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运金融市场报告

2023-06-04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航运金融市场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中国航运金融市场报告

21世纪中国航运业发展趋势航运市场

21世纪中国航运业发展趋势航运市场 据预测,今后3至5年内世界GDP增长率将会保持在3%至4%之间。根据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年增长率的基本关系推测,未来3至5年内,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应在6%左右。

展望今后一段时间的世界经济形势,我认为,亚洲经济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抵御经济放缓和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将能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美国经济由于经济基础良好,在消除“9·11”事件的影响后将会走强。

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际海运业将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将在世界贸易领域里进一步发展、壮大。

航运业的竞争愈演愈烈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不断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将导致成品以及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等适箱货源的增加,使集装箱运输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对航运需求产生影响。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对运输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运力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技术含量高的集装箱运输、液化气和化学品运输将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从蒸汽机的产生,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船舶建造一直是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方式、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是在它产生不久即投入到造船、建港及国际航运之中,我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在船舶中得到应用。由于各种运输方式激烈竞争,服务对象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于安全、防止海洋污染更加关注以及船舶经营者努力降低成本等因素,决定了21世纪船舶技术将向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快速化及防污性能良好的方向发展。

及时、准确、全方位服务是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客户对航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强烈要求航运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可靠、方便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要求承运人提供所谓的“无缝服务”,从包装、陆运、集运、海运、报关、分包再到陆运、交货提供完整的运输服务体系,并对所有点到点的运输全过程进行监控。

航运业竞争将愈演愈烈,参与竞争的企业不仅包括班轮公司,也包括中间代理商、内陆运输企业等。要想在未来的环境中占据优势,获得成功,必须保证其服务水平不仅能够达到基本要求,而且还能提供增值服务,同时在信息系统及物流管理技术上要具备领先地位。

中国航运业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将给中国航运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外政

治、经济环境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运输需求将会明显增加,为航运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货源。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将进一步改善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使中国港口和航运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是中国航运市场化进程将加快,促进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中国航运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航运业面临挑战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适应WTO规则的水运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要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二是中国港航企业无论是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人才诸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中国水运基础设施一些方面还比较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港口和航道还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

船舶运力结构将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使我国国际航运市场逐步与世界市场接轨,大大促进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我国船舶结构逐步优化,船舶艘数由37万多艘降到26万艘,船舶载重吨位由3000多万吨增加到5000万载重吨,从事国际贸易运输的船队发展到3700多万载重吨。一些国际航运公司进行了优化重组,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集装箱船和特种船舶加入我国船队,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20大班轮中名列第7位,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航运的主力船队。

港口建设还要加大力度

国际航运业和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需要,大大促进了沿海港口建设,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已有2000余个,其中对外开放港口达130多个,每年接纳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2400多艘船舶。江海主要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到780多个。2000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吞吐量近22亿多吨,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近6亿吨。我国港口能力紧张的状况初步缓解,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还不能满足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港口建设和结构调整将在世纪之初展开。

集装箱运输将大力发展

我国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超过25%的增长速度,2000年突破2500万标准箱。从我国大陆港口开辟的国际班轮航线有300条,每月3000多个航班。我国大陆已有7个港口突破了100万TEU。随着贸易的逐步扩大,运输集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发展集装箱运输的潜力巨大。

21世纪中国航运政策的调整方向明确

推进航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面对来自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加快立法进程,培育市场机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促进我国水运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外航运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港口服务

我国将继续加强港口、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主枢纽港的建设,相应发展地区性重要港口,适度建设地方中小港口,逐步拓展以现代综合物流为中心的现代化港口功能。要大力改善主要大江大河出海口航道及主要枢纽港航道的通航条件,加快建设集装箱、散货大型深水码头泊位,适应国际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建设、改造集装箱枢纽港,相应发展支线港和喂给港。要加快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使港口区域逐步形成工业、商贸和物流中心。

加快科技创新,优化航运业结构,促进航运的发展

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发展趋势,鼓励科技创新,我们将积极推进航运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推动远洋、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推动内河船舶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内河自航船、顶推船队、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二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动水路常规客运向高速化、旅游化、客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推进煤、油、粮、矿等散货专业化运输系统,提高船舶平均吨位,发展规模运输;三是加快航运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积极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港口作为物质的集散地,在发展物流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国际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围绕港口和国际航运,各地建立了配套的集装箱中转货运站场,港口集疏运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逐步完善,把港口城市建设成为物流中心的条件基本成熟。我们鼓励中外航运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尽早参与物流服务的市场竞争,为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

