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难情绪语文论文

2022-05-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畏难情绪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不曾相信,自己简单的一句话,竟给学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刚接手教这个班语文的时候,我鼓励全体学生说:“语文的学习一点都不难,你们要紧紧地记住——语文即生活……”学生因为这一句话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其实,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最应该感谢叶圣陶这位一代宗师。正是他“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为我的语文教学点了一盏明灯。

畏难情绪语文论文 篇1:

消除小学语文写作中学生的的畏难情绪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学生害怕写作的现象,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我个人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有几点体会。本文将从“兴趣的激发”、“备课针对性”“能力的肯定”等几个方面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力争消除学生在写作时的畏难情绪。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兴趣;仔细观察;创新思维;谴词造句

引言: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致。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

(1)小组开展交流活动。

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或者要求组内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2)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开学不到一个月,班级已有三位同学在校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当这三位学生拿着刊登着自己作文的书的时候,我大力地表扬了他们,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他们能发表,你们也能一定行!这不仅调动了发表优秀作文小作者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写作积极性。

二、备课要有创意

尽管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但是教师的引导也至关重要。所以备课这一块也要投入心思,要有创意,也就是说作文备课要和以往有所不同。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几乎全是教师单方面的劳动:上作文课,在老师一番精心的讲解之后,立即让学生动笔,这时学生既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内容准备,大部分学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义的内容抛在一边,去根据老师的要求,跟榨汁一样榨出文字,凑合成文,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这是作文教学费时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明确习作内容及训练要求的前提下,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详細地设计好每一步教学步骤。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写话练习《我最爱吃的水果》,其习作要求是:①先说一说自己爱吃什么样的水果。②仔细观察一下它的形状、颜色,然后常常它的味道。③最后用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将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写下来。

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要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必须把创意性、创新性作为备课的主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首先应该把(1)选材立意和(2)材料组织作为着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同学们,你们都爱吃哪些水果呢?②这些水果长什么样子,味道怎么样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③如果你它能把它的美味感受分享给大家,让全班的小朋友都想吃,那你就成功了!

从这些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设计的目的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他们既能说出人人都能吃到的常见的水果,也能说出一些罕见的,这样写作的素材不就拓展了嘛!第二个设计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组织,能将自己的所看和所感说一说,就是一个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过程,这也是整个写作最重要的过程,这其中还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来表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个设计是在第二个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一篇作文顺利地写下来,提升他们遣词造句的欲望和能力。

三、发挥写作能力,需要外部的肯定

其实孩子们并不缺乏生活的感受,只是在写这一步他们缺乏动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多鼓励学生尝试记录生活的感受,一点一滴累积起生活的经验,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会获得写作的能力。

也许家长会有疑问“我家的孩子有写作能力,可就是害羞,不敢写,不肯写,这可怎么办?”在这里,我要指出一点,我们是要对孩子的写作能力做出评价,从正面不断进行肯定,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三言两语的流水帐”,老师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能让孩子树立信心,敢于表达,大胆表达,从而不会再畏惧写作!

结语:小学作文写作这个难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要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作文备课要有创意: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然后,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注重学生日常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日常的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注重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注重日常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加强作文指导课范例的剖析。还有,改变以往作文评改的方式: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让学生也来参与自己作文的评改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评语要有新意和激励性。相信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本,在不久之后许多学生一定会消除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参考文献:

[1]《21世纪我们怎么教作文》M 李白坚,张赛琴(著) 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2]《小学作文教学漫话》M 王有声(著)2012年宁波教育出版社

[3]《小学心理学》M 冯维(著)2008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 林崇德 申雪亮(著) 2001年北京教育出版社

[5]《作文循序教学法》M 包全杰(著)2009年辽宁人民出版社

[6]《“儿童作文”教学论》M 周一贯(著) 2005年宁波出版社

作者:金叶

畏难情绪语文论文 篇2:

联系生活,化解语文学习畏难情绪

不曾相信,自己简单的一句话,竟给学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刚接手教这个班语文的时候,我鼓励全体学生说:“语文的学习一点都不难,你们要紧紧地记住——语文即生活……”学生因为这一句话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其实,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最应该感谢叶圣陶这位一代宗师。正是他“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为我的语文教学点了一盏明灯。

叶老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这种工具绝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而言之,语文是用来应对生活,从而做一个健全的公民。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正与之一脉相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把“语文即生活”的观点化作简单的三句话来教导学生。

“生活的语言,我们都能懂!”

