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招生连年增长,随之而来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本文试从高校危机管理模式和大学生危机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坚持合理的处置原则、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正确面对危机的发生,做好高校危机管理工作。

第一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论文

突出高职院校特点 强化高职英语教学

【摘要】英语是一种国际交流,众多学科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它作为高职技术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如何突出高职技工专业特色,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点 英语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多,而作为培养具有高级技术的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其教育也越来越被大众和国家所重视。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看,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因为专业对口,操作能力强,成本低,越来越受到广大用人企业和单位的青睐。由此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卓越的自身优势,给高职院校的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存在严峻的挑战,人才市场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英语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因此必须强化职校特色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复合型,实用型,外向型人才。提高职校英语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更好外向型人才是强化职校特色教育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高职技术院校自身的特点,也就决定了高职的英语教学是不同于普通大学的英语教学。而应该具备其自身的英语教学特色,应以专业为基础,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目前的教学现状,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和不足。

1.英语教材知识量大,但教学时间短。一般的高职学校的安排,都是三年制教学制,一年实习制。在三年的高职教学中,英语课程只有在第一至三学期内开设,最多四个学期。,教师需要在这有限的四个学期中将所有的英语知识教授给学生。知识量过大,课时少,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消化和吸收,英语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基础英语教学多,专业英语教学少。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对高职学校英语教学的特点认识不足,依旧按照传统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教学,只是适当的穿插一些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辅颠倒。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不仅不能感觉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而且难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是教材问题。很多学校对于一些专业并没有开设相应的行业英语,即便是有,也是选修课程,不仅不做硬性要求,没有相应的教学目标,而且也没有专业英语的教材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学生的考核和评价系统也不尽完善。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会影响和制约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

3.学校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因此,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是“双师型”的,既要拥有较高的英语技能和语言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的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或是由专业教师中英语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这两者中,总有一方面能力是较弱的,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4.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很多教师在就职于高职院校之后,依然沿用其一贯的教学方法,不管是针对什么样的教材和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采用一样的教学办法。这样的教授过程,教师只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英语教师只关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而忽略了课后可利用的广阔的第二英语课堂空间。

三、突出高职院校特点,建立合适的英语教材体系

目前高职教材,大多都是借用高中,中专或是高职英语的教材,即便是采用技工学生专用的英语教材,也没能脱离了传统高中,中专英语教材的俗套,没能充分的考虑高职技工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也没有考虑到新形势下技工教育的趋势,只是单纯的为了编写的需要而编写。

高职英语教材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应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的更加贴近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活,适应技工学校英语教学的学时安排与要求,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适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着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方面,保证教材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的教材带给学生厌学的情绪。此外,还应注重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注重从语感入手,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就业奠定基础。

四、突出高职院校特点,建立合适的英语教学体系

其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转变高职技工学校英语教师的观念,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中专,大学的英语教学,拥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因此,英语教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深入领会高职技工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时俱进,充分理解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其次,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改变思维定式,更新教學模式。从思想上,重视英语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从行动上,彻底的转变“以教师为主”的英语知识讲授教学模式,推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语言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英语实践活动。

其二,教师要优化教学体系。

教师要优化教学体系,首先要优化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要教学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联系高职院校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编写和设计教案,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优化教学结构。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结构,既包含公共基础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英语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英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但在现实教学实际中,高职英语教学却存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轻实用英语的问题,导致职业教育特点得不到彰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优化教学结构,设计多样化,增强英语课程结构弹性,实现中央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构建高职技校英语综合课程,真正意义上体现高职英语的实用性特点。

最后要优化教学过程。一方面是备课环节。目前教师备课只是备教材。笔者认为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教师只有充分的了解自己即将要面对的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英语基础水平,感兴趣程度,学习目的等,做到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了如指掌,才能在教学中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积极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要多表扬。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少挑剔学生的缺点,即便是一点点进步,也应给予相应的表扬。二是要多帮助后进生的转化,帮助其制定短期的,容易实现的目标,并对于实现目标的学生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帮助其找回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有效的英语学习。

其三,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评价要注重客观性;要通过教学测量的方式获取客观的教学事实和数据,科学,全面,正确的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评价要追求主观性,不以客观评价为终点,还要对教学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充分挖掘教学评价的价值;再次,评价要注意反馈,将结果和分析情况反馈给学生,用以指导教学。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最后,评价要循环往复。总结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使教学与评价同步进行。

