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传播论文

2022-05-0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多元文化传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网络、计算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文化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而在这种多元文化传播的视野之下,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之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它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着更高的全新要求,这也使相应参考书籍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

多元文化传播论文 篇1:

多元文化传播背景下音乐教学改革的研究

无论是从教育人类学还是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音乐和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同时,更是一种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文化整体的发展限制着音乐教育学,就音乐教育学而言,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会受到传统文化以及各自差异或特性的影响,这也正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在许多情况下,看待音乐教育学的思路与看待其他学科的思路不同,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它的许多问题可以独立于音乐教学课程之外,并且它的多元化发展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对于音乐教育学而言,要从多元的角度出发,只有采用这种关联性的看法对其进行认知,才能做出正确的教育判断。《文化与音乐教学》一书叙述了文化和音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系,不仅对音乐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也讲述了校园音乐文化创作的众多内容。音乐的特色只有将其与文化内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展现音乐的魅力。书中写道:音乐和文化的结合发展能够将校园音乐教学创新品质展现得更加完美,有利于促进音乐教育学的发展。音乐教育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文化与音乐教学》对于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同时,也深入研究了多元化音乐教学实施的方式与途径,论述了多元化音乐教学功能实施对于教师的要求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这也让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方式、目的甚至教学理念更加趋于多元化与科学化。

《文化与音乐教学》一书语言生动,条理清晰,作者对于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书中提到音乐课程改革主要存在观念与课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在观念方面,中国的音乐基础教学工作改革起步相对较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有了国际间的音乐教学交流,在此过程当中,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和理念也开始进入我国,早在本世纪初期,我国便制定了关于音乐教学的相关规定,其中提出了众多具有参考价值的课程目标。然而在观念方面,重视文化影响,忽略文化背景等问题依旧存在。其次,在课程方面,国家在1999年颁布的音乐高等教育大纲,至今已经过去了17年之久,尽管这一大纲经历了多次修改,但是,在课程结构上依旧没有创新,而是继承了艺术高等学校的课程理论标准,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专业必修课程、公共课程和较少的选修课程三大部分。而在划分专业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划分过细,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多,缺乏整体性等问题依旧存在。在教学技能方面,“高、精、深是许多教师重视的教学关键,而这三点都忽略了对音乐深层次内涵以及音乐技能的了解与培养,课程结构不够合理是教育类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内容十分陈旧,严重脱离专业实际,从选修课程的角度来说,缺少人文类的课程。在多元文化传播的背景下,作者认为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让文化因素影响和推动教育改革。书中针对教学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首先,在观念方面,需要更新高等音乐院校教师的头脑,民族文化的发扬和继承、世界文化的采纳吸收、中国文化人才的培养,甚至是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都是新时代教师应当积极学习的重点。因此,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了解当前的教育状况,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同时,也要使高校音乐教育的毕业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需求。书中提到,在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鉴别”“创新”“表现”四大领域的相关音乐教育标准,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划分为四大板块,而音乐教育专业则依据各个课程的特征划分为五大门类,分别为审美类课程、创造类课程、相关文化类课程、表现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文化与音乐教学》认为,音乐审美对于音乐教育的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的核心内容依旧是音乐审美,这一点是教育界人士共同认可的。作为人类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审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开设审美课程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帮助他们开发智力,尤其是能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之中,学生学习的课程始终都应当贯穿音乐审美,同时,音乐美学、乐理知识等促进学生成长的课程也必不可少,这些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有着巨大作用,而这些音乐审美类课程的开设,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是一次提升自己的难得机会。

《文化与音乐教学》一书除对当前音乐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外,书中所提到的许多观点还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音乐表现将实践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表现类课程包括了西洋管弦乐器、合奏、声乐、合唱指挥、民族管弦乐器、钢琴、艺术实践等许多方面,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而言,多年来一直和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格外重视这种表现类的课程。对于许多普通的音乐师范类院校来说,其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同时,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来说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电脑音乐制作、Flash、动画、多声音乐写作、歌曲写作、舞蹈与戏曲表演等都包括在音乐创造性课程之中。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校大学生意义重大,同时,对于研究多元文化传播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改革也具有参考价值。

