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应对策略论文

2023-01-0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都能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 然而只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就会惊异地发现,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

1 阿德勒的自卑理论

阿德勒是奥地利医生和心理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 可以说是自卑的一生, 但是他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卑, 走向成功。在他的名作《超越自卑》中, 他提出了自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克服自卑, 寻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各不相同, 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阿德勒进一步认为, 补偿机制运用得适当与否, 能决定人格是否正常发展。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的合理性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人是在对比状态中生存的。对比不仅是人类以及万物存在的形式, 而且是存在过程和存在内容, 每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都无法回避各种意义上的对比, 唯其如此, 人的生存才有了尊卑高下之别, 自卑与超越意识才成为现实和必然的[1]。

本文就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的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小学生的自卑情结。

2 当前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自卑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现象, 当前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2.1 当前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特征

笔者在这里谈到中小学生自卑感的表现时, 主要是指那些自卑感较重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这些特征具有一定的群体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 认知方面产生偏差。自卑感是生理因素、能力因素、家庭因素、成长经历因素、个性因素及未来发展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从这些因素到自卑感的形成, 要经历一个认知的过程。那些自卑感较重的中小学生必然会表现为认知偏差。首先是自我认知的偏差, 表现为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等评价过低, 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其次, 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在进行一件事情之前往往会有失败的预期, 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很可能会带来失败的结果, 从而强化“自己不行”的信念。

(2) 情绪情感具有独特表现。自卑感较重的中小学生由于存在认知偏差, 在情绪情感方面会有一些独特的表现。主要表现为: (1) 悲观失望, 情绪低落。自卑感较重的学生, 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缺乏自信, 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 容易思想消沉、情绪低落。 (2) 多愁善感, 内心苦闷。据偶自卑感的学生往往会把烦恼和忧愁深藏在自己的内心, 深陷其中、苦苦挣扎而不能自拔。 (3) 敏感多疑, 孤独寂寞。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 甚至别人一句挪偷的话就会深深地伤及他们的心灵。

(3) 更为外显的行为表现。伴随着认知和情绪情感表现的, 还有更为外显的行为表现。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 不敢与人交往。自卑感较重的学生, 担心别人在交往中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因而将自己封闭起来。爱慕虚荣, 展现优越。

2.2 当前中小学生自卑情结产生原因

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环境不同, 对于优越的目标追求也就有不同的内涵, 因而, 其自卑的产生也各有其特殊的原因。就当前中小学生来说,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 生理因素。中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初步发展的时期, 身体意象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已经被中小学生所觉察和关注。在中小学校园里, 交友、恋爱己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使得学生十分注意自己的长相。一部分学生因为身材矮小、容貌不佳、过胖或过瘦等原因而产生了较严重的自卑感, 不敢大胆交往。

(2) 学习能力因素。在学习上, 同学们本来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一旦失去了往日受宠和领先的优越感, 加上不适应中小学的学习生活, 如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成绩不再优秀, 或由于不喜欢某种课程等产生学习上的挫折感, 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环境, 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那些家境特别贫寒、父母关系不和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产生自卑感的重要因素。此外, 父母的自卑感也很容易传递给子女。

(4) 成长经历因素。自卑感的形成有其早期经历的根源。在成长经历中经常遭遇挫折和失败的个体, 很容易形成自卑感。那些强烈地感到自卑的个体往往经历过心理创伤, 自尊心受到过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来自父母、教师, 也可能来自同龄伙伴。

2.3 应对中小学生自卑情结的对策

按照阿德勒的自卑理论, 一个人自卑感越重, 越敏感, 寻求补偿也越迫切, 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对照这个理论, 对于中小学生, 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如何面对自卑感的。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关键在于是默默地忍受自卑, 还是以足够的勇气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它。

(1)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紧密结合。学生的自卑感与对其进行的教育存在相互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无疑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以及对社会正确认识, 相反, 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会使学生对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以及对社会认识出现偏差, 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

(2) 家长要正确的对孩子进行评价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教师, 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 也终身的学堂。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石, 而且主导着其他的教育, 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不可代替的。在家庭教育中, 任何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不当的评价可能导致学生自卑。为此, 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不仅要如实地看到他的短处, 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切不可因为因一次失败, 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行。。对于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 或者长相不好的孩子, 家长也不要过于吝啬对他们的表扬, 每当孩子的行为举止有进步时, 不妨夸奖孩子。

(3) 学生自身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造成中小学生自卑情绪, 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又与自己自身情况密切相连。中小学生自己情况也是导致其陷入自卑情绪的重要原因, 为此学生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树立信心, 坚信自己能干好。“别人行, 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 我也能成功。要经常进行自我调节。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 要扬长避短。克服自卑。

摘要: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 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面对着自卑情结, 采取何种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当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简介了自卑的有关理论, 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自卑表现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了应对学生自卑情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自卑,表现,对策

参考文献

[1] 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作家出版社, 1986, 9.

[2] (奥) 阿德勒著周郎[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3] 郑传芹.自卑心理研究综述[M].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8)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正义观论文下一篇:饭店前厅收银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