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上复习资料

2022-07-21

第一篇:科学六上复习资料

六上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1 、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的进行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1、提出话题、引导提问。出示或讲述植物角等地方的植物发生偏斜的现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这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应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比如,准备一盆趋光现象明显的花草,以及植物趋光生长的一些图片等来引发话题。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场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由此激发学生参与探讨的热情。

2、围绕植物角内植物为什么倾斜生长的话题,提出猜想。对于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倾斜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做出很多猜测。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必要时可以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做出这些猜测的理由,以此引导他们学会科学猜想。

为了使学生能做出更深入而科学的猜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生存与适应环的知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但我们应引导学生以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些书本知识,把它们只作为自己猜想的一个理由,引导他们亲自实验验证。

第二课时 2

1、分析、排除和选择大家所做出的各种猜想。猜想时需要大胆与发散,但同样也要对猜想进行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该及时排除,以 1

确保更具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个过程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中的发散与集中。大胆与严谨的辩证统一。

2、确定研究方向,讨论研究方案。该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讨论一下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如实验法。实验前又该准备些什么,以便课后去准备工作。

3、布置研究准备任务、准备下一课的研究活动。

2 、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提前一周利用一次性塑料杯播种大豆,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大豆苗约50-60株(一人一株);教学课件。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3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

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第二课时4

一、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第三课时5 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第四课时 6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3、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7

一、反思与提问。从前面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关于植物的根部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这些问题都将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比较多,那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罗列这些问题,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研究。

教材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吗?‛这两个问题来作为例子,原因之一是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知识点,原因二是这两个问题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于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学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选题内容的限。

二、猜想原因,设计实验。如果按照教材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二课时8

一、实验:

1、第一实验‚探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

2、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3、教师巡回指导

二、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9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通过观察大豆或水稻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1、分析与总结。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2、表达与交流。这是在学生经历了两轮探究活动之后,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试图将所探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五年级重点培养的‚模型与解释‛的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向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3、回顾与反思。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是能力训练单元,因此教材设计了本环节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加深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目标:

1、能在启发下对生活经历产生回忆并提出问题。

2、能在分散的问题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3、能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勇于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0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1、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

2、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二、我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分小组交流一下。小组长负责做好问题记录表。小组中交流评选出最有价问题。

1、分组交流小组长组织。

2、要把大家的问题记录到我们事先准备的记录表中。

3、确定你们组中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确定一个同学进行简单说明。

第二课时 11

一、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 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

二、展示设计方案。

2 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6、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7、能运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

8、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小组准备: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2

一、模拟实验:建筑物采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谈话: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2、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光传播的路线,思考影子形成的原理。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3、阅读资料

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第二课时13

一、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改变建筑物的构造) 7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二、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14

一、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在获得结论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交流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将本节课学习到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反映了我们科学学习的成果。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收集查阅资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有过程的体验,更有方法的习练。

第四课时 15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谈话:请大家准备材料,下节课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实验,看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3、把光请进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重点:

实验验证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6

一、实验与验证: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到底能否成功呢?这就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一下。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似实验来进行检验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模似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继续利用第二课时用来观察采光不足现象时制作的模型,对自己的改进方案利用模型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中实验图是描绘两组同学分别在做自己的模似实验,两幅图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不同的模似实验,而不能教条地要求学生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第二课时 17

一、整理与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我们应当正视学生模似实验的成与败,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二、教材中的分析样表旨在给学生一种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参考不是教学的必然内容,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作为科学知识内容去传授。

三、反思与总结:根据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个环节是科学研究不断延续和进步的关键环节。教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懈探

索的科学研究精神。考虑到小学生能力和知识有限,他们没有把自己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变成大胆的改进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4 我的阳光小屋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水棱镜;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准备: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8

一、引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二、表达与交流:我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1、思考: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谁愿意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三、学生展示作品,互观互评。

第二课时19

一、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

二、学生分组设计阳光小屋。

三、教师巡视指导。

四、各小组展示自己作品,互评。

第三课时 20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谈话: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第四课时 21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3、记录: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党学习?