此外,《文化与音乐教学》一书还提到,人文学科的属性集中体现于音乐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之中,生活、音乐理念、艺术与音乐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参与性强、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是它的主要特点。无论是世界民俗音乐还是中国本土音乐,甚至是外国音乐史,这些都包括在相关音乐文化课程教育内容当中,而其主线是音乐文化,它对于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学习相关学科的问题上,这种融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的开设,会使许多人了解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相比其他的教学方式,它更具有艺术性。事实上,音乐教育类课程是区别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标准,大多数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都用音乐教材以及音乐实习课程来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培养。音乐教育课程是直接关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课程,它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文化与音乐教学》中也提到,音乐教学理论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学科教学力度以及教学内容,例如社会文化学、音乐欣赏、音乐美学、传播学、外国音乐史等课程都具有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开设素质修养音乐课程以及音乐理论教学课程应当认清人文社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力度,这一点不容忽视。

《文化与音乐教学》一书涉及内容广泛,书中还提到了音乐教学的文化对策,作者认为,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分辨方法,可以抽出流行音乐中的音乐元素,作为音乐技能传授的重要知识与材料,也可以对流行音乐文化的特色、知识以及思想等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区分颓废、低俗、优雅、高尚的音乐,在其他国家,将许多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相结合,组成交叉音乐,这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摇摆巴赫”(Swinging-Bach)的音乐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者认为,教育工作者通过分析这种广泛的音乐文化现象,甚至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利用音乐表达思想和感情。音乐教学的民族性是人们对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的重点讨论议题之一,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民族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与音乐教学》中写道:国粹主义的教学文化理念并不利于音乐民族性的确立,这种观点过于盲目,而我们需要做的应当是立足于本国文化,以本国文化为核心,在民族文化的气质和精神基础之上,吸收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使其更加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形式。书中还写道,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正确的了解与把握,加深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不意味着抛弃本民族的文化,而是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

本文是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视域下声乐教学创新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对文化与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族音乐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背景是音乐创作和产生的源泉和必要条件,音乐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与音乐教学》一书表明文化与音乐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其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音乐与文化之间的渊源,接着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据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之道,又针对音乐表现、文化传承、音乐文化发展、对待外来音乐文化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可以说,该书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和音乐教学的发展,而且为我们树立了互利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

(高鹏/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鲲/广东海洋大学讲师)

多元文化传播论文 篇2:

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

网络、计算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文化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而在这种多元文化传播的视野之下,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之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它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着更高的全新要求,这也使相应参考书籍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由马明骏编写的《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书中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初级阶段,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科学教育》一书立足当前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此书的受众人群,书籍在编写的过程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兼顾了学术性和趣味性,这也是该书的特点之一。

《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从多元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内容通俗,由浅入深,行文十分流畅,书中对于许多难以掌握的知识点,都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行阐述;而在结构方面,书中将“书籍引言”“教学目的”“教学分析”“具体案例”“分析总结”等分为几大模块,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具体知识讲解方面,书中不仅包括了警句名言、科学实验、实践拓展,还包括了许多有趣的科学故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更有利于知识的讲解和对学生的引导。应该说,文化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包括其中。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人们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幼儿科学教育》一类的书籍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幼儿科学教育》中提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因此,教师应在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下进行幼儿科学教育,这样不仅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同时对于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此外,《幼儿科学教育》对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思想意识,可以使幼儿的审美体验更为丰富,从而做到以积极、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不同的人与文化,有效地避免歧视和偏见,同时也能够加强幼儿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适应性。该书提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更能够接触多样的文化,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宽儿童的视野,加深其对世界文化的认识,感受世界范围内的多种文化,形成对文化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幼儿科学教育》中写道: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幼儿在初步感受到多彩世界的同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幼儿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了牢固的根基,我国的教育才能更为迅速地发展。《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中的许多教学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幼儿科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的科学教育,由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对于参考书籍有着更高的要求,如《幼儿科学教育》书中所述,幼儿教育与其说是一项教育门类,不如说是一项教育使命,在多元文化传播视野之下,可以通过幼儿科学教育对儿童进行积极引导,将多元文化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幼儿科学教育对于今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兴趣的培养都有重要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封闭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模式需要极力避免,这便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和塑造,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不断地吸纳外来的教育成果。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参考书籍,《幼儿科学教育》一书不仅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众多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提出了解决之道,这不仅解答了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面临的众多困惑,同时,也对我国幼儿科学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是现代幼儿教育研究者非常值得参考的优秀书籍。

