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生态学论文范文

生态学专业土壤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重点

摘 要 土壤生態学是生态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并逐渐成为了生态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生态学专业土壤生态学实验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时设置、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以期为生态学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 土壤生态学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发展科学研究的基地,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创新知识,创造科技。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另外,高等院校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内容分散缺乏关联性与整体性。因此,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2011年被评为一级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预示着未来国家将对生态学专业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土壤生态学是一门以土壤生物为核心,以土壤生态系统为载体和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生物之间、土壤生物与土壤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过程的科学,是生态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2]土壤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两部分。本文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土壤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实际,明确实验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革思路,意在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1 土壤生态学实验课程设置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壤生态学实验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生态学、环境学与微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与学校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学生或已经毕业的毕业生交谈,他们普遍反映企业或事业单位在招聘时着重考察应聘者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说明创新创业型人才才是市场急需的人才。因此,土壤生态学实验课程也应积极顺应时代要求。首当其冲,教育者要引起足够重视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第二,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开设土壤生态学实验课程较晚,时逢专业改革,课程学时被压缩。第三,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与前沿科学结合较少。第四,实验内容偏重于基础性验证实验,研究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较多而研究土壤环境的影响因素较少,整体缺乏创造性与实践性。另外,实验课程考核体系成分较为单一,现有考核体系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灵活运用能力。

2 土壤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重点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实验。当前土壤生态学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们都知道改革的重要性,但改革的进程还是相对较为缓慢,这归根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传统教育理念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任课教师,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实验教学不应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辅助,应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向创新应用型人才转化。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态度也就散漫,认为只是一些简单的操作,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实验教学改革的首要关键是任课教师观念的转变,将其作为一门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的课程来对待。实验课程应该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实验课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实验室管理不足也较为明显。主要是实验室存在配备教师不足。一个实验的教学工作完成要经过器材准备、授课、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工作,程序复杂,需要多名教师配合。因此,每个实验室至少要配备一名实验员或助教,辅助教师并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适当增加课时,并加强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的链接。土壤生态学实验课程一共24课时,在有限的课时设置里,实验数目较多且要求任课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内容、技术要领等基础知识,并进行操作规范化示范。从这个层面看土壤生态学实验课时是严重短缺的。实验课时少导致部分实验内容无法讲解完成,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也会有所减少,实验教学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是非常有必要。[3]另外,研读土壤生态学实验内容不难发现,其每个实验内容具备独立性,内容跨度较大,不具备链接性,学生很难将每个实验知识串联在一起。其中有些知识概念甚至是抽象的,只能靠记忆联想。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度也降低了。因此,单个实验内容之间的链接是有必要加强的,当然,教师在筹备实验试剂、材料时也应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内容。在讲授实验内容时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适当进行扩充,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以及单个实验之间的关联性。[4,5]

(3)适当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增强学生实践性。当下社会经济需要的生态学专业人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这种高层次人才需要教育者从教学根本上改革培养思维。[6]土壤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验内容包含基础性验证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和研究性创新实验。基础验证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技能,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现土壤生态学的基础性验证实验比例高达70-80%,大部分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实验过程,缺少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这种实验设置是不合理的。响应当下人才需求须将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性创新实验的比例提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性设计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此部分内容可占全部实验学时的30%;研究性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学习过程,此部分内容可占全部实验学时的20%。[7]

(4)更新仪器设备与教学方法,与前沿科学衔接。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壤生态学前沿科学的更新速度较快,直接导致了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跟不上科学发展速度的现象,部分仪器装备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师很难将最前沿的科学传授于学生,因为仅仅是口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但这部分仪器设备通常价格较为昂贵,需要学科加大经费的支持力度。任课教师在仪器设备满足需求的条件下,要积极提升自身的学识和科研素质,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尽量与前沿科学相结合,丰富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培养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创新型人才。另外,激發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索性与前沿科学相衔接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组成团队申报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前沿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使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分工明白团队的重要性,综合素质在这种环境下也大幅度提升,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5)改革考核体系,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实验考核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结果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效果与价值,因此完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尤其重要,该体系应具备合理性、公正性和全面性。现土壤生态学实验课程考核仅仅依据于学生所交的书面实验报告成绩,这个考核方式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改革考核体系,多方面、多维度地考核学生。可以综合学生日常实验操作表现(20%)、实验报告完成情况(50%)以及设计性实验(30%)三个指标考核,最大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日常实验操作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实验室日常维护等,教师可酌情考虑各部分所占比例。设计性实验可从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完成度以及小组答辩等方面综合考核而给出成绩。

