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探析

2022-09-11

关于亚健康与体育的关系, 目前已有很多论述。但这些论述多集中在探讨体育运动对亚健康的调适作用上, 对体育运动本身是否也可能成为亚健康致因还不见探讨。从理论上讲, 既然存在运动伤病, 也就必然存在运动性亚健康。运动性亚健康是指由运动不当引起的亚健康。体育运动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调适运动性亚健康不但会降低运动效能, 还可能引发运动伤病。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现象相当普遍, 了解这些现象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对增强大学生体质、预防大学生运动伤病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的诊断

与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亚健康相比, 运动性亚健康在症状上有显著特点, 对这些症状进行归纳总结, 并参照王学育教授推荐的“亚健康症状30项量表”测评模式, 可以制订出适用于诊断运动性亚健康的自测量表。本课题所采用自测量表的观测时长为“一个学期”;症状条目设三个频度选项:“无或几乎不”计0分, “偶尔或有时”计1分, “经常或总是”计5分。在剔除“经常或总是”运动伤病后, 以“总分达到或超过30分”作为判定运动性亚健康的依据。随机调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475位学生, 运动性亚健康检出率达60.0%, 说明大学生中存在相当普遍的运动性亚健康现象, 需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2 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的形成机制

生理学机制:在身体机能状态不佳情况下剧烈运动是造成运动性亚健康主要的生理学机制。在大学生群体中, 主要体现为: (1) 在效能低潮期剧烈运动。例如, 部分大学生习惯在清晨进行体育锻炼, 但清晨人的机能水平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就可能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 (2) 在过度疲劳和疲劳积累情况下剧烈运动。过度疲劳会使机体平衡失调, 体力和精力透支,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功能下降, 此时剧烈运动也容易导致出现运动性亚健康症状。 (3) 在伤病早期或治疗康复期剧烈运动。在伤病的这些阶段, 身体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也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心理学机制:大学生常见的运动心理异常包括: (1) 焦虑性反应:多由情境应激导致。体育竞技活动的重要程度、对手的强弱或竞技的顺利程度;竞技场面的宏大程度裁判、教练等相关人员的关注程度及某些语言和肢体动作暗示等, 都可能引起竞技者发生焦虑反应。 (2) 抗议性反应:通常与个人的气质类型及修养有关。 (3) 厌倦性反应:多由以往不佳的体育体验导致, 专项集训的大学生还会由过度训练和频繁参赛等因素引起。 (4) 疑病性反应:与个体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格缺陷有关, 患者往往孤僻、内向、追求完美、敏感、固执、多疑、主观、缺乏安全感, 至亲罹患严重疾病往往会成为其医源性致因。

行为学机制:主要包括: (1) 运动方法不当:例如, 运动项目过于单调、剧烈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当、剧烈运动后不做放松练习或放松方法不当、运动没规律、运动过度、不重视安全保护等。 (2) 运动与其他生活行为配合不当:例如, 空腹锻炼、睡前运动, 经常吸烟、酗酒、熬夜等。 (3) 运动环境选择不当:例如, 在炎热环境中运动、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运动、在硬质地面上运动等。

社会学机制: (1) 社会评价及社会地位的改变往往会使当事人心态发生改变。在大学生体育运动中, 常见部分专项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在集体项目运动中表现得过分张扬, 他们往往比较自负, 容易与人争执。相反, 专项技术水平差的学生又往往比较容易自卑, 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自我。 (2) 部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善于与人交住, 他们要么是由于性格内向;要么是由于过分自我为中心, 采用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和集体, 这些都容易导致体育运动中的交际紧张, 使他们在集体项目的运动中得不到队友的支持与配合, 或在运动训练中无法顺畅地与教练、队友交流等。

3 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的预防与调适

探讨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的特点与形成机制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调适运动性亚健康。为此, 建议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时采取以下措施: (1) 要提高认识, 防范于未然。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运动性亚健康的危害, 增强预防和调适运动性亚健康的自觉性。 (2) 要遵循全面性、渐进性、经常性、规律性、针对性、安全性等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 以确保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3) 要选择适当时机进行体育运动, 避免带伤、带病或在疲劳状态下剧烈运动。 (4) 要采取适当措施及时消除运动性疲劳。大学生应确保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这是消除运动性疲劳根本手段。在此基础上进行放松练习、饮食调理、积极性休息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 要保持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精神。大学生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 了解体育运动中常见心理异常反应的特点、起因与调适方法, 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 应主动与家人、朋友、老师或专业心理医师交流, 以便及时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6) 要注意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要表现积极、主动、热情并富有团队精神。性格外向的学生要避免过分张扬、自我中心;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避免过分拘谨、自我封闭;运动水平高的学生要适当谦虚;运动水平差的学生要大胆表现;运动中不但要重视与同学交流, 还要重视与教师交流。 (7) 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和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应保持合理作息、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等良好的生活方式, 避免和克服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等不良生活习惯。 (8) 要注意生活环境的净化、美化, 并选择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

摘要:运动性亚健康是指由运动不当引起的亚健康。本文探讨了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的诊断方法和形成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调适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机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 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6] 刘保延.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的设计思想与内容结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5) :382~387.

[7] 范继军.关于人体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 :123~125.

[8] 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42~4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油田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与对策研究下一篇: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家庭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