窝软榻”之上,最终朝廷凭借阙忠“擒贼先擒王”的计谋,打败了这支女子叛军。阙忠在这一出中,只有家国大义,并没有一点对女贼头的仁慈和心软。冷淡情爱的性格特征尤为明显,最终他封官拜爵也没有落入“金榜题名必有花烛之喜”的套路中。不得不说,李渔在戏中创造的这个人物形象,的确是一个胸中有宏图,却无儿女情的冷面郎君。

二、人物对情节结构发展的作用

李渔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不仅表现了这个角色独特的性格特征,还将人物在情节结构中安排重要的关目上,展现其重要意义。阙忠在戏中出现的关目并不多,但是他是整出戏各条线索、人物关系的汇合点。没有这个人物的出场,所有的架构都将难以连接。《奈何天》由小说改编成戏曲之后,本身的结构也从原来的一线到底变成了一主一副双线发展的结构。主要结构如下图所示:

主线:阙里候虑婚——邹小姐进门——婚后逃禅——另娶何小姐——何小姐逃禅——再娶——吴小姐进门——吴小姐逃禅——袁大人劝归——阙里候受封——阙里候变形——阖家团圆

副线:阙忠献助边计——获准——临行前焚券(积德)——护送银钱去边关——以钱换粮草,赈济百姓(再积德)——请缨去打探敌情——协助破贼,保家卫国(积德)——为主人请功

戏曲将小说里从未出现过的阙忠,串联成为副线的主要人物。大大展开了故事的情节。改编后的戏曲较小说结构上也复杂了很多。阙忠这条线索和阙里候这条线索出现过几次交锋,并存在这因果关系。阙忠从献上助边计策开始接下来为主人焚烧债券、到边关赈济贫苦百姓以及最后为国家荡平敌寇都在为阙里候行善事,积厚德。正因为有了他的善行才感动鬼神,为阙里候变形,成就这段风流戏文。一主一副两条线到阙忠平定战乱归来正式会合。在改编戏中,阙忠为情节的推进和戏剧团圆的结果做出了重要贡献。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阙忠这一角色在结构上的重要作用已经讨论清楚。而他在戏剧情节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第一是通过情节的移换凸显人物性格。小说中阙里候的诸多行为和语言在戏曲中都移植到了阙忠的身上。在前两次娶亲的时候,小说里阙里候想出了熄灯洞房,寻人代相亲的计谋。而到了戏曲中,振夫纲和代相亲的计划都是出自阙忠之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一方面是为了戏剧效果,突出阙里候痴蠢不堪的喜剧形象,增强讽刺效果;另一方面彰显了阙忠智慧和忠诚的正面形象,深化人物性格特征。

第二是借助情节的扩充增加戏剧的冲突。小说受到篇幅限制,结构和情节很少能充分展开。而在改编的戏曲之中,由于演出的需要,在情节上要大大地扩充,以期制造戏剧冲突,营造戏剧效果。这是戏曲区别于小说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改编后的《奈何天》中,扩充的情节几乎都和阙忠相关。从二十二出到二十六出长达四出的篇幅中,主要的情节就是阙忠奉银助边的种种细节。从筹措粮饷、换银为粮到求粮济民、助军胜利,作者用很长的篇幅交代这位主要人物的活动。将原本小说中冲突仅仅局限在儿女情长的格局打破。更多的将儿女之情,家国之情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展现出不同于小说的另一番广阔景象。李渔塑造的“阙忠”形象,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赋予他在家和国之间相互勾连的作用。由此来看,这个角色的重要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三、作者的艺术理想

阙忠是《奈何天》戏中李渔创作的一个全新的角色,他在这个角色的身上寄托了自己诸多的期望。阙忠是《奈何天》中另一类“残缺之人”的代表。这类人拥有绝世的才貌,却贫贱卑微。李渔不仅让他在情节中成了关键的结构点,还通过他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倾向。

