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心理学因素分析论文

2022-04-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工业设计心理学因素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以华南地区工业设计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工作分析等方法,结合心理学并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建构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模型,探索和思考胜任特征培养设计和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为人才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工业设计心理学因素分析论文 篇1:

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初探

摘要:文章针对人因类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了建设人因类课群优秀团队的必要性,并结合高校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引入“协同教学”理念、以“科研反哺教学”模式、个性化模式提升教学能力、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赢模式”教学等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具体方案策略,这为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工业设计;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9-0032-02

1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概述

目前,我国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其中人因类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重要的一类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主要有:《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体验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设计中与人的因素紧密联系的课程及其相关的实践课程。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心理学》是研究影响产品设计的人的因素,即产品使用者的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是人因类课群中的最基础理论课程;《产品体验设计》与《产品交互设计》是以《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心理学》中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方式、互动关系,以及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设计。

不过,许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因类课程建设仍以单门课程为主,且课程设计题目范围过于定向,不利于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及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课程建设的历程,由单一课程建设向综合优化的课程群建设方向转化,充分发挥课程群结构整体功能效益。

2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面临问题

2.1人因类课群教学团队综合能力薄弱

人因类课程中《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体验设计》与《产品交互设计》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由理论基础到应用实践,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相关性,这对于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授课形式中,仍以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开设为主,各课程之间联系及衔接不够紧密,教师更多的是专注于本人所教课程,致使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较为薄弱,各门课程之间关联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综合,很难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使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合理地衔接,更无法实现人因类课群里课程的无缝连接。基于此,在将这些课程打造成一个科学高效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同时,应更大程度地促进团队协作模式的有效实施。

2.2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当

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是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促进因素,对于教师个体教学素质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许多高校一味地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而忽视了教学的重要性,科学的设计理念、现代的设计研究方法等无法充分进入课堂,课堂所学内容与科学研究成果脱节,因此在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中,更需积极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跟踪当前相关学科及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热点,探究如何通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以此促进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提升。

2.3教师个性化教学特点发挥不足

人因类课群教学团队中,由于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经历、教学经验等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方法、方式相互对比分析、讨论机制建立的不够完善,致使教师的个体教学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层次差异以及个性特点。同时,教师团队成员的整体教学水平难以满足课群下课程的长期建设与发展。如何通过教师间的互补与促进,发掘各自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努力方向,探索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新途径,成为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2.4师生双赢模式的培养机制不完善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学科,与艺术学、工程技术、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环境保护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色,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结课方式常采用教师命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待激发,师生双赢模式的培养机制仍不完善。探究教师由“说教者”轉换为“引导者”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方案,尝试多方位个性化实践与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师和学生能力共同提升的双赢目标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人因类课群建设,可以从相对综合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而不是局限于单门课程,也可以真正解决以往的教学内容重复、课程教学与实践无法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弊端,使学生能够从全面综合的角度来整合知识,更好地获得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同时将学科内容整合成一个科学高效的学习体系,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体验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课程都是以人的特征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人的因素影响,在课程设置上逐层递进,具有紧密的联系与相关性,将这几门课程共同设置在人因类课群的教学框架体系下,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由原始的单一课程建设向综合优化的课程群建设方向转化,使综合技能培养过程更加连续。

依托人因类课群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会在整个课群体系下,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培养课程骨干教师,优化教学团队中教学成员的整体素质,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育人水平及能力,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具体策略

4.1以“协同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协同教学”是在两名以上教师的合作下,负责担任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部分教学,并共同对教学内容和计划进行设计、修改和确定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经常被运用于教育改革试验中,且已有成功经验证明其对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团队协作”模式中,项目组成员拟组建协同教学交流小组,创造“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交流环境,促进教育思想的交流,激发教育火花的碰撞,从而推动教育创新。例如,目前笔者所在學校工业设计人因类课程中,每门课程均有两名教师负责,但课程之间还未做到协同教学。在“团队协作”模式的构建中,可以将人因类课群中不同课程也引入协同教学理念,通过建立动态教案,举办定期演评,互相听课,合理衔接各相关课程之间内容,集中教学反思等系列活动,相互交流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以“协同教学”为切入点,探索一种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团队协作”长效机制。

4.2以“科研反哺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人因类课群的设置,主要是针对设计中一切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人的因素分析而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跟踪当前相关理论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并针对相关领域内容申报科研课题,探讨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理论领域背景参与现有科研课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如何通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促使教学素质能力提升,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新鲜血液和素材,拓宽学生学术视野,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动态。基于此,针对目前人因类课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内容的确定,提出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4.3打造成员教学能力提升的“个性化”模式