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语文拥有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不存在听、说、读、写能力不能同步训练的尴尬。因此,在教学语文基础知识的阶段,我向学生提出了“我们都能懂”的口号,以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地说,对那些打算初中毕业以后立即走向社会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积累好一些生字词,了解好它的读音、字形和大意,走向社会后能够读懂各类文章,能够正确书写就可以了。而教学中涉及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则要求他们熟悉名句并能简单运用。例如,学习了《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可以拿来称赞人民的好公仆;学习了《水调歌头》后,懂得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抒发自己的美好祝愿……这种简单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他们摆脱了考试的阴影,走向从容。这种教学操作需要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可是,也正是这种不因片面追求分数而强迫学生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让我赢得了更多学生的信任。

“生活的精妙,不可能一下就懂!”

如果说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积累教学上,“我们都能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在学生语言思维能力训练上“不可能都懂”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常常要求换位思考,即从别人的角度替别人多想想。这一观点,放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把自己置换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假设自己面临那种情况的时候会怎么处理。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我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细致入微地把握了“我”的父母亲的性格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接着,我们把这种方法一直贯彻到《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的学习天赋和学习意愿不可能一致,作为教师,我首先要求自己正视客观现实,既不压制打击,也不拔苗助长。我和学生反复强调:“作为老师,我肯定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所以我需要大家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多交流思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思考得深入的同学可以批评我的观点,让教学成为真正的多方对话。”

在开展古诗词鉴赏的时候,“不可能都懂”的情况体现得尤为明显。诗词中的有些内容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为此,我举了《香菱学诗》一文做例子,鼓励学生对某些诗作只要能形成感觉,大略说出体会就可以了;甚至还提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大胆地让课堂教学留下宝贵的“盲点”,鼓励学生待日后生活经验更丰富了,思想更成熟了再解决。

“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文也很睿智。”

当我们切切实实地把生活的规律应用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后,我们会越来越珍惜生活的点滴,乐做生活的有心人。叶老认为:要真正掌握语文的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有充实的生活,生活的充实“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可见,我们有必要迅速地把所知化为所行。

我曾经在教学课文《愚公移山》后,让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评价愚公移山这一举措,并且试着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交上来的习作让我欣喜万分。试看以下一首:“愚公移山一身胆,愚公移山一身坚。愚公只顾自方便,立下宏愿累子孙。松柏遇雪尚弯腰,小溪遇石且绕道,愚公遇山可否迂?莫因不便而移山,精神虽能感后人。要知生态遭破坏,祸患可能及千秋,人定胜天终狂妄!”学生一改往日对愚公精神大力颂扬的传统,从人与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移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呼吁人们尊重生态,理性地解决困难。还有一首也是从反方来解读愚公精神的:“愚公愚公你真烦,年近九十把山搬。九十年来且能安,偏偏如今才来搬。直接搬家最实际,为何偏出此下计?难道脑子已封闭?听你故事我气急!”俗语说:树挪死,人挪活。这位小作者深谙现代社会以灵活制胜的道理,习作一气呵成,音韵也胜于前一首。至此,我完全相信语文教学走与生活实践、生活体验相结合的路子没有错!