一方面,阙忠为一个“成就他人型”的人物,与主人公阙不全在性格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阙不全愚蠢无知,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事业上他都没有自己的主见。而阙忠却不然,他只是一个仆人,却有深远的见识,不同凡响的胆气,同时他还是一个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英雄式人物”。这样的秉性注定了他不会久居人下,最终凭借自己的天赋加努力,扬名立万。相比之下,阙不全的“贵”,是靠金银买到的闲封,作者通过阙不全“散财得贵”这种行为,实际上暗讽了世道的不公。富者有阡陌之资,凭借金钱,轻松可以获得进身之阶;贫者无立锥之地,只有才华,却无安身立命之本。《奈何天·总评》中写道:“奈何天上。英雄跻跻,才子跄跄,为袁为韩为阙忠者,不知凡几。”{7}在阴暗的世道中,为官作宰的是阴险小人,深受磨难的是忠诚能人。通过这两个人物的不同遭际,尤为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阙忠之“贵”实实在在是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的鱼跃龙门。作者一方面希望表达自己对世道不平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想通过阙忠来完成自己“教化人心”的目的。这里体现了作者思想上存在的矛盾性。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却又无法超脱身份,必然导致局限性。李渔同题材的戏曲和小说相较之下,戏曲比小说具备了更加浓厚的劝善说教和批判讽刺的意味。个中的原因可能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从这个方面看来,李渔改编自己的小说,其实不仅仅只是想要创新文体样式,还有他自己更深的用意。

李渔改编自己的小说作品,不仅把小说中的小家庭成功地放在社会大家庭之中来考量,升华了作品的思想,同时还把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思想,幻化成“理想型”的人物,放在自己的戏曲中,为世人所赏鉴。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是李渔想要极力宣扬的。在他的另一部戏中,有一段话,可以说是对他所刻画的这类人物的精确概括:“若还有才有貌,又能循规蹈矩,不做妨伦背理之事,方才叫做真正风流。风者,有关风化之意;流者,可以流传之意。”{8}按照他的理想,阙忠的确是这样的典型代表。他生于没落之家,才貌双全,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越己悖理,才能名利双收。值得关注的是,以阙忠为代表的这类冷面英雄,我们并不觉得陌生。明代《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清代《红楼梦》里的柳湘莲等人,大多都具备这种淡泊情爱,仗义忠诚的特征。李渔塑造的这个形象在这个层面上,可以看作是文学走廊中此类人物形象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阙忠较之水浒英雄,少了些任侠之气,多了些仁义和智慧的儒生风度;较之柳湘莲等人,还缺少性格上的复杂性。从这个角度来考量,阙忠可以看作是一个过渡。在李渔的作品中还有和阙忠性格特征相似的角色,比如小说《合影楼》中的路公。由此可见,这在他的作品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应该被忽视。

综上所述,阙忠这一形象,不仅是李渔谋篇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同时还是自己表现思想感情的重要代表。这个人物是他众多作品中同类人们的一个缩影,以他为一个研究点,可以窥见李渔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用心,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地方。

{1}{2}{3}{4}{5}{6}{7} (清)李渔:《李渔全集·第五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第137页,第9页,第9页,第33页,第33页,第103页。

{8} (清)李渔:《李渔全集·第八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8页。

参考文献:

[1] (清)李渔.李渔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尹守婷

柳湘莲性格特征研究论文 篇2:

精益求精 追求完美

我是个瓷艺工作者,以绘制人物瓷画为主。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创作人物瓷画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有三点:一是人物形象传神,二是文化内涵丰富,三是与器型完美结合,装饰性强。前二点与国画相同,后一点为瓷画所独有。

首先是人物形象必须传神。

人物瓷画作为人物画之一个分枝,愈来愈不满足于形似,而追求一种“神似”的境界。所谓“神似”,指的是将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反映出来。“神似”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如何才能做到神似?顾恺之给出的办法是“以形写神”。

形是神赖以存在的躯壳,神无形不存。写神,必须靠对形的描绘。但人的精神面貌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鲜明地表现在可视的外形上,它如同电光石火,常常是一显即隐、稍纵即逝的,因此,“以形写神”,要善于抓住对象“本真性情发现”那一刹那的情状,把它准确地反映出来。

南宋陈造《江湖长翁集》说:“使人伟衣冠、肃瞻眡、端坐屏息,仰而视,俯而起草,毫发不爽,若镜中取影,未必不木偶也。著眼于颠沛、造次、应对、进退、颦頞、适悦、舒急、倨敬之顷,熟视而默识,一得佳思,亟运笔墨,兔起鹘落,则气正而神完矣。”

