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制度文化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1制度生成中的“刚柔相济”1.1生成过程中的“刚柔相济”在各项规章制度的提出、研讨、确定、发布的相关环节中,要体现国家、学校意志的强制性,使学校的规章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符合社会公德意识,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势,符合学校发展规划。这些都是不可变通、不必讨论的。

制度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篇1: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开发力度不够,民主性不强,缺乏系统性、权威性和“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从提升民主性,推进依法治校、注入“以人为本”理念、加强高校社团指导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校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笔者试图以湖南一师关于教师、学生相关制度为例,思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

一、校园制度文化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1.育人功能。校园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说是无比强大的,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同化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体。一个学校所特有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都在同化着每个成员,而每个成员也都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着继承或发扬。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会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学校的文化传统、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先进文化的借鉴与思考,来积极地营造、构建自己的校园制度文化。这样形成的校园制度文化可以积极地影响校园个体的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诸多方面。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下,人的思想得到了塑造,心灵得到了陶冶,个性得到了发展,这也将更有利于全面地推进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发展。例如湖南一师近年来开展“两型”校园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资源节约建设和环境友好建设的相关规章和制度,从教室资源整合、校园绿化规划、资产申报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通过校园网络宣传、广播系统健全、师生共同监督等形式强化校园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实践证明,我院每年用水量用电量逐年递减,校园环境的绿化与维护得到保障,图书馆和教室传出浓郁的书香气息,各职能部门和系部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师生自觉参与文明校园创建,好人好事、志愿爱心活动不断展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明显提高,整个校园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良好文化氛围。

2.规范与约束功能。一所高校的健康发展需要有许多硬性制度约束,如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公共场所大学生吸烟现象;校园内的“大嗓门”现象;公交车上大学生对病人、老人不让座现象;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大胆”与“张扬”现象;大学生参与评优评先出现的缺乏民主和公平现象;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行为等等,当高校师生遵守制度规范而行动时,在制度设计背后潜在的价值取向与认知模式,也会点点滴滴形成高校师生的意识,最后变成一种“传统”,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尤其当制度的精神内涵、规范形式和行为指标一旦合法化和正当化,制度潜藏的价值规范同时也会神圣化,从而成为高校师生行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充分发挥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能更加有效地营造一个规范、公平、正义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湖南一师学生管理制度就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出了“十不准”,目的在于有效倡导学生规范自身的文明言行,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制定学生评先评优考核制度中确保程序规范、民主选举、公平公正、公开公示等,展示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内在魅力。

3.导向与激励功能。制度是约束个体行为的标准和行为模式,是促使人们从非道德走向道德之崇高境界的重要保障。一所高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成熟的校园制度文化,其具有激发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作用,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激情,使其朝着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奋斗。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校园制度既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又可作为一种惩戒手段。诺斯曾作了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制度在道德教育中的激励作用。他说,如果社会中存在着对海盗行为有利的制度,则海员就会变成海盗;反之,倘若社会创造了对交易有益的制度和环境,海盗就会变成海员。由此可见,校园制度的发展与健全表现出强大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校园制度建设中一定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否则会极大地挫伤师生教书育人、学习成长的动机和做好事的积极性。当完善的道德激励机制和个体良好的自身素质相得益彰时,大学生才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向往更高的道德境界。同时,恰当的惩戒制度是调节大学生行为的有力手段,从而使之明确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必须做,哪些行为禁止做。当利益冲突发生时,为了保障共同利益而约定的规则体系,惩戒制度也就将发挥其功能。例如湖南一师近几年不断致力于完善学生奖助贷制度,设立严格的奖学金评定考核条件,人性化资助贫困生求学条例,诚信至上贷款帮扶规则等等,在广大学生中形成人人争先进,人穷志不穷,诚信在我心中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二、当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不足

1.高校校园制度不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开发欠力度。高校能否真正做到规章合理、纪律严格、管理科学,关键在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开发程度怎样。当前,高校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往往缺乏文化色彩,条文中关于目标追求、素质要求、价值追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尚未突出其地位,侧重维护管理者与师生员工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忽视规章制度应有的公平,对校领导与全体师生之间的协作关系欠缺重视,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或者虽然有某方面的制度,但相关配套的制度没有跟上,甚至有法不依,造成制度的完整性无法实现。制度内容的残缺不全,不能将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确定下来,既不利于制度创新,也不利于制度文化建设。