(傅晨/山东女子学院讲师)

多元文化传播论文 篇3:

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传播初探

[内容提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碰撞和交融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民族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文化个性。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中发展与渐变,从而造就了新疆民族文化鲜明的多元性特色,和多元文化传播特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现象的分析,研究新疆跨文化传播,探寻新疆特殊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新疆多元文化;跨文化传播;文化融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与8国接壤,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疆土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国境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塞(sak)、粟特、古代突厥、匈奴、羌、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蒙古、锡伯、回等诸多族群与民族,都曾在西域的大地上生息繁衍。就目前而言,新疆就有47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有13个,即维吾尔、汉、啥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俄罗斯、塔塔尔、达翰尔和满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个性。民族的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信仰的多样性等,构成了新疆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民族文化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中发展与变化,从而造就了新疆民族文化鲜明的个性合成特色。新疆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圈中的一种地域文化,有其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质。这种多元民族文化无时无刻地反映在各个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多元文化传播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现象的分析,研究新疆多元文化的传播,探寻新疆特殊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一、新疆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特征分析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1、草原游牧经济文化和绿洲农耕经济文化并存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影响和制约着各民族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选择。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以天山为界,形成了两个各具特点的生态区域。

天山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干旱半荒漠和荒漠气候,生态环境适宜发展畜牧业,当地居民多具有游牧民族的特征。

天山以南地区属于暖温带干早荒漠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高山冰雪消融形成了许多短小的内陆河,这些内陆河在广阔的沙漠中浇灌着绿洲土地,这些绿洲成为当地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地域依托和载体。适应这种生态环境,灌溉农业成为绿洲居民主要的生计方式。由于生态环境的特征形成了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和绿洲耕牧经济文化圈,分别形成了以维吾尔和哈萨克为主的农业和游牧两大民族集团。

农耕与草原游牧两种主要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农耕与草原两大文化走廊与传播轨迹。新疆草原游牧文化和绿洲农耕文化不仅孕育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而且两种文化的相互传播、冲突、互补、共生,改变了某些民族的生活方式,如维吾尔族由游牧转化到农耕,同时也形成了这一区域内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即防御心理,强烈渴望得到保护。

2、多元的民族分布使语言种类纷繁但颇多相似

据2003年人口普查统计,新疆全区总人口为1933.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62.85万人,占总人口的60.13%,13个世居民族人口约占新疆总人口的99.6%。这些民族许多是新疆历史上古代民族经过不断分化组合形成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按照民族语言学分类法,新疆各民族语言分别属于阿勒泰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其中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和塔塔尔属于阿勒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蒙古、达斡尔属于阿勒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满族、锡伯属于阿勒泰语系中的满一通古斯语族;汉族、回族属于汉藏语系;塔吉克族属于印欧语系中的伊朗语族;俄罗斯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斯拉夫语族。语言谱系分类法,是按照语言亲属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一种反映各民族在历史上亲缘关系和接近程度的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多元民族在语言乃至文化上的接近程度和源流关系,也是各民族融合程度和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新疆各民族虽然语言种类纷繁,但在语言谱系上的归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疆多元民族在血缘关系上的交叉性和同宗共源之处。

语言文字作为最主要的传播符号,其作用在传播中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是各种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又是各种文化得以沟通的工具。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字能够培养人们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增加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共同性。在新疆由于各种文化的传播,使这里的语言文字对外来的语言文字的接受性和认同性十分强。通晓各种语言的人在新疆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阶层,他们首先是吸收了外国词汇作为外来语,然后自己造词来补充这种外来语。现今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文字便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蒙、锡伯文字则是以回鹘字母为基础的。多元的民族分布使语言种类纷繁又颇多相似。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由于都源于阿拉伯字母,彼此间均有40%-50%甚至更多的内容能相互明白。

