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思考

2022-09-11

自学位教育恢复的20多年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 为国内各个行业与部门培养了更多高层次人才。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是依照学习方式与在职特点为在职工作人员提供继续学习与深造的空间[1]。近些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不断增加,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逐渐显露出很多问题, 这就需要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工作者与相关管理部门取得高度重视。本研究主要就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以期不断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 宽进严出的教育管理制度

宽进严出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流动性而言, 这也是非全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点, 招收的门槛较低, 这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了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 但是想要真正达到研究生毕业的标准, 要求并不低。确保研究生质量层面的高水准, 非全日制研究生若要获取硕士学位, 就必须在学位论文和课程修读方面付出和全日制研究生相同的努力。宽进严出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策略, 在不断拓宽生源的前提下, 也为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我国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学习形式包括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与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两种。这也给在职人员学习进修提供了新的机会, 我国很多高校针对在职人员的特点开设的有相应的研究生培训班。学习方式多样化对国内拓宽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范围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调查数据显示, 2005~2016年期间, 我国分别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与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授予学位分别为51234人次、102564人次。

(三) 学分制管理模式

我国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采用学分制, 也就是说, 无论学生是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或者在职攻读专业学位, 都需完成规定的学分, 才具备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的资格, 且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情况较为负责, 因为该类学生所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学科综合课程与外语两类。而学分制管理模式一方面突出了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该教育管理模式的声誉。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分析

(一) 招生注重掌握理论知识

从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层面来说, 设置的专业很多, 考试科目的设置也会根据具体的专业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其共同点是都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比方说, 法律硕士的入学考试科目包括专业综合、外语两种, 为便于考生通过硕士学位考试, 国家教育部门提前向外公布专业考试大纲。而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方面, 尽管不存在类似入学考试, 然而也极为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程度的考察, 比方说, 《中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定》重点强调, 学位申请人必须在其授予单位规定时间内将材料提交给学位授予单位, 具体包括学术论文、学士学位证书、专著等[2]。

(二) 培养强调学习理论知识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包括导师指导、课程学习以及科学研究等。在职研究生在工作经历方面有自身优势, 但是也存在自身的劣势, 理论知识是在职研究生发展的劣势。很多在职研究生在职场发展过程中, 会受到理论知识不完善的影响, 进而难以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学生认为, 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内容与结构存在严重的理论化倾向, 不能满足其职业发展之需。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诸多要素间的联系进行考察发现,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学术化倾向, 这也是造成国内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认识滞后

因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全成本收费, 很多高等院校私自增加研究生班级数目, 从而不断提升其经济收入。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声誉造成严重损坏[3]。其次,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定位偏差。忽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特点, 照搬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 造成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普遍低下。由于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单位骨干, 他们在单位的工作任务往往比较繁重, 没有更多经历与时间接受同等程度理论学习。滞后的思想认识造成很多高等院校热衷于不断扩大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规模, 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改革该类学生的培养模式。

(二)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不善

该问题主要表现在很难有效激励高校教育工作者从事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工作。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导师拒绝指导非全日制研究生, 也有一些高校存在在校研究生指导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现象。一方面, 很多导师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全日制教育, 所以倾向于指导全日制研究生。另一方面, 很多导师实践经验较为匮乏, 很难提出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研究项目。且高等院校在导师激励方面主要选择物质激励, 比方说, 发放奖金等。但实践研究发现, 该激励方式很难达到既定目标。不善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造成高等院校很难使优秀导师接受指导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工作。

(三)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资源缺乏

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需要资源支持, 但相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而言, 主要是师资与经费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本身属于高花费项目, 比方说, 实验设备、教师工资、图书资料等, 都需要高额经费。但国内高等院校经费来源较为单一, 大多为国家拨款。在确保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前提下, 用于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经费少之又少。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一) 提高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高等院校应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切实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工作办好。所谓以人为本, 重点强调一切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所以, 高等院校必须注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 摒弃经济利益至上观念, 将学生学习与发展置于第一位。同时还应该积极联系考生所在单位, 创建优良信息联动机制, 不断推进变革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 重点突出应用型特征, 引导非全日制研究生从事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题研究。

(二) 改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改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重点激励高校教师从事该类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所以, 高等院校需要继续提升导师的教育津贴标准, 尽管当前所面临的财政压力较为严峻, 然而高等院校依旧能够通过压缩开支的方式为教师提供更高物质津贴。除此之外, 还应该提供给教师更多学生培养领域的裁量权, 该裁量权主要涉及招收的学生类型、招收学生的标准以及学生培养方式等。

(三) 拓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资源

资源紧缺是当前很多高校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但高校可通过拓展资源的方式增加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补贴。高校应不断挖掘自身潜在实力, 研究发现,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很多高校大兴土木, 造成严重的“债台高筑”问题。所以, 高校需要厉行节约, 推行与完善会计制度,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中应用更多的有限资源。此外, 高校还应该获得企业支持, 企业、高校两者的联合能够获得双赢, 相对企业来说, 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多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还可获得技术层面的支持。相对高校来说, 不仅能获得就经济支持, 另一方面还能获得其所需要的双导师。

五、总结

总而言之, 在构筑与时俱进的高等学风建设中, 只有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中, 重视学生自我教育, 重点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个体差异与心理需求, 创建更为科学、完善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才能在该领域的教育管理方面开创更多新局面。

摘要: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是依照学习方式与在职特点为在职工作人员提供继续学习与深造的空间。本研究主要就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以期不断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非全日制,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徐岩, 李会勇, 张铱晗.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网络信息平台探索与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9) :28-29.

[2] 陈谦.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轨实施路径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18 (1) :73-76.

[3] 杨彦海, 张旭, 杨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 :530-53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刑诉法54条在我国的困境分析下一篇:煤矿井下防爆电气设备管理措施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