3 小结

实验教学改革是我们应时刻关注的问题,作为教师更要跟紧前沿科技,摸准社会需求,不断学习与总结经验,在改革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土壤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土壤系统中的生态学理论,熟练实验操作技能和灵活运用创新性思维等。本文提出了土壤生态学实验课程设置及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希望有助于提升该实验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为生态学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卫建国.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4):66-70.

[2] 肖智华等.《土壤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8):36-37.

[3] 夏江宝等.地方高校生态学实验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0):136-138.

[4] 乔梦吉等.生态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成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182-184.

[5] 徐同凯等.普通高校《生态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53-56.

[6] 李天星等.加快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以生态学实验课程改革为例[J].教育探索,2012(10):32-36.

[7] 徐大勇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7.4(37):105-107.

作者:刘芬 方俊 肖智华

第二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述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注:“The Ecological Marxism”最早由本·阿格尔(1979)所使用,国内有多种译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王谨译,1986)、“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俞吾金、陈学明译,2002)、“生态马克思主义”(段忠桥译,2005)。本文中所有的说法在内容和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和生态学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述评

[摘 要]随着西方社会生态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对于两者的关系,学术界存在着多种理解和说法,大致总结起来有:相异说、包含说、阶段说和一致说。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 [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是以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不到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次结果又取消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卷519页。)随着西方社会生态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通过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开辟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视域,批判当今资本主义制度所引发的生态危机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在此背景下诞生。对于两者的关系,学术界存在着多种理解,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以王谨等代表的“相异说”;以陈学明、王雨辰等代表的“包含说”;以周穗明、刘仁胜等代表的“阶段说”;还有把二者视为相同的“一致说”。本文试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关系的争论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一、相异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本·阿格尔在1979年所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国学者王谨第一次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介绍到国内,从此引发了学术界对此流派的关注和热烈讨论。王谨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是由西方绿色运动或生态运动引发的两种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绿色运动所引发的第一种思潮,由北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提出。它的基本出发点是用生态学理论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企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找到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注:王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评介绿色运动引发的两种思潮》,《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6期。)“‘生态社会主义’是绿色运动所引发的第二种思潮。以联邦德国绿党为代表的欧洲绿色运动直接提出来的‘生态社会主义’是欧洲绿党的行动纲领。”(注:王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评介绿色运动引发的两种思潮》,《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6期。)由此表述可知,王瑾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视为西方绿色运动下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潮。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内蒙古大学的包庆德,他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一文中写到“笔者比较赞同‘绿色运动所引发的两股思潮’这一理解”。(注:包庆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二、包含说

这种观点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是包含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有陈学明、王雨辰、郇庆治和曾文婷等。陈学明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包含后者,但并不等于后者。在生态社会主义阵营中,唯有那些带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倾向的人才是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注:俞吾金:《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75页。)由此可知,作者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社会主义阵营中比较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并寻求解决路径的一个理论分支,二者是包含的关系。

王雨辰认为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既包括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包括生态主义为基础的生态社会主义。(注: 王雨辰:《论西方生態学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与问题域》,《江汉论坛》,2007年7月。)郇庆治对生态社会主义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更加清晰了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他认为广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密切关联的组成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狭义)和“红绿”政治运动理论。(注:郇庆治:《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曾文婷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表述,“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研读和对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思考,我比较倾向陈学明教授的基本观点。”(注: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15页。)以上就是国内主要学者对于二者关系“包含说”的理解。

三、阶段说

国内学者的这一观点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路径:一种是以周穗明、季正矩等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说;一种是以曾枝盛、刘仁胜等代表的“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说。

