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研究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德育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前军工科研院所研究生德育现状,探讨问题的成因,提出德育工作的探讨对策。关键词:德育现状;成因探讨;探讨对策1军工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德育现状(1)从总体上看,研究生队伍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第一篇:研究生论文范文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摘要: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有些僵化,培养模式不太适应规模发展的要求,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国家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需求,研究如何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转变教师和研究生观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应该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改革目标,推行弹性学制、按学分收取学费,改公费制为奖助金制,强化导师负责制、扩大导师责权利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质量;弹性学制;奖助金制;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自1999年后连续几年30%左右的大幅度扩招,使我国研究生规模快速扩大,到2006年底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l10.5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0.8万人),居世界第一[1]。但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僵化,培养模式不适应规模发展的要求,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现象,使研究生缺乏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导师责权利不清,没有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严重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2]。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转变教师和研究生观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改革目标

根据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我国研究生培养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今后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将放在培养质量上,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上[3]。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涉及研究生招生就业、学制学分制、指导老师、培养管理和资助体系等全方位改革的系统工程。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改革目标,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现研究生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和统一,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改革。紧密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个目标,积极吸引优质生源,加强研究生课程学习监控,努力引导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活动,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二是重构研究生培养资助体系,把帮困助学与激励优秀结合起来,改目前的公费制为奖助金制,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设立高额奖助金,解决研究生后顾之忧,加大对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激励。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是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而是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研究生管理体制的根本变化,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三是强化导师负责制。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将扩大导师权利和强化导师责任相结合,理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把导师的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结合起来。

推行弹性学制 按学分收取学费

由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水平存在差别,应允许部分研究生提前毕业,部分研究生延迟毕业。因此,应改革目前研究生培养的固定学制,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适当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适当延长博士研究生学制。硕士研究生学制应由目前的3年固定学制改为以2年为基础的2-4年弹性学制,博士研究生学制应由目前的3年固定学制改为以4年为基础的4-6年弹性学制,硕博连读生、提前攻博生应实行以5年为基础的5-8年弹性学制。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后,研究生总学分以硕士70学分、博士80学分为宜。应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优化课程设计,减少课程学分(硕士可设32学分、博士设8学分),增加学术活动、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所占的学分(硕士分别设2、2、34学分,博士分别设2、2、68学分)。增加由学校研究生院直接管理的课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以研究生学位课程为重点,建设校级优秀研究生教材;以课程品牌和特色为核心,建设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进一步严把研究生“出口关”,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应全部实行双盲评审。

按学分收取学费应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大改革,也是國际上高校收费普遍采用的方式[4]。研究生学制改革后,学校培养每个研究生的总成本不变(硕士约2.8万元,博士约4.4万元),由于硕士生、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同,按学年收费显然与此不协调。因此,学费不应再按学年收费,应实行按学分收费(硕士每学分400元,博士每学分550元)。按学分收取学费不但有利于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而且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按学分收费不会增加研究生的学费负担。

改公费制为奖助金制

我国研究生培养经历了从全部公费到部分公费、部分自费的改革,但目前的资助体系仍然存在“大锅饭”、“铁饭碗”现象。因此,应彻底取消研究生公费自费之分,改公费制为奖助金制。学校应统筹规划和使用办学资金,建立新型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研究生资助体系包括基本奖学金、助研金、单项及专项奖学金。改革后,三分之二的研究生应该能够得到全免或减免一半学费的基本奖学金资助。硕博连读生、提前攻博生应该能够得到全免学费的基本奖学金。绝大部分研究生还能得到助研金资助。但是,这种资助不再是“终身”的一劳永逸的“铁饭碗”,学校应对奖助金进行动态管理。奖学金和助学金要与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挂钩,每学年开始时,应根据研究生上一学年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核结果重新评定奖助金的资助对象和额度。

研究生奖助金的来源主要有:(1)国家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专项资金;(2)学校筹措经费(含学费收入);(3)导师从科研课题经费中划拨资金[5]。除基本奖学金外,学校应设立“三助”( 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使多数研究生通过承担“三助”工作,获得助学金。助研岗位由导师设立,助教和助管岗位由学校设立。助研岗位的设立不仅是向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助研金,更重要的是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理论研究等环节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潜心科学研究的意志和品德,取得科研成果。设立单项及专项奖学金,奖励在社会活动、学习成绩、学位论文和科技成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研究生。