2、自我评价: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小结。

第五课时22 教学目标: 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出示以煤为原料的产品图片。

2、学生看后,让学生猜猜:在这些产品的原材料中,都用到那种矿物?

3、教师先出示一块煤,让学生认认。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

4、设疑质难。

二、展开活动

1、没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2、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3、寻找新的能源。

三、拓展延伸。 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

1、奇思妙想——设计篇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会制定书面的制作计划。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制定出制作乐器的计划。

第一课时23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聆听一首学生喜欢的乐曲,让学生猜猜都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有关乐器的话题。可根据学生所在的地域,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乐曲,便于学生识别。

2、猜想与假设。根据引出的乐器话题,引导学生探究乐器是怎样产生声音的。 鼓的发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粒,击打鼓面时,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泡沫粒的跳动,进而说明鼓面在振动。把口琴的盖板去掉,一个学生吹动口琴,其他学生就可以看到簧片在振动。二胡发声是由于琴弦和琴筒上蒙的蛇皮面在振动,可以用手轻触蛇皮面感受振动,对于琵琶、小提琴、月琴和阮等,是琴弦和腹板在振动,可以用手轻触腹板。对于小号,由于振动的是里面的空气,要在喇叭口处贴一个纸条,通过观察纸条的振动间接地感知小号里空气的振动。

第二课时24

1、计划与组织。提出自制乐器的任务,让学生自制或仿制一个乐器。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若干个小组。

2、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的制作计划供交流。

2、心灵手巧---制作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乐器发声的响度与声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与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与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难点:能找到乐器发声的响度与声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25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和欲望。

二、 动手制作

1、选取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26

一、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二、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 总结。

四、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2、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 使学生知道声高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 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7

一、 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 展示交流。

1、 教师公布规则。

2、 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 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 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音的方法。

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

1、我给健康下定义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8

1、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全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打架等不健康的行为,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活动中分析。在学生形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旨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应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第二课时29

1、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2、登上健康快车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中期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解释和表达对心脏、大脑、青春期发育特点等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0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妙‛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研究内容。比如即使使用同样在‚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学生研究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

二、了解学生是否达到健康的标准。

第二课时31

一、事实与证据阶段。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统计图、资料图卡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二、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三、教师总结评价

3、健康大本营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形成研究的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形成探究的结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2 教材提供了大本营这个活动场所。虽然要求学生汇报交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但又不打消学生娱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材除设计了‚表达与交流区‛,也设置了‚健康金点子区‛、‚运动娱乐区‛‚测试区‛等,将学生正常生理发育的情况检测暗含在各个区中。教学中,教师可在室内布置模拟大本营,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快乐,尝试为别人支招的幸福,接受身体检测的现实,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真正的健康含义。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研究过程

1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自己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 深入认识科学研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能结合自己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深入认识科学研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3

一、 激趣导入。

师生谈话,教师向学生介绍弗洛雷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研究》一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对蚯蚓的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2、 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交流。

3、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 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三、 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那几个过程。

2、难忘的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4

一、 回顾导入

提问:大家对以前的科学学习活动过程还有印象吗?对那些活动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二、 集体活动。

1、 学生将自己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讲述出来,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回顾重温。

2、 学生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学生将自己足以满意的科学探究过程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教师加以指导。

3、 交流展示卡片。

三、 小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制作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进行评价

第二篇:六上科学实验教案

第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实验目的:观察认识微生物 实验器材:载玻片滴管显微镜水样。 实验步骤:

1、调试好显微镜,换合适的目镜和物镜,调好反光镜,对好光。

2、用滴管吸取一滴水样,滴在玻片上,调节显微镜镜丰到清楚看到微生物。

3、记录所看到的微生物。 观察实验现象:

水样在显微镜上清楚地看到微生物,草履虫水蚤鼓藻。 总结实验结果

通过显微镜上观察水样知道水中有微生物。

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探究馒头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实验器材:

新鲜馒头、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暖气片。 实验步骤:

1、分别把干馒头,湿馒头分别放入塑料袋。

2、将装有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经过若干天观察,馒头的发霉情况。

4、记录干、湿的馒头的发霉情况。 观察实验现象:

干馒头,湿馒头在同一温度下,湿馒头易发霉。 总结实验结果:

经过验证:馒头的发霉与温度有关。

第三个实验

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和人体表皮细胞,并比

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

识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差不多异 实验器材:

显微镜、洋葱表皮、切片、人体表皮切片 实验步骤:

1、调好显微镜。

2、将人体表皮切片放在载玻片,对光。

3、观察人体表皮细胞形状,并做好记录。

4、将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玻片上观察记录,所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形状。 观察实验现象: 在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人体表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 总结实验结果:

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

人体表皮细胞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组成。

第四个实验

实验名称:火山和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实验所需的器材:

酒精灯、三角架、火柴、铁盒、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在铁盒了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了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变热后观察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实验现象:

当热到一定温度时,铁盒子的土豆泥沸腾番茄酱溢出。

总结实验结果:

形象地模拟火山地震现象。

第五个实验

实验名称:岩石风化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发现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所需器材:

酒精灯、装有水的溶器、小石子、镊子、火柴。 指导学生实验步骤:

1、检查酒精灯的酒精量,将酒精灯点燃。

2、用镊子来取小石子,放在酒精的外焰处。

3、小石子在酒精灯外焰上受热大约一分钟后将小石子放到水中

4、观察小石子在水的变化情况并作好记录。 总结实验现象:

小石子经过加热后放到水中,碎成若干小块小石子并有小气泡产生。 实验结果:

小石子在受热后在潮湿的环境下碎成许多小块。

第六个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实验所需器材:

蜡烛、酒精灯、蒸发皿、火柴、干燥的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干抹布。 指导学生实验步骤:

1、取小许蜡烛放入蒸发皿里,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蜡烛的变化记录。

2、点燃蜡烛,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记录。

3、将另一办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记录所到的情况。

实验现象:

1、变热的蜡变成液态,冷却后的变成固态。

2、干燥的烧杯有水雾生成。

3、有石灰水的烧杯有白色固体生成。 实验结果:

物质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物理变化)

第七个实验

实验名称: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实验目的: 研究铁生锈的原因 实验器材:

两颗铁钉、水、少许油、两根试管。 实验步骤:

1、把铁钉放在盛满水的试管里。

2、往有水铁钉的试管里加入少许油。

3、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4、根据记录情况,写出结论。 实验现象:

装有水并加少许油试管里的铁钉不会生锈。另一个加油的试管里的铁钉会生锈。 实验结果:

铁在水和空气的情况下会生锈。

第八个实验

实验名称:用试纸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实验目的:

认识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实验需要器材:

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纸花,喷壶、紫甘蓝水、碱水、白醋、带标签的玻璃容器、试管、 实验步骤:

1、将两朵白纸花放好,分别用毛笔在花瓣上抹上白醋和碱水并作好标记。

2、分别向已经抹白醋和碱水的花瓣上喷紫甘蓝水。

3、记录花瓣发生颜色的变化。 实验出现的现象: 抹有白醋的花瓣变红色。 抹有碱水的花瓣变绿色。 实验结果:

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的特质变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绿色。

第九个实验

实验名称:模拟环形山的成因 实验目的:

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实验需要的器材:

沙盘、细沙子、大小不相同的石子、手电筒、环形山图片。 实验步骤: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现象:

当石子丢到沙盘夺会形成大小深浅不同的石子坑。 实验结果:

同一高度石子大的形成的石子坑大,小石子成的石子坑小。大小相同高度越高石子坑越大。

第十个实验

实验名称:假设与实验 实验目的:

明确什么是模拟实验和懂得假设要有依据。 实验器材:

两张一样重的纸和一个小球。 实验步骤:

1、把一张纸和一个小球同时从高处丢下

2、用两张一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同时从高处丢下。 实验现象:

1、小球先着地。

2、揉成纸团的先着地。 实验结果:

重量一样的物体,面积小的受到空气的阻力小,先落地,而面积大的受到空气阻力大,后落地。

第十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

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 实验目的:

认识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实验器材:

一根1.5米长和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电、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实验步骤:

1、把细绳穿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

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眯。

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实验现象:

绳长不同长度(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在运转周期上是不同的。 实验结果: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反之变越短。

雅灰小学2013—2014学第一学期六(1)(2)

实 验 教 案

教师:李华优

第三篇: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

六上科学教案

机械和工具

一、 我们常用的工具与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教学用具: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从而引导到需要些什么工具上。

二、教师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学生自由描述再当众表述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表一)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 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再分组表述及演示) 要求:用不同的工具来做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发现了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打开油漆桶

2、 打开一瓶饮料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它能帮助我们工作。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 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 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 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 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 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 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

1、第

2、第

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 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 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 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课后反思:

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螺丝刀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方便。

2、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那里。 教学重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哪里。 教学难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

教学用具:螺丝刀、钩码、铁架台、水龙头、滑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议论,发现其特点)

二、新授

1、 先出示一点方向盘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轮和一个轴。

2、 再结合方向盘让学生与螺丝刀对比,看两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与不同之处。

3、 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什么叫轮轴。

(像螺丝刀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

4、 体验活动:体验哪种方法更省力。

(1) 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2) 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三、轮轴的研究。

1、 实验操作:

(1) 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2、 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它给我们的生活也生产带来了哪些方便?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还和到很多利用轮轴来帮助我们生活与学习的。你可以把你今天学习的内容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让他和你一起想一想生活中运用到轮轴的地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动滑轮定滑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挂图让学生了解在码头,那些庞大的货物是怎样被装上船和运上岸的。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指名表述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 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长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能长那么高。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旗杆顶有一个轮子)

2、 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 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 P10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 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2)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 (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5、 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认识动滑轮的下义。

2、 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 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起重机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 滑轮组的作用。 观察结构图P12

2、 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 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 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用具:圆筒、层板、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在家都上过缙云山吧?我们在上山时会发现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在山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呢?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2、 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 定义: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分组用层板搭一个斜面,并可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斜面上提长时的情况。) (并要根据自己的问题作出本组的研究计划) (分组实验要做好记录见表1) 斜面的状况 A B C D E 使用力的大小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四、我的自行车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五、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教后反思:

形状与结构

一、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 认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 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 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纸、回形针、尺子、钉子、木板 教学过程:

一、 置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二、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和参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 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 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 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 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增强抗变曲能力 教学目标:

1、 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 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 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瓦楞纸、纸、铁钉、金属泊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 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 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 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 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 小黑板出示问题:

(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 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拱形的力量 教这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用具: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 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 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 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 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 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 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框架结构 教学目标:

1、 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2、 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3、 发现生活中用到框架结构的地方。 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教学用具:一次性木筷、橡筋、剪刀、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 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塔的研究 教学目标:

1、 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3、 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教学用具:图片资料、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 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 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入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 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臆的猜 想,哪 些得到了证实?哪 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桥的研究 教学目标:

1、 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是些什么。

2、 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拱桥参生力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用具:木块、线、支架、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 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 拉索桥

1、 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 以实示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朝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3、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三、结合 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热和燃烧

一、 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4、 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那些物体能发出热

5、 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6、 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发出热的图片:太阳、灯、火、运动(参生问题这些热是从那里来的?)

二、 让我们热起来

1、 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东西、烤火、在太阳下

2、 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衣服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三、 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 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 (1) 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 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 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 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 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 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 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 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 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 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而热量却来源与我们的自身,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参生的呢?同学们可下去思考和查一下资料 教学反思: 哪杯水温高 教学目标:

7、 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8、 知道如何保管温度计,培养爱护器材的习惯。

9、 知道热量可以相互转递。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教学用具:玻杯、温度计、开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桌上有两杯水,它们是同样多的。同学们猜测一下,它们的温度一样吗?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对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 (对杯分别编号记下两杯水的温度)

1、 产生问题,如果把这两杯水混合,将会有什么变化?水温将是多少呢? (请学生猜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并分别写下自己的猜想)

2、 实验:把两杯水混合在一起,拿温度计测一测,看结果怎样?