第二篇: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关 键 词】金融信息化行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金融信息化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金融信息化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金融信息化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金融信息化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长期对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金融信息化行业发展分析体系。本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金融信息化行业发展综述:金融信息化行业研究范围、产业链状况;行业发展的政策、宏观经济、社会需求、技术等环境;行业发展整体状况:整体运营状况、发展特点、投资重点以及发展趋势;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如硬件、软件、服务、外包市场运营状况分析;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与需求分析;金融信息化行业领先企业分析;以及行业投资建议。同时,报告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电加热器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金融信息化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金融信息化行业相关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准确了解金融信息化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金融信息化行业产业链发展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金融信息化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准确了解金融信息化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以及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金融信息化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金融信息化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

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第三篇:中国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8-2022年

【报告目录】

第1章: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对银行业的冲击与重构

1.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

1.1.1 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及特点

1.1.2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现状

(1)第三方支付

(2)P2P网贷

(3)众筹融资

(4)电商小贷

(5)互联网理财

(6)虚拟货币

(7)金融产品互联网销售

1.1.3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剖析

1.1.4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风险评估

1.1.5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向

(1)行业监管趋向

(2)行业演进趋势

(3)行业技术趋向

1.2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与挑战

1.2.1 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了什么

(1)极为低廉的交易成本

(2)更有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

(3)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格局

(4)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5)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与习惯

1.2.2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与挑战

(1)对银行业收入端的冲击

1)支付平台——冲击多项中收

2)理财平台——冲击代理业务

3)综合平台——冲击理财业务

4)网贷平台——争夺中小客户信贷资源

(2)对银行业成本端的冲击

1)支付平台——冲击活期存款

2)网贷平台——冲击定存理财

3)理财平台——冲击存款理财

4)综合平台——冲击存款理财

1.2.3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冲击程度测算

(1)对银行业收入端冲击的测算

(2)对银行业成本端冲击的测算

1.3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颠覆与重构

1.3.1 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边缘化

1.3.2 颠覆银行业传统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

1.3.3 银行业的发展版图和竞争格局面临重构

1.3.4 传统金融生态链面临重大变局

1.4 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客户行为变化趋势

1.4.1 银行客户经历的四个时代

1.4.2 银行客户的行为变化趋势

(1)第一阶段:网点依赖型行为模式

(2)第二阶段:半自助化行为模式

(3)第三阶段:多渠道的互联网化行为模式

(4)第四阶段:“自我为中心+平台化”行为趋势

1.5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行业经营业绩

1.5.1 2017年银行业总体经营业绩

(1)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

(2)银行业经营利润

(3)银行业资本充足率

(4)银行业流动性水平

(5)银行业资产质量和拨备水平

1.5.2 2017年上市银行经营情况

(1)上市银行经营规模分析

(2)上市银行盈利水平分析

(3)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分析

(4)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

第2章:银行业转型突围方向及互联网金融布局策略

2.1 银行业转型突围方向与路径

2.1.1 银行业转型突围方向与思路

(1)开辟非网点渠道,打造立体式服务渠道

(2)切入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业务创新

(3)线下网点智能化改造,助力传统渠道转型

(4)重视大数据运用,改造银行业务流程

(5)客户下沉,进军长尾市场

2.1.2 银行业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

(1)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建设的必要性

(2)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融合的可行性

(3)银行业布局互联网金融的战略步骤

(4)银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选择

(5)当前银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实践探索

2.2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建设路径之——直销银行

2.2.1 直销银行的定位与特点

(1)定位中端客户群

(2)组织结构扁平化

(3)去“实体化”的营销模式

(4)吸引客户的方式灵活多样

(5)追求便捷性和安全性的统一

2.2.2 直销银行的优势及价值

(1)直销银行的优势体现

(2)银行业开展直销银行的价值

2.2.3 银行业开展直销银行的可行性

(1)客户群体适应性

(2)规模适应性

(3)政策环境适应性

(4)技术支持可行性

2.2.4 直销银行建设的关键因素

(1)直销银行建设的基础

(2)直销银行建设的前提

(3)对目标客户定位的要求

(4)对营销体系的要求

2.2.5 银行业直销银行战略部署与经营策略

(1)直销银行的战略部署

(2)直销银行的组织模式

(3)直销银行的经营策略

1)产品策略

2)营销策略

3)成本管控策略

2.2.6 直销银行成功关键:如何处理好内部竞合关系

(1)战略定位的重叠——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2)客户资源的重叠——补充性的客户定位