周穗明和季正矩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随着西方生态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一股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70年代以亚当·沙夫为代表“从红到绿”阶段;80年代以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烈·高兹为代表的“红绿交融”阶段;80年代末以来以乔治·拉比卡、大卫·佩珀等欧洲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为代表的“绿色红化”阶段。(注:周穗明:《生态社会主义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季正矩:《生态社会主义评析》,《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两人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代表人物阿格尔、高兹等人的理论作为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来看,也就是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来理解的。徐觉哉从地域的角度区分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他将北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前者的代表,而将联邦德国绿党激进左派作为后者的代表,在内容上,他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和组成部分,并将两者都视为绿色运动中的激进左派。(注: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30~433页。)

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曾枝盛指出“‘生态社会主义’尽管目前的趋向尚未明朗化,各界人士对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它至少是当代西方流行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派别中激进左翼的主张,可视为当今新社会运动中的一支属左翼的运动。”并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衍生物,具有更广泛的号召力。(注: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48~149页。)刘仁胜指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然结果,而马克思的生态学则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初步回归。(注:⑧ 俞可平:《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高亚春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产生阶段,二是20世纪末80年代以来的发展阶段,第二个发展阶段中的一大理论建树就是全面推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注:曾枝盛:《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8~188页。)

四、一致说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二者是相同的或者只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而已。徐崇温在《当代外国主要思潮流派的社会主义观》一书中所评析的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致的,把二者看成了同一内容。韩孝成在《一种西方社会主义新思潮——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景》一文中虽然只使用了“生态社会主义”一个词,但文中所论述的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都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还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的观点做论证,可见作者是把二者看成了没有任何差别的思想流派。

有的在文章中直接指出生态社会主义就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危机理论浅析》开篇就写到“生态社会主义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新学派。”(注: 姚何煜、王华:《“生态社会主义”的危机理论浅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论生态社会主义》同样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注:王素娟:《论生态社会主义》,《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五、后记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不仅对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其誕生较晚,本身的繁杂特性致使学术界对于两者的关系出现了多种理解和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莫衷一是的争论一方面与国内学者对此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另一方面更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两者本身的概念尚未有统一定论有关。什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生态社会主义?两者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给予定论的问题。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两者关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然而如何找到定义两者的标准又是问题关键的关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徐崇温.当代外国主要思潮流派的社会主义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 丹〕

作者:余 洋

第三篇:社会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

摘要: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生态关系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所关注的许多社会、生态与经济问题,同样也是生态经济学必然要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原因在于生态经济学原本就是社会生态学专门研究社会经济的学科领域,是社会生态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和新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随着社会生态学的建构与发展,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同时,只有切实实施协同发展的战略方针,才能保持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与循环,确保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优化,实现人类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社会生态学的研究和协同发展论的创立,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等,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关键词:社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生产力;协同发展论

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生态关系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同研究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态关系的生态学实质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它们都有相近或相类的系统结构和功能,也都存在生态平衡与优化的系统状态,等等。差异或区别在于:它们在进化的层次上有高低之分,而在系统的调控上则区别于是否存在意识的作用。烟台大学叶峻教授新近推出的专著《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2012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建构起一门全新的复杂性学科——社会生态学,首创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发展战略——协同发展论。可以相信并且期待,该书的出版发行是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对于生态科学尤其是社会生态学、经济科学尤其是生态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尤其是协同发展论等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科学理论价值。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这个命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和基本规范。《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进一步揭示出社会经济又以社会生态为最根本的基础即根基。因为社会实践已经一再表明并且证实,社会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完全取决于由人类主体及其环境客体所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质量和功能效率。正因为如此,社会经济的生产、消费等基本环节,统统都离不开社会生态系统的支撑与制约:如果没有生态环境(无机环境、有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供应原材料和能源,并且调配组合相关社会人才的话,哪怕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产品或商品,都根本无法制造与生产出来;同样地,如果没有生态群体(经营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及时经销和消费这些产品或商品的话,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系统都将难以为继。不言而喻,社会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社会大系统(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宗教等)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化,如果没有社会生态系统为其根基的话,它们统统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然,社会生态根基论是对社会经济基础论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也是经济基础原理自身的与时俱进和时代创新。

