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2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档案管理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大学生的档案是企业快速了解大学生基本情况的材料,里面包含了大学生的升学信息、考试信息、修学信息以及在学校活动中的表现和获奖情况等,是大学生综合信息的表现,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有重大的影响。

档案管理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高校档案管理与大学生就业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把人才输送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着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职责,笔者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一员,从事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工作多年,对大学生就业与档案管理有一点感悟,共同分享。

一、当前高校学生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学生档案不能为用人单位反映在校“全貌”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已逐步向“自主办学”过渡。为实现“科教兴国”目标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决策者们的共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培养、心理素质训练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大胆的尝试。与之相适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档案材料,如大学生心理测试成绩,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生能力、技能竞赛证书,社会实践活动材料,等等。然而,遗憾的是高校学生档案的归档范围仍旧是长年不变的老面孔,高校招生录取材料、大学生入学登记表、学籍成绩总表、奖惩文件、入党入团材料、报到证存根、体检表等。这些材料既不能涵盖学生素质全貌,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更将当代大学生最富有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华部分弃之一边,犹如买椟还珠,舍本求末。

(二)高校学生档案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过渡到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去向或自主择业。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中,档案材料利用的滞后性已显示不出它的生命力,于是充当其媒介与介绍证明作用的毕业生档案替代浓缩本——《毕业生推荐表》就成了用人单位“要”与“不要”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由于受长期以来旧的归档范围及《推荐表》篇幅的局限,这张《推荐表》囊括的项目仍不尽人意。不能否认,毕业生自我“推销”的方略既是他们的智慧能力所在,也是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及运作方式的挑战。

(三)高校学生档案造假,严重干扰了公平竞争机制

当今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强劲的买方市场,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实生活中,由于《推荐表》与档案事实不符,使毕业生在报到时被辞退的现象已不鲜见,那些即便造假成功,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因其素质低下,基本功不扎实,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加之侥幸心理难以自察,最终被“大浪淘沙”。这样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必须规范。

(四)高校档案管理方式落后,阻碍和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陆续走进高校,举办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以招募人才。这种方式通常以政府就业部门牵头,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先介绍毕业生情况,而后由用人单位通过看档案材料,再确定面洽人选,因此媒介是否能提供详实、全面的学生档案就显得至关重要。现行的高校学生档案,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毕业离校时才能整理出完整的档案。现有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与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相比,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建议和思路

(一)修改、补充高校学生档案归档范围

高校学生档案归档范围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政治思想方面。2.学习内容方面。3.身体健康方面。

(二)及时收集、整理高校学生档案材料

面对当前就业工作的超前性,以及档案材料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的学生档案已不能再沿袭过去的方法,滞后到毕业生离校时再整理归档了。要从大学生进校起就做好建档工作,并根据其专业、班组群体性特点,随时按照新的归档范围和要求,收集、征集有关材料。学生的各种材料一经形成,就要尽快存入学生的档案中去。这种归档意识在广大师生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生要提高收集和提供有价值的学生档案材料的认识,做到及时收集,及时整理。

(三)加强对高校学生档案材料的选择、甄别和保存

有许多高校目前开展了大量有关素质教育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得到锻炼,取得长进,在知识、能力、人格、素质方面有所收获。活动组织者应及时给学生以相应的总结、评价,这些总结、评价、证书及一些成果(如绘画作品、比赛获奖证书、社会实践证明)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对于学生毕业时择业推荐有很大作用,是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都应及时整理归档。

随着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跟踪调查,形成了一些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资料,有的学校还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倾向性调查和兴趣爱好分析,也形成了一些资料。这些对于学生日后择业和学校的推荐工作,以及工作之后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继续管理、培养都具有良好的帮助和启示作用,也应归档保存。

(四)更新管理手段,做好高等学校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

为了维护国家学历制度和学历证书的严肃性,保护高等学校及其毕业生合法权益,打击不法分子伪造买卖学历证书的行为,国家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即对普通高等校自1991年以来所颁发的本科、专科、第二学士学位毕(结)业证书(含成人高等教育)进行电子注册,注册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习起止日期、专业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毕(结)业;学习形式(普通全日制、夜大学、函授等);毕(结)业学校名称及印章;校(院)长印鉴或签名;毕(结)业证书编号;毕业生照片及身份证号码。经过教育部审核备案的学历证书,国家予以承认和保护,并上网公布,在毕业生就业时供用人单位网上查询,既方便快捷,更可从根本上杜绝假文凭市场。