3、 两杯同样多的的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水温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 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第一杯跌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这两杯水的温度还会一样吗?哪杯水的温度高?

5、 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并按照自己珠实验方案,检测一下,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二、 研究质量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水温变化。

1、 温度相同的两杯水,第一杯中的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 两杯混合后两杯水水温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3、 做出推测,并说说推测理由。

4、 小组议论方案。

5、 实验并记录。

6、 结果怎样?有什么新发现?

7、 你们还相研究什么问题?

三、 思考延伸

1、 看书上最一个问题,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2、 做出推测,并说理由。

3、 还有什么问题? 教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10、 经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关于热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

11、 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12、 深入思考,乐于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难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用具:红色热水、无色冷水、不锈钢勺、热水、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知道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1、 想像一下热在冷水和热水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2、 仔细观察冷水沿杯壁倒入红色水中的现象。

3、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有什么新的想法。

4、 冷与热液体之间是怎样进行热传递的呢?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二、 热在气体囊的传递。

1、 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2、 学生做出推测,并说说理由。

3、 点燃一根蜡烛,手在哪个位置感觉更热一些。

4、 热在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三、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 推测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

2、 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溉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吗?

3、 老师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讲感受。

4、 换一个比这个勺柄更长的钢勺进行实验。

5、 热能传上去吗?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6、 我们有没有办法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7、 小组议论方案,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四、 课外延伸 还有哪些传热的方式?

太阳是怎样把热传递到地球上的呢? 教后反思: 让水凉得慢一些 教学目标:

1、 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3、 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尝试对科学现象人出解释。 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教学用具: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 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磁多的,相同温度的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 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㺾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5、 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 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偿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倒水的时间,水的温度等变量要保持一致。

6、交流实验结果。

三、 做一个保温杯

1、小组合作制作一只保温杯。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3、评出最佳保温杯。

四、 讨论如何才能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

1、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4、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高,热是怎么传递的?

5、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教学反思:

着火了 教学目标:

1、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叧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2、经厉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资料得到解释

3、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重点: 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叧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用具:酒精灯、木材、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两只大小不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如果要让保温杯里的热水保持原来的温度,我们有什么办法?

二、 加热引起的变化

1、 如果物体不停地加热,会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

2、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 将纸、干木材、酒精等物体同时加热,这些物体会同时燃烧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4、 你们觉得哪种物体最先燃烧?哪种物体最后燃烧?

5、 你们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 这是这几种物体的燃点表,这些数据有示什么意思?你们刚才的推测对吗?

7、 出示一根木材,将木材分成粗细不同的两条。把它们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推测:哪一根木条先燃烧?

8、 观察 丙 木在酒精 灯上加热出现的不同现象。

9、 你们怎样解释这个现像。

三、 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 一个物体要燃烧,一定要传递给它足够的热,使物体的温度达到燃点才能燃烧。

2、 这样推测有一定的根据吗

3、 学生实验:点燃两支蜡烛,一支蜡烛罩上玻璃杯。

4、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象?

5、 杯子里的空气真的被烧完了吗?怎么检查杯子里是否有空气?

6、 教师演示:检验杯子里不有没有空气。

7、 燃烧究竟需要空气吗?我们怎么研究?

8、 阅读相关材料。

四、 燃烧需要的条件

1、 如果要让一个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觉得需要哪些条件上?

教学反思: 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目标:

1、 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 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3、 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教学用具:两个下班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棋子若干、塑料吸管、洗耳球。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如果将点炮灰的蜡烛罩在玻璃里结果会鼾声样?你是鼾声么想的?实际观测多少时间后玻璃杯里的蜡烛会熄灭。

二、 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 点燃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同时罩上两个大小的玻璃杯,推测:蜡烛能燃烧多久?哪支先熄灭?

2、 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推测?

3、 试一试,实际是怎样的?蜡烛熄灭的次序是怎样的?

4、 假如现在有一支更长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5、 假如现在有一支更短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6、 玻璃杯中的氧气燃烧完了吗?你们怎样解释蜡烛熄灭的时间不相同?