以课群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团队属于一个长期类型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要长期服务于该课群下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有计划地提升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在优化团队成员教学整体素质的前提下,努力打造成员教学能力提升的“个性化”模式。针对人因类课群中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层次差异,研究如何引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确立适合自身教学能力目标样本,获取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针对人因类课群中教师教学能力个性不同,研究建立教师之间教学方法、方式相互对比分析、讨论机制,针对引导教师根据个体所呈现出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案内容的编排和组织等内容,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对比查找差距,发掘各自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努力方向,确立教师适合自身能力提升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4.4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赢模式”教学

工业设计学科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人因类课程的教学中,针对课程授课对象精力充沛、好奇心重、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良好经验,提出进一步改变教师课堂说教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的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课堂上的讲解量,却并不会减少教师实际的工作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甚至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思维启发、课堂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成为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与设计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能力共同提升的“双赢模式”。

5结语

人因类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建设、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但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上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此,提出了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具体策略,为工业设计人因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可供探讨性的策略。

作者:吕春梅 唐艳红 杨松

工业设计心理学因素分析论文 篇2:

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及其培养

[摘要]文章以华南地区工业设计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工作分析等方法,结合心理学并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建构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模型,探索和思考胜任特征培养设计和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为人才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关键词]工业设计人才  胜任特征  培养设计和实施

[作者简介]顾亦鸣(1972- ),女,河南郑州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版画与设计研究。(广东  广州  51008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及培养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批准号:2011TJK187)

工业设计产品满足消费审美是设计师能力品质的直接反映。面对日益增长和丰富的审美需求,培养优秀的、符合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成为教育单位首先必须直面的问题。然而,当前教育单位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和输出的人才的胜任特征准备显然不足,即相当部分学生的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距离,导致就业或创业的困难。因此,本文以胜任特征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分析华南地区在岗工业设计师的实际工作、企业入职要求,建构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模型,并通过细化教学对象、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对胜任特征培养设计和实施进行探索和思考,为人才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一、胜任特征的范畴

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能够区分绩效卓越者和平庸者的可测量的、且较为持久的、并能加以改善和提高的个体特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胜任特征的主要内容,且可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动机。为此,1973年McClilland(麦克利兰)针对此内涵提出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冰山的“水上”和“水下”两个部分。“冰山的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表层特征,即为显性特征,是比较容易了解与测量,能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且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冰山的水下部分”包括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深层次的潜在特征,称为隐性特征,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评估和改进的部分,且不易受到外界因素作用而变化,但能对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表现变化产生关键性的作用,能在广泛的环境和工作任务中预测人的行为,因而对人才选拔最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应用胜任特征评价和预测绩效优秀以及岗位所需的相关技能、智力水平或学业等级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改进工业设计教育课程和创作训练方式,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胜任力的基本标准。

二、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

本课题以华南地区工业设计师为研究对象,设定了68个项目作为胜任特征内容,对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龄长度和绩效等级等不同层次的在岗工业设计师共443人进行抽样调查。具体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工作分析等方式进行,并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如105页表所示)。分析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人格特质和职业品德等四个结构维度构成了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属于外在特征,是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专业知识就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就是执行有形或者无形任务的能力。人格特质和职业品德属于内在特征。人格特质就是一个人隐性特征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坚持对某种事物拥有的渴望并为之行动的欲望或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人格特质在胜任特征结构中处于核心基本位置。职业品德就是一个人的态度、价值及自我认知。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涵盖美学专论、工业产品设计学、工学、设计软件、艺术设计论、文学概论、历史文化、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传统习俗等;工作能力涵盖美学鉴赏、造型创意设计、形式与功能表达、逻辑思维、问题情境应变与解决、观察与思维判断、产品开发想象与创新、学习与沟通、抽象与概括、产品设计组织与管理、评估与决策等;人格特质涵盖成就欲望、敏锐力、洞察力、意志力、职业兴趣、乐观精神、合作精神、自信心等;职业品德涵盖团队意识、学习和研究意识、专业意识、自尊自重意识、责任感、诚实守信观念等。属于显性特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易于培养和开发。通过合理的教育指导,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形成工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培养设计与实施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培养目标。本文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的胜任特征结构维度,设计培养目标,改进与改革课程设置、训练与实践方式,探索工业设计教育内容、模式、方法和策略,奠定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培养设计

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业设计的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等业务方面素质的培养,确保毕业学生在专业发展上成为设计部门或单位的专业设计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设计教育必然专注市场发展与研究,设计产品的形式美和功能美必然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关注的内容,并且必须把这种“关注”带入设计教育的课堂。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维度结构要求,培养目标应明确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应用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造型艺术、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制造、开发设计、设计组织管理及策划宣传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实施

