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意义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此可以判定: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除非有有力的政策干预,否则上述矛盾的持续和发展将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最终导致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因此,只有在宏观上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调控,才能实现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即高质量)又快(即高速度)地发展。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第一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十六大以来,基于改革的伟大实践,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最终形成了用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与此相适应,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进一步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根据十七大关于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应继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经济增长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应着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提高其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为此必须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积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应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为此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努力使经济发展更加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维护社会公

平。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为目标的和谐发展。

积极地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以胡 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提出的一个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是我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而且标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迈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多重意义

加入时间:2010-3-1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也是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句话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因为它不仅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对世界经济来说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中国经济一直行驶在快车道,所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无双。不仅使国家走上振兴之路,使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更数次在世界经济走向危机的紧要关头,以恰到好处的经济金融政策帮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如此;2008年发生全球经济衰退时,也是如此。中国采取坚决有力的刺激计划,率先步出危机的同时,也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

中国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既是根据国内经济基本面需要做出的决策,也充分考虑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由内生力量驱动的中国,一个低碳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将给世界献上又一份厚礼。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主要由投资、出口带动,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内生动力缺乏。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让这一缺陷愈加凸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中国努力扩大内需,尤其是长期低迷的农村消费。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央财政去年投入资金450亿元,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置。此外,为了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44%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事业。

一个不断扩大内需的中国,不仅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为外国资本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还必将有助于扭转长期存在的全球贸易失衡。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处在全球产业链的较低端,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使得中国经济的科技含量低、发展质量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将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中国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中国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1512亿元,增长30%。

一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不仅将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质量,还将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注入新鲜活力。以高铁为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并开始走出国门、服务世界。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之上,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能源紧缺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也让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降低碳排放。

中国在“十一五”的前四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2009年11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减排目标——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

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必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全球碳排放作出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社会的和谐稳定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个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的中国,不仅能够释放巨大的消费能量,更能保障社会的长期稳定。作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和平发展力量,中国的长期稳定必将会为世界的和谐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在使中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的同时,也将为扭转贸易失衡、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稳定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记者张正富徐兴堂)

第二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或道路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转变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八个加快:①经济结构②产业结构③自主创新④文化产业⑤生态文明⑥农业发展⑦经济社会⑧对外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卜,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将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因为这既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人力资源和体面劳动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习活动剖析材料 单位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学习活动剖析材料

据局部署要求,我局在第一阶段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进了共识。结合我局工作的实际,对我局现有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检查,形成了初步的分析检查报告。

一、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习活动取得的成效

二、工作中存的问题

1、重政治学习,但理论素养提高不够迅速。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轻学习的倾向,学习制度坚持不够好,学习计划落实不到位,有时遇到工作忙时,冲淡政治学习,存在以干代学的问题。组织的集中政治学习坚持不够好,有时参学率不高,政治学习不能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针对性不够,学习制度遵守不够好。二是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对理论学习缺乏钻研,对知识的学习不够,知识面比较窄,没有很好结合工作作深入的思考,遇到问题往往不能很好把握。

2、重学历教育,但整体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由于近几年来从省局到市县局普遍重学习

抓培训,目前我局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已提高到80%以上。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取得的“党校”文凭,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单一型”人才较多,也有一部分人员实际技能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地税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专业素质整体不强。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岗位、公文写作岗位、法规岗位等人才缺乏;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人员不多;熟悉税收政策法规、有较高稽查施展技巧的人才太少。

3、重制度遵守,但创新意识不够强。我局严格按照省新区局要求,围绕组织收入工作,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保证,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但是工作思路不够宽,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对地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行之有效的对策,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工作思路。从实际工作中看,也不失有一些创新的举措。但从目前的工作要求看,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的思路还不够宽阔,层次还不高,求稳求安,缺乏探索创新、敢于碰硬的勇气,敢试敢闯、求新求变的意识不够强。

4、重制度建设,但督查管理有待加强

通过近几年建设,我局逐步完善和形成了涵盖工作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大而全、小而细的制度考核体系及作业文本,并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但存在制度

好而落实不力和执行力不够强的现象。平时督查和执法检查的次数不够多,处罚力度不够重。

5、重施教式布置,但有时缺乏“灵活”式管理

近几年来,地税“中心工作”齐头并进,环环紧扣,特别是在我局表现尤为明显,20多名干部职工负责138平方公里的税收管辖职能,一人多岗现象严重,加班加点工作非常普遍,干部职工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很大。而与此同时,受场所、路程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集体组织开展的娱乐活动不够多,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多彩,税务干部缺少活力,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6、重干部激励,但方式方法尚显不足