7、 不管是长蜡烛还是短是,在石油子里燃烧一段时间后都会熄灭。如果在杯子的下面垫上棋子,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8、 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

三、 保持蜡烛继续燃烧

1、 怎样才能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呢?用桌子上的这些材料我们能进行研究吗?

2、 这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 中填写科学实验观察报告。

(实验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和将自己的发现与研究方法及时记录,形成观察实验报告。)

3、 汇报交流: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想的?这些实验是受到了生活中哪些现旬的启发? 教学反思:

把火熄灭 教学目标:

1、 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2、 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3、 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教学用具:酒精灯、纸盒、火柴、汽水、吸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蜡烛在玻璃杯里熄灭了,是什么原因呢?

二、 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1、 当我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后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

2、 学生在小组内自自己亲身体验。

3、 当我们盖上灯帽时,那么旺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4、 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5、 能说说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吗?

三、 水的灭火原理

1、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一张是湿的,一张是干的,让它们以相同的距离靠近酒精灯的火焰,哪张纸先燃烧?

2、 你们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3、 试一试,结果怎样?

4、 刚才这两张纸在靠近酒精灯火焰的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5、 你们的推测对了吗?怎么解释这个结果?

6、 把一个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小纸盒会燃烧起来吗?

7、 你们为什么觉得小纸盒不会燃烧起来?

8、 实验:将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9、 小组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四、 做一个二氧化碳来灭火器。

1、 在一瓶汽水的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插入一支导管。晃动汽水,使气体从导管中逸出,对准火焰,有什么现象?

2、 怎样解释这处现象?

3、 你们是在跛女子些地方看到过用二氧化碳气体来灭火的?

4、 你们都见过哪些类型 的灭火器?

5、 会使用灭火器吗?老师演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6、 小组讨论:油锅着了火,用什么办法把火熄灭?

7、 为什么油锅着火了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方法来灭火?说说你们的理由。

8、 油锅着火了用什么办法灭火

第四篇:六上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 1 《山中访友》 作者:李汉荣

(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理解: “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理解: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喜爱之情

*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理解: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是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方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3 《草虫的村落》

*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理解:“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从这段话以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理解:这句话说明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以及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

5 《詹天佑》

(背诵第1和第4小节)

*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者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理解: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理解: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 杰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 中部凿井法

人字形线路 6 《怀念母亲》 作者:季羡林

学过他写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背诵第1自然段)

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的意思是多次进入到梦中来。祖国母亲频来入梦,是因为作者第一次离开祖国,来到异国他乡。从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的思念之情,随着离别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 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想到故乡,想到老朋友,感到凄凉,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故乡、亲人、朋友相隔遥远,心中不免忧伤、酸楚,又因为回想在故乡时的情景,感到亲朋好友无处不在,心里自然又多了一丝欣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9 《穷人》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代表作还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理解: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理解:看似矛盾,实际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7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理解: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能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省略号的连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11 《唯一的听众》 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因为,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所以“我”会忘记她是聋子。 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因为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13 《只有一个地球》 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理解: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进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理解: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理解: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 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理解:这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者共兴、灭则同灭的密切关系。 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理解: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生命的延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17《少年闰土》

* 作家及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课文选自《故乡》。 * 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件事,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要点: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见多识广) (从全文说: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理解: “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作者:周晔

* 四件事: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反问句)

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这句话中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理解:这句话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面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从中看出鲁迅含蓄、幽默,慈爱宽厚的性格特点。

21《老人与海鸥》

“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理解:海鸥用“鸣叫”、“扑”、“飞”成“漩涡”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舍不得离开老人,表达对老人的留恋,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场面描写)

23《最后一头战象》作者:沈石溪 作品《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以时间为序依次记叙了英雄迟暮、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死去四个感人情节。歌颂了战象嘎羧忠诚、重情义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忠诚、重情义的高尚情怀。)

25《伯牙绝弦》(全文背诵、默写)

*伯牙 鼓 琴,志在 高 山,钟 子 期曰:“善 哉,峨 峨 兮 若泰山!”