胜任特征范畴以及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结构维度研究表明,作为外显特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教育与培训途径实现培养的目的。因此,课程设置和专业训练与实践成为改变和发展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培养实施的关键和核心。课程设置理念,着眼于应用而不是理论的研究。因此,一要加大美学课程学分,强化学生审美观点和塑美能力,根植于工业设计产品外在形态的形式表达,满足个人、家庭、社会的审美需求;二要优化课程设置,着力于学生综合技能培养,提升通用技能而非某一类具体产品设计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设计创新思路,促进专业发展;三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视实验设施利用,积极开展实验活动,增强授课效果。因此根据培养设计目标,适当调整艺术、工程、综合和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并引入工业设计课程知识群,即文化艺术及美学知识群,培养学生审美及审美评价能力,以及形式表达能力;工学基础知识群,培养学生在产品物质功能、使用功能和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力;工具及综合知识群,培养学生掌握产品及环境的虚拟展示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造型设计表达,获取造型设计表现技能,以及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2.训练与实践。训练与实践是深化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人格特质、强化职业思想品质的主要方式。(1)认识实践。包括参观和金工两部分的实习。认识实践就是让学生在美学、工学基础两个知识群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和把握机器的运用、材料、加工、工艺、构造等,加深背景认识,建立牢固的知识平台,增长实际经验,避免设计作品“纸上谈兵”。参观实习应以民俗采风、专业考察为主,并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文化,同时注意强化学生绘画、摄影、构思等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金工实习就是让学生在实习中不仅深入实践,而且还要有实习心得,力求通过实习使学习获得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更能深刻理解实际生产的相关知识。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习惯于解决问题,并能正确检验成效。(2)专业训练。建立校办企业或建立实践基地是专业训练的最佳途径,既可提供教学课题,也为教师提供专业技术研究,以及为学生提供技能操作的真实实践环境,拓展专业发展能力。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际岗位实践模式,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预测和评价学生绩效与技能,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确保专业训练在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3)毕业创作。毕业创作是学生接受胜任特征培养成果的一次实践总结。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热情、激发学生发明创造欲望、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作为第一要务。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从事企业的课题设计、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工业设计竞赛,开展学生课题组调研、设计方案演讲、学生科技训练、创新成果展示、学生创意竞赛以及企业产品设计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胜任特征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杭悦,宋长林.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工业学报,2004,24(2).

[2]顾亦鸣,曹玉华.基于胜任特征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3]顾亦鸣,曹玉华.工业设计知识群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4]江建民.工业设计专业的技术课程设置刍议[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

[5]马欣川.人才测评——基于胜任力的探索[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6]王金军,黄海波,吕冰.理工科工业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设计艺术,2002(2).

[7]王俊元,王旭东,段能全.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教育[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2).

[8]张凯.关于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2006,28(1).

作者:顾亦鸣

工业设计心理学因素分析论文 篇3:

产品设计当中对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融合运用

摘要:伴随着现当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产品的需求也不简简单单只满足于表面的功能需求之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其精神方面上的感受。人性化的设计需求不仅仅能够进一步满足人类对产品使用上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将个性化的情感内容、情感需求融入其中,达到实用与情感相融合的全新设计目的。由此,本文以“产品设计当中对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融合运用”作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不断提升产品设计的整体水平,为进一步满足于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性化设计;融合运用

引言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并不是由异常简单的设计运动或者是设计团体而提出来的,是通过人类在设计过程当中,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进而总结出来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设计发展过程当中和实践过程当中追求的共同目标。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发展过程当中最核心的内容,所有事物的衍变和发展都需要通过“人”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考虑人这一因素,并且以行动为出发点,关注产品设计过程当中的人性化特点,进而制定出科学而合理的价值取向,促使整个产品在设计中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层需求。

一、人性化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基本概况

(一)产品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起源

在工业设计的萌芽、发展时期以及成熟时期之后,进而衍生出来了一种人性化的设计概念。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出现在1970年代末80年代初设计理念,其主要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在产品设计应该将人放在首位,促使产品能够适应人的发展需求,不仅仅促使产品能够符合消费者的生理特征,但也能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心理需求。因此,现代化的设计者应当以人民基本的出发点,进而与活跃的、积极的方式对人类的发展需求,探索不同潜在的一种欲望,并且善于通过特殊的系统,整体的理念以及发展需求,通过人类美学、环境因素、人类工程学等有效融合,综合分析,构建形成良好的产品设计流程。

(二)产品设计当中人性化设计的主要概念

人性化设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整个设计当中,除了需要对人们产品当中的不同需求进行考虑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注重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以及情感需求。在更大的程度之上与人类需求相适应,而不是让人去适应产品的内容。人性化的设计主要指的是产品所表现出来的安全设计,进而迎合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并且在结合产品设计的本身需求上,与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展现了人与产品之间的有效融合。