(3)产品种类的重叠——专属化的产品体系

(4)服务渠道的重叠——包容性的渠道平台

2.2.7 直销银行外部联盟合作战略选择

(1)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

(2)与第三方支付等金融企业合作

(3)与非金融领域最佳实践公司的合作

2.2.8 银行业开展直销银行业务的建议

(1)中国式直销银行的发展困境

(2)中国银行业开展直销银行的建议

2.3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建设路径之——电商平台

2.3.1 银行进军电商的可行性分析

2.3.2 银行发展电商的条件与基础

2.3.3 银行发展电商的差异化定位

(1)与银行的业务价值对接

(2)与银行的客户群体对接

(3)与银行的发展策略对接

2.3.4 银行业进军电商的路径与模式选择

2.3.5 银行业电商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2.3.6 银行系电商的症结及突破对策

(1)客户总量限制问题及突破对策

(2)价格优势缺乏问题及突破对策

(3)物流配送问题及突破对策

(4)用户权益保障方面问题及解决对策

(5)平台风险方面问题及解决对策

(6)法律政策方面问题及解决对策

2.3.7 银行系电商平台典型案例研究

(1)建行“善融商务”

(2)交行“交博汇”

(3)农行“E商管家”

(4)工行“融e购“

2.3.8 前瞻银行系电商运营策略建议

(1)增强客户黏性的实施方案

(2)改进服务产品的实施方法

(3)加强风险管理优势的举措

(4)如何深入挖掘与利用大数据

2.4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建设路径之——P2P

2.4.1 银行业P2P投资价值

2.4.2 银行业开展P2P的优势

2.4.3 银行业开展P2P的可行性

(1)政策环境适应性

(2)对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3)客户与技术可行性

2.4.4 银行业开展P2P的战略规划

(1)平台定位

(2)组织架构

(3)运行模式

(4)介入策略

(5)推广策略

(6)客户筛选

(7)贷款定价

(8)风险控制

2.4.5 国内银行开展P2P案例研究

(1)平安银行:陆金所

(2)国家开发银行:金开贷

(3)国开金融:开鑫贷

(4)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

(5)民生银行:民生易贷

(6)包商银行:小马bank

(7)兰州银行:e融e贷

2.4.6 国内银行P2P业务开展情况

(1)银行系P2P平台发展模式

(2)银行系P2P平台组织形式

(3)银行系P2P平台收益水平

(4)银行系P2P平台定位差异

2.4.7 银行P2P业务市场潜力分析

(1)国内P2P网贷市场潜力

(2)银行系P2P的竞争力分析

(3)银行系P2P面临的阻碍及对策

2.5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建设路径之——移动金融

2.5.1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商机

(1)移动金融的商机

(2)银行业移动金融发展路线

(3)银行业移动金融客户定位

2.5.2 移动金融之——移动支付

(1)移动支付市场潜力

(2)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3)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中的定位

(4)银行业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模式

(5)银行业移动支付产业布局规划

(6)银行业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战略

(7)国外银行业移动支付创新经验

(8)银行移动支付业务风险防范策略

2.5.3 移动金融之——手机银行

(1)手机银行的核心价值

(2)手机银行的竞争力分析

(3)手机银行发展潜力分析

(4)手机银行当前存在的问题

(5)手机银行优化与创新建议

(6)手机银行新媒体营销策略

(7)手机银行未来发展方向

2.5.4 移动金融之——微信

(1)微信平台对于银行的价值

(2)银行业微信服务切入点

1)宣传营销

2)客户服务

3)金融交易

4)电商平台

5)数据挖掘

(3)微信银行建设方案及推广策略

1)微信银行特点及业务

2)微信银行发展前景分析

3)微信银行未来创新方向

4)微信银行服务模式选择

5)微信银行建设方案及案例

6)微信银行的营销推广策略

7)微信银行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第3章:银行业网点转型升级路径设计及推进方案