虽然建立健全了奖惩、考核办法和制度,但受考核兑现不及时,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干不多得,少干不少得的平均主义现象。特别是阳光工资后,奖金作为物质奖励最主要表现形式,失去了原来的激励作用。

三、整改措施

1、树立新的学习观。使大家摒弃那些因循守旧、不合适宜的旧的学习观念,摒弃“一张文凭管终身”旧的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新的学习理念。摒弃“学习与工作相互矛盾”旧的学习观念,树立“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新的学习理念,树立紧跟形势发展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全新的学习理念。

2、加强培训,提供队伍素质。一是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坚持差别化培训、个性化教学,按需培训、贴近实际,尤其是要分层次、分岗位、分类别地组织干部培训教育,努力做到针对不同的层次对象、落实不同的培训方法。二是拓宽培训渠道。综合运用委托培训、合作培训、自主培训等多种途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辅导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参观考察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培训效果。三是用好内部教学资源。针对新的税收政策,新征管系统的操作运用,以及上级工作中的新要求,采取分级分类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由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负责授课,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着重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3、坚持科学创新,探寻发展路子。创新是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大家找捷径,求发展。定期召开创新展示会,设立优秀创新项目奖,并对获得创新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奖励,激发大家持续创新,大胆创新,愿意创新的意识和信心,从而推动工作的开展。

4、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队伍活力。一是创新税务文化建设载体,充分发挥工、青、妇、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健康、活泼的文体娱乐活动,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二是重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和行为激励等非物质激励,激发工作活力。通过通报、会议等手段和渠道,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和宣传,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营造典型示范效应。坚持和完善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注重加强与干部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经常开展与干部谈心谈话活动,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关心干部的身心健康,坚持和完善干部定期体检制度,坚持干部休假制度,保证每人每年能有一段集中的休息、放松和调整的时间。

第四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认清优势,走出发展困境

改变一“钢”独大,理清“转”的次序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重任,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命题。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河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而今,破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合理的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竞争力,是河北省最重要、最紧迫的发展命题。这是河北人基于世情、国情、省情作出的重大判断。

过去10年,河北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钢铁10年产量增了10倍,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GDP总量跻身全国前6位;多项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为辉煌成就自豪的同时,河北也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河北深受传统发展方式之累,一“钢”独大,原材料工业、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业占比过大,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为继,发展不可持续。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度低质量的路已经步入死胡同。如果不加快转变,河北“不仅难以实现远期的科学发展,而且即期的平稳较快发展也无法保证。”

2009年,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十九位,新经济实力居全国第十八位。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然存在的差距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拉大,河北会被甩得更远。

在最困难的2009年,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0%。今年经济形势好转,按说,增长目标应该比去年高些。不过,河北今年预期目标9%!没有把目标定得过高,就是为了引导各地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要拿出更多的精力调结构、促转变、提质增效。这是河北不得不作出的抉择!

河北肩负重担!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崛起的京津冀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历史把京津冀经济圈推向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一极,意味着河北省必须在全国的科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转变,已经不只是关系河北未来的必然选择,更有关乎全国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坐拥优势!内环京津,河北紧邻这两个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较高消费水平群体的城市;外环渤海,曹妃甸是中国的“鹿特丹”,天然深水良港;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面海,487公里海岸线后发优势明显。

7月盛夏,河北省委理论中心组在北戴河的集体学习也似天气般“热烈”。专家授课、地市交流、厅局发言、主要领导点评。一周下来,“调结构、促创新、优环境”的理念更加清晰和执着。我们采访组一行在这里看到,河北的领导干部们面对发展难题,有一种“赶考”前的紧迫感、使命感;谈到眼下的结构调整,有一股潮水般奔涌的新思路、新理念。

“河北已经到了不调整经济结构、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省委书记张云川面朝大海,向参加北戴河学习的领导们慷慨发问,“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今后5年或10年,路该怎么走?还能沿袭以往过多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过多依赖产品量的扩张和企业规模扩张、过多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维持的发展模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省长陈全国激情满怀,“我们必须保持开拓创新的旺盛斗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河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次序是这样的: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核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全方位调整优化,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城乡矛盾的加快解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减少能耗降低排放,使产业走向高端化和品牌化;充分利用环京津优势和环渤海优势,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瞄准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一个小小的转弯,往往需要巨大的努力。只有认清“转”的意义,理清“转”的次序,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去推进。今天的河北,加快转变的进程正如潮汐般在燕赵大地澎湃汹涌。

