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表现论文

2022-05-15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思想品德表现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规范做人的标准和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反应,留下记忆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树立理想,磨炼意志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要求等方面的品德。因此强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内化的个性品德,指导学生一生的成长,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

第一篇:思想品德表现论文

“90后”中职学生品德行为偏差的表现成因与矫正

摘 要: 部分“90”后中职生的道德行为游离,道德价值有唯我性与重利性,社会公德自觉与文明习惯的欠缺,道德意志薄弱性且行为具有攻击性。心智发展的特殊因素、社会影响、学校德育低效及家庭教育缺位是他们品德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应通过整合社会德育力量、完善学校德育系统、强化学生的自觉自律及加强家庭教育的方式对他们的品德行为偏差进行矫正。

关键词: “90后”中职生 品德行为偏差 症状 成因 矫正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社会整体性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发生根本转变的重要阶段。任何社会的转型与变革,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带来社会生活的波动,甚至是混乱,必然会有一个旧规范与新价值交错并立,因新规则暂时缺位而出现价值失范的局面。因此,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样态随之也发生变化,并改变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使道德的权威性与制约作用受到很大影响。“90后”中职生就是成长于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群体,其品德行为更显现出独特性,研究并解决“90后”中职学生的品德偏差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家庭及所有中职学校面对的一个严峻而突出的问题。

一、道德行为偏差的表征

中职学生品德行为偏差指的是中职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道德要求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90后”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5—18岁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独立意向发展迅速,正确的道德认识比较薄弱,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各种消极或错误行为的诱导而盲目地模仿和追求,出现品德行为偏差。

1.思想品德的游离现象

所谓思想品德的游离性就是指品德的不稳定性和两面性。首先是在语言与行动之间的游离,即言行不一,当语言的巨人,做行动的矮子;其次是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等不同情景中品德表现发生脱节游离;最后是在“他德”和“我德”之间游离,即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往往“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2.价值取向的唯我性与重利性

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实行的自我保护原则,强调个人价值及其重利性、竞争性,对“90后”中职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在他们心中,教师和家长不再代表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是非。他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往往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与功利,主张与强调“利己与利他统一”、“公私兼顾”、“索取与贡献并重”等,这些观念成为部分“90后”中职学生价值取向的主导。这说明市场经济既有诱导他们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影响,又有诱发学生个人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如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唯我独优、自我中心、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等,即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唯我性与重利性的倾向。

3.社会公德自觉与文明习惯欠缺

“90后”中职学生自律品质较弱,对问题认识存在“反复性认同”障碍,因此在遵守纪律、遵守公德秩序、保持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方面缺乏自觉性,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等在中职学生中严重存在。有调查表明:虽然“90后”中职学生经常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数不足6%,可偶尔不遵守社会公德的比例却比较高,如打架斗殴现象达35.2%,骂人、说脏话达52.4%,随手扔废纸和垃圾达46.6%。这说明他们的道德水准离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4.意志薄弱与行为的攻击性

“90后”中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祖辈与父辈的“双重宠爱”,从小就形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很少独立面对挫折,因此心理承受力、自我约束力、自我平衡力都比较差,而进入中职学习远离父母、必须独立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常采取逃避或攻击的行为方式。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为逃避学习而逃课、逃学,甚至出走等;受到批评后采取对抗、报复、迁怒等攻击行为,来寻找维护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撑点;受到委屈后还会通过一些极端行为方式来发泄。

二、道德行为偏差的成因

1.心智发展因素

“90后”中职生大多15—19岁,处于青春期发育与心智成熟的最关键时期。首先是在生理发育的迅速与心理成熟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人格完整性欠缺,容易出现身心发展失衡状态,认识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次是生理躁动引起的心理波动,而造成他们思想道德认识的反复性认同障碍,道德认识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在反复中递进的;最后是他们的独立思想、自主判断能力都空前增强,容易形成“反控制情绪”,而在自我意识强化过程中,道德认同感在弱化,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分不清美与丑、勇敢与卤莽,形成自我意识强化与道德认同感弱化的矛盾。

2.社会因素

“90后”中职学生成长于公民主体意识开始强化与张扬的社会发展时期,道德发挥的社会背景与机制的巨大变化对正在社会化的中职学生产生影响和冲击。(1)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与成熟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观念;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在人际关系中,造成道德观念淡漠和扭曲职业道德沦丧;竞争原则造成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2)大众媒体的误导。商业利益的驱动,一些大众媒体充斥格调低下的作品,形成一股学校、家庭无法阻拦的冲击波。中职学生涉世不深,正在成长发育,属于易感人群,缺乏辨别力、抵抗力,而社会又缺乏有效的引导。

3.学校德育低效

学校教育阶段是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目标“泛政治化”弱化了其社会控制功能;内容知识化忽视了道德实践,学生出现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方法追求听从与服从,限制了学生个体道德反省能力和自由选择真理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德育过程的形式主义与无计划性及德育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德育目标严重错位、方法简单、内容空泛及过程形式化。