强化导师负责制 扩大导师责权利

改革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取消招生指标的指令性计划分配,根据各学科专业设置、导师的科研经费、资助能力和培养能力等进行合理配置、双向选择。同时,应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提高复试淘汰率,坚持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的原则,全面考察考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推行硕博连读制度,加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校际交流工作和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工作,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改革后,每位导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数(硕士和博士)不应超过3人,两院院士招生指标不应超过5人。每位导师应向指导的研究生支付一定数额的助研金(硕士每人每月100元、博士每人每月200元)[6]。向研究生提供助研金,可以促使导师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科研项目,推动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同时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强化导师负责制,理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提高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扩大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责权利,导师对研究生基本奖学金应有充分推荐权,有权决定对研究生助研岗位的聘任和资助,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等也应有更多管理权,学校应充分尊重导师的权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导师要更加注重在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活动中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责任更加重大。

总之,应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国际接轨充满活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目前的固定学制,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实行按学分收取学费。进一步统筹和优化高校教育资源,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改公费制为奖助金制,建立新型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打破“大锅饭”和“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扩大导师责权利,建立真正的导师负责制,导师应向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助研金,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建立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振刚.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8-30.

[2]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4-38.

[3]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66-69.

[4]武毅英,陈梦.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8,(2):99-105.

[5]来茂德,沈满洪,陈凯旋.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1-5

[6]匡伟,钟达文,邓小霞.关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中国研究生,2007,(3):33-35.

(责任编辑/肖莉虹)

作者:周四军

第二篇: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摘要:德育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前军工科研院所研究生德育现状,探讨问题的成因,提出德育工作的探讨对策。

关键词:德育现状;成因探讨;探讨对策

1 军工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德育现状

(1)从总体上看,研究生队伍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研究生德育是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德育阶段的累积结果,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他们政治素质较好,党员比例明显比本科生、专科生要高。研究生大都学习刻苦认真,努力钻研,积极进取。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的研究生一年能发表数篇学术论文。有的很有研究潜力。每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他们善于思考,爱钻研,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和领域,偏爱某些学科,有时还非常执着。这些都是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的地方。

(2)研究生德育的整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个人本位主义抬头。功利主义滋长

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主观,危机和竞争意识强烈,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在工作中不交往、不沟通,合作意识薄弱,我行我素,缺乏交叉,很难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功利性却很大。在涉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时,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缺少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与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是极不相称的。

1.2 学习风气浮躁。

少数学生满足于一般学习,不刻苦、不努力,只求一知半解,混张文凭,缺乏研究能力,特别是缺乏创新的研究能力,按部就班,不愿吃苦、不肯动脑,只做重复别人的研究,在学术研究上出不了成果。

1.3 价值观模糊。

该赞美的不去赞美,该批评的不去批评,对学雷锋,见义勇为等行为虽在观念上认同,但却不能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把马列主义装进手电筒——照人不照己。

1.4 极少数心理不健康

研究生们的心理状态从主流上讲是健康正常、积极向上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少数研究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某些缺陷,主要表现为意志上的消沉,精神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言行上的偏激等,容易陷入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社会行为、学习研究等各种类型障碍之中而不能自拔,影响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序进行。研究生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就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这不仅会给研究生本人带来悲剧、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而且会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影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声誉:

(1)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正常学习,心理健康疾病成为研究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2)研究生心理疾病,如果不加疏导而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给导师、同学增加很大麻烦。同时研究所公费医疗费有限,住一次精神病院的费用就需万元以上,给社会造成经济负担。

(3)研究生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给研究生本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2科研院所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探讨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已迅速蔓延至科研院所,这一切对尚在成形期的研究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研究生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

(2)缺乏德育教育的个人修养。目前研究所招收的基本上是定向研究生,毕业后基本留所工作,因此有的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思想,认为反正工作是找到了,于是得过且过,混个文凭就可以,缺乏刻苦努力精神,怕吃苦。