3.1 银行网点转型路径设计与实施

3.1.1 网点运营发展阶段成熟度诊断

(1)片区化运营阶段

(2)标准化运营阶段

(3)区域化运营阶段

(4)全渠道运营阶段

3.1.2 网点运营体系成熟度诊断

(1)网点运营体系成熟度诊断指标

(2)网点运营体系成熟度诊断案例

3.1.3 建立网点转型架构体系

3.1.4 结构体系化转型实施路径设计

3.1.5 进入转型实施

3.2 渠道下沉——社区银行

3.2.1 社区银行的发展定位

(1)社区银行目标市场

(2)社区银行目标客户

(3)社区银行核心信贷产品

(4)社区银行业务类型

3.2.2 政府对社区银行的监管

3.2.3 国内社区银行设立标准

3.2.4 社区银行投资效率测算

(1)传统零售网点投资效率

(2)社区银行业务效率测算

3.2.5 社区银行业务模式及比较分析

3.2.6 社区银行的设立路径及适应性

3.2.7 社区银行的最佳发展模式

3.2.8 社区银行运营重点与策略

(1)创新业务策略

(2)差异化服务策略

(3)提升客户体验策略

(4)完善运营管理体系策略

(5)O2O一体化服务体系构建

3.2.9 社区银行核心竞争力构建

(1)人力资本层面竞争力打造

(2)市场层面竞争力打造

(3)产品层面竞争力打造

(4)资产层面竞争力打造

(5)服务渠道竞争力打造

(6)社区银行品牌内涵创新

3.2.10 社区银行的典范-富国银行(Wells Fargo)

(1)富国银行的成长历史

(2)富国社区银行的产品与服务

(3)富国社区银行的布局特点

(4)富国社区银行资产结构调整

(5)富国社区银行精细化业务模型

1)密度模型——社区网店的数量与质量决策

2)交叉销售模型——如何运用多渠道满足客户需求

3)效率模型——如何提升单个网店的经营效率

4)投资模型——如何优化网店建设提升客户体验

(6)富国社区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3.3 网点智能化转型——构建智慧银行网点