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

不摘“黑帽子”,就摘“官帽子”

钢铁是河北的名片。河北的钢铁产量全国第一,占据1/5的“江山”。

河北人对钢铁“爱恨交加”。爱的是,钢铁这个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脊梁”,也是河北的“脊梁”,作出了不应被忘却的巨大贡献;恨的是,钢铁产业对资源能源的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害。

有两个数据令河北如坐针毡:同是世界500强,河北钢铁集团的钢产量是德国蒂森克虏伯的两倍,但营业收入却不到其1/3;同是钢企,河北钢铁的吨钢利润仅为上海宝钢的一半!卖的多,消耗大,挣的却少。

处境尴尬的产业不独钢铁一个,还有水泥、煤炭、玻璃、印染……

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河北必做的“减法”题。中央有要求,人民有呼声。不“减”是自绝生路;“减”好了,海阔天空。

在调研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河北要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40万吨、炼钢产能200万吨、水泥产能126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64万重量箱。无论在钢铁厂、水泥厂,记者听到的都是一种声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5、

4、

3、

2、1,起爆!”随着一声令下,鹿泉市长城建材有限公司一座年产10万吨水泥的生产线瞬间被夷为平地。爆破声,这两年在鹿泉频频响起!市内72座水泥机立窑全部拆除,污染严重的小水泥生产线一一“谢幕”。

不执着就没有执行。河北不要空谈,要的是实效。

质疑、干扰的声音不曾消失过,“仍有利润”是根子,谁愿舍弃?质疑者只算经济账,不算环境账;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何况,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理由:淘汰落后产能是否会迟滞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脚步?

保增长,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软,淘汰落后的紧箍咒不能松。河北省决策层认为,河北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难,是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弱造成的,落后产能恰恰是现实困难的催化

剂。

决不能通过保护落后应对危机,必须以淘汰落后为抓手,实施倒逼机制,逼出技术创新,挤出产业升级。河北省在做“减法”时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鹿泉市的水泥机立窑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一家远离城区的水泥公司,记者看到,洁净的厂区、封闭的生产线,用余热发电照明的路灯,都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喜人变化,水泥产业并不天然地与灰尘、黑烟和废气“亲密无间”。鹿泉,这个因“射鹿获泉”而闻名于外的县级市,抛弃小水泥,舍弃百强县,换来山青水绿、天蓝气爽。

抓淘汰,促搬迁,优化布局,这样的场景,正在燕赵大地处处上演,污染企业盘踞中心城区的时代步步远去。腾出的土地,大多地处黄金地段,或改造成绿地,或用以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腾出的市场,由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先进产能来填充。一子落定,满盘皆活。

有一组数据能直观地反映河北省在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上的拼力而为:2009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增长10%。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削减率列全国第二位,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提前一年半达到“十一五”目标。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

一“增”一“减”,让燕赵儿女欣喜万分、自豪不已。

节能减排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硬指标,有贯彻落实硬指标的硬措施。“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就是这样的“硬措施”:河北省对超过全省污染负荷50%的30个县(市)以及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省级考核,3年内摘不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

节能减排,拒绝理由!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省人大代表每年像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一样审议“双三十”节能减排工作;省政府每季度调度进展情况,强化刚性约束。

从2007年被国务院通报整改的七个省份之一,到2008年成为全国七个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河北省使尽浑身解数。令河北人高兴的是,拼搏后的“果实”,很甜。

坚定不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河北的城镇面貌,正经历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巨变。

2008年,河北省提出“三年大变样”战略规划,三年建设,三年发展, 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多年来,河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不得不医的痼疾。河北省期望通过这个抓手,“抓”来经济结构的良性变化。

“三年大变样”实施两年来,河北确实变了样。外地去的人惊讶:这是河北吗?这还是那个省城像县城、县城如乡镇的河北吗?河北的百姓不管这些,惊讶已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有的只是惊喜:原来,城市真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住房困难的低保户住进了功能齐备的廉租房;普通的城中村村户摇身变成了百万元户;两年前还住在老旧平房的人家,一下子成为拥有多套高档住宅的业主;石家庄市区由东向西以前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十几分钟便可穿越……燕赵大地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真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数字显示,2008年河北省城区累计拆迁共完成4168.4万平方米,是2007年拆迁总量的12倍。2009年,河北省继续推进拆违拆危,拆迁面积再超上年。大拆,伴随着质疑,但不容否认的是,“三年大变样”的确是因为河北城市化水平低和城市功能差这个最突出的“省情”而提出的战略决策。