句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 伯 牙 所 念,钟子 期必 得之。

句意: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 期 死,伯 牙 谓 世再 无 知 音,乃 破 琴 绝 弦,终身 不 复鼓。

句意: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伯牙为失去知音而悲痛欲绝,弃绝专长爱好,表示悼念。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6《月光曲》

背诵默写第九自然段

*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感动了贝多芬,走进屋弹奏一曲;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第五篇:六上课文复习

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一、山中访友

1. 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一切都成了有生命的人,他们能跟作者说话、交流,成了作者的朋友,所以作者进山看景成了山中访友。

2. 老桥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虚名,任劳任怨,作者对老桥的赞美和敬佩。

3. 描写:古桥/拟人 树林/拟人想象 山中的一切/排比拟人 石头/联想 雷阵雨/象

4.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首尾呼应

二、山雨

1. 这篇如诗般的散文,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雨图。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山雨的余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草虫的村落

1.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亲情、友情、音乐、快乐、勤勉、智慧、团结、生机。

2.这篇课文作者郭枫以奇特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以草虫的眼光,把细密的草茎想象成茂盛的森林;把草虫生活的地方想象成村落‘把草虫走的路径想象成大街小巷’把小虫包围蜥蜴的情形想象成友好交流。

3.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比喻想象 他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比喻想象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他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比喻拟人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比喻

四、索溪峪的野

1.野的含义:原义不讲情理。本文义不经人工雕琢,一切顺其自然,返璞归真。

2.给野加双引号的作用:强调 3.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几个方面体现索溪峪的野。总分结构

五、 詹天佑

1. 这篇课文以人名为题,以詹天佑的热爱祖国,工作严谨的精神贯穿全文。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绍,再用具体的方法安排材料。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体现了詹天佑充满智慧工作严谨。詹天佑对工作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工作到位。詹天佑是在地理险恶,被帝国主义者嘲笑,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是个爱国,维护国家尊严,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2. 课文从詹天佑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几件事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六、 怀念母亲

1. 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不变的爱意。

2. 频来入梦的原因: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对两位母亲的怀念思念

3. 为什么凄凉又甜蜜:说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居异国他乡不能与朋友相聚感到孤寂,说甜蜜是因为作者想到在故国的情景,幸福感无处不在。

七、 彩色的翅膀

1. 表达了战士们热爱祖国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思想感情。

2. 战士们都咬着……每个战士的心田。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兴奋开心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用一系列动词表现

八、中华少年

1.诗人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自豪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九、穷人

1.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悲惨命运,赞美了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3.桑娜:勤劳善良有爱心无私有同情心贤惠。渔夫:勤劳善良有爱心无私有同情心

十、别饿坏了那匹马

1.‚别饿坏了那匹马‛出现三次,贯穿全文,层层推进。

2.‚我‛:手不释卷求知若渴爱书如命 父亲:有同情心为他人着想正直 残疾青年:善良不计一己得失善解人意 碧云:善良为他人着想

十一、唯一的听众

1.我为什么会忘记老人是个聋子?因为在我的眼里老人不是聋子,我每天用心拉琴,老人每天用心听琴。

2.从老人的眼中能看出老人对我的关心鼓励以及对我的期望。 3.老人并没有耳聋,因为他看到我没有信心很自卑所以说自己耳聋

二、用心灵去倾听

1.苏珊:善良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语言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蔼可亲乐于助人。

2.三件事:①.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 ②在我痛苦时给予安慰 ③耐心倾听我的心声

3.‚汤米我要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为了不想让汤米知道苏珊死了很难过鼓励汤米要乐观面对生活。

三、只有一个地球

1.‚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养育人类孕育万物,破碎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对地球的危害。

十四、鹿和狼的故事

1.启发:丛林中的生物有着优胜劣汰但又唇齿相依的生物链。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带来生态灾难。我们看待一件事要多层次多角度防止片面性。

十五、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空气与人类的生命十分重要息息相关一定要保护好。

2.‚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眷恋不可分割的关系。

3.‚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谁也没有权利去破坏神圣的大地,大地提供丰富资源养育我们,我们应该爱护大地的一切