2.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民主参与意识不强,执行不到位。校园规章制度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人人参与管理,人人主动管理。高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客观公正,制度内容是否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实施过程是否民主都直接说明了校园制度文化的民主化程度。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采取一以贯之的行政管理手段,实施自下而上、权力集中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使得学校师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面普遍较低,制度文化的建设很难体现民主性、透明性和普遍性。尤其是一些师生制度意识低,缺乏制度观念,甚至对制度熟视无睹,出现不认同制度,不执行制度,不督促落实,不遵守规章制度的现象,使得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制度监督体系的薄弱。

3.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权威性和连续性。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多层次的,有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学校颁布的,各职能部门、各院系自行颁布的,形成了多头管理、交叉重合、政出多门的局面,缺乏系统性。同时,过分注重制度的数量而不看制度的质量,太多的制度条文、太多的繁文缛节、太多的条条框框则将师生置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依附性地位,成为制约师生道德发展的桎梏。而且,当前各高校校园制度大多数是自上而下制定的,多考虑管理者管理的需要,而较少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导致师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和信任感,加之制度形成过程忽视严格的程序,使得权威性明显降低。也正因为如此,随着领导的更换,各种规章制度经常加以修改甚至重新制定,导致制度缺乏连续性,进而影响其可操作性。从而陷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

4.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缺乏“以人为本”管理理念。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能使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又能营造一种促进师生自然成长的理想化氛围。然而,当前不少高校在进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时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甚至某些高校领导的个人意志就决定了该校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部分高校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重惩罚、轻奖励,以节约经济成本而获得表面上的权威管理,却没有意识到校园规章制度过于严厉,惩罚过于强势,将使整个校园失去应有的活力,造成师生精神紧张,根本无法彰显现代人所推崇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1.提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性,建立完善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系。爱尔维修指出:“当人们处于从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向善是徒劳的。”因此,制度建设对于整个高校建设来说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和突破口。只有加快有效的制度供给,充分发挥制度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降低德行成本,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校园网络、校报、广播开展宣传活动,普及制度常识尤其是法律知识,增强师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另一方面,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和赋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权和质询权,培养他们的制度正义意识、制度约权意识、制度平等意识等。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性,变“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与“自下到上”相结合的方式。当然,高校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应当进行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应当围绕客观、公平、规范、科学的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力争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体系。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近两年颁布实施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充分遵循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初稿的反复斟酌、拟订、征求意见、反馈、修改,到试行稿的初步实施,意见征集,审核修改,真正让广大教职员工培养树立了制度参与意识和制度平等意识。

2.力推依法治校,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权威性。依法治校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高校校园制度既要同法律法规保持高度一致,又要成为建立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保证。因此,高校应当制定出切合实际、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利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淡化人为管理,维护正义、树立其权威性。并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保证学校规范有序,高校协调地运行。例如湖南一师自升本以来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并依托制度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廉洁自律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还借助学院共青团工作平台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廉政进校园、廉政进班级、廉政进寝室”以及“清风书画展”等活动,既树立了制度建立的权威性,又保证了制度的有效实施。

3.以人为本,突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师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坚持教师第一、学生第一,做到约束公权、保障私权、尊重人性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此,校园制度建设应坚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当是全体师生能够接受的制度文化,应尽量避免惩罚性规定。要将制度的原则性与人性管理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创建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每一位师生员工都应当是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时,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各主体间应相互熏陶、教学相长、有机结合,以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促进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发展。例如湖南一师在关于学生学费缴纳的制度制定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为贫困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奖、助、贷、减、免等渠道,尽可能实现大学生因贫困而无法就读的零现象。

4.重视对高校社团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导,彰显社团文化的魅力。社团文化是高校非正式群体文化的典型代表,重视加强高校社团文化的建设和指导是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构建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各类型社团的组建,社团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学生充分激发兴趣、发挥个性,施展特长,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在对高校社团进行指导时,尤其要重视实践类社团的发展,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逐步摆正个人在社会的位置,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按照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塑造自己。例如我院共青团承担了学院39个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一方面我们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开展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使其成为开拓视野、培养创造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焕发青春热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还鼓励专业教师或相关专业优秀学生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深入学生生活,引导和帮助他们建设合理的社团制度,彰显社团文化的魅力,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丁有成,邢邦志,单茂洪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1997,(4).

[2]纪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许建萍,卢洪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6).