陈造的话明确指出,描绘人的静态,即使“毫发不爽”,也只是“若镜中取影,未必不木偶也。”而描绘人的困顿狼狈、急遽仓促、应对进退、皱眉蹙頞、适悦舒急、傲慢恭敬的瞬间动态,则能够做到“气正而神完”,达到“神似”的效果。

但描绘人的“本真性情发现”的瞬间动态谈何容易,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默记、速写的能力及“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的笔墨功夫,不是所有瓷画作者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许多人物瓷画形象呆板、不能传神的原因。

其次,是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的人物画,人物形象不可谓不生动,但内容肤浅,让人一览无余,这样的人物画不经看,没有味道。而有些人物画,不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越看越爱看,如嚼橄榄,余味无穷。如当代人物画家戴敦邦《红楼人物百图》中的《柳湘莲》,这幅画画柳湘莲毒打薛蟠,画上只画了柳湘莲一个人而略去了薛蟠,却让人联想起小说中柳湘莲和薛蟠之间的故事,没有繁琐的背景描写,只点缀了一些与故事有关的物事,集中全部的力量刻画柳湘莲这个由于唱戏而飘泊风尘的优伶人物。作者给了他一副男性的身材和女性的面目,还给了他一副即使在鞭打恶霸的时候也还保留着的行动在舞台上的架式;这样的形象设计简直妙不可言。柳湘莲身后的两匹马也画得很巧妙,画家没有画马的全身,只强调了两匹马的头部,强调了两匹马那种亲密无间的样子,这就有意无意地在柳湘莲和薛蟠的关系上面作了一点暗示,让读者看出了许多画外的意思,这些意思写成文字,可以铺叙为万语千言。从这幅画上,我们不但看到了柳湘莲的传神形象,还通过他的肢体的姿态和动作,通过坐骑的陪衬,读出了他的身世,他的职业,他的内心世界及他和他的仇敌过去和现在两种绝不相同的关系,甚至还可以通过他的穿着,读出那个时代人物衣冠服饰的特征。可以说,这幅画为我们展示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而这正是它充满魅力,令人拍案叫绝的原因。

但要把一幅简单的白描画画得如此成功又谈何容易,这需要作者对《红楼梦》、柳湘莲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储备,而这也是一般人物画作者所缺少的。

第三,是要与陶瓷器型、材质相结合,有装饰性

人物瓷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画,它与器的关系,犹如衣服之于人体,衣服要美,更要合身,不合身的衣服,再美也难于为人接受。瓷画与瓷器也如此,瓷画再美,还要适合于瓷器的装饰,和瓷器的造型质地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本身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而不是掩盖陶瓷器型、材质的美感,这就要求人物瓷画有很强的装饰性。

但这也并非易事。有许多人物瓷画作品,完全不考虑器型与瓷质的特点,堆砌许多景物和人物,把陶瓷材质的美感掩盖殆近,这种作品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也绝非佳作。另有的人物瓷画作品,根据器型的特征选材布局,以最少的笔墨来表现画的意境,尽量利用空白的处理来显示瓷质洁白的美感。这种人物瓷画作品,以图画的美与陶瓷器型和材质的美互相烘托,称得上是人物瓷画装饰美的完美表现。可惜当今的陶瓷市场上,这样的作品可见的不多。

总之,画瓷上人物,传神、有内涵和装饰性,这三者缺一不可,而这都正好是我们的弱项。有志气的人物瓷画作者要为克服这些弱项而努力:一方面苦练观察、默记、速写等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捉形能力和笔墨技巧,一方面刻苦读书,掌握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认真研究陶瓷器型、材质的特点,在创作实践中将画与器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辛,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奋斗中有辛苦,更有说不尽的快乐!

作者:冯绍明

柳湘莲性格特征研究论文 篇3:

“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

摘 要:性格决定命运,人的性格影响人的行为处事的方式,影响人面对情境做出抉择。贾宝玉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红楼梦》中的诗文这样描写宝玉的人物特点:“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人们了解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却不知道该人物为何有诸多“离经叛道”的做法。本文将会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来探讨研究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关键词:性格 心理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笔者认为研究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可以“大胆假设”他的性格特点,但也要 “小心求证”影响其性格形成的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因素是多层次动态系统,制约心理因素发展的,有先天的和后天的两个方面,论文的主要内容将会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大胆假设”贾宝玉的性格