人性化的设计主要包含许多内容,人类生活当中的各个内容都涉及到设计方面的内容,例如:桌椅板凳、衣食住行等等。人性化的设计在实现方式也需要考虑到多个不同的方面内容。首先,在设计过程当中需要满足受众的不同审美需求,且符合人类的使用习惯,获得一种良好、和谐的表达效果等等。由此,在设计过程当中,需要优先对人类因素的设计理念进行融入,强调人、产品以及需求相融合,促进二者的共生关系,进而成为时代的发展主流。

二、产品设计当中对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运用策略

產品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过程非常的复杂,而要在设计过程当中凸显情感化、人性化的特点,就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内容,由此,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在设计中融入色彩理论、人机工程学理论、心理学方面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而在多层次上满足人类的使用需求和身心体验。

(一)设计中对色彩的有效运用

色彩作为产品设计当中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更为快速的被人类所感知,并且传递给人们最为强烈而且丰富的视觉表现力。色彩作为人类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人性化的色彩设计内容则是极为重要的。色彩是展现产品外观形式表现当中最核心的内容,对用户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以及视觉冲击力。丰富的色彩内容能够带给人各不相同的视觉新体验:如:轻快而明亮的表达效果、希望而平静的视觉体验等等,又如:白色可以带给人纯净、洁白的特点;绿色可以带给人希望、生命的特点等等。除此之外,各不相同的民族以及国家对于同一种色彩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也各不相同,由此,在设计产品的过程当中,则需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带给人的不同寓意特点。例如:在墨西哥区域,人们认为紫色则是不吉利的特点,所以,在针对墨西哥居民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当中,就不能够采用紫色进行表达,这样会遭到人们的排斥。

(二)在功能上与便捷性的设计表现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将人机工程学运用到产品设计过程当中,能够促使整个产品设计表现上满足人类的不同需求,并且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人体工程学所反映的则是对用户接近关爱、接近关怀,促使整个设计当中充满人性的表达效果。设计者在产品设计过程当中,参照人类所测量的相应数据以及身体在长期处于某种情况之下产生疲劳的一种特点,促使产品在设计过程当中,最大化的满足于人类的使用需求以及生理需求。而且在一个相对安全、健康而且舒适的条件之下更有效的得到发展。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虑人所表现出来的身体特征,通过设计让整个设计产品变得更加的合理而舒适。作为设计者的我们,需要通过各个不同角度进行表现,进而促使产品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三)在设计过程当中满足人类的情感化需求

产品设计的功能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在表现过程当中让人们学会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产品的使用过程当中,要让人感到一种愉悦之感。产品不仅仅能够满足于人类的理性化需求,而且还需要满足人类的情感化需求。在这过程当中,情感表现被人类看作是一种过去。但是,依据情感的参数我们可以看出,人类通过材料的表现则能够产生特殊的感觉,并且能够将这样一种情绪覆盖到人类的生活过程当中,促使产品展现出极强的情感化内涵。在人们的心理层面当中,所满足的不仅仅只是物质与功能上的表现,往往在情感上的需求更加的强联。产品其自身就会充满良好的情感以及情绪特点。情感化的产品能够给用户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进而引起用户在视觉上的不同体验。

结论

综上所述,产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化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了在未来工业设计过程当中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整个设计环节以及使用功能上,则需要满足人类的不用需求,不管是在精神表现上还是在物质表现上,都会对未来的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由此带给人各不相同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以文化为导向的旅游纪念品情感化设计探究[J].苏彩玲,覃达梅,张南粉.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12)

[2]浅析产品语义学下家具的情感化设计[J].陈锦霞.门窗.2019(18)

[3]情感化设计中本能层审美的历史性关照[J].朴巍巍,李栋宁.汉字文化.2020(03)

[4]折纸形态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应用[J].陆颖钰,周祺.设计.2019(01)

[5]情感化设计与老年人产品的研究[J]. 姜佳晨.大众文艺.2019(04)

[6]情感热潮下的冷思考:《情感化设计》评述[J].向帆,谭亮.装饰.2019(04)

[7]情感化设计在生活中的体现[J].王安琪,钟世禄.艺术科技.2019(10)

[8]公益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J].许赞,巩淼森.设计.2018(13)

[9]博物馆纪念品中的情感化设计因素分析[J].王景怡.中国民族博览.2018(01)

[10]纺织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潘茗姝,周赳.美术大观.2018(10)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宋青山(1985.2~),男,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称:专业技术十二级;第二作者:胡少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邮编:201620

作者:宋青山 胡少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论文下一篇:基于风险防范的跟踪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