作者:刘建华

档案管理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谈档案管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摘 要:大学生的档案是企业快速了解大学生基本情况的材料,里面包含了大学生的升学信息、考试信息、修学信息以及在学校活动中的表现和获奖情况等,是大学生综合信息的表现,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有重大的影响。   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随着双向择业和自主选择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其单一性和固定化的模式与现代企业用人的标准存在着诸多矛盾,造成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的脱节。而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能力反映在社会上,就是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就业率,以及企业对本校毕业生的认可度,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发挥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档案管理;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应用

大学生的档案是学生个人信息的综合载体,涵盖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情况、获奖情况以及在校期间的表现和个人特点等。这些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代表性是面向阅档者立体了解该生情况的基本要素,企业可运用这些信息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和重点方向培養以及确定人才的运用和考核等。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从简单的记录转向全面的记载,突出重点、全面展示、个性创造以及创新管理的方式,以适应当前企业对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准确定位大学生的才能和职业发展。

一、高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

高校应该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方法,以强化档案在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做到档案信息全面详细、真实有效。

1.有利于大学生的在校管理工作

档案记录了人们的生活轨迹。高校学生档案指标体系规范了学生在校的行为准则,明确了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明礼诚信,让学生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锻炼学生的意志和独立性。档案记录了学生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会让学生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根据学校的规则自我评价学校中的表现,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面对诱惑时首先想到行为是否合理,从而坚强自己的意志。

2.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标志

一方面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学生大学生活的缩影,通过对档案的查阅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的档案管理工是否严谨和规范。同时,通过对档案内容以及记载的准确性,也反映出了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档案管理工作也可以综合反应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变化和进步,通过以时间轴为单位不同时期的学生档案管理可以反映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能够辅助当下的档案管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有利于增加学校在社会中的关注度,因为严格的档案管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让其在社会中的表现也依照标准进行,学生在社会中的口碑不断地变好,相应的学校的知名度不断地提升。

3.有利于对大学的全面评价

大学生的档案记录了其在校表现、学习情况、奖惩情况、获取荣誉等信息,动态反应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大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越细致,内容越丰富,越能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情况,并且真实性和可行度越高。所以通过档案就能给大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从中认识到其个人特长以及爱好等。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对档案的内容和涉及到的信息都应该进行有效的核验,其中奖、惩严明,好、坏都要涉及,对其缺点不隐瞒、优点特长不虚夸,做到信息反馈的真实性。

二、大学生档案管理现状

毕业生的数量逐年的增加,再加上最近几年就业形势不乐观,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因为企业通过档案信息对学生进行了解,所以档案信息的全面和准确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的首要目标,但是,高校对此不够重视,经常是千篇一律和复制粘贴,高校档案工作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档案管理形式不容乐观。

1.内容单一,模式固化

高校学生的档案内容许多是固定模式,在制作档案时,档案管理员会选出一个模板,进行复制粘贴,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其内容也显得单调,记录的信息只是学生的基本信息。现在大学生的档案较之前已经丰富了许多,但是距离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大数据时代下,对信息挖掘的主动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因此大学生的档案就是大学生个体的大数据资料,过度单一和固化的模式不利于与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接轨,弱化了档案的作用。

2.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繁重,平时不注重档案的管理,临近毕业时才快马加鞭的准备毕业材料,往往会造成档案管理的失真和缺失。另外,高校的档案工作是由学生处负责,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员也是兼职,而这些人员通常都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对档案管理一知半解,再加上还要负责其他的工作,也造成了专业培训和系统化管理缺失。

3.档案管理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

毕业生逐年的增加,致使就业难度加大,再加上高校的扩招,就业率明显的降低。一些知名度较差的院校就在学生的毕业档案上做手脚,对学生的处分消除、修改学生的成绩、夸大学生的能力等,而不是将这些心思花到人才的培养上,不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这些操作之后,虽然就业率提高了,一旦到了用人单位,表现不佳最终还会被企业辞退,从而导致学校的信誉度降低。档案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了大量的假资料被填写进学生的档案中,学校内部的监管不力,以及社会和教育部门的监管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这一现象,从而使学校的信誉度有所下降。