[4]司锡龄.校园文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5]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责任编辑:周来顺]

作者:任晓晴

制度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

1 制度生成中的“刚柔相济”

1.1 生成过程中的“刚柔相济”在各项规章制度的提出、研讨、确定、发布的相关环节中,要体现国家、学校意志的强制性,使学校的规章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符合社会公德意识,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势,符合学校发展规划。这些都是不可变通、不必讨论的。在学校规章的形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吸收全体成员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某些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在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最后再形成文本文件组织落实;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听取大家的反馈意见,使之得以补充完善。

1.2 生成的内容要“刚柔相济”制度是要通过教师、职工、学生共同遵守执行的,能不能执行得好,关键看制度本身的可执行性有多大,是不是符合大局,是不是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同。认同率的高低是决定制度执行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制度的内容确定上要充分注意“刚”与“柔”的结合。所谓刚,就是事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学校发展目标等的内容,要体现其强制性、规范性,体现其约束力,文字表述要清晰、明确,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应该怎样,禁止怎样,这些都要准确表达,尽量不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比如“严格执行关于教育收费的规定,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向学生乱收一分钱”。而所谓“柔”,则是指有些规定在考虑学校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学校实际,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制度文化的沟通激励功能。同时,随着社会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要逐渐增加约定类和指导性、倡导性制度的比重,更充分地体现师生的权利,激发其自觉性和主动性。

制度生成中的这两个“刚柔相济”非常重要,只有做好了这两点,才能唤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将学校的制度规定变为师生的内在需求,减少执行中的阻力。比如《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校管理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出台,给原来的很多教育行为亮起红灯。这就要求学校及时出台新的相关措施,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粗暴地照搬上级要求也可以,但效果肯定不好。因为师生对《规范》的精神内涵不一定理解。为了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保住成绩,教师还是会想方设法给学生加班加点,这会使素质教育的真正意图落空。这时,学校就要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新课程理论和《规范》,当广大教师真正理解了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的主旨时,就会以此为出发点总结反思过去的意识和实践,在新的起点上谋划下一步的教育策略。这样的战略和制度肯定是被绝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它的执行也会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这就是制度生成过程中《规范》的“刚”性规定与学校“柔”性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

2 制度的执行要体现“刚柔相济”

制度的执行过程一般要通过3个层级:决策层(校级)——执行层(中层)——操作层(师生员工)。在3个层级当中,操作层人员最多,力量最大,他们的态度对制度的落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学校规章制度得以全面高效落实,首先要处理好3个层级的关系,通过刚柔2种手段,达到既实现制度的规范约束功能,又突出制度的激励保障功能。

2.1 制度的落实要斩钉截铁,扎实有效决策层要树立有法必依的信念,不论何时,不管何人,只要有规定,就要按规定来,做到身正是范,为执行层的执行清除舆论障碍,为操作层树立榜样。执行层要遵循执法必严的原则,从自身做起,严格落实。操作层要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积极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自觉遵守各项规定,争做遵章守纪模范。

2.2 对于不同性质的规章制度要做不同的落实要求属于指导类和倡导类的制度或约定,在执行中就要允许教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教育培训、宣传造势、营造氛围,让师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制度所要达到的愿景,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和行为的边界,由此达成共识,使执行的过程由指导倡导渐变为自觉自愿。对于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出切合实际的分析研究,分清是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还是规定本身不合理的问题,再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决策层和执行层要认识到执行制度的过程并不是2个对立团体之间的执行与被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过程,而是一个全体成员在相互平等、民主融洽的环境中通过制度约束共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要让教职工切实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关怀,将冷冰冰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充满人情味的相互谅解与支持,最大限度的取得教职工的认同,减少执行中的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邵庄初中)

作者:杜学庆 李学全

制度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当前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种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本文结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简略的进行论述。

一制度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影响

精神文化是隐性校园文化,它存在于学校各个方面,有时候被看作是学习风气,有时候被看作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其实他们都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的体现。有时候我们评价一个学校好与坏的标准,都会以学习风气好不好,有没有突出办学特色来衡量。但是如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呢?如何体现办学特色呢?笔者认为一个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氛围,依靠制度治校形成独特的制度文化才是形成积极向上精神文化的关键。

笔者的调研中,以两所高校为例:两所大学同处于二类本科(下面简称A大学、B大学),生源质量相差并不是太大,但是在学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A大学晚上自觉参加晚自习的学生人数比比皆是,教室、图书馆坐着满满的拿着书本自习做作业的学生,B大学有组织大一、大二年级进行晚自习,但是更多学生是在聊天、玩手机、玩电脑。

采访时两个学校的学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小苏,A大学设计专业学生目前读大二。小苏说:“我们一进大学除了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入学教育以外,在和学姐、学长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她们在学校是怎么学习的,违反了什么制度将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能收到用人单位的欣赏,听到这些让我们本以为入大学可以松口气的心情立马又紧张起来,有了压力才有动力,自热而然的就会自觉的去学习学长们的学习经验以求尽快的适应这种看似轻松却压力山大的学习生活。”