3.3.1 智慧网点与传统网点的区别

3.3.2 银行智慧网点构建与发展思路

(1)智慧银行核心能力分析

1)智能分析客户需求能力

2)整合多种服务渠道能力

3)银行前台业务开拓能力

4)中后台整合和优化能力

5)大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6)集成风险管理体系能力

(2)智慧银行构建路线解析

1)新锐洞察能力建设路径

2)整合、优化与创新路径

3)集成式风险管理

4)动态的业务支持基础设施

3.3.3 社区化智慧银行建设案例研究

(1)社区化智慧银行建设背景

(2)社区银行功能分区

(3)社区化智慧银行功能与流程

(4)社区化智慧银行运营服务外包

(5)社区化智慧银行设备规划与投入

3.3.4 国外标杆银行智慧化建设经验

(1)汇丰银行智慧化建设经验

(2)华旗银行智慧化建设经验

(3)渣打银行智慧化建设经验

3.3.5 国内智慧银行创新实践探索

(1)建设银行智慧银行创新实践

(2)广发银行智慧银行创新实践

(3)工商银行智慧银行创新实践

(4)农业银行智慧银行创新实践

(5)光大银行智慧银行创新实践

第4章:银行业大数据生态系统构建及落地应用

4.1 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基础

4.1.1 银行业的大数据基础

4.1.2 银行业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4.2 银行业大数据应用战略与实施

4.2.1 银行业大数据应用方向及案例

(1)风险管理优化中的应用

(2)客户管理中的应用

(3)产品/业务创新中的应用

(4)营销创新中的应用

(5)业务经营管理精细化中的应用

4.2.2 银行业整合多渠道数据的模式

(1)银行与电商平台形成战略合作

(2)银行自主搭建电商平台

(3)银行建立第三方数据分析中介

4.2.3 银行与大数据公司的合作样板

4.2.4 银行业大数据生态系统的构建

(1)如何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现有IT架构中

(2)如何进行数据的集成与整合

(3)如何对大数据技术系统进行部署与维护

4.2.5 银行业大数据应用中的挑战及建议

(1)银行业大数据应用中的挑战

(2)前瞻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建议

4.2.6 银行业大数据应用风险及应对策略

4.3 国际同业大数据运用的经验教训

4.3.1 利用大数据快速判断宏观经济形势

4.3.2 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客户及交易对手行为

4.3.3 利用大数据分析防范欺诈

4.3.4 利用大数据分析改进内部效率

4.4 大数据时代银行与电商的合作与分化

4.4.1 银行与电商合作的必要性

4.4.2 银行与电商合作的典型案例

(1)建行与阿里巴巴

(2)招行与微信平台及微信客服

(3)民生银行与阿里巴巴

(4)中信银行与腾讯

4.4.3 银行与电商未来可能的合作模式

(1)银行与电商继续深化合作

(2)分别发展,形成银行电商化和电商金融化

第5章:国外互联网银行模式研究及经验启示

5.1 ING Direct——银行业的“沃尔玛”

5.1.1 ING Direct成立背景

5.1.2 ING Direct盈利模式

5.1.3 ING Direct商业模式

(1)“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2)线上线下的渠道补充

(3)产品策略:高利率、简单、标准化

(4)品牌宣传:区别于传统银行

(5)产品设计与服务以客户为中心

(6)独立的组织管理架构

(7)风险控制措施

5.1.4 金融危机的影响及策略转变

(1)金融危机前经营情况

(2)金贷危机中经营受挫

(3)金融危机后策略转变

5.1.5 最成功分支ING-DiBa的成功经验

(1)ING-DiBa发展历史

(2)ING-DiBa独特的商业模式

(3)ING-DiBa的成功因素

5.1.6 ING Direct对国内银行发展的启示

5.2 Bof——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银行模式

5.2.1 Bofi概况

5.2.2 Bofi的业务模式特点

5.2.3 Bofi负债端经营策略

(1)网络吸引+线下合作伙伴

(2)吸引客户的策略

(3)存款端经营业绩

5.2.4 Bofi贷款端经营策略

(1)资产运用方向

(2)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3)贷款端经营业绩

5.2.5 Bofi互联网技术杠杆的应用

5.2.6 Bofi规模与盈利情况

5.2.7 Bofi对国内银行的经验启示

5.3 Simple——传统银行进入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

5.3.1 Simple发展历程

5.3.2 Simple的业务模式特点

5.3.3 Simple的运营渠道

5.3.4 Simple的服务内容及优势

5.3.5 Simple客户数量及市场份额

5.3.6 Simple盈利情况

5.3.7 Simple被BBVA收购后的业务发展

5.3.8 Simple对国内银行的经验启示

5.4 HSBC Direct

5.4.1 HSBC Direct概况

5.4.2 HSBC Direct业务模式特点

5.4.3 HSBC Direct的服务策略

5.4.4 HSBC Direct的营销模式

5.4.5 HSBC Direct经营情况

5.4.6 HSBC Direct对国内银行业的启示

5.5 SFNB失败的经验教训

5.5.1 SFNB的发展历程

5.5.2 SFNB的服务内容

5.5.3 SFNB的营销策略

5.5.4 SFNB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第6章:国内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战略转型实践梳理

6.1 民生银行

6.1.1 民生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1.2 民生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1.3 民生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1.4 民生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1.5 民生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1.6 民生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1.7 民生银行组织结构建设与调整

6.1.8 民生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1.9 民生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6.2 中信银行

6.2.1 中信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2.2 中信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2.3 中信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2.4 中信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2.5 中信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2.6 中信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2.7 中信银行组织结构建设与调整

6.2.8 中信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2.9 中信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6.3 兴业银行

6.3.1 兴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3.2 兴业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3.3 兴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3.4 兴业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3.5 兴业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3.6 兴业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3.7 兴业银行组织结构建设与调整

6.3.8 兴业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3.9 兴业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6.4 平安银行

6.4.1 平安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4.2 平安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4.3 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4.4 平安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4.5 平安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4.6 平安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4.7 平安银行组织结构建设与调整

6.4.8 平安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4.9 平安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6.5 招商银行

6.5.1 招商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5.2 招商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5.3 招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5.4 招商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5.5 招商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5.6 招商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5.7 招商银行组织结构建设与调整

6.5.8 招商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5.9 招商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6.6 工商银行