此外,评价的手段有很多种,无论是校内评价还是校外评价,考试都是教学评价中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手段,特别是当考试异化为一种严重影响高职英语教学的瓶颈时,以考试为重点的教学评价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了。

總而言之,要突出高职院校特点,强化高职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设置突出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设置专业模拟的英语场景,课内教学,课外自学相辅相成,采用多媒体教材手段等等,在此笔者就不一一介绍了。但需要注重指出的就是:教学方法的转变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优化英语教材,教学结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江金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2月

[2]何萍,高职高专学校英语课程结构浅析[J],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刘建平,新形势下对加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李蓓,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育的改革[J],科技经济市场,2001年

作者:鲁彦

第二篇: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初探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招生连年增长,随之而来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本文试从高校危机管理模式和大学生危机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坚持合理的处置原则、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正确面对危机的发生,做好高校危机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 危机预警机制 大学生危机管理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量连年增长,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同时也给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时有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则引发了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的反思和讨论,建立健全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高校危机管理

1、高校危机管理概念

高校危机是指在高校内突发的、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和学校形象、严重威胁或危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危机事件,主要有六大类危机:一是自然类危机,即由水旱灾、气象灾、地震、海啸、台风和爆发性流行病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造成的危机;二是社会类危机,即由社会安全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城市生活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严重传染病疫情等各种社会问题造成的危机;三是政治类危机,即由国际国内政治事件、重大刑案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暴力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政治因素引发的危机;四是管理类危机,即由治安管理松散、学术腐败、教学质量下降、行政效率低下、组织运作僵化等高校管理失误、不当或不到位所造成的危机;五是设施类危机,即由高校教学、生活设施损害、电脑病毒网络瘫痪、设施使用不当等硬件设备引起的危机;六是心理类危机,即由个别大学生因不能正确面对学习、课业、就业、人际关系、疾病、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感情挫折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危机。

2、高校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危机往往也是来自很多方面。主要有:

(1)学习危机。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来说不是很好,但是社会、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并没有放低,学习的难度和压力使得同学们在考试前为了学习而疲于奔命,进而造成了高职院校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状况。

(2)生活危机。大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经济状况不一,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要面对相当大的经济压力,甚至有些不得不提前参与到社会当中,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活动,经济的不平衡让他们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3)人际危机。进入到大学之后,接触的人多了,生活的圈子大了,很多同学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导致心理上有所变动。

(4)感情危机。大学生都是20岁上下的年纪,这个年纪的他们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但是面对感情,他们是理性不足而冲动有余,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感情危机。

(5)、前景危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就算个人有再强的能力,也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有着不可撼动的优越性。由于大学生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他们期望值的攀高使他们不能够理性地看待形势。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模式

1、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预警体系和原则

高校作为一个公共性的教育组织,人口密度大、信息传递速度快,危机也常常不期而至。如高校学生集体就餐,容易引发大规模的食物中毒;各高校之间信息畅通,学生自杀或暴力等不良事件容易引起连锁恐慌等。这些事件都将威胁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同时高校作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些事件也会给高校的形象建设和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冲击,严重影响高校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那么如何在危机发生之前及时、有效地规避,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将危机消弭于始前,已成为高校管理和学生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危机管理应该遵循维护稳定,迅速快捷,明辨是非,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稳定压倒一切,无论出现任何事情,都必须从维护稳定的原则出发,要千方百计地防止事态的扩大;同时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局面;在处理过程中,要正确分析,明辨是非,才能真正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及时消除隐患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2、建立高校的危机预警管理制度

高校的危机预警管理应该采取三级管理与重在预防相结合的制度,即校级危机管理领导小组、院(系)级危机预警、班级危机监测三级危机管理相结合。危机发生后,启动危机处理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终止危害的继续发展,防止恐慌蔓延。

三、加强大学生危机管理的能力

1、大学生危机管理概念

大学生危机管理就是指在搞笑危机管理过程中,大学生在积极配合、参与支持、服从学校安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干部和有专业知识的学生积极分子为中坚力量,利用学生会组织,组建与学校应急机构相适应的学生应急组织和应急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管理,制定一整套适合学生操作的预防、处理和总结预案,采取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的应对危机行为的动态管理过程。

2、强化大学生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高校危机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对危机的预防、危机发生时的识别和处理、危机解决后的信息反馈与总结,针对这些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和特点,我们在强化大学生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能力:

(1)危机预防能力

高校危机管理中,前期对危机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对危机的预防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凡事做到防范于未然,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高校可以根据当前的形势和状况,组织各种各样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大事以及校情,熟悉学校和学生应急机构组织和职责,熟悉学校的危机预警系统和应对预案;经常组织各类演习,在演习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各种应对技巧和能力。

(2)危机识别能力

危机识别对于化解危机,提高管理效率,作用重大。危机发生时,能第一时间识别并做出判断和处理,对于高校危机管理来说影响深远。高校应加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听信传言和流言,在面对危机时能保持客观冷静,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危机,协助实施预案,及早消灭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诱因。

(3)危机沟通能力

在沟通过程中,大学生要注意明确沟通目的,明确沟通对象,明确沟通工具,明确沟通原则。在危机发生时,必须第一时间诚实、完整、真实的通过最有效沟通途径和方法,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事情的全部真相,以便学校职能部门在最快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将损失和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4)危机应对能力

大学生在面对危机时,必须做到快速行动,进入应急状态,服从学校的整体安排,为大局着想,配合学校的部署和安排,快速的解决问题;当情况特别紧急,无法接收学校指令,需要个别处理时,要冷静的面对突发状况,细致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相关情况,理性的

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从而积极果断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

总之,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直接的关系,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高校管理者必须高度认识到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当然,危机给我们带来了损失和伤害,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危机中却又蕴含着生机,对于高校而言,危机带来的是管理经验的积累。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危机,为的是更好的预防危机。

参考文献:

[1] 蒋春雷.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与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

[2] 林羽.浅谈高校危机管理[J].科教文汇,2006,6(下).

[3] 朱晓斌.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理念和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4,(16).

[4] 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

[5] 唐雁凌.我国高校解决危机的对策[J].大学时代,2006,(4).

作者:杨依依 李磊

第三篇:高职院校与文化管理

摘要伴随着改革与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突破了单纯的经验管理模式,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健全的部门分工、职能监督及评教考核系统等,然而,由于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多把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上,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环节,而实际而言,高职院校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规范化与标准化只是管理的“冰山一角”,而且,过分强调会导致了管理制度的僵化、教育管理效率的低下,本文引入文化管理的概念, 强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渗入人性化思想,以冀克服单纯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管理 内涵 契合

1 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师生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其功用在于“不治而治”。①文化管理作为西方的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否认了“经济人”片面的人性假说,在哲学启发思想上,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倡感情因素等的非理性管理模式。

文化管理把校园看成有机的“人的有机组织”,是培养人性的场所。从文化管理在形式层面上强调三元式管理:一是指通过文化来实行优秀的管理;二是指制度的内化和内蕴,慢慢把制度演变为一种精神习惯。文化管理恰好地诠释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制度的润滑剂,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文化的润滑则难以成为自觉的人格行为,难以内化成为精神习惯。制度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三是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管理方式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以前强调要什么,不要什么,感到人是一种很被动的存在;文化管理通过感情、价值观的渗透,变被动为主动。

2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内容及当前状态

2.1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的是教学规模扩大,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学生择业困难,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近年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深入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各个层面,高校人才培养向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这对现行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机制,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也必须伴随管理内容的转变而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应对改革的需要。管理的变革、创新意味着管理思想的解放和管理理论的突破,管理实践也表明,没有管理的创新就没有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寻求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新途径。而在高校的管理中引入并加强文化管理,将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新内容与新方法。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渗透于管理全过程,优良的管理文化氛围对于促进高校管理效能提升具有潜在功效,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突出以人为本、学习和创新等文化氛围的建设。②

2.2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状态

直到今天,我国高职教育中当下的教学管理机制仍然摆脱不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的影子,从课程设置到招生、从专业到就业、从教学内容到教育管理、都在政府的控制下按计划运行,教学管理上也表现出强调同一规格、封闭、缺乏生机的特点;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之下,以 “经济人”和“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指导性管理模式的特征。管理理念仍停留在“科学管理”的层次上,整个高校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管理者比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而忽视了人的情感。