拆之猛,令群众惊叹;建之快,让人们振奋!“石家庄速度”便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诞生:常规速度需一年半才能竣工的槐安路高架桥工程、裕华路改造工程,仅用4个月完工;原计划18个月完工的和平路高架桥工程,8个月完成……短短几个月,省城面貌焕然一新。

变,自古多豪杰的河北人不怕,怕的是不变。“大变样”凝聚了人心。问卷调查显示,98.79%的社会群众比较了解“三年大变样”的内容。在河北,“三年大变样”是最流行的词汇,认知度超高。

“三年大变样,今年看邯郸”。两年来,邯郸市投资2000多亿元启动了四大新区建设,改造了65片棚户区、36个城中村,开工兴建了30个标志性建筑,实施了31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每天早上,10万邯郸市民汇聚市中心广场纳凉、晨练,嘹亮的红歌声响彻云霄。谁能想象得到,以前这里是一片杂乱和荒凉。走在古都邯郸的大街小巷,连我们采访组中一位河北籍记者,都已认不出这座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了。邯郸两年里共拆掉1500多万平方米违章、危旧建筑,但却给每棵古树办理了一个“身份证”,谁砍罚谁,概莫能外。这些古树为城市留下清晰的地标,也为古城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

2008年以来,河北省各市累计拆迁危旧平房、违章建筑1.6亿平方米,而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200多亿元,相当于前5年投资的总和。2010年全省实施的城建项目总投资达5296亿元。城市面貌整治一改过去拆拆补补、洗洗刷刷、小打小闹的做法,而是着眼于提升品质,改造功能,大力实施景观环境整治建设。

“三年大变样”,因民生而变,为民生而变。河北省确定的五个方面量化指标中,居首位的是大气和水质的改善,要让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放心水。

张云川说:我们既要看到城镇面貌的新变化,更要看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看到城镇改造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

需要这么股子劲,因为河北城镇和河北人还需要很多这样的“变”。

“三年大变样”,还“变”出了30多万亩土地,发展工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有了最宝贵的空间。

河北是工业大省,但不是强省。由大到强的路不平坦,河北省决策层谋划了“工业聚集区”战略,看到了自己的短板,意欲复制成功工业园区的模式,达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发挥的目的。

“如果昆山的IT业感冒,全球IT业都会打喷嚏。”河北也想这样,这是河北的“企图”。“单个企业"独闯江湖"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现在是"集团作战"的时代了。”陈全国说。

面朝大海,燕赵打开胸怀

创新引路,抢占技术高端

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幕,赛场广告牌上的“中国英利”让人好奇。第二天,“中国英利”就成了搜索引擎上的热词。

英利,一夜出名,成为世界杯80年历史上我国唯一的赞助商。

这是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如今落址于河北省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

像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河北还有很多。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新是河北的必由之路。2009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85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当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380亿元,同比增长19%。今年一季度,增长幅度更是高达28.9%。

秦唐沧沿海,是河北对外开放的重点;京津冀区域合作,是河北经济崛起的重要一环。中央领导多次到河北考察工作时都强调,要求河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力争在环渤海地区崛起和首都经济圈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如何有更大作为?出路在哪里?

出路,在创新。

近段时间,河北高新技术产业捷报频传。

时速350公里的“中国第一高速”列车在唐山的中国北车基地投入批量生产;国内第一台隧道全断面掘进盾构机在秦皇岛秦冶重工生产车间下线;世界上成本最低、纯度最高的多晶硅材料新硅烷法生产工艺在英利集团六九硅业投入生产;国际上光电转化率最高的薄膜电池在廊坊新奥集团投入规模化生产……

形势虽好,但是“全局”仍难让人满意。河北决策层认为,河北经济结构不合理,归根到底是产业行业技术水平低、低端产品多、产品的附加值低,这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数字枯燥,但能说明问题。几个数字令河北很尴尬:2009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0.76%,居全国第二十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4.5%;专利授权不到6000项,占全国的1.56%。河北,是经济大省,也是创新弱省。