三、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高校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增加就业率,而且对学校的公信力和教育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观、素质观、就业观是高校当下的任务,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以上任务的基础和结果,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

1.设立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

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行为形成的档案材料,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信息搜集和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需要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较强、熟悉运用现代化操作软件和网络,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将学生的档案按院(系)、专业、年级、班级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进行材料的更新和档案的写入工作。在进行毕业生档案处理的时候由于工作量大,加重档案管理员的工作,学校可以从各院系协调兼职档案管理员进行档案的处理工作,同时引入学生作为兼职档案管理员。这样建立起横向交流和纵向管理队伍的建设既能快速高效的反应学生的信息,又能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制定归档的范围,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造成现在档案管理现状的一方面原因是对学生归档材料的要求不一致,没有具体的档案收集大纲。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学生入档材料范围,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的档案管理进行严格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奖惩、获奖情况等,将这些材料进行详细的搜集,例如,获奖的时间、项目、参加的赛事等。特别是学生的处分和奖励,是学生行为的关键所在,对这些一定更加的详细。同时要完善工作制度,确定责任人,明确部门职责。制定完善学生材料的归档制度和审核制度、学生档案的调阅和传递制度、档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等。严查档案材料的弄虚作假、虚假评价,对个人评价纳入教职工和档案管理员的工作考核,使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档案就业意识

人事档案与社会福利和户籍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关系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而大学生对人事档案的重视度不够高,认为自己只要不去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上班,就不需要人事档案,这一观念是大错特错。针对这一现象高校也是只强调其重要性,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以高校应该组织大学生进行档案作用的宣传和讲解,利用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结合实例进行档案重要性教育。与此同时,在班会和课堂上也要渗透这一意识,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讲解档案的重要性,作为兼职的学生档案管理员也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档案意识继续深化,努力实现班级档案管理的提升。档案管理员也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办公自动化的推广,计算机知识和网络运用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工作,接受新的档案管理方式,创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体系。

四、档案管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档案是大学生的信息综合体,正确的记录档案信息是档案的基本原则,全面反映学生的信息是档案的本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是档案管理的重点。因此基于这三方面就能反映出大学生档案在就业中扮演的角色,下面详细介绍:

1.增加企业对大学生的了解

大学生的档案记录着大学生在学业生涯中的点点滴滴,重点记载了学生的品德、培养方向、在校表现、个人特长和奖惩情况。首先,企业根据学生档案了解学生的品德。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员工的品德,这有利于对人才的管理,体现了用人单位对人才诚信度的认可,因此档案中记录的学生品德和诚信记录是企业重点参阅的内容;其次,个人能力。学生的能力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部分,其反应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在档案的奖惩情况以及学校表现方面。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好,表现在所修科目的成绩,这也是学生在校的重点任务。最后,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把握,对照学生个人信息以及结合大数据对档案的真实性进行考察,通过与学生的简历进行对比,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评价档案的真实性,更加全面的掌握学生信息。

2.作为企业培养大学生的参考

大学生是企业的后备力量,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学生档案的阅读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特长和突出的部分,以便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分配,充分的利用其优点,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大学生是企业的重要财富,档案记载的真实全面也是企业培养的一个方向,表现力较强以及活跃度较高的学生会最先映入企业管理人员的视线中,而大学生在学校社团以及学校活动中的表现就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能够快速的帮助企业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企业可以快速的了解学生,合理的进行岗位分配和才能展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让企业准确的对大学生进行定位。

3.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学生档案的科学合理管理及使用是高校提高广大毕业生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招聘会上向用人单位投的简历是自身的简介,用人单位无法确定其真实,而学校科学的档案管理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的档案材料记录和信息真实性,这也体现了互相选择的主流就业方式。学校在推荐人才就业时,主要依据还是档案,尤其是一些政府和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录取过程,一般先让学校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介绍,再调出学生的个人档案,详细的了解其在学校的表现、判断其工作能力,然后确定面试人员。所以,全面科学的学生档案对这些单位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这样也就直接的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有效的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

