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成本风险

2022-08-01

第一篇:生猪养殖成本风险

生猪养殖风险加大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自上月猪价出现异常上涨以来,6月猪价进入了震荡期,并保持弱势,猪料比连续第23周处于4.4:1的盈亏平衡线以下。2014年第24周全国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水平至深度亏损。本文将探讨我国生猪市场近段时间市场变化以及规避对策。

一、生猪市场基本行情及问题产生原因

(一)生猪价格保持弱势。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11日,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为13.3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37%。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为2.46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82;猪粮比价为5.43:1,比前一周下降1.09%。

1、生猪产能过剩。受2011年、 2012年生猪养殖收益较为丰厚的刺激影响,各地不断新建、扩建养殖场,同时 各养殖场均满“负荷”或超“负荷”饲 养运营,生猪产能迅速提升,原有的供 应偏紧的格局快速演化成供大于需的产 能过剩局面,致使生猪价格持续下滑并 长时间低位徘徊。这是引起目前生猪价格大幅下降的内在主因。

2、社会需求疲软。随着气温的回升,市场生猪需求本已进入淡季。再加上受国内经济下行、餐饮业经营回落以及居民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生猪终端消费需求相对疲软。这是引起目前生猪价格大幅下降的外在主因。

3、政策利好未现。国家虽然今年已经实施了两轮收购储备肉,第二次收储对市场信心的提拔明显,但依然未能使养殖户摆脱亏损的窘境。

(二)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受饲料成本、管理成本、人工费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生猪养殖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较好生产成绩的猪场每生产一头标准生猪(100公斤)需投资费用1340元,中小规模猪场投资费用更高。从市场发展态势来看,这种高额投资运营的现状短时间内仍将延续。生猪养殖成本主要由饲料成本、仔猪成本、经营管理成本、人工费用等构成。近期,浓缩料价格虽然回落明显,但玉米、小麦等价格 仍然高位运行,再加上仔猪费用的增加 及人工费用的快速上涨,直接导致生猪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三)养殖收益大幅缩减。生猪养殖收益取决于生猪价格的高低和生猪养殖成本的大小,在生猪价格持续大幅下滑,养殖成本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养殖户的养殖收益必将随之大幅缩减。从目前市场发展的态势来看,若生猪价格持续低位徘徊、甚至小幅下滑,养殖户进一步亏损的状况将无法扭转。

二、养殖户生产经营现状及其错误行为产生根源

(一)养殖户生产经营现状

面对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自身不断亏损的局面,部分养殖户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失望、悲观、恐慌的情绪 油然而生,并对自身的养殖前景开始发生动摇,为了缩减养殖投资、降低养殖成本,有的采取有悖于养殖操作规范的手段来消极应对,有的实施“断代饲养”的方法来竭力防范,有的甚至通过“斩仓出局”的办法来强行阻止,这些 错误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扭转养殖亏 损,还有可能招致亏损的进一步恶化。 其具体表现是:

1、消减饲料成本。生猪饲料是按照生猪的生长特点,依照一定的配方要求科学配制而成的一种混合饲料,是生猪快速生长的基础,其费用几乎占生猪养殖总成本的50%~60%。个别养殖户错误的认为,降低饲料费用是降低养殖成本的主要途径,从而不顾自身所饲养生猪的生长特点,随意购买廉价饲料或改变饲料配方配制饲料,以图降低自身的饲料价格和饲养费用成本。其结果是延缓生猪生长速度,降低了设备利用率,加大了人工成本。

2、过度裁减人员。技术熟练的饲养人员是养殖场搞好生猪养殖的关键, 其人工费用几乎占生猪养殖总成本的25%~35%。个别养殖户不顾自身养殖场的实际需要,随意大幅裁减技术饲养人员,力图降低人工费用成本。其结果是造成养殖场管理混乱,生猪生长减缓,疫病不断蔓延。

3、降低保健费用。生猪防疫保健是生猪健康成长的主要保障,其费用是 生猪管理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几乎占 生猪养殖总成本的12%。个别养殖户为降低养殖管理成本,盲目的降低或放弃生猪防疫标准,对待疫情迹象不重视, 甚至对待患病生猪少治疗或不治疗。其结果是提高了生猪养殖风险,加大了生猪的患病、死亡率。

4、有意拖延出栏。根据生猪在成长期生长最快的生理特性,一般在体重达到100公斤左右时应及时出栏,否则 会影响育肥期的日增重、料肉比等。个别养殖户因生猪价格的下跌而不顾生猪的生长特性,在育肥出栏之际惜售心理严重,随意延长出栏时间。其结果是生猪价格进一步下探,饲料成本、管理成本和人工费用又不断增加。

5、随意淘汰母猪。能繁母猪、后备母猪是养殖场赖以发展的基础,培育一个优良的能繁母猪不仅时间周期长, 而且成本费用高。个别养殖户为降低眼前养殖成本,对待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 不分优劣好坏,不顾未来发展,按照“一刀切”的办法予以淘汰。其结果是表面上看似减少了母猪的饲养成本,但以前培育能繁母猪、后备母猪的昂贵成本将付之东流,并为今后的养殖生产埋下隐患。

6、放弃小猪饲养。个别养殖户为弥补育肥生猪的养殖成本,实施“断代 饲养”的办法,即将所有繁殖的小猪出 栏转卖。其结果是后期市场行情一旦好 转,自己养殖场已无出栏的育肥生猪, 前期亏损无法弥补。

7、集中抛售弃养。个别养殖户为避免养殖亏损的进一步扩大,按照“斩仓出局”的办法,不顾目前生猪、仔 猪、母猪价格正处于“低谷”的实际情况,将自己养殖场不论大小的所有生猪、仔猪、母猪均全部“清场”抛售。其结果是不断加大且无法弥补前期亏损的养殖成本。