“U”型线被称为“微笑曲线”。“微笑”的是占据两个高端的产业,河北居于底部,实在笑不出来。

“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推进科技创新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河北省科技厅厅长贾红星说。大工程、大企业带动,引进吸收再创新,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对“标”对出着力点……务实措施密集出台,为的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近些、再近些。

出路,在改革。

河北是改革的受益者,河北的改革渐入“深水区”。

行业产业要改革。冀中能源入主华北制药、港口集团横空出世……在做大做强钢铁集团、煤炭集团的同时,2009年河北省企业兼并重组继续高歌猛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就是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文夫说,“小、散、弱”是河北企业的现状,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管理体制要改革。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贸易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亟待继续深化。多年来,河北省财政改革一直走在前列,为人赞许。通过改革,省、市、县财力比重发生很大变化,省级财力占全省财力的比重由2003年的26.5%下降到2008年的17.6%;县级财力则由48%提高到60%多,基层财政袋子鼓了。“"等着吃"会越等越懒,"挣着吃"会越挣越勤,这就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导向作用。”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说。

出路,在开放。

开放度有多大,河北的发展空间就应该有多大。

在全国很多人、包括很多河北人的印象中,河北居内陆,河北无海岸。殊不知,河北不但有秦、唐、沧三市487公里长的海岸线,更有曹妃甸这个环渤海湾1000多公里海岸线上少有的天然深水港址。

强化海洋意识,就是强化开放观念。眼下,加大港口建设力度,提升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三大港口的规模和能力,完善综合功能,提高吞吐效益,已成为河北今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任务;推动港口、港区、港城协调联动,逐步形成由秦皇岛、曹妃甸、黄骅三个百万人口港城组成的沿海城市连绵带,是河北打造经济增长新优势的重要依托。

第五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卫东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陈辉

这段时间,我们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及《河南日报》系列文章“何平九论”。文章言语质朴,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九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卢书记文章的内涵,思想深远,论述全面,对于各级干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个月来,我认真研究学习了系列文章,我感到这一系列文章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说重要的就是落实,重要的是将理论文章的思路、方法应用的实际工作中来,下面结合我所从事的环保工作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提升领导站位。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要在发展中解决。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也不能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因此,我们在环保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必须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与环保协调统一起来,坚持科学发展、优化发展,坚持在保护环境中寻求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要努力用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努力探索一条代价小、排放少、效益好、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2)要正确处理环境监管与服务的关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环保服务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管理模式,为企业治理污染提供决策、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信息、帮助企业更准确地履行污染治理义务,主动、及时、准确、全面地将环保政策向企业解释透彻,增强环保政策的透明度。在日常环保审批和执法检查中切实增强环境监管责任意识,做到严格审批、严厉查处、严肃追究。要强化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深化环境执法后督察。

二是改进领导作风,提升领导能力。

要按照赵顷霖书记提出的“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提升行政效能,抓好工作落实。要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自我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努力实现局党组提出的 “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三个一流”目标。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夯实环境基础。

(1)要有一种求实精神。作为基层领导,在工作中要勇于应用“领导在一线垂范、决策在一线落实、队伍在一线锻炼、问题在一线解决、威信在一线树立、成效在一线检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线工作法”。“一线工作法”是一种求实精神。在工作中只有重心下移,管理前移,扑下身子抓工作,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迈开双脚,亲临一线,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污染减排工作的紧迫问题、环保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等。

(2)要提高能力素质。我们要按照“创先争优”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坚持“中心工作跟得上、改善民生办实事、加快发展真爬坡、重大事情拿得下”的干部实绩衡量标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等“五位一体”建设,努力打造学习型、团结型、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五型班子”。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把学习作为终身建设的任务。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自觉增强责任意识,使全体人员履行职责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努力打造一支精业务、善管理、肯干事、会干事的环保队伍。

(3)要提高执行力水平。重点是在服务项目、服务企业上下功夫。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搞好服务,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限时办结,确保重点项目扎实顺利推进。

三是加强环境管理,提升发展水平。

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能,通过污染减排、环境准入、清洁生产等工作,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新增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强力推进污染减排。要在完成环境容量测算、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十二五”污染减排基数和总量控制目标,围绕完成“十二五”期间的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减排指标,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措施。同时要加强督查考核,完善污染减排统计体系、考核体系及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继续实行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一票否决”制。

(2)严格环境准入。要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坚决杜绝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入驻我市,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

(3)加强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降低能耗、物耗,达到减排目的,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容量空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总结下一篇:中国共青团历史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