4.维护大学生自身的权益

学生档案的科学管理和使用有利于高校维护并保障广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合法权益。我国私有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私人企业在人才的选用时更多的注重招聘时的表现,而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忽略了档案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逐渐的遗忘了自己的档案。而我国随着人事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涉及到国有企业、国家单位和公务员报考时人事档案都必须跟随大学生。毕业生的继续深造和工作转正以及户口的迁移等这些材料都必须作为下一级工作单位纳入档案管理的材料中,所以大学生的人事档案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权益。

五、结论

大学生的档案在其一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大学生的就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随着国家人事制度的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就业时都抱有尝试的心态,一旦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就会选择跳槽或辞职,进而进入私人企业时,档案也就随之丢失或者是缺失,所以高校应该加强档案在就业中的应用指导和档案的重要作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慧丛.基于服务就业视角的大学生档案管理方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

[2]黄春燕,黄宗峰.从服务就业视角探讨大学生档案管理——以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

[3]陈晓花.创新以就业服务为导向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5

[4]徐 葳.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体系的创新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

[5]倪迎华.规范高校学生档案管理 推进毕业生就业[J].兰台世界,2011

[6]尹晶华,李雪晴,王有敬.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服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办公室业务,2016

(作者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谷惠敏

档案管理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大学生就业新政问题研究述评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继制定出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本文简称为新政)。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新政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关注政策的制定,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重视短期内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政策长效机制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中,应从关注大学生对就业政策满意度的角度,评估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效果;从大学生对就业政策需求的角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

关键词: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就业新政的总体思路与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新政的总体思路

为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2009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年3月出台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及2009年6月出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等。在这些政策中,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思路日益明显,即“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和骨干企业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其中,到城乡基层就业是大方向,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主渠道,受聘科研项目单位与应征入伍是大学生就业的新亮点,自主创业则是大学生就业的新增长点。

(二)大学生就业新政的具体措施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国家通过给予补贴、补偿学费、人事录用等优惠条件,引导和激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根据《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服务规定期限后,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将予以优先录取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一是尽力为高校毕业生扫清就业的制度性障碍。为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应取消落户限制。”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具体包括: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3.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通过给予贷款、补贴等优惠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资金不足,可适当扩大贷款规模;高校毕业生从事当地政府规定的微利项目,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必要的职业培训补贴。

4.鼓励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根据《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聘用期满后,大学生可以选择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5.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根据《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在军队技术岗位方面,优先选取高校毕业生;退役后参加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6.贯彻落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根据《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从2009年到2011年,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拓展和规范一批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见习制度。

二、大学生就业新政的研究现状

随着中央与地方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新政的出台及运行,理论界也对大学生就业新政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政策内容制定的合理性

从政策的制定看,良好的政策需要具有合理性,即指政策本身针对了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问题的发展趋势。政策缺乏合理性,如,只考虑了暂时的需要和政策的短期效益,而没有考虑长远的需要和政策的长期效益,不仅无法满足政策受众的实际需要,也使得政策制定的初衷难以实现。

有学者对多项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如,顾惊雷结合国外就业促进政策的出台及运行,认为企业补贴政策是违背基本市场规律的做法,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就业岗位的增加,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他对创造就业岗位、大学生创业等政策的实现条件及难度进行了分析。…也有学者对单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黄莉萍等认为,科研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中的“服务协议”具有模糊性,在权利义务配置上缺乏必要的强制性,迫切需要与法律良性对接,从而用法律的确定性、统一性和强制性予以弥补。

(二)关注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

从政策的执行看,良好的政策需要具有协调性,低层次的是指政策在其适用的时空范围内,不得与其它政策相抵触、相矛盾;高层次的则指政策与相关政策之间相配套。政策缺乏协调性,即与其它政策相矛盾、或缺乏配套措施对相关政策规定作进一步的细化,现有政策将难以执行,并难以实现预定目标。

郭平等认为,我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制度,大学生跨地区就业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同时,也没有重视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积极影响,为此,迫切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少户籍对大学生就业和劳动力流动的束缚,将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朱生玉、陈晨认为,推行大学生就业新政,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社会福利待