(二)养殖户上述错误行为产生的根源

1、对“猪周期”规律认识模糊。

“猪周期”规律是生猪价格依照市场生 猪的供需关系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般性 规律,是价值规律对生猪养殖业发挥调 节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一般的运行 轨迹是:猪肉价格上涨(生猪价格上 涨)——母猪存栏量增加——生猪供应 量增加——猪肉价格下跌(生猪价格下 跌)——大量母猪淘汰——生猪供应量减少——猪肉价格上涨(生猪价格上 涨),一般以3~4年为一个周期波动运 行,这是不以养殖户的意志为转移的普 遍规律。受制于“猪周期”规律影响的 生猪养殖业,必须依照“猪周期”规律 的客观要求,通过市场价格调节,经过 “扩展——收缩——扩展”的发展路径 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受此影 响,养殖户们大体依照“赚钱——持平——赔钱——赚钱”的路径从事着生猪养殖经营。目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自身不断亏损的局面正是“猪周 期”规律发挥调解作用的结果,由于个 别养殖户对“猪周期”规律认识模糊或 理解不深刻,风险意识不强,同时又对 养殖收益期望值过高,从而面对严酷的 经营现状,心里准备不足或毫无思想准 备,由此而滋生失望、悲观甚至恐慌的 情绪,并对自身的养殖前景发生动摇。

2、对养殖形势估计不足。个别养 殖户不顾“猪周期”规律的客观要求, 一味“跟涨不跟跌”、“群羊效应”心 态严重。其在生产养殖过程中,从不认真分析眼前的市场行情及产生这一行情的背景条件,只是盲目无计划地生产经营,只知道在市场行情稍微好转时积极 “补仓扩编”,却从不知道待市场行情 由“好”转“坏”时应积极“减仓缩 编”,这种“不看路、只知走”,踏不准节奏、把握不住行情的错误行径,是 导致目前心理恐慌无所适从的主要原 因。

3、对养殖操作规范掌控不够。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较为严格的操作规 范,尤其是以鲜活生物作为载体的生猪 养殖业,其产业的操作规范尤为严格, 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个别养殖户面对生猪价格下跌、养殖亏损扩大的不利局面,不顾产业操作规范的要求,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仅仅为了单纯地降低养殖成本,而随意地采用或购买廉价饲料,过度裁减人员,降低保 健标准等措施,不但不能有效地缩减养

殖亏损,还有可能对自身的养殖发展带 来灭顶之灾。

三、生猪养殖户搞好自身经营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面对目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不断亏损的严峻局面,养殖户们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冷静分析,坚定信心。在深刻领会“猪周期”规律的基础上,养殖户们应及时总结自身在以往生产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真分析眼前的市场行情及产生这一行情的背景条件, 准确评估自身从事生猪养殖的优势和不 足,并凭借自身的养殖经验积极预测下一步的市场行情,从而积极规避自身养 殖亏损的进一步扩大。

二是沉着应对,合理安排。在认真分析眼前的市场行情和准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养殖户们应针对 “2014年生猪价格将持续在下行通道内 缓慢波动运行”的特点,沉着应对目前的现状,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养殖,规 避自身养殖亏损的进一步扩大。其一要 树立“向效率要效益”的宗旨观念,采 取“宜守不宜攻”的养殖策略,根据自身的生产养殖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缩减生产规模,坚决取缔“以规模 求效益”的思维方式,坚决杜绝不适时宜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错误行为。二 要适时调整生猪养殖品种,及时淘汰老弱病残的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合理搭 配肥、青、小生猪的养殖结构等,尽力优化养殖等级,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三 要审慎裁撤富余人员、降低生猪养殖病亡率、适时出栏育肥生猪等,不断降低 养殖成本。

三是严守规范,精心管理。在严格 遵从生猪养殖业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养殖户们应认识到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是 强化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故应根据自身养殖的实际情况,在养殖操作规范的指导下,积极合理安排生产、选择优良品种、科学搭配饲料、健全防疫保障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使养殖成本 进一步减少,从而避免自身养殖亏损的 进一步扩大,而并非是随意消减饲料成本、过度裁减人员、降低保健费用等。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事倍功半、劳而无益。四是积极筹划,谋求发展。养殖户们应根据“猪周期”规律的运行特征、结合目前市场行情的现状,在准确预测 未来行情的基础上,及时合理安排、管 好自身的生产养殖,并积极筹划未来发 展,力争使自己踏准市场节奏,把握住 未来行情发展,使自身的养殖业在现今 条件下“少赔”,在未来行情中“大 赚”,用未来的“大赚”来弥补目前的“少赔”,以长远的盈余来对冲现阶段的亏损。

生猪养殖业是农业基础性产业之 一,它不仅关联着种植业、饲料加工业等六个环节、13个生产行业的经营运 行,还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菜篮子” 的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 “民心工程”。

故对避免养殖户亏损进一步扩大提 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要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向社会发布养殖业各生产要素的价格波 动、市场供需情况等,正确引导养殖户 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生猪养殖生产。

二要积极开展并不断加大养殖技能培训力度,以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技能水平,真正增强养殖户抵御灾害的 能力。

三要积极提升养殖等级。要加大生猪养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广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和搭建“农超对 接”活动平台,鼓励养殖户们实现自 繁、自养、自销等“一条龙”生产经营。

四要建立健全生猪市场预警调控机制,及时提供市场预警,有效调控 生猪市场的供需平衡,严防价格再次大落。

第二篇:生猪养殖产业

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概况

生猪养殖产业链

一、养殖环节

二、屠宰加工环节

三、零售环节

生猪产业链包括种猪繁育,生猪的屠宰,肉的冷却、冷冻与冷藏,肉的分割、肉制品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肉的包装、营销等。其产业链条如下:种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猪(无公害、绿标、有机)养殖基地建设→屠宰→