小岳,B大学设计专业的学生目前读大二。小岳说:“我们进入学校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将怎样努力学习、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但是在和学长们接触的时候,就经常听见英语等级过不了请人代考多少钱啊,期末考试是舞弊没被抓到,没考及格没关系,补考容易很多,大学生不旷课不是真正的大学生啊等等言论,久而久之自己就迷茫了,大家都是这样混日子。”为什么生源质量相差不大,但就读后的效果却完全不同呢?笔者发现A大学和B大学虽然在制度和规定条例上大同小异,但是在管理学生的态度上完全不同,甚至在考核老师的观念上也完全不同,A大学严格按照制定的制度规定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从严从重进行处罚,特别是对考试舞弊等违纪现象更是坚决。B大学总是打着关爱学生的口号,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从轻处理,甚至很多辅导员在处理一些学生时经常会接到这个那个领导电话,内容大致都是这个学生是某某领导的关系,一定要关照。A大学的管理制度突出以学生为管理的主体对象,案例:A大学运动医学系大三孙姓学生,在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夹带资料被监考老师发现并登记在案,孙姓同学态度恶劣,撕毁了试卷,并且对监考老师进行辱骂,学工处针对该事做出严肃处理,孙同学被开除学籍处理结果通报全校。B大学的管理制度突出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对象,案例:B大学管理专业的李姓同学,参加英语等级考试时被监考老师发现夹带资料并没收了她的资料,李同学不服和监考老师发生争执,并在争执的过程中撕毁了试卷,扯破了监考老师的衣服,学校对该案件的处理结果是:监考老师被职能部门谈话,责怪监考老师为什么要和学生发生争执,并对李同学的辅导员进行了绩效考核处理,而对于违纪的李同学也仅仅是教育谈话、记过处分。从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同一类型的事件两所学校的处理结果截然不同。在工作程序上A大学采取简化程序,推行微笑服务、缩短审批程序,重视服务质量、提升办事效率,让学生在学校处理各类事务时时时刻刻都能享受温暖。B大学虽打着“高效”的口号,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创建的服务大厅,但是审批多,服务质量不到位,学生办理事务经常遇到冷脸,让学生感觉办事难,老师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先打报告给本学部领导签字,再到教务处审批盖章、学工处审批盖章、保卫处审批盖章,如果出现问题还得要老师来承担责任,所以很多老师嫌麻烦从来不上报处理学生问题。制度如何能落到实处?

调查表明没有良好的制度氛围,就形成不了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也就不能形成优良的校园传承。所以制度文化是形成良好精神文化的基石。

二制度文化对物质文化的影响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建筑、设备等硬件设施当中。在高校的评估工作当中,这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这几年高校发展迅速,一栋栋环境优美、设备先进的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给校园增添了不少靓丽的风景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却是一幕幕极为不协调的场景,大批学生带早餐进入教室,让本该浓郁的学习氛围,浸泡在酸辣粉、葱油饼等气味当中,大批大批的垃圾留在教室里,连那些清洁阿姨们都抱怨大学的卫生太难清扫。寝室里通宵达旦的玩网络游戏、学生吸烟成性、垃圾肆虐,甚至送外卖的小贩都能够自由进出宿舍。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不由得让我们深思,不断提升的物质条件,却没有造就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良好的精神面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学校在提升物质条件的同时,忽略了建设相对应的制度。以两所二类本科大学为例:A大学将这些纳入学生德育考评,设立德育学分加减制度,并与毕业考核挂钩,从而在制度上约束学生行为,并且规定教师必须对学生在课堂的这些行为进行管理并计入平时成绩,宿舍的内务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评优评先,最后还会影响毕业考评的成绩。案例:A大学设计系大一李姓学生,宿舍内务非常差,辅导员对其多次进行思想工作告知他内务做不好会被扣除德育学分影响学位申请,并且还手把手教李同学整理内务,但是该生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事是小事把辅导员的教育当成耳旁风,在一次学校的内务大检查中李姓同学的宿舍内务被评为不合格,直接被学生工作处通报全校,扣六个德育学分,按照学校规定在毕业前李同学修不回这六个德育学分的话将无法申请学士学位。在这种严格的制度下A大学的学生入校后,都收起了来大学放松的心态,从思想上意识到我在学校应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不应该做。进入教室没有一位学生带早餐,教学区的垃圾也大幅度减少,宿舍通宵达旦的学生少了,宅寝室的学生少了,宿舍内务好了,烟蒂少了,图书馆人多了,教室的人多了。

作者:胡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论文下一篇:广播电视集团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