4.‚任何降临在大地身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到大地的孩子身上‛我们和大地的关系不可分割,如果我们破坏大地,我们和大地共兴亡。

十六、青山不老

1.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它的价值的?天气环境恶劣之下

2.老人实现的价值是什么?他把沙化地变成了绿洲,他造福人类绿化环境的精神。

3.老人精神: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人类、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十七、少年闰土

1.选自鲁迅的《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见多识广,活泼开朗的闰土。课文主要讲了闰土给我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看鱼四件事。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话是写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作者先描写出一幅月夜下宁静的景象。环境描写起到烘托人物形象作用。

3.闰土生活在海边的农村,而作者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见多识广,而作者孤陋寡闻。说明作者向往农村生活。

十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课文写了五件事: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是因果关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2.‚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表面指没有光线,实际上是指旧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人名连一点自由的民主都没有。‚碰壁‛表面上指碰到墙壁,实际上指鲁迅先生在革命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迫害。

3.‚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实际上是委婉的批评作者读书囫囵吞枣。

4.鲁迅先生对青少年关心爱护、对旧社会罪恶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和蔼可亲、语言风趣、

5.为什么严肃起来?因为车夫的遭遇,使他再次看到旧社会的罪恶,而且联想到更多的苦难中国人民,所以他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

十九、一面

1.讲述了作者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和为革命事业愿牺牲一切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鲁迅先生敬佩、怀念和喜爱之情。

2.进行3次外貌描写,6次写到了鲁迅的瘦。

3. 3次外貌描写不同在于观察距离和观察细致程度

4.从外貌看出他坚强刚毅顽强乐观。

5.‚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作者与鲁迅见了一面,这给他极大的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这是作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作者巨大的力量。

6.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不顾自己的健康忘我地工作,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

十、有的人

1.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对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全文用了对比手法。

二十一、老人与海鸥 1.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我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默契和谐,海鸥翻飞的景象像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晴里带着期盼。我体会到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

3.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白色漩涡中脱出生来。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语意未尽。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需要强调。从描写海鸥的词语我体会到海鸥对老人尊敬爱戴和依依不舍。

二十二、跑进家来的松鼠

1.松鼠在我家做了三件事:储备冬粮、晾晒蘑菇、烟囱垫窝 2.松鼠可爱活泼,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关心和喜爱。

二十三、最后一头战象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的在上面摩挲着,眼晴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从逢的老朋友。从作者对嘎羧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嘎羧见到象鞍时心中的激动,对过去的怀念与回味。

2.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扑啦啦跳出水面。久久凝望也许是在想二十六年前,战场上那惊天动地的场面。亲了又亲礁石也许是他曾经洒过鲜血,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在呼唤战友的灵魂,诉说对战友的怀念。

二十四、金色的脚印

1.狐狸们和正太郎的关系变化:先是有距离,老狐狸对他十分惧怕,后来是互相信任,友善

2.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当然他有更深刻的含义。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的东西。文中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与人类和谐友善的相处,还有正太郎对动物生命的珍爱。这些正是一种美好崇高的情感。因此课文以金色的脚印为题来赞美这些珍贵的有意义的东西。 日积月累七 诗人是借咏马言志,诉说自己盼望建功立业却不获赏识的苦闷。

二十六、月光曲

1.第九段:先是表现音乐舒缓柔和,然后气势逐渐增强,最后高昂激越。

2.文中两个您:第一个表示猜测,第二个表示肯定

3.贝多芬用美妙的琴声把盲姑娘带入了月光下的大海,所以盲姑娘看到大海了是他用心感受音乐。

4.因为贝多芬同情兄妹两,盲姑娘有那么热爱音乐,被兄妹两互相体贴关心的亲情所感动,所以给他们弹琴。 5.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弹完一首再弹一首。

二十七、蒙娜丽莎之约

1.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

二十八、我的舞台

1.我为什么对两位大师提出抗议?因为我自尊心强烈,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热爱。台上认真演戏,台下认真看戏。

2.在作者眼里做人和看戏事紧密联系的,不仅要认真演戏还要老实做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口语交际讲述教案下一篇:可研工作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