A、热鲜肉、切割肉→市场销售

B、冷冻肉、冷却肉→冷藏→包装→冷链配送→市场销售

C、肉制品加工(低温熟制品、传统风味制品、小包装休闲熟制品)→包装→市场销售

D、猪肉内脏、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

生猪流通环节

一、生猪生产环节

二、收购运输环节

三、屠宰加工环节

四、超市零售环节

生猪养殖方式

一、农户散养

二、专业户养猪

三、国营集体养猪

生猪养殖企业分类

一、专业饲养育肥猪。

二、生产并销售子猪

三、全程饲养

四、种猪饲养

 国内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较慢。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具有小农生产特点。

 国内生猪养殖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场为主的弊端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导致猪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这对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民生问题影响都较大。农户散养成本普遍高于规模养殖企业,收入无法保证。同时,散养农户由于分散、缺乏市场前瞻性、依靠经验决定生产等因素,往往无法判断未来市场行情,养殖存栏量波动较大,最终造成猪肉价格大幅波动。

散养情况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中瘦肉精、抗生素、消毒药滥用难以控制,这与居民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难以适应。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与下游企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市场集中度低,其规模化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下游生猪屠宰及猪肉食品加工企业。生猪产业的上下游矛盾导致屠宰企业只能大量采购质量无法保证的散养和中小养殖场出栏生猪。

 大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高于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又高于农户散养生猪价格,散养户在与规模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由于国内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高,质量有保证的规模养殖的商品肉猪价格高于散养生猪,价格差距一般在5%~10%左右;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商品仔猪由于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其市场售价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价格差距高于商品肉猪,但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二元种猪由于成活率和产仔率高,其市场售价也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价格差距又高于商品仔猪,在生猪养殖集中的区域最大价格差距可达到40%以上。

 生猪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众多散养户与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仔猪和二元种猪市场,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对大规模养殖企业产品更加青睐,而且由于散养户仍是国内目前主要的养殖主体,市场规模较大,大规模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肉猪市场,下游猪肉食品制造企业和屠宰企业首选质量保证的规模养殖生猪;同时,国内大型猪肉食品生产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企业的产量;加之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容量较大,这都导致大规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生猪养殖市场运行特点

生猪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同时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影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未来市场的变化,生猪行业利润水平受饲料价格以及猪肉价格两方面影响。在生猪规模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60%左右。饲料价格与猪肉价格在较短周期内经常出现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造成养殖户的利润波动。散户和小规模养殖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通过调节饲料库存量回避成本风险,时常出现短期亏损。生猪价格波动风险较高,也因此,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养殖企业,以及具备下游屠宰加工等产业一体化优势的生产企业,也相应具有较高的地域规避猪价波动风险的能力。

行业发展前景

从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形势来分析,国内猪肉市场近年来出现新的趋势。一是生猪产销区对接更加紧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猪业向内地主产区转移,全国产区、销区更趋明显,销区生猪调入量逐年增加。二是国内消费量呈刚性增长。虽然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猪肉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绝对消费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农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三是市场对猪肉及产品品质要求更高。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卫生的无公害猪肉已显示出很好的市场前景。四是市场流通方式发生变化。当前,冷鲜肉、分割肉及猪肉肉制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其占猪肉消费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专卖店、连锁店、超市等销售方式正在兴起。

猪肉消费的刚性需求必将持续推动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作为非周期性行业,生猪养殖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生猪产业的顺利发展要有土地资源、饲养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和保障。因此在发展中要注意一下的问题:

第一, 总量要控制,适度养殖,科学发展。猪肉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市场供应量。

第二, 发展规模化养殖。目前生猪养殖以小规模和散养为主,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添加违禁药物,滥用抗生素,污染环境,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障。随着今后的发展趋势,供货朝向订单式农业发展(安全、品牌准入制),这样小规模主场就难以生存。

第三, 发展标准化养殖。就是要走向“六个现代化”的养猪道路。畜禽良种化(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养殖设施化(高床、漏缝、自动控温、自动饲喂、自动饮水、卫生和环保)、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科学免疫和环境消毒)、粪污处理无害化(漏缝地面,不水冲洗,减排放养猪模式和猪—沼—果(林、草、菜)生态养猪模式、监管常态化。

 生猪屠宰行业的资源整合

对调整和优化畜禽屠宰业的结构,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定点企业的数量规划上,综合考虑生猪养殖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市场消费能力、交通状况等现实因素,采取行政区划和人口数量相结合的办法,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数量进行原则规定,作为指导性的目标。

第二,根据保护环境的要求,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立排污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屠宰生产方式,推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沼气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按照法规标准,重新审核换证关闭不符合定点条件的屠宰企业,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进行。重点是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同时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对农村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在政策上有所区别。在步骤上采取分阶段推进,对不达标企业设定了整改过渡期。

 冷鲜肉的消费需求增长

冷鲜肉将成为未来生肉消费的主流。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肉中未经加工的鲜肉占90%,冷鲜肉的比例只有10%。冷鲜肉有新鲜、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特点,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冷鲜肉将成为生肉消费的主流。 冷鲜肉大范围推广的基础已经具备。冷鲜肉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从厂家生产、经销商储运、零售商陈列和消费者使用等过程中都必须冷藏。从销售渠道来看,大型超市、连锁超市目前都已具备了陈列冷柜和冷藏物流条件

与上游屠宰业的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不同,下游深加工,特别是高温肉制品双汇一支独秀,也使得下游肉制品行业相对利润水平较高。高温肉制品以香肠类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当成零食或小吃,其非烹调性也就意味着其本身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而未来高温肉制品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低温肉制品消费的增长是渐进式的,高温肉制品早先的爆发性增长很难在低温肉制品上重现。但和和冷鲜肉替代热鲜肉的逻辑类似,低温肉制品将成为肉制品的消费主流。随着人们消费时更加注意营养和健康,消费习惯将偏向选择品质和营业更丰富的低温肉质品,低温肉制品替代高位肉制品已经是大势所趋

第三篇:生猪养殖

生猪养殖,如何走向良性发展

作者:胡美函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第46期 总第445期 点击数:

2009-6-15 11:07:58

198 更新时间:日前,一则来自国家发改委网站的信息表明,5月份,我国生猪出场价格、白条肉出厂价格、仔猪价格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猪粮比价继续下跌,已经连续4周低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六部门年初联合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设定的生产盈亏平衡预警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按照预案的规定,着手开展冻猪肉政府储备的收储工作。

“猪粮安天下”,在中国人的饮食中,除了粮食还真没有哪种食品比猪肉权重。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占所有肉类消费的65%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80%。6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5月份C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3%。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2%,环比下跌7.3%,影响CPI下降0.22个百分点。 猪多导致价跌

今年以来,猪肉和各类生猪价格沿袭去年下半年之势继续走低。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发布,5月27日,全国47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5.12元,比上月底下降11.4%,连续第2个月降幅在10%以上。

猪价在滑落,生猪饲养成本却在增长。5月初,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5月6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粮比价为5.9∶1,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已进入蓝色预警区域。日前,该中心再次发布,5月27日,全国大中城市的猪粮比价为5.87∶1,为2006年11月份以来的最低点。有些地区甚至低过该比价,养殖户亏损已成事实。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反映,该省目前生猪价格为每公斤9.5元,玉米价格是每公斤1.75元,猪粮比为5.4∶1,跌破5.5∶1已逾两周,农民养一头猪平均亏损近百元,严重时亏损高达200元。养猪大省四川,目前猪肉价格与粮价之比降到4.99∶1,远远低于5.5∶1的盈亏平衡点,已经进入价格红色预警区。

不仅如此,生猪生产供大于求也开始显见。农业部畜牧业司的最新统计,今年4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5489万头,比上月上涨1.4%,这远超过国家宏观调控指标确定的4.1亿头的水平。

以江苏省为例,据该省物价局监测,仅如皋地区,当地5月份生猪出栏约7.65万头,预计6~7月份出栏15.8万头,将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0.39万头、0.72万头。

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着市场行情。本来每年到3~10月,由于季节性的饮食结构变化,猪肉消费已是淡季。而4月底开始的甲型H1N1流感偏偏开始就被称为“猪流感”,令本已持续下跌的猪价行情雪上加霜。在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后,出于自身健康的保护,许多人心存疑虑地放弃了消费猪肉。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好像更愿意呆在家里吃饭了,这似乎也影响到了对猪肉的消费。不少养殖户迫于压力,又开始集中出栏和抛售生猪。消费需求在缩减,但猪产品供应却在骤增,这便加速了猪价的触底。用生猪养殖业行里人自己的话来描述眼下的行情,是“今年淡季更淡了”。

猪多从何而起

有人士认为,出现目前猪多而导致价贱,与近两年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政策不无关系,并认为能繁母猪的存栏总量以及仔猪的产量在今年年初就应加以控制。

2007年,为了平抑猪价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其中几大奖励和补贴政策对生猪养殖的迅速壮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当其冲的是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制度。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按每头50元的补贴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补贴,并明确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并同时推进能繁母猪的保险工作,保费由政府负担80%,养殖户(场)负担20%。中央财政还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差别补助。这一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各省各地对能繁母猪生产的投入。例如:云南省当年就投入5亿发展生猪生产,其3.5亿中央财政投入,该省的农户每养一头能繁母猪即可获50元的补贴。同时实行了能繁母猪保险,参加保险的每头猪死亡可获1000元补偿。此外,每头母猪配一窝还能补助20元。

第二是大力扶持了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对年出栏3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猪舍标准化改造、粪污处理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实施补贴。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还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地方财政要对担保机构的生猪贷款风险给予必要的补助。在此政策下,农业大省河南省,在当年不遗余力地重点扶持现有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小区、重点户)的改扩建,对年出栏300~499头的补助10万元,年出栏500~999头的补助20万元,年出栏1000~1999头的补助40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补助60万元,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补助80万元。

第三是对生猪调出大县(农场)实施奖励。仅2007年就安排了15亿元专项资金,对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资金,当时这些县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33%。

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对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其奖励的标准是:年均生猪出栏量大于80万头的县;年均生猪出栏量在60万头至80万头之间,且人均出栏量大于1头的县;达不到上述标准,但对区域内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县,如36个大中城市周边的产猪大县。并规定各县所得奖励资金要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不能挪作他用。要用于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及防疫服务费用等发展生猪生产的支出。并对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圈舍的新建、引种、粪污处理、贷款等方面实施补贴,补贴的标准是:圈舍的新建每平米补贴40元,沼气池每立方米补贴150元,引进良种母猪每头补贴400~600元,贷款贴息50%。

为了体现“多调多奖”政策,财政部并明确,奖励资金的分配按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三项指标测算,其各自所占权重分别为50%、25%、25%。奖励资金测算数据主要以统计系统提供的分县分年数据为准。

由于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落实得好,支持力度大,2007年9月以来,各省各县的生猪养殖积极性高涨,补栏积极,存栏量小幅回升,出栏比较正常,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

在此后一年内,财政部又进一步加大了生猪养殖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能繁母猪上,补贴标准从50元提高到100元,并明确规定对能繁母猪保险政策,要扩大覆盖面,力争做到“能保尽保”,对因疫病需要扑杀的政策性投保能繁母猪,财政给予补助,保险公司要予以赔付;在养殖规模上,加增安排25亿元,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继续对生猪调出大县继续给予奖励;另外,还加增了中央储备玉米的调运和拍卖工作,控制饲料价格上涨。

不仅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在扶持,养猪还免税。此时不仅国民就连外商也陡然发现,我国已然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政策无限优惠的最好养猪时机。于是,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的农民工、携外资的跨国投资集团,“在地产业踉跄之际跑出来”的房地产商等各路人马,浩浩荡荡地进军到养猪的行列中。