遇的差距。

(三)关注政策目标量和质的结合

从政策的目标看,良好的政策目标需要具有科学性,不仅包括“量”的方面,也应包括“质”的方面。政策目标缺乏科学性,其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在现有的国家层面的大学生就业新政中,除就业见习计划外,其它政策的目标往往侧重于提高就业率。张体勤、江岩认为,就业率是数量概念,对表面数量指标的过度关注容易掩盖人才供求的内在矛盾。“就业力”则是质量概念,关注大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长期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推动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就业率”向“就业力”转变。

三、大学生就业新政的研究展望

大学生就业新政对于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在大众化教育时代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研究从政策制定、执行、目标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新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重视政策的制定,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二是重视短期内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政策长效机制的关注。为此,理论界在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中应侧重于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评估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效果

大学生就业政策出台后,政策与政策、政府与高校、政府与企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之间能否有效衔接,政策执行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相关政策的良好初衷能否得以实现。以往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多从规范的角度展开,探讨的是政策执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缺少对大学生就业新政执行状况的实证研究,因此,需要重视中央与地方对大学生就业新政执行效果的研究,评估大学生对相关就业新政的满意度,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政策。

2010年6月,通过对吉林省某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就业新政态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除“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增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外,5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国家出台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新政;对“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见习计划”、“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被调查者除表示不知道外,几乎完全表示不满意。仅有10%左右的被调查者对“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服务外包产业聘用毕业生”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83%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增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的满意度较高。除“研究生增招计划”、“服务国防项目”外,77%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吉林省出台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新政;对“城乡基层就业项目”、“未就业帮扶政策”表示满意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比例低于3%。76%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吉林省“研究生增招计划”、“服务国防项目”的满意度较高。这就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加强舆论宣传,使大学生理性地了解、理解就业新政的内容及要求。同时,完善配套措施,加大部分大学生就业的激励力度。2010年10月,对吉林省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调查结果显示,从推行时间看,大学生就业新政的推行与高校集中派遣时间相冲突,导致许多有意愿参与项目的学生因担心错过招聘黄金季而被迫放弃;从主管和执行部门看,大学生就业新政政出多门,部门间的利益纠结,造成了扯皮推诿等情况;从主要内容看,大学生就业项目内容重叠,政策缺乏合理性、执行性及长远考虑。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密切合作,政府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至高校,尊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完善大学生就业新政的制定与执行;同时,认真而全面地梳理大学生就业新政,进一步加强政策之间的衔接协调和统筹实施。

(二)构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加,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教育部出台了“研究生扩招计划”,鼓励大学生继续读研。从短期看,的确有利于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但两年或三年后,不仅本科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研究生也同样如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需要短期见效快的政策,更需要整合资源,从制度和机制上探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实际上,“政府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建立有利于就业机会扩大的宏观政策环境促进就业,比直接介入劳动力配置更有效;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比通过短期的行政命令增加就业岗位更为有效”。

2010年6月,通过对吉林省某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就业新政态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除对“建立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动态调节机制”有5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对“建立就业市场的培育机制”有63.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对“完善就业援助机制”有77.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外,对于其他大学生就业新政长效机制,均有82.7%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除表示不知道外,没有任何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新政长效机制。其中,对“建立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动态调节机制”,有43%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必要或非常必要;对“建立就业市场的培育机制”,有36.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必要或非常必要;对“完善就业援助机制”,有22.7%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必要;对“创新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立促进就业的行政督察机制”,除表示不知道外,所有被调查者均表示非常必要。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动态调节机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建立就业市场的培育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体化的新模式,借助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强化针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政策。将持续失业达一定时间的毕业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其提供救济保障。健全就业服务工作机制,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高校毕业生信息共享网络。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规范社会化就业中介服务,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全面协调好用人单位与人才供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机制,针对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倡导建立科学合理的选、育、用、留人才的制度与评价人才的标准,引导大学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以积极的心态与科学发展的观点对待就业。构建促进就业的行政督察机制,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对大学生的监督,促进信息对称,引导诚信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作者:孙德超 宋瑞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设计性实验有机化学论文下一篇: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