(3)轻视德育教育。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究其根本是为研究所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少数领导、导师认为只要是学生学识水平高,就是人才,意识不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4)研究生的来源构成却复杂行多,年龄、身份、培养类别、党派差别等。他们由于个人经历,经济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等的悬殊,必然带来个性修养,思想认识,道德水平,政治觉悟,精神状况等等的巨大差异。然而现有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守旧,缺乏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法和模式。

(5)少数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環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与心理失衡。

(6)学业上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诸多焦虑。

(7)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恐惧忧虑。部分研究生渴望与人交往、但又特别害怕与人交往。

(8)异性交往和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3 提高德育探讨性的对策

3.1 重视德育工作

今年来我们开始不断加强研究生德育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认识到一个强有力的研究生工作队伍的重要性,我所加入了省里的研究生德育教育研究会,派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参加了各类研究生德育管理知识培训,在十五期间,扩充了研究生导师队伍,一批学术过硬,具备严谨治学态度的导师开始带学生,这些都为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创造了人员上的条件。

3.2 坚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把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作为突破口,让研究生在活动中获得主观体验,用活动影响学生心灵,进而提高认识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育人质量。一是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所精神,开展“忠、孝、雅、诚”教育,让学生在庄严的气氛中接受洗礼,净化心灵,做到忠贞爱国,孝敬父母,行为高雅,诚实守信。二是在德育中渗透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热爱国防科研事业的意识。研究所把国防知识教育讲座、优秀人物事迹演讲、观看保密安全教育录像等作为国防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的强化和巩固,树立为国防科研事业奉献的信心,使他们认清我国与世界强国的差距和面临的威胁,增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组织研究生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研究生必须有很强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才能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学位课、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健康课程。要求研究生工作人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他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动态,保持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重视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长久的和平。目前我国的国防军工事业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希望更多有志于国防军工事业的优秀学子到科研院所来建功立业。

研究生德育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要努力探索并正确把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晰思路,科学决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把研究生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殷 璟

第三篇:浅析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内容摘要】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新问题的情况下,要改革原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不适应的地方,创新思维提出新的对策以适应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

【关 键 词】研究生 扩招 教育管理

1999年我国研究生招收人数为9.22万,到2008年招生人数猛增到44.9万,年平均增长率为20.54%[1]。2009年计划招生人数为47.5万人,比2008年扩招约5%,预计到201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将超过190万人[1]。研究生扩招是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平稳发展阶段,市场很多领域的研究和拓展需要高科技人才,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的不断扩招,本科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但社会就业容量有限,研究生扩招可以使更多的本科生继续学习深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再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研究生扩招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但是,研究生扩招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适应了当前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研究生扩招的负效应

1.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

首先,扩招的“稀释效应”直接降低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2]。

其次,部分高校只顾眼前利益,将招收研究生作为经济创收的主要手段,片面追求规模、追求经济收益,而不顾自身的培养能力和学术条件不足的现实情况,盲目扩招,使得一批主观能动性较差,基础薄弱,知识面过窄等自身素质较低的学生被招收读研,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

第三,随着研究生教育大规模扩招,研究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目前,研究生就业压力巨大,这使得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出外化的倾向。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功利意识增强,很多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文凭,以便对将来就业提职有力。研究生培养中,考试作弊、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学术论文、涂改课程成绩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这也从根本上降低了研究生的质量。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的创造力较低,创造力下降[3-4]。

第四,研究生扩招使得学位论文评审任务加重,造成学位论文质量下降。另外,由于扩招使得当前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增大,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一方面要保证研究生顺利就业,另外一方面还要保证研究生质量,评审过于严格,必然使得一部分不合格的研究生拿不到毕业证,造成他们就业更加困难,影响学校声誉;评审过于宽松,又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这一矛盾面前,学校将陷入两难境地,一些高校考虑眼前利益,以牺牲研究生培养质量来提高研究生就业率,宽松评审,培养质量下降,市场认可度随之下降,就业愈加困难,恶性循环,饮鸩止渴,难以遏制。