南昌的艾格非国际集团公司,2008年利用他们在纳斯达克上市融来的1亿美金,在江西、福建、广西、上海等地迅速收购了近40家猪场,声言要做中国的“养猪大王”;中粮集团也宣布,在未来5年内将投资97亿元,在湖北建成存栏50万头的母猪养殖基地,形成1000万头的国家生猪现代化健康养殖示范区;泰国正大集团与江苏省农垦集团,以合资经营方式设立江苏正大苏垦猪业,希望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及屠宰和加工能力;网易集团也决定进军养猪业,计划年出栏生猪将达到100万头;之前主要从事建筑行业的南京雨发建设集团,从去年3月份投资修建猪场,目前已经投资350万元。

有关经济眼球还注意到,农民工的外出打工和返乡就业对猪价有着另一面影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就指出:“2007年猪价上升过快,是因为农民外出打工增多,农村散养户减少一半,全国减少了近36%的生猪生产能力导致。”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大批失业回乡的农民工中,就有部分转而从事生猪养殖,从而由过去在外地打工吃肉的消费者,变成养猪的供给者,对猪价构成双重压力———在减少猪肉需求的同时又增加了供给。江西九江县扶贫办前不久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县重点村返乡人员达160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16%,这之中有4%的人预备从事养猪等农业规模开发。

于是,在这个从省到县、集团到个人“蜂拥而至”养猪大军中,受鼓励政策和获利心切的驱使,发展生猪养殖的无序与盲目怎可避免?

扶持过度引发不良反应

2006年6月,全国部分地区爆发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直接导致了生猪市场的持续低迷。该年生猪存栏水平在近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从而导致2007年猪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引发了当年的猪价疯涨。

为平抑猪价,2007年国家开始实行一系列生猪饲养扶持政策,2008年猪价便开始回落,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没有出现脱销、断档或排队抢购现象,说明扶持政策起到了平抑猪价和保障市场供应的效果。但自2008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的猪价低迷,生猪出现过剩,也反映出这一系列政策扶持是否过于优厚,引发了如今生猪养殖业发展的窘境以及猪价的不良反应。

2007年开始实行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对养殖户(场)实行每头能繁母猪50元的补贴,2008年又将补贴调到每头100元,补贴执行时间为两年,一直发放到今年6月30日;并明确因疫病需要扑杀的政策性投保能繁母猪,财政也给予补助,保险公司予以赔付。对确定的生猪调出大县的养殖户(场),实行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增加发放临时饲养补贴;对国家的优良种猪场的养殖户(场),按每头公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发放临时饲养补贴。这一政策刺激了不少养殖户(场)扩大能繁母猪的饲养,但却因预警机制不健全,相关管理部门引导不够,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

农业部畜牧业司的统计显示,今年4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5489万头,比上月上涨1.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922万头,这两个数字远超过国家宏观调控指标确定的4.1亿头和能繁殖母猪4100万头的水平。母猪过多,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仔猪产生,这也就是导致生猪存栏过剩的主要原因。

对能繁母猪政策倾斜的不适度,还会引发更多不能预期的风险。政策明确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各级财政负担48元,农户自负12元,仅占保费的20%。保险责任包括洪水、台风、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口蹄疫等重大病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建筑物倒塌等意外事故。对生猪养殖散户,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给予支持,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期限,最高授信额度可达到5万元,并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多的专业养殖户,通过“核定额度、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到期还款”的农户保证贷款方式给予信贷支持,最高授信额度可以达到20万元;对规模化程度较高的规模化生猪饲养、生猪饲料加工和肉类深加工等企业,根据自身能力适当给予资金支持。

这样一来,养猪既能贷款又能上保险,还没有什么门槛,怎么养都有国家政策来保障,难免不会被认为是容易上手且又没有多大风险的诱人活计,谁都可以从事,蜂拥而至是再所难免。

而对猪圈舍进行补贴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更是让众多专家学者忧虑。在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上,对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圈舍的新建、引种、粪污处理、贷款等方面实施补贴,补贴的标准是:圈舍的新建每平米补贴40元,沼气池每立方米补贴150元,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贷款给予重点支持。

目前,大批的投资商进军我国养猪业,其中还有一些房地产,他们新建了大规模的养猪场,从中所获得的新建猪圈舍补贴和贷款也是显而易见,但有些猪场并没有养上一头猪。比如:在南京每平方米猪舍可以补贴100元,据此很多新进资本甚至还没有采购猪仔就已经获得了巨额政府补贴。类似这样的一些做法,似乎有钻政策空子进行套现的倾向。不仅如此,这边大面积的土地被占用新建猪舍,那边又是村里村外处处可见的猪圈闲置着,且不计算重复建设所耗费的资金和人力值不值,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占有,这笔账又该如何计算?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一位教授直言,政府再把资金补贴给新建猪场,过度热情鼓励养猪,只会导致生猪头量的非正常增长,埋下猪肉价格快速滑入下一个谷底的祸根,这一补贴政策应加以改进。

良性发展需要调控艺术

从目前生猪养殖业发展中诸多的一些不良反应来看,2007年到2008年间实行的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的“利好”,引发了生猪存栏量迅速膨胀。农产品的需求是相对刚性的,但猪肉以及猪肉产品的消费,却不会随着猪肉供应量的增加而同比增长。扶持政策过度地鼓励了产出,却忽视了之后是否有与之匹配的需求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猪及猪产品的供需失衡。所以,要促进今后我国生猪养殖业走向良性发展,不仅仅只是扶持也要抓好同步调的调控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教授认为,出台这么多扶持产业政策肯定是没错的,关键是政策怎么落实,怎么做到客观,怎么把钱要用在刀刃上,起到应有的效果。

有媒体报道,农业部也曾在去年9月发出预警,可是由于多部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一些地方仍然在继续大力鼓励生猪养殖。所以,养猪过剩也是因多头管理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预警机制不健全,从而使得相关的调控政策措施滞后所造成。

就目前而言,养猪户、屠宰场、猪肉经营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并不平均,其中,养猪户的利润平均仅为猪肉经营户的1/3左右。且当生猪价格下跌时,猪肉市场价格下跌也显滞后。本轮出现的生猪养殖过剩其苗头在去年下半年其实已显现,之所以有关部门直到前不久才加以关注,也有今年春节期间惯例性的猪肉价格上涨,掩饰了上游产业生猪饲养过剩事实的因素。有业内人士建议,当务之急建立起完善而敏锐的市场预警和调控机制尤为重要。