(一)叛逆,偏离“正流”

鉴于贾宝玉的一些行为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的情况,笔者“大胆假设”贾宝玉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贾宝玉强烈追求自由的精神,对追名逐利的蔑视……都能体现出他性格上的叛逆。

他 “不通世务”。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一章中,贾宝玉不愿意接待贾雨村。宝玉曾对史湘云说:“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由此可以看出,贾宝玉不愿意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方面有所参悟,这是他与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对抗。

他“怕读文章”。宝玉对于考取功名的文章一直很抵触。但是他对《西厢记》等书却如获至宝,经常偷看。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见到贾宝玉,贾宝玉就说林黛玉的名字莫如“颦颦”二字最妙,探春问出处,贾宝玉说是《古今人物通考》上有。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贾宝玉读的书不仅仅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看的那些书。宝玉无心于考取功名,是他不愿意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具体体现。

他追求自由。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体现在他的婚恋观上,他仰慕于与他志同道合的林黛玉,封建时代门当户对等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希望自己能够选择。这种观念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却符合现代文明社会“以人为本”“个性解放”的思想理念。

(二)阴柔,偏“女性化”

贾宝玉性格的另外一个特征——双性化。贾宝玉女性化的表现如下:

1、爱红的癖好

这一点在贾宝玉周岁抓周时就体现出来,“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在第二十一回,贾宝玉于不觉中欲吃黛玉房中的胭脂,被湘云从身后伸手打落。

2、生活女性化

贾宝玉自幼喜欢在闺帷中厮混,自住进大观园后,更是每日与姐妹丫鬟一处,读书,写字,弹琴下棋……他十分习惯这种生活。

3、他改变了男性友谊的“君子之交”

如宝玉对待秦钟的态度,书中写到,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他后来转变态度去学堂,也不过是为了找个能见秦钟的场所而已。另一个是蒋玉菡,他们互赠内衣,可见两人关系也非同一般,贾宝玉不但倾慕、爱怜女性,也倾心于那些具有女性化特征的男性。

这种兼有男性和女性的人格倾向十分矛盾,一方面这种人格与贾宝玉天生的气质类型有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双性化人格使主人公身上的气质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不被外人理解,只能将苦闷积郁在心,最后的结果是他会生病,在与宝钗成婚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任何人沟通。

二、“小心论证”影响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先天因素

(一)“小心论证”贾宝玉的气质类型

人的性格受先天气质类型的影响。贾宝玉“离经叛道”的举动,叛逆的性格是受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影响。

笔者“大胆假设”贾宝玉是以抑郁质为主的气质类型,并小心论证其中缘由。

从心理方面分析,抑郁质的人大多都敏感、谨慎、胆怯、细心、优柔寡断,情感体验较深刻却很少外露,行动迟缓但办事稳妥。有孤独感,善于观察细节,具有内向性格特征。贾宝玉的性格表征刚好具备优柔寡断、情感体验深刻的特点。

贾宝玉不是多血质。贾宝玉不像多血质一样交际广泛,除了大观园里的姐姐妹妹,男性里只有秦钟、柳湘莲、蒋玉菡几个。多血质兴趣广泛,杂而不精,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而贾宝玉的兴趣稳定,他喜欢胭脂,喜欢“杂书”,不好功名,坚持原则。

寶玉经常多愁善感,比如,在黛玉来之前他经常对月落泪对花伤心,经常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伤感的话。他的文笔也不错,这也符合抑郁质适合在文艺方向发展的特点。

他经常一个人自说自话,别人很难理解他,而他却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他在自己的思路里很清晰,却无法兼顾周围的环境变化,这与抑郁质行动迟缓的特征相吻合。

贾宝玉的气质类型以抑郁质为主,以胆汁质为辅。证据有两个,一个是小时候闹学堂,不怕事大,唆使他人尽情大闹,非要争口气不可。另一个是有一次下雨丫鬟没有及时开门,他一脚就踹过去。有暴力倾向不计后果也是胆汁质的表现之一。

每个人的气质类型都是以一种或两种为主,兼顾其他,贾宝玉有粘液质、多血质、胆汁质的气质倾向,但笔者认为终究还是以抑郁质为主。

(二)“小心论证”气质类型与贾宝玉性格特点之间的联系

首先是抑郁质与叛逆性格的关系。 “不通事务”“怕读文章”是他与封建社会相抗衡的表现,他敏感、内心孤独。这种内心的孤独加剧了他本身气质类型的体现。他开始不愿意和薛宝钗、自己的父亲等人沟通自己的见解、想法,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