6.6.1 工商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6.2 工商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6.3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6.4 工商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6.5 工商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6.6 工商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6.7 工商银行组织结构建设与调整

6.6.8 工商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6.9 工商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6.7 建设银行

6.7.1 建设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7.2 建设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7.3 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7.4 建设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7.5 建设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7.6 建设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7.7 建设银行组织结构建设与调整

6.7.8 建设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7.9 建设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6.8 交通银行

6.8.1 交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8.2 交通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8.3 交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8.4 交通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8.5 交通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8.6 交通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8.7 交通银行组织结构建设与调整

6.8.8 交通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8.9 交通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6.9 北京银行

6.9.1 北京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9.2 北京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9.3 北京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9.4 北京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9.5 北京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9.6 北京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9.7 北京银行组织结构北京与调整

6.9.8 北京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9.9 北京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6.10 包商银行

6.10.1 包商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6.10.2 包商银行转型思路与路径

6.10.3 包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6.10.4 包商银行网点转型升级模式

6.10.5 包商银行大数据战略部署

6.10.6 包商银行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6.10.7 包商银行组织结构包商与调整

6.10.8 包商银行转型成效分析

6.10.9 包商银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第7章:银行业发展趋势前瞻与前景预测

7.1 银行业经营环境预判

7.1.1 中长期大环境

7.1.2 2017年行业外部环境

7.1.3 2015年行业形势预判

7.2 银行业发展机会分析

7.2.1 银行业存贷款业务发展空间预测

7.2.2 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空间预测

7.2.3 银行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空间预测

7.2.4 银行业微贷业务发展空间预测

7.2.5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空间预测

7.3 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7.3.1 银行业发展中的问题

(1)贵族化

(2)模式化

(3)逐利化

(4)中心化

7.3.2 银行业改革趋势分析

(1)利率市场化

(2)监管差异化

(3)民营银行趋势化

(4)消费者保护潮流化

7.3.3 银行业转型趋势分析

图表目录

图表1:互联网金融主要5种运行模式

图表2:2012-2016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

图表3:2012-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

图表4: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核心企业交易规模市场份额

图表5:2012-2017年我国P2P借贷机构数量

图表6:2012-2017年我国P2P借贷平台交易规模

图表7:阿里小贷产品

图表8:2013-2017年我国余额宝用户数量变化

图表9:2013-2017年我国余额宝规模变化

图表10: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分流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图表11:银行客户经历的四个时代及特征

图表12:银行客户的行为变化趋势

图表13:多渠道的互联网化行为模式

图表14:

图表15:况

图表16:

图表17:

图表18:

图表19:

图表20:

图表21:

图表22:均利率

图表23:

图表24:

图表25:

图表26:率

2012-2017年商业银行资产增长情况 2012-2017年各类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速情2017年商业银行贷款主要行业投向 2012-2017年商业银行负债增长情况 2012-2017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季度) 2012-2017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季度) 2012-2017年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情况 2012-2017年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情况 2017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月加权平2012-2017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2012-2017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情况 2017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