4.家庭教育的缺位

“90后”中职生的父母正处于人生与事业发展的顶峰期,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很少关照孩子的思想品德;而许多父母把握不住对待独生子女的情绪天平,在严厉与溺爱之间走极端,持有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知识轻能力等观念;还有些家长自身品德上存在缺陷,或者是家庭的危机与矛盾,使学生失去正常的教育环境,对“90后”中职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原发性影响。

三、道德行为偏差的矫正

1.优化整合社会德育力量

我们需要从历史高度以战略眼光来认识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立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强立法,注重实施,整治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为中职学生提供清洁、良好的学习环境;大众传媒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中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增加数量并提高质量,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社会、学校、家庭应三方配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教育职能,为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拓展和完善学校德育运行系统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面对个性飞扬的“90后”中职生,我们应重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时代发展、中职学生的年龄与思想特点,及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来丰富德育的内涵,革新、充实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中职学生思想实际,要在继承中求创新;德育方法从单一灌输式转向渗透式,在实践活动中使德育的艺术性和内隐性相结合,做到寓教于无形。

3.强化自我道德修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控制等方式,来提高和完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质,实现道德培育由他律转向自律,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促进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重视和发展家庭德育功能

虽然中职生在家时间较少,但家庭中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不仅能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还能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父母需要更新“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代之以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来感染子女,建立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增强德育潜移默化的渗透性,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梅萍.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与人的全面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社哲版),2008,(4):16-19.

[2]陈俊坷.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4):13-15.

[3]陈庆挺.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23-26.

作者:李智君

第二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更新思想品德教学理念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规范做人的标准和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反应,留下记忆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树立理想,磨炼意志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要求等方面的品德。因此强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内化的个性品德,指导学生一生的成长,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那么,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如何使思品教育具有长效性呢?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如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进而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要改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等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以提高教学实效作回报。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作者单位:四川省安岳县驯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作者:蒋作礼

第三篇: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摘要: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有着双重性的特征,效率的提高不单指成绩的提高,也指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结合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了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几点经验。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学效率

根据当前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学习生活,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素质。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虽然考试内容不再以教材内容为主,而是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教材仍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中心。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包含了诸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做人品格、法律常识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内容,能够对学生未来的为人处世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主,通过介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权利义务平等的价值观,构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也能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初中生学习的动力是兴趣和爱好,所以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

1.采用分小组活动讨论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强化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出教学问题,如事实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总结性

观点,最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并让其他小组参与评价。这种方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每个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教师在总结学生思想结晶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知识。

2. 讲解重点知识

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人们似乎已经不再重视应试能力,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提高应试能力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品德学科以道理性的知识为主,既不像学习语文那样需要背诵古诗文言,也不像学习数学那样需要记忆精确的公式,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快速抓住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要想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如在教学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从中国近现代史、我国传统文化、基本国情以及公民基本义务等几方面入手,结合理论与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3.运用情境教学法

外国教育学家曾经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一旦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就能对教学内容迅速作出反应,自觉地抓住学习的关键点,教学也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知识进行分类,了解哪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哪部分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再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为基础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和探究教材内容,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五课关于诚信的内容时,教师设计情境再现活动,让学生完成“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排练与设计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又进行思考与讨论。这种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研究和讨论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完成“学、想、做”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

三、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拓展延伸是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方法。因为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满足教学的全部需要,如果教师只着眼于教材内容,就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影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加强利用课外资源,可以从报刊、电视新闻、网络媒体、视频节目等多种渠道来拓展教学内容,内容涉及名人榜样、法律案件、政治动态、国情国策、社会热点等诸多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整理和筛选信息,力求使拓展的方向与教学的知识紧密结合,以指导学生学会准确理解、恰当使用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使教学更加灵活多变。如在教学“国情透视”时,笔者先根据图片内容提出问题:“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哪些方面?请进行总结性的文字说明;根据上述图片和收集的相关资料,谈谈我国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然后,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研读图片材料,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最后,各小组发言,笔者进行补充及总结讨论结果,评比出“最佳小组”。

从与教材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拓展内容可以分为相关性拓展与延伸性拓展。所谓相关性拓展,是指课外资源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延伸的内容或是扩大了教材内容,或是加深了教材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延伸性拓展是指充实和丰富相对落后的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延伸,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如钓鱼岛事件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优秀事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事件,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爱国,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四、总结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人才的培养应“德才兼备”,将品德放在才学之前,做到“修身、齐家”,这样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式之下,教师更应提高对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诚信守法、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奎.构建卓越课堂,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J].新课程·上旬,2013,(7).

[2]粱振峰.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11,(21).

[3]熊贤俊.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探究[J].中学新课程,2012,(7).

[4]张永平.关于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方法概论[J].新课程·中旬,2013,(7).

[5]林新春.关于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4).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

作者:赵利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爱留守儿童论文下一篇:传统民族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