其次是抑郁质与他双性化性格的关系。在女性世界中,宝玉浑浑噩噩,神志失常。紫鹃一句“林姑娘回南方去”的戏言,就使他 “呆呆的,一头热汗,满脸紫涨”,“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这种神经反应“弱”,情感深刻、内倾的表现正符合抑郁质类型人的特征。

三、“小心论证”影响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后天因素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受后天因素的作用,本文从环境、教育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

(一)生存环境

宝玉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既安全也不安全。

说安全是因为他在贾府的地位。贾元春、王夫人、贾母等人对宝玉十分疼爱。宝玉的姐姐贾元春是贵妃,他的母亲王夫人也出身高贵,而且,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官运亨通,王家的地位正在呈现上升趋势。另一个重要靠山贾母是贾府地位最高的人,有这样的老祖宗的庇护,自然没有人来明面上找宝玉的麻烦。

所以,这就是贾宝玉虽然读书不如贾兰,世务不如贾琏,宗系不是嫡长,却可以独宠于贾府的原因。

但是贾宝玉的内心深处仍有一种不安全感,会让他处于强烈的焦虑之中。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他的生父贾政。贾政对贾宝玉是寄予了厚望的,可贾宝玉“不通世务”“怕读文章”等表现让他的父亲大失所望,导致他的父亲对他进行了笞杖的惩罚。在贾政得知贾儿子宝玉同琪官来往相好时,他气得大喝“快拿宝玉来!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贾政之所以要痛打宝玉,其实是因为贾政认为贾宝玉有可能会给贾府带来灭顶之灾。在贾宝玉眼中,贾政就象一支悬在他头上的利剑,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威胁。

另外一点是来自周围的明争暗斗。这突出的矛盾表现在王夫人与赵姨娘身上。一旦宝玉死了,那么贾环就会取代宝玉的地位。赵姨娘和贾环两次暗算差点要了贾宝王的命。一次是金钏投井死了,贾环诬陷宝玉。另一次是“魇魔法”事件。外界的环境导致他安全的生理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导致了他叛逆性格的形成。

(二)教育影响

再说贾政与贾母等人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教育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到一个主导作用。严厉、守旧的父亲,溺爱宝玉的祖母、王夫人对贾宝玉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方式,都会巩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形成。

贾政不善于树立宝玉学习的信心。他对宝玉不满意时就打骂训斥宝玉,这种野蛮、粗鲁的教育方式加剧宝玉叛逆人格的形成。

他不善于因势利导。贾宝玉本是作诗、对对子的好手,他做出的诗句、对子清新自然,不落俗套。而他的父亲并没有对宝玉这方面的长处加以引导、培养,反而认为这些都是“流言混语”,甚至用强制手段泯灭宝玉这方面的爱好、天赋。贾宝玉的兴趣被无情的遏制后,出现反叛性格也就不奇怪了。

他对宝玉有固定、刻板印象。宝玉抓周时,单“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于是贾政“便不喜欢”,因此“不甚爱惜”。贾政以这种一成不变的、贬责的定论来对待一个儿童,必然不会激发儿童的自信和兴趣,只能使儿童的逆反心理日益强烈。

王夫人和賈母采用的是和贾政截然对立的放任型教育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对贾宝玉的影响最大的三位家长,其家庭教育却是完全不一致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教育最应讲究一致性,有一方不协调,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是他的家庭教育的使然。

四、叛逆、双性化的性格造成贾宝玉的悲剧人生

叛逆、双性化的性格造成了贾宝玉思想上的矛盾,面对这种矛盾,他既无法担当封建家族给予他的天赋重任,也无法做一个彻底的叛逆者。最终,他只能选择逃避,选择去求精神上的解脱,做一个悲剧的了结。

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通过对他的分析,笔者认为他虽然性格复杂、叛逆,双性化的人格也十分另类,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个人魅力,因为他的叛逆是对封建礼教的对抗,闪现着个性解放的光芒。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赤岸小学)

作者:周丹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论文下一篇:外汇保证金交易对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