2.研究生的群体结构更加复杂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群体结构更加复杂。当前在读的研究生年龄跨度大,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阅历,一部分研究生是从本科毕业的应届生直接考研究生的,而一部分研究生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读研的。另外,目前大部分研究生是统招生,少部分是推荐免试生和单独考试生,而统招生中又包括了公费生、自筹经费考生、委托培养考生[5]。再有,研究生的家庭状况也不尽相同,单身居多,也有少部分已经成家。研究生群体结构的复杂性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

3.教育资源不充足,师资力量不够

研究生数量规模的不断膨胀造成了教育资源紧缺,导师数量严重不足。扩招之前,一个导师指导2-3个研究生进行小班教育,而现在,一个导师则要指导8-10个研究生[1]。研究生导师除了指导研究生之外,还要承担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诸多工作,精力有限而导致有些导师不得不对研究生进行“放羊式”管理,任其自由发展。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真正进行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在学业和能力上不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充足的具体指导[6-7]。最终,势必造成研究生无法学到扎实的知识,科研能力无法提高,甚至毕业的时候科研还没有入门。

4.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研究生扩招虽然一时减轻了就业压力,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要就业的。在国内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和国际金融海啸的双重环境下,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不再如以前那样乐观。现在,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去年的研究生还未找到工作,今年的毕业的研究生就已大批涌向就业市场。如此多的研究生毕业后该如何安置,这是研究生教育管理者无法规避的问题。同时,由于就业市场更加务实,多数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片面追求高学历的职员,反之,它们更加理性,要求所雇职员通常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技术。研究生不再有传统的学历优势,现在的研究生普遍感到研究生不再“值钱”,在学校表现优秀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因此,部分研究生已经无心潜心科研,他们一入学就开始找兼职积累工作经验,这样势必造成科研水平下降。

5.研究生心理问题多样化、复杂化

研究生数量增多、群体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不仅有学业上的,还有就业、婚恋和家庭各方面。由于研究生扩招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公费的名额越来越少,有很多大学已经取消公费研究生,研究生全部自费,高昂的学费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读的研究生中有些已经结婚,这些研究生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学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家庭,这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大幅扩招所形成的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研究生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研究生人格障碍、自杀行为、侵犯行为、人际紧张等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如何解决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生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建立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新制度、新体制和新模式。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现有的管理制度、体制和管理模式不合理,因此,解决研究生扩招带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改变现有的教育管理现状。

(1)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和契约化管理模式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即学校“一级”管理模式和学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二级管理模式在大多数高校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一级管理模式还是二级管理模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权力过分集中于校级职能部门,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院系及导师的管理自主权较小[8]。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了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应建立学校—院(系)—学科(专业)三级管理模式[9]。这种管理模式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即增大院系及导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自主权,特别是要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科、导师和研究生更大的自主权[8]。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全局性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宏观协调功能。

一些管理者认为,研究生越多,管理就应该越严格。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者普遍管理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弱。管理模式仍以刚性管理为主导模式,采取的是制度管理[10]。通常是学校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约束,这种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了研究生应尽的义务,而较少强调研究生所享有的权利。由于研究生的权利长期受到忽视,导致他们极不愿意配合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更不愿意参与学校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更好服务于研究生,为研究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一部分教育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对研究生的服务。因此,为了引导和培养研究生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可以采用契约化研究生管理模式[10]。契约化研究生管理模式就是用契约的方式确定高校与研究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基于自愿原则,达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目的。研究生契约化管理模式强调了服务功能,明确了学校和研究生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有关责任的归属,是一种民主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表现。

(2)改变以初试为主的招生考试制度

当前我国研究生招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初试加复试,但一般来说,考生初试分数的高低是决定是否被录取的主要依据。近年来,这种制度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比如,考取研究生的人中有不少人的分数很高,但是科研能力却很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相当一部分有特长的考生却因为初试的分数低而没有机会读研。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采取素质推荐、知识考试和能力复试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办法[1]。具体来说,就是先由考生原所在单位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表现进行推荐,然后由知识考试对考生进行基础知识考核与筛选,最后,所有通过知识考试的考生进入能力复试环节,能力复试应注重测试考生的逻辑思辨、专业知识、创新等各方面能力,而这一环节最终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另外,对于确实有特长,但是笔试成绩未通过的考生可以进行酌情破格录取。