让人担心的是,倘若再次出现猪肉价格的上涨,城镇居民的消费利益又将受到波及。为此,专家呼吁,亟待建立以丰补欠的储备均衡销售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储备猪肉制度,基本上保证了民食工需;走向市场经济后,则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建议猪肉储备机制向规模化完善,以丰补欠实现均衡销售,对平抑猪价、调控生猪饲养将能起到调控作用。

另外,一直被大家看好的生猪期货,有规避因猪肉价格的波动给生猪饲养,以及猪肉深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风险的作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今年知道明年的生猪销售价格,便于养殖户(场)们掌控生猪饲养的数量,使得生猪市场拥有合理饲养量。2月3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到采取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养猪产业,但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流感疫情的出现,延缓了这一机制的出台。猪肉类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通常也是易诱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尽快出台上市生猪期货等金融产品,不仅能为市场提供预期性价格信号,也可以为市场提供部分对冲农产品周期风险的工具,避免出现农产品“大起大落”的怪圈。

生猪市场起伏之启示

□翎飞

就我国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产业发展来看,多年来存在着“少了少了,多了多”的窘境,为何一直就调整不过来呢?这其中有“一少就扶,一多就放”原因。

拿生猪养殖业来讲,2006年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引发“猪恐惧”,不知是不是政策也恐慌得无济于是了,养殖户们不得不挥泪杀母猪,导致之后的猪短缺,引发2007年的猪价发飙。于是,政策便开始扶持,又给补贴又免税的,可如今猪又多了价跌得厉害,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会不会是再现养殖户挥泪杀母猪后不了了之?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让人深思。

其一,“一少就扶”,什么政策都给。试想,仅一个养猪产业一出状况就加以过度的、延绵不断的母爱。那其他的产业呢?会不会效仿也要求这样的母爱,像当今的美国汽车业那样排着队地要“破产重组保护”?那时,国家的母爱将又给谁多一些?所以,真正要扶持的是培养各产业要有市场眼光,走良性发展之路。

其二,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在多头管理之下,相互信息又沟通不畅,造成了无序无量并浪费的大生产局面。农业部在去年9月便发出预警,由于多部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一些地方仍然在继续大力鼓励生猪养殖。试想,如今是网络时代,还出现如此信息不畅通状况,是人的原因还是沟通渠道及设施的原因?如果碰上战事,岂不要造成许多地方的沦陷?当务之急,应增强产业中统管和分管之间信息的畅通及其速度,必要地拓宽信息发布和传递以及回馈渠道,比如通过媒体、网络、邮政、协会、经纪商等来加强贯通;更要建立产业链上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工作机制,避免多重管理或谁也不管。

其三,我国居民肉食消费结构偏重猪肉也是个问题。猪肉比重达65%,而牛羊肉只占到30%~40%。肉食消费结构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产品产业的均衡发展,也关系到全民族身体素质的强健。就以男足冲不出亚洲为例,欧洲人吃牛肉、鸡肉,中非人有些是吃羊肉的,人家的足球却能踢向世界,人家的奔跑速度够快,身体也灵活,耐力也不差,终归有人家的体能摆在那。但中国人的脑瓜子聪明也是有目共睹的,且看“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的载人飞天,都是在其他国家预料不到时间内做到的。这说明仅食用一种肉类食品,对脑力发展和体能发展都会有影响。如果能抓住时机,广泛宣传,把居民的肉食结构调整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比重,对国人的脑力和体能的发展将大有益处,说不定对猪价的大起大落也可以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第四篇:生猪养殖补贴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畜牧业司下发了《关于申报2009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全文内容如下:

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厅)、农业(农牧、畜牧)厅(委、局、办):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国发[2009]25号),今年继续安排中央投资25亿元,用于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现将项目申报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条件

实行人畜分离、集中饲养、封闭管理;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养区内;经改造后粪污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实现饲养标准化,具体标准按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发改办农经[2008]524号附件一执行。优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养殖场(小区)。

各省(区、市)不得重复安排2007年和2008年已安排过中央投资的规模养殖场(小区)。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优先安排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三、分省建设任务及中央投资补助标准

各省(区、市)建设任务按照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规模养殖情况等综合确定,具体建设任务和中央补助投资控制规模详见附件。应严格按中央补助投资控制规模和项目补助标准向国家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不得擅自调整项目补助标准。

各类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标准为:分年出栏500-999头、1000-1999头、2000-2999头和3000头以上四个档次予以补助。其中:

年出栏500-999头的养殖场(小区)每个中央平均补助投资20万元,其中:苏浙粤每个补助15万元,西部12省(区)每个补助25万元,其他地区每个补助20万元,京津沪地区不安排。

年出栏1000-1999头的养殖场(小区)每个中央平均补助投资40万元,其中:京津沪苏浙粤每个补助30万元、西部12省(区)每个补助50万元,其他地区每个补助40万元。

年出栏2000-2999头的养殖场(小区)每个中央平均补助投资60万元,其中:京津沪苏浙粤每个补助50万元,西部12省(区)每个补助70万元,其他地区每个补助60万元。

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每个中央平均补助投资80万元。

考虑到云南、贵州两省的特殊情况,云南、贵州两省可适当降低年出栏规模,安排部分300-499头的养殖场(小区),中央平均补助投资仍为10万元。

中央补助投资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地方政府要根据项目改扩建实际的规模大小,安排必要的配套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四、项目组织申报程序和要求

按照适当简化程序、强化地方责任、加强部门协作的基本原则,项目申报采取以下方式:

按照本通知要求,省级畜牧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提出项目总体安排方案后,省级畜牧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可研报告(或实施方案)的组织编制和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项目可研报告(或实施方案)的审批及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由有关市、县畜牧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编制项目可研报告(或实施方案),联合上报省级畜牧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省级畜牧主管部门汇总提出审查意见,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项目可研报告(或实施方案)。各地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公示并确认项目无争议后,才能编制上报项目可研报告。