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态根基论的基础上,《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还提出了诸如“社会平等,必然以社会生态平等为基础”,“社会公民的人权保障,必然以其社会生态权保障为基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然以在社会生态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天赋人权,不啻就是天赋人社会生态权”,“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以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必然以建设社会生态文明为基础”等一系列全新的学术见解和社会理念,从而为包括经济学特别是生态经济学、政治学特别是生态政治学、军事学特别是生态军事学、社会学特别是生态社会学、法学特别是生态法学、哲学特别是生态哲学、伦理学特别是生态伦理学、美学特别是生态美学等在内的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释出了许多新的思维与信息。

遵循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这种思维模式,过去我们总是由经济论经济,也由经济论政治,还由经济论社会的一切。现在,社会生态研究提示我们,今后应当从社会生态来讨论社会经济,再从社会生态及其经济来讨论社会政治,以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这样才能及时找准问题的根源,由此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如,面对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重大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生态学揭示,所有这些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实质或根源,统统都是由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或紊乱造成的。要真正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人类社会的均衡发展,就必须从社会生态的根基上去着手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分配公平公正、贫富相宜相济、贪污腐败防治,并由此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维持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优化。

过去我们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与论述,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在生产中的作用,即忽视了生态的生产力。所以,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由劳动者(生产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土地、原材料等)、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所组成。显然,传统的生产力概念突出地强调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作用力,从根本上忽略了生态环境因素的力量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由此,在引发和助长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止地征服、改造和索取的同时,也导致自然环境不断遭受污染和破坏,其结果是不仅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急剧退化,而且招致自然界持续不断地报复和惩罚人类。对此,学术界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传统的社会生产力,“它把自然力量这部分生产力删除了,剩下的只是半边生产力;它在指导实践活动时,造成了自然力的巨大破坏,说它是一种致残生产力毫不过分。”(柯宗瑞,1991)为此,《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系统,必须将“自然生产力”或“生态生产力”包括其中;也就是说,一定要把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力(自然力或生态力)纳入生产力系统中来,即“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态学所关注的许多社会、生态与经济问题,同样也是生态经济学必然要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原因在于社会生态学的学科分类上。生态经济学原本就是社会生态学专门研究社会经济的学科领域,它与生态政治学、生态军事学、生态法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教育学、生态科学学、生态心理学、生态宗教学、生态文化学等相并列,同是社会生态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和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由此,生态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同仁,应当热忱欢迎和积极关注社会生态学的建构与发展,以便从中吸收营养和信息,从而更好地充实与完善自己。我们相信并且期盼,随着社会生态学的建立与发展,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

《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最大的学术贡献或信息输出,是创立并建构了社会生态学这一新学科和协同发展论这一新战略。为此,该书首先对社会生态学的主要方面(如研究对象与任务、基本概念与范畴、基本原理与规律、学科体系、历史回顾、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等),都逐一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与探讨;然后,对于协同发展论的应运而生及其相关方面(如与可持续发展、人天相依存、社会生态学、科学发展观等的关系),也都分别予以讨论与分析。如,该书首次建构了诸如社会生态工程(工程技术层次)、社会生态论(技术科学层次)、社会生态学(基础科学层次’)、人天观(学科哲学层次)等科学理论所构成的社会生态学学科体系。又如,该书反复强调与论证,为了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必须切实实施协同发展的战略方针:既要实施社会(人群)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生产经营)子系统等的系统协同发展,也要实施各类系统空间地域分布的空间协同发展,还要实施各类系统时间区段系列的时间协同发展;总之,要在众多系统方面、各个空域方面和不同时段方面全面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与循环,从而避免恶性运转与循环,始终确保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优化,实现人类社会的均衡发展。不言而喻,社会生态学的研究和协同发展论的创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等,无疑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虽然无论是社会生态学还是协同发展论,目前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下去,而《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也只是开了个头,尚未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热烈祝贺该书的出版发行,肯定该书对于社会生态学的建构和协同发展论的问世所起到的初创和奠基的作用。为此,我们也期望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界人士尤其是青年学者,能将社会生态学和协同发展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下去,以使其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刘思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测绘法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等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