然而,我们知道,人才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行中,这两点基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管理这个层面而言,在对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上,机械化的管理制度束缚了师生的创造力,更无法对很多非显性的行为、思想、创造能力进行量化管理,制度中的“非正式约束”也不可能被呆板的制度考虑在内,这样的两重性既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完整发挥,又形成了管理上的缺失,容易引发被管理者的心理不安定,消极的影响到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而文化管理这一概念恰恰与上述理念相反,文化管理更加注重的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它是以管理人的思想为主、以灌输知识和强化学习为手段的管理,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3 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管理的途径

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已逐渐成为生产力第一要素,而人才的培养也从传统的填鸭型向创新型转变,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对管理的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更要适应变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目标,但传统管理中非人性化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管理各方面都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文化管理从传统管理方法的窠臼中突破出来,从责成人、指示人、管教人的管理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从迫使、掌控、惩罚的“性恶论”管理转变到激励、鼓励、奖励的“性善论”管理;从非感性因素管理转变到加强情感培育、强化人性理念的感性管理。于一言蔽之:文化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之全过程。

3.1 创新办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管理中,传统管理主要来自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教育规律、教学常规等方面,而文化管理常常是一套在本校内部适用的认识和衡量事物的准则体系,该体系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决定了人们在学校中待人处世的方式,无形地约束着师生员工的行动。 文化管理首先要求高校有鲜明的办学理念,文化观念下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模仿就能形成的,只有形成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学科结构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抓文化管理的可能和前提,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可以说,没有先进教育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不可能形成特色,也谈不上文化管理。所以,高职院校的管理要有文化品位、文化管理也是对传统校长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突破,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文化自觉。

3.2 改善高职院校各客体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认为,实现文化管理的前期任务就是建立学习型的组织,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主要联系,从整体而言,他们从结构和内涵上都构成了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不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则处于一个广义的“大学习”观念中。所以,从文化管理的角度,老师和学生都是文化管理的客体,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强势的态度制约着学校中人的行动,影响着规范制度的确立,从而影响着校园文化; 而文化管理不仅强调约束人的行为、更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这在某种条件下还能改善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心态。举例说明,在传统管理状态下,由于存在考试通过率、英语四、六级、就业率等硬性工作任务的压力,教师往往只顾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形成只顾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学生的短视心态,这是管理模式给必然给本来就崇尚自由的校园文化带来硬伤;而有着强烈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文化管理,可使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对以往管理模式的补充和改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已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跳出了原始、单纯的“教授”与“接受”的形态,大学生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及各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正逐步改变师生综合知识容积完全不对等的给予与接受状态,由此师生间关系呈松散的弹性,对这种松散关系的管理必须采取相应的文化管理措施。

3.3 增进高职校园文化软实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积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③文化是一种管理手段,高职院校与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文化是单位的无形资产,为了让高校员工更好地服务社会,单位应关注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高校管理上,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高校文化风格,是管理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④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是提高校院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重要促进因素,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成长,育人育才的发展有很强的导向力。文化管理以丰富和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和路径,而创新文化管理必须着眼于前述提到的学习型组织,必须以校园核心价值观培育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为根本导向。创新高职文化管理模式,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价值培养、制度构建、规则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3.4 加强文化管理的媒介的协调

现代管理学认为, 管理层面的媒介有物质和行为两种,如果二者的协调或者说是比例错位,所谓的文化管理就上升不到到真正的内涵和精神层面。在高职校园文化管理中,对全体师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的导向是最困难的,因此,在精神层面不宜采取机械式的凌驾、妥协或者结合,应讲究方式和策略,加强引导和鼓励,不是凭空说教,而是身体力行,实践出真知,管理层或者倡导者以身作则,显身说法,力求融合校园文化中各方力量,避免出现“貌合神离”的管理现象,文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注重领导、老师、后勤人员、学生、学校各种服务人员的全员参与,因此,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或者具体实施层面,而要在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渗透到高职学校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流程,并且在总体上作好统筹,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快速适应多种文化交融的环境。

4 结语

文化管理是具有时代特征,面对教育市场的纷扰,这种新模式适应了当前高职管理的需要,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文化管理对高职院校的渗透还在尚处在初始阶段,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理清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把文化管理实践中的鲜活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及时做好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化、升华和推广,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必然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注释

①郭必裕.高校文化管理简论.煤炭高等教育,2007.25(5).

②包恒庆.浅议当前高校管理中应重点营造的几种文化氛围.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③王璇.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模式.理论界,2008(12).

④翁弟芳.营造高校管理文化.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

作者:张 静 李 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古典爱情诗词鉴赏论文下一篇:动漫专业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