(3)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法

研究生培养要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研究生招生应根据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科培养条件、导师培养能力和科研水平、社会需求等因素,保证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模式应以鼓励创新为核心,把创新作为研究生教育考核的重要内容[11]。学校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为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大力提倡开展各种校园创新型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建立研究生创新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可以进行性格与能力测试,并根据情况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培养计划,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真正建立起以教育考核评估为基础的研究生考核淘汰机制,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学术腐败现象坚决严惩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

2.构建通畅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率。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不完善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十分有限,仅可以实现日常信息发布、学生信息管理、课程管理等功能,不能实现学校对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全程调控及学院对研究生教育教学进展情况的及时了解。针对这一状况,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需要完善和改进。

王鑫,赵一鸣等提出将现代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模式引入到研究生管理中。为构建畅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CSCW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设备建立起来的跨区域、跨地域甚至跨国度的一个协同工作环境,在此环境中,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基于网络系统化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可分为四个功能模块,即用户系统、协同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和评价系统。用户系统是人机交互的接口,也是人与人交流的窗口。作为整个系统基础的协同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协同数据传输和网络传输服务、提供网络会议和视频会议等网络服务支持。信息发布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发布。评价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协同效果进行自动记录和自动分析,给出分析情况,进而帮助系统改进;记录用户的工作学习过程;根据评价指标或用户指令挖掘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决策用户使用。

基于网络系统化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灵活运用。它的特点是将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分为几个模块,模块之间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支持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管理模式,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畅通了管理。但是,这种模式是不是如预测的那样实用、完美,还需要检验,另外,这仅仅是众多研究生管理模式中的一种,也许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结合其他模式一起使用,更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扩招使得研究生导师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导师的管理,建立导师淘汰制。

有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由于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短期内无法扩充研究生导师队伍。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采取学校联合的方式,实现导师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要发扬吃苦敬业精神,具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心,在艰苦条件下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4.创新研究生就业模式,促进研究生顺利就业。市场经济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当前,有些学校的研究生专业设置根本不考虑市场的需求,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和设置专业,造成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因此,研究生培养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需求。确立研究生培养的市场化取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12],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和市场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和预测,设置社会急需和潜在的专业来培养人才,调整和淘汰市场需求较少的专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也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采取订单式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可以使研究生顺利就业。

5.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为了帮助研究生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应尽快建立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全方位的研究生动态心理支持系统。

第一,对新生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测验,从新生刚入学就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而对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辅导。同时,要了解研究生的家庭状况,对家庭贫困等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予以支持,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第二,增强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预防,核心在于发展。首先,通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进行发展性培养,还要加强新生、毕业生、生活困难学生等研究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预防。其次,充分发挥研究生班级、研究生党团支部、研究生会、各类研究生自组社团等的作用,构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再次,为了及时方便地联系到研究生,应建立研究生网上交流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个人博客、QQ群等方式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心理状况。最后,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读研期间的重要人物,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关怀,帮助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当发现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应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具体来说,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心理咨询室为研究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另一方面研究生辅导员也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及时为研究生排忧解难进行干预。还可以通过心理互助团体、专家讲座等形式,对研究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予以解答。此外,还要打破原有的大学是一个封闭系统的观念,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科荣,唐竞瑜,邱瑞玲.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7):15-19.

[2]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04,(1):52-53.

[3]黄一岚,裘晓华.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与经济,2009,22(1):33-37.

[4]衰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2-21.

[5]史耀媛,常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04-107.

[6]安心,郭建耀.论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4):37-39.

[7]刘伟,张万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导师制度的影响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6-19.

[8]蒋春晓.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5):98-99.

[9]徐翠华.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研究[J].江苏高教,2009,(5):92-94.

[10]徐伟.研究生契约化管理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45-47.

[11]任继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0):48–50.

[12]石中英.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0年回顾和展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4):67-72.

作者:雷 萍 兰继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机论文范文下一篇:新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