语文学习千头万绪,不如数理化学习来得直观清晰。学生一旦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倦意,教师要根治这种疲态就不容易了。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树立学生学懂语文的信心。我们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给予他们鼓励,在教学实践中切切实实地联系生活体验、关注生活需要,化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

(责任编辑 韦 雄)

作者:何雪梅

畏难情绪语文论文 篇3:

读写结合,“微作文”大放异彩

摘 要:面对习作,学生一直存在畏难情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文章中话题的切入点,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补白、续写、改写、同题发问等形式就相关内容进行“微作文”创作,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又能实现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补白;续写;改写;同题发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对中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明确写道:“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习作教学难,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更难。这一直是小学阶段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生面对习作,普遍的畏难情绪来自因无内容可写而无病呻吟,因无表达的欲望而又不得不表达。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如何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乐写,进而想写呢?在近20年的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将文本的“读”和习作训练中的“写”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微作文”创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习作训练方式。

一、补白激趣

学生所学的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无论是故事性还是文采性,都是可读性很强的文章。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记叙类的文章往往有很多出于详略考虑而不明确叙述的地方,这些地方即为文章中的空白。这些空白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补白,既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一課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经过艰难抉择后,“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读到这里,我不失时机地问道:“父亲是怎么打电话的?他说了什么?库伯又有怎样的反应……”这一连串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安静的教室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情不自禁而又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我知道,机会来了。我要求他们写一写。学生写得特快,没有了平时的磨磨蹭蹭。不一会儿,学生的作品出炉了。他们互相展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续写促思

学生在习作中,欠缺的是思考。没有“袖手”的习作基本上是在为写作文而作文。如何让学生做个有思想的孩子,如何让学生做到先思后写进而“我手写我心”?我认为,课例中的资源还是蛮多的,有很多的课文是可以让学生通过续写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

三、改写谋篇

《龟兔赛跑》故事人人熟知,龟兔第二赛跑会怎样呢?改写龟兔赛跑是教师常用的习作训练形式,其结果是学生作品个个妙笔生花。一向畏难的学生,一写这个话题就有新的东西出现,就有说不完的话。这说明合理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改写,也是不错的学生习作训练方式。《大自然的启示》中《“打扫”森林》一文讲述了林务官下令“把森林‘打扫’干净”,结果“树林渐渐给毁了”。学到这里,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这是好心办坏事,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这时我问道:“林务官如果不这么做——遵循自然之道,结果又会如何呢?”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第二天交上来的微作文,纷纷述说着森林的美好。在《中彩那天》一文教学之后,我问学生:“如果父亲昧着良心,瞒着库伯,将中奖汽车据为己有,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的习作个个见仁见智,学生的习作没有了以往的蜻蜓点水,也没有了以往的拘泥、放不开手脚,取而代之的是篇篇生动活泼的习作。这样的改写,学生不仅有内容可写,而且受课文结构的影响,也开始了布局谋篇。这类写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形式活泼、内容自由的习作训练,学生写起来当然也就得心应手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改写这一“微作文”训练,既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又能促进学生的布局谋篇。

四、同题发问促常思

学生有时犹如一台石磨,你推推,他才转转。怎么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进而乐思、善思的习惯呢?同题发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题发问,就是针对课文中的同一问题,引导学生解答。阅读结束,拓展延伸环节,我发问道:“而今,我们诸生当为何而读书?说出你的理由。”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因世界局部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立志为世界和平而读书;有的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等;学生人人有自己的想法,个个有自己选择的理由,篇篇说得有理有据。稚嫩的文章中透着关切,透着侠义心肠。读了他们的文章,你会不敢相信这是出自孩童之手。同题发问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考深度的同时,促进学生养成思的习惯。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懂得思考的人,他们的习作一定是有鲜明个性品质的习作,也是有生命力的习作。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读、写是其中重要的语文素养。读是写的前提,是写的基础;但写又是读的升华。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抓住写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微作文”创作,不但能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而且会对培养学生思的习惯、写的行为起到很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阳.小学低段应用绘本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张毅敏.我国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13.

[3]朱迎春.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编辑 温雪莲

作者:王朝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课改研究论文下一篇:红砖建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