根据批复的项目可研报告(或实施方案),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级畜牧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附项目可研报告(或实施方案)批复文件,于9月15日前联合上报至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逾期不报的,国家将不予安排投资。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畜牧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抓紧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工作。

第五篇:生猪养殖技术

规模化猪场健康养殖技术

规模化种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胁,保护猪群健康,保证猪场正常生产发展,发挥最大生产优势的方法集合体系总称。总体包括: 猪场环境控制,猪群的健康管理,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卫生防疫、药物保健、免疫监测等兽医管理几个方面。

1.猪场的环境控制

1.1场址的整体规划。场址决定着猪场未来的生产难度系数和未来经济效益,是猪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猪场位置的确定,在养猪生产中建立生物安全防范体系上至关重要,场址的选择要充分利用生态养猪,符合动物的防病规则,避免交叉感染,远离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居民区、工厂,交通便利,水电饲料供应便利,地势要背风向阳,地势要高、干燥、通风良好、水质良好,易使猪只保持干燥和良好卫生环境,最好建在山边或鱼塘、果林、耕地边,利于排污和污水净化。

1.2.猪场建设布局要合理。生活区、生产区与办公区严格分开,必须有围墙、最好是围墙外有防疫沟,设浴室、更衣室、消毒间,由上风向到下风向。饲料贮存库、保育舍应建在猪场的上风向,病猪隔离舍、粪便堆积池设在猪场的下风头。场内道路要划分净道和脏道,饲料车、工作人员走净道,粪车走脏道。场外运输车辆不能进入生产区,生产区内的运输,另由专用车辆解决。各段安排依次为保育-产房-配种、妊娠-育成-育肥-出猪台。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剖检室应放在猪场的下风处。主干路需要硬化,场内道路布局合理,进料和出粪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做好场区绿化工作。设有种猪运动场,便于公猪、母猪的运动。化粪池必须建在下风向,化粪池要及时处理、除臭,防止蚊蝇孳生。

1.3.温度。温度在养猪生产中也是关键一环。猪舍要求冬暖夏凉,有利于种猪发情、配种、仔猪的存活和增重。温度太高导致公猪因热应激会降低精液的活力,从而增加配种难度,出现返情多,产仔少,影响繁殖成绩。仔猪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仔猪不同周龄适宜温度见表1),适宜的温度可以减少死亡,加快增重,降低料肉比。低温使仔猪抗病力降低、死亡率升高,料肉比升高。因此对仔猪进行防寒保暖为生产中的重中之重。(不同阶段种猪适宜温度见表2) 1.4.猪场绿化。要重视猪场周围和场区内环境的绿化,这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植树造林可使冬季有效降低风速,使夏季的气温下降,能使场区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臭气、尘埃、细菌数减少。猪场的绿色带可在场区冬季上风向植5~10米宽的防风林,其他方向及各场区间植3~5米宽的防风林和隔离林。道路两旁应植树,猪舍前后可进行遮荫绿化,场区的空闲地面应遍植花草,以改善并美化环境。

1.5.实行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猪场生产区只能设1个出入口,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进入生产区时都要经过洗澡或淋浴,更换已消毒的工作服和胶靴,工作服在场内清洗并定期消毒。车辆进场也要消毒,饲养人员不得随意到工作岗位以外的猪舍去,猪舍内的一切用具不得携出场外,各猪舍的用具不得串换混用。场内食堂和工作人员不能向市场购买猪肉,本场职工生活上所需的肉食,应由本场内部提供解决。场内严格按照消毒制度进行消毒(全场消毒制度见表4)。

1.6.粪便、病死猪和胎衣的处理。工厂化养猪场每天要排出大量的粪尿,若处理不好,就可能污染环境。可将粪和病死猪、胎衣等固相污染物送至隔离区的贮粪场堆肥发酵,这样既可杀死病原微生物,又可提高肥效。液相部分流入蓄粪池,沉淀发酵。也有的将收集在一起的粪尿以适当的比例与水混合,用以发酵产生沼气之后,残渣用作肥料。

2. 猪群健康管理 母猪是猪场的生产机器,是生产中的龙头,健康的母猪群是生产效益的最终保障,所以建立健康的母猪群是一个猪场成败的又一关键要素。

2.1.自繁自养。种猪场在种猪选育过程中应重视提高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可根据每胎育成头数和后代日增重、饲料报酬等来衡量。弃弱留强,逐渐淘汰抗病力弱的个体及后代,经多代选育,提高该品种的抗病力。

2.2.引种。为生产发展需要,引种时要遵循“健康第一”选种观念,严把引种关。引种前对该种猪进行全面的血清学检查,特别是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猪瘟等。在购买时应向种猪场索取该场的血清学资料和免疫接种资料。尽量从一个种猪场引种,避免从几个种猪场购买种猪。新引进的种猪在远离生产区的隔离舍隔离30~90天,严格检疫,确认无任何疫病,特别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野毒,一定要对其进行监测。隔离期间首先调动本场猪只3-5头与其混群,确定无疾病传染,进行本场常规的免疫注射后一段时间,方可转入生产区栏舍混群饲养。值得说明的是像蓝耳病阳性场最好从蓝耳病阳性场引种,相反,就一定要从阴性场引种。

2.3.人工授精和人工辅助配种。引进健康种猪精液进行改良,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种,减少采精和精液处理过程中的污染,就可以减少部分疾病,特别是生殖疾病的传播。对于采用人工辅助交配的种猪场,也要牢记卫生管理,严格做到公母猪局部的卫生消毒,减少子宫炎发生,提高受胎率。