2017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

图表27:未来银行渠道体系将呈现多种新兴渠道并存的立体式结构

图表28:美国银行业的交易流向网银和手机银行

图表29:银行进军电商的SWOT分析

图表30:银行发展电商的PEST分析

图表31:银行系电商的优劣势分析

图表32:建行“善融商务”平台的服务内容

图表33:近期银行系P2P上线项目

图表34:近期银行系P2P上线项目收益率及期限一览

图表35:移动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的银行

图表36:网点结构体系化转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步骤

图表37:现有零售条线主要规模效率指标

图表38:社区银行成本估算

图表39:社区银行可比效率指标

图表40:户均存款规模敏感性分析-1

图表41:户均存款规模敏感性分析-2

图表42:户均存款规模敏感性分析-3

图表43:富国重网点人员投入轻ATM建设

图表44:富国银行在美国银行业地位显示其资产结构的特征

图表45:富国社区银行业务模型

图表46:富国银行社区网点客户数远超行业平均

图表47:富国家庭客户数超过美国家庭长期增长率

图表48:富国社区网点完成交易量上升

图表49:富国客户随着运用渠道增加购买产品数量也在上升

图表50:家庭客户选择富国社区银行产品类型比例

图表51:新增客户中第一次购买富国产品类型

图表52:富国对于网店建设的主要考虑

图表53:整合业务渠道为客户提供适用的服务和金融产

图表54:工商银行数据积累速度

图表55:大数据的用处

图表56:ING Direct在各国的状况表

图表57:ING Bank 策略转变:坚持简单、公平、低成本

图表58:ING-DiBa的历史

图表59:ING-DiBa的商业模式

图表60:Bofi存款付息率随着QE 逐渐下降

图表61:Bofi付息率大幅高于其他美国大银行

图表62:2004-2013年Bofi存款账户和户均存款变化

图表63:2004-2013年Bofi各类型存款增长情况

图表64:Bofi存款付息率随着QE逐渐下降

图表65:Bofi付息率大幅高于其他美国大银行

图表66:Bofi资本回报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图表67:2004-2013年Bofi规模

图表68:2004-2013年Bofi营收与净利润

图表69:Simple的发展历程

图表70:Simple的运营模式

图表71:

图表72:

图表73:

图表74:

图表75:

图表76:

图表77:

图表78:民生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

图表79:

图表80:

图表81:

图表82:

图表83:中信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

图表84:

图表85:

图表86:

图表87:Simple手机App界面一 Simple手机App界面二 2013年底Simple用户超过10万 2012-2017年民生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2012-2017年民生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2012-2017年民生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2012-2017年民生银行网点数量

2012-2017年中信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2012-2017年中信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2012-2017年中信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2012-2017年中信银行网点数量

2012-2017年兴业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2012-2017年兴业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2012-2017年兴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2012-2017年兴业银行网点数量

图表88:兴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

图表89:2012-2017年平安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图表90:2012-2017年平安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图表91:2012-2017年平安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图表92:2012-2017年平安银行网点数量

图表93: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

图表94:2012-2017年招商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图表95:2012-2017年招商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图表96:2012-2017年招商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图表97:2012-2017年招商银行网点数量

图表98:招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

图表99:2012-2017年工商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图表100:2012-2017年工商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图表101:2012-2017年工商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图表102:2012-2017年工商银行网点数量

图表103: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

图表104:2012-2017年建设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图表105:2012-2017年建设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图表106:2012-2017年建设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图表107:2012-2017年建设银行网点数量

图表108: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

图表109:2012-2017年交通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图表110:2012-2017年交通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图表111:2012-2017年交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图表112:2012-2017年交通银行网点数量

图表113:交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

图表114:2012-2017年北京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图表115:

图表116:

图表117:

图表118:北京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北京和产品创新

图表119:

图表120:

略····

2012-2017年北京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2012-2017年北京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2012-2017年北京银行网点数量

2012-2017年包商银行收入与利润情况 2012-2017年包商银行资产与负债情况

第四篇: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四大缺陷

我公司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多层次的市场还没有形成这是事实。在资本市场中,高风险高收益的有股票市场,无风险低收益的有银行存款,而中间层次,有较高风险和较高收益产品,如债券、基金、产权、金融衍生产品等的市场还不发达。因此当前仍然需要解决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问题。

综观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严重缺陷:

第一是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大。2006年新增融资中,通过银行融资的占85%以上,以银行独大的金融体系与发展金融市场极不协调。这样容易造成银行的风险,因为银行的存款多是短期的,而银行放贷出去的资金却是长期的,造成银行资金“短贷长用”。

二是债券市场发育不成熟。债券产品中,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更少。10多类债券中,只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少数几种是直接为企业服务的。而且间接服务导致成本高。

三是直接融资比重过小,股票市场进入门槛高,使好多企业望而生畏,低成本融资愿望难以实现。据统计,2006年全部外源性融资中,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仅占15%,非银行金融企业的融资需求中高达85%的部分依赖银行贷款,这个比例甚至高于传统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德国和日本。这种融资结构的失衡,使金融系统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系统,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直接融资比例过低,不仅限制了企业融资和资本形成渠道,也阻碍了居民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换。

四是提供给社会公众投资的渠道和产品太少,难以满足资金需求者和不同投资偏好的人们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也希望获得一些中长期的债权融资或产业投资基金,而债券、基金类产品实在是太少了。

第五篇:分析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状况

【摘要】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本文主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应该如何在新的金融形势下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竞争力,健全金融防范的机制,建立和完备成熟的金融市场。

