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2022-09-10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承担着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必备计算机操作能力, 适应新形势下使用计算机能力的, 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重要使命。因此, 该课程的设计, 应围绕当前计算机发展和应用, 与专业适当结合, 才能让计算机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为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提供必要的技能。

一、当前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近年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有很多版本, 书名也很多, 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等, 有些高职院校也会结合实际编写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校本教材, 或直接使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的教材。但不管各学校选用何种版本和教材, 在实际教学内容中, 对大一新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其内容都离不开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和Internet基础知识这四个部分。无论学生是哪个专业的学生, 都会要求学习这些内容。可以说, 这样的设计, 初衷是对的, 也是符合绝大部分学生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掌握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公共计算机课程内容的不足

任何一种课程设计, 如果课程内容是相对单一的, 要想满足所有的受众对象, 这样的课程设计就存在一定的弊端, 这是显而易见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开设, 出发点是对的, 但目前课程内容的单一性, 也逐渐让这门课程不再适应当前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人从事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已有五年多, 虽然课程教材版本都有变化, 但内容都是没多大差别。在实际教学中, 主要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很大。大一新生来自不同地区, 各地对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存在很大差距。虽然国家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普及计算机课程, 初中、高中阶段都不同程度把计算机列入考试, 但实际落实中, 各地差距很大, 这可以从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可以看出。在每学期给大一新生授课前调查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校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按教育部要求开设计算机课, 但80%左右的学校一学期没上几节计算机课, 即使开设了, 也只是让学生去计算机教室简单的使用, 只教授简单的绘图、word的简单操作。有些学校课表上有安排, 实际都让位给考试课, 有些一学期只去一次计算机教室, 根据没有接触计算机。条件好的城区学校, 可能会适当让学生去操作, 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 大部分大一新生只会最基础、最简单的操作, 并且不会规范操作计算机。当然, 也有部分同学家里有计算机, 也经常上网的同学, 可能计算机操作相对较熟, 学生基础差距明显。 (2) 计算机课程内容引不起学生兴趣。由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内容主要涉及四大项, 学生有些在初、高中阶段接触过, 到了大学, 感觉内容大同小异, 也没有新的内容模块, 学生感觉重复学习, 没有新鲜感。此外, 学生平时喜欢的动画、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多媒体等一些内容, 在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不涉及,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相关性小。由于公共计算机课程是为所有专业学生设置的, 除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外, 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 学生感觉学而无用, 或学习只为了考级, 获取资格证书, 但毕业后对学生实际意义不大。

三、课程应适当与专业结合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虽然是一门公共课, 但由于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门特殊课程, 并与学生毕业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 应在大学期间让学生掌握好这项基本应用技能, 学好计算机基础。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适当结合学生的专业, 做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特别在互联网+背景下, 应让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更好地与专业结合, 让计算机服务于专业。

四、课程改革思路

(1)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拓展。在保留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和Internet基础知识这四个部分的基础上, 根据专业门类, 适当增加个性化模块。如工程类、机械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 可以增加AutoCad基础应用模块, 为学生在后期专业学习设计打下基础;艺术美术类专业可以增加Photoshop图像基础模块等等, 为后期专业课学习提供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 (2) 选用部分模块, 强化个别模块。如保留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基础模块, 结合专业实际, 重点介绍某个模块。如财经专业, 重点介绍Office中的Excel模块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文学专业可以重点介绍Word模块的使用等, 做到个性化的使用计算机基础。 (3) 打造多样化的教材。计算机基础内容应适当进行调整, 可以根据行业和专业大类, 编写个性化的专业行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 编写个性化的教程,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 充分发挥好计算机的基础性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 计算机应用的多样化, 要求各高职院校结合专业实际, 从实用着眼, 做到计算机与专业的结合, 计算机专业老师与非专业教师加强交流, 共同开发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而不是仅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 去推广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技能。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的使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 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技能。目前, 国内从小学开始到大学, 各类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普及课程。在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列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必修课程。但在课程内容上, 虽然学校不同, 专业不同, 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基本内容都大同小异, 并未结合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本文试图从公共计算机课程与专业结合的角度, 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期让公共计算机课程与专业类更好地结合。

关键词: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杨洪伟, 张芳, 李晓辉.“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 2016 (5) :140-141.

[2] 王琴.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 (14) :159.

[3] 解红, 刘建.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福建电脑, 2018 (10) :60.

[4] 马俊, 孙茜.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迷, 2018 (12) :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合物储运天然气技术特点及应用分析下一篇: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