2.4.运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从分娩、保育、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将保育期分为保育前期(3周)和保育后期(2周),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用高压清洗机将猪舍内使用过的所有设备冲洗干净,按“空舍消毒原则”,并按规定配好的消毒液对栏舍墙壁和地板、天花板、食槽、栏架及有关器具彻底冲洗消毒1~2次,彻底杀灭所有病原,对猪舍净化、空置5~7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进一步应用早期隔离断奶、早期药物隔离断奶等技术措施逐渐净化各种病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猪群。(空舍消毒原则见附表4)

2.5.加强淘汰老弱病残、繁殖成绩差的种猪。一般情况下,种猪场要淘汰的繁殖猪只占基础繁殖猪群的30%左右。通过淘汰,建立高生产性能的健康繁殖猪群,进一步为猪场发挥最大生产成绩打好基础,建立一个高产值猪群的良性循环。

2.6.建立药物保健方案。经常送检剖检病料,对分离的致病菌作药敏试验,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高效药物或药物组合,建立猪群用药保健方案。(保健用药方案见附记部分)

2.7.定期检疫净化,定期采血检疫。除日常详细记录整个猪群的健康情况,出现可疑病例及时送病料检验外,要按“种猪场实验室检测计划”定时,以一定比例采血进行各种疫病的监测,并定期进行粪便寄生虫卵检查,同时作好资料的收集、登记、分析、总结工作。把检测结果反馈到猪场,指导猪场进行免疫程序的调整和针对性地进行驱虫保健。(种猪场实验室检测计划见附表3)

3.环境卫生的消毒 猪场要制定严格的场内场外消毒制度与消毒用药制度,并严格执行。

3.1.入场消毒。场内设有消毒池、紫外线消毒室、洗澡更衣室,备有高压冲洗机、背式消毒器、高压除尘器等消毒设备、设施,对入场车辆、物品消毒(饲料原料入场的消毒),猪只进场时要采取洗澡、保健、消毒措施,方可入场。员工进场必须沐浴、更衣,猪场生产区禁止一切外来人员参观。不准带入可能染病的畜产品或物品。车辆经过喷雾消毒才可进场,饲料经过甲醛熏蒸后方可食用。

3.2.日常工作消毒。

场内严禁饲养偶蹄动物,饲养员不得串舍,各车间用具不得外借、交叉使用,饲养用具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母猪上床时必须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或一定消毒浓度的碘液洗澡后方可上床。在工艺流程上,生产要实行单元化饲养、全进全出制。母猪生产时一定要保证母猪乳房、阴户周围干净卫生,并严格消毒,减少子宫炎的发生机会。

仔猪打耳号、剪牙、断尾等外伤还有其它猪群的外伤都应该及时消毒,防止感染。可用5%的碘酒棉球涂擦数遍,直到痊愈。

猪只转群后,对空舍设备要严格消毒,并监测消毒效果,走廊每周至少消毒2次,猪舍带猪消毒可用碘制剂、季胺盐类、氯制剂交替使用。

公母猪配种前,应特别注意公猪下腹部和尿囊、母猪外阴部的清洁,公猪应先挤压包皮积尿,再用浸泡了0.l%季胺盐溶液或碘液的毛巾由外到里、再由里到外清洁消毒包皮周围。采用人工授精时,应建立较强的无菌观念,避免人员、器具、环境等因素影响精液质量。应使用一次性输精管和过滤纱布,如果条件不允许需重复使用输精管时,必须经过严格消毒,避免细菌随输精管进入子宫,引起母猪子宫炎。整个人工授精过程都必须严格消毒和清洁,集精瓶等器皿每次使用前必须经高温消毒,手套应使用一次性医用手套。

饮水、饲料应定期检测,饮水槽、饮水器、料槽应定期消毒、清洗。

3.3.定期防鼠、灭鼠、灭蚊蝇。老鼠、蚊蝇、麻雀都是疾病的传播者,对饲料、饲料原料造成损耗与污染。猪场要及时处理粪便,净化污水,切断产生蚊蝇的根源,才能使猪只健康生长。

4.营养

4.1.新鲜。

4.2.全价配合饲料

4.3优质,不发霉、变质。定期检测饲料霉菌毒素和霉菌活菌含量,定期检测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含量。

5.兽医防疫

5.1.完善的生产记录。生产技术人员应对猪群健康状况和饲养员工作情况做好记录工作。对日常生产中的病死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症状描述,做好剖检记录并对用药状况、免疫情况等要了如指掌,并详细记录在案,做到每周一次小总结,每月一次大总结,并以报告形式报告给主管人员。对于生产统计表要经常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并总结吸取有益经验。

5.2.生产各阶段的兽医管理。猪舍消毒后,要检验消毒效果,看消毒是否彻底。每天观察并记录猪只健康状况、舍内温度、湿度、气味、通风等。产房内尤其要注意测量围产期母猪体温和采食状况等,记录、分析、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夏季种公母猪舍的温度和疾病期体温控制,因为这直接影响种公母猪的繁殖成绩。(舍内消毒效果检测见附记部分)

5.3.疫苗、药物的使用。一定要严把疫苗、药品质量关,根据实际效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来选择疫苗和药物。同时要关注运输、保存条件,并要求使用方法得当。要培训,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操作,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并坚持一猪一针,针型号适宜,并消毒。不打飞针、不漏注,做好免疫用药记录。疫苗药物要专人保管,专人免疫,开处方拿药。

5.4.免疫程序的制定。根据猪场猪群的实际抗体效价,结合本场流行病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附表5仅供参考)

5.5.实验室监测。根据实验室检测计划,按时采血检测抗体,来监控猪群免疫水平,通过了解抗体效价,选择最佳的免疫时机,为评价免疫效果提供依据;疾病的诊断检测以了解猪群微生物体系,为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此外,畜禽环境、饲料、饮水每季度监测1次。 总之,集约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重点是群体的疫病控制,在目前疫病复杂的形势下,通过健全环境、猪群的健康、卫生防疫、营养、兽医管理各方面的努力,建立可靠的生物安全体系,切实采取综合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发展,确保猪场的生物安全,保证猪场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托班创意美术教案下一篇:体侧运动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