【关键词】:金融市场;国际化;防范;机制;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金融市场也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各国的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提高。普遍来说,虽然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深度和广度不够。真正成熟的金融市场的标准是:好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丰富的融资产品与渠道进行融资;长期投资者能够得到合适稳定的回报;市场价格基本合理;市场参与者遵守规则。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关键的人民币“投资池”尚未形成;国内一级和二级市场、场内和场外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现象;同业拆借利率尚未成为引导整个利率体系的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等。总之,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高度开放、规模巨大、品种繁多、赢利性和安全性达到规范的适应货币国际化要求的金融市场。

第二,利率和汇率缺少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和时间价格,汇率则是货币的交换价格,两者应分别由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否则就会被压制或是被扭曲,从而导致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压制和经济行为的扭曲。如果利率不能反映真实的货币借贷市场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引导其他金融商品的价格;如果汇率不能真实反映本币和外币的供求,并以真实的市场利率参与国际经贸往来,该国货币就难成为国际货币,并承担起国际货币的职能。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阶段,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进程受到诸如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国际收支状况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防范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金融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基石。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仍为四大国有银行,虽然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但在整体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上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和行为模式仍旧阻碍着国有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有部门金融监管职能。但是,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通常只注重国内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还需加强。特别是随着货币国际化的加快,本币的流出也将日益增多,而境外本币的增加会使得市场投机因素增多,容易造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期削弱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用,甚是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失效和失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它们对我国造成的直接冲击不大,但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五,金融市场尚不完备。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主要表现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等。

面对一系列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需要的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我们的金融体系更有效果,我们需要我们的金融市场,包括银行、证券、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各种金融投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资金配置的效率更加提高,使我们的金融机构更有效,在世界的竞争当中,在和那些市场的老手们更多的竞争当中来提升我们自己、提升我们在全世界配置资源的能力,把我们的银行、我们的金融机构也提升到在世界范围配置资源的水平。

首先面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入世带来的各种挑战,银行就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金融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零售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一项高增长、高回报、高盈利的业务。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是存差行,经营是以规模扩张为手段,以存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具有中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这种集中、单一的业务发虔和盈利模式适应了相对稳定的、封闭的和低层次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传统业务遇到了强烈的竞争,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应该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经营模式转变的重点之一抓好、抓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以发展创新为主题,调整经营策略,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把工作重心向商业化经营转变,把收入结构向多元化创收转变,把资源配置向支柱型业务转变,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和存款结构,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力度,加快市场份额的争取和经营效率的提升,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资产业务、低成本发展负债业务、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的目标。抓住信贷政策导向,积极稳妥发展个人消费额度贷款,

切实提高个人信贷服务效率,推进个人资产业务快速发展。

同时利率与汇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是一个经济体对内和对外所有金融业态和产品的价格基准。只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基准,才能有效配置各类资源,金融改革才能彻底并持续、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在一个开放的金融体系中,只在部分地区开展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试点容易带来资金冲击,引发金融不稳定,不宜小范围试点推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金融改革更应加强整体规划、全国共轨,推动金融改革与利率汇率市场化协调并进。

然后我们需要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金融监管 ,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扩大银行中间业务 ,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运行 ,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要建立完备的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第二,要加强风险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根据定性和定量指标确定风险水平或级别,根据风险水平或级别及时进行预警;建立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建立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 第三,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的制度性建设,健全金融企业内控机制,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建立对违规者的追究机制,依法规范金融行为。只有建立起有效、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防范、控制、化解金融风险及危机,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四,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的制度性建设,健全金融企业内控机制,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建立对违规者的追究机制,依法规范金融行为。只有建立起有效、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防范、控制、化解金融风险及危机,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五,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会计准则,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要在完善证券、保险、银行三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三个监管部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宏观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信贷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通过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完备金融市场需要政府或监管部门应该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或法规规范金融市场;其次,在社会上应该有效借助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有效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使人们摆脱传统观念,意识到投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分

析.http://blog.163.com/h_p123/blog/static/128933488201101452945393/.2012-06-06

[2] 建立有效监管制度防范金融风

险.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623/03485010333.shtml.2012-06-06

[3] 金融改革不宜回避利率汇率市场

化.http:///news/NewsContent.jsp?docId=2052452.2012-06-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建设银行考试试题下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