新疆多元文化并存的态势使得草原游牧和绿洲农耕文化中存在着跨语言、跨宗教信仰、跨民族心理及跨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传播包括物质的、观念的、精神的等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的传播,传播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特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多层次性

跨文化传播只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或个体之间才能实现。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印度文化、埃及和两河流域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原文化四大古代文化在此交汇,并以此为中介相互传播交流,相互辐射。从古都善米兰发现的壁画风格看,有印度希腊成分甚至有伊朗和地中海成分。在吐鲁番遗存下来的文献中,留存有各种语言成分,如希腊斜体字、叙利亚文、汉文及这些文字的各种不同字体。这是新疆地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新疆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根据交际对象或客体双方的情况,新疆跨文化传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汉族文化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1、汉族文化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汉文化作为新疆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相对应,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方。汉文化同时又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的文化,这种文化优势决定了在与其他民族的交际方式时具有主动性、符号优势性等特征。在长期的交往接触中,汉文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等日渐被新疆当地的各民族接受和吸纳,而民族建筑、音乐、舞蹈、雕塑等文化艺术等又被汉文化吸收,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这些都是新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

化长期传播交流、联系的典型反映。

2、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这一类传播的文化跨度要做具体分析,有些少数民族之间的传播,要比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传播的跨度小,比如操突厥语言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在这些文化的传播中不存在宗教信仰的跨度,语言文字、民族心理及传统文化上的跨度也较小。蒙古、达斡尔、锡伯族在宗教信仰上基本一致,传统文化差异不是很大,它们之间跨文化传播跨度也不明显。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回族文化,它介于汉语和突厥语族文化之间,语言及文字上与汉文化一致,宗教信仰上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致,在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上表现出与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上的跨度。在跨文化传播中,它易于与汉文化达成一定程度的认同,又可以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传播,彼此之间所给予的影响和所受到的对方文化的影响基本一致。

由此可以看到,跨文化的传播作为几种文化互动的过程,在新疆文化现实存在的场景中有着多重的层次性。在交际及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教育水平及人口状况及居住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开放的当代文化对西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辐射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民族地区,古代先后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古老民族有塞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蒙古、契丹等。虽然自10世纪后,这一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使得各民族表现出许多共同的文化特质,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适应各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特色文化区,如以绿洲农业、庭院经济为主的维吾尔文化区,以畜牧业为主的哈萨克文化区,以高山游牧为主的塔吉克文化区,以饮食、经商为主的回族文化区。但从历史过程来看,由于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心地带,贸易口岸大量开放,中亚文化不断传人,地处丝绸之路中介地位,外省人口的迁入与本地人口迁出,民族流动性很大,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辐射,这些多元文化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

自汉代起,历代王朝都有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传统。建国以后,国家为了开发新疆有计划地组织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内地一些人口稠密的省区,由于人均耕地较少,大批农村剩余劳动人口通过投亲靠友自发来新疆从事农业生产和定居。建国以来,复转军人就地集体安置、内地青年支边进疆,于是又产生了文化经济发展较快的汉文化区和解放后由退伍转业军人带来的纪律严明、勤俭朴素、兢兢业业的军垦文化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大批新疆急需的熟练技术工人、大中专学生进疆工作;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内地与新疆,中亚各国与新疆产业结构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新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新疆的人口迁移活动更趋活跃,但以流动人口为主,表现出大进大出的特征。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变动(包括到中亚和去内地)大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从事务工、务农、经商、服务等活动,少部分出外求学深造。

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新疆人口的迁移变动十分频繁,民族问的分化组合也经常发生,这势必造成本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内地汉文化三种文化的交汇、碰撞和交融,形成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传承辐射。

二、新疆地区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分析

异质文化的传人必然会对本土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新疆特殊的民族构成、多元文化的传播,决定了新疆的跨文化传播真正达到文化的融合和和谐发展是历史和当代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跨文化传播是新疆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强,社会分工愈加细致,世界经济犹如一个大的工厂,需要一种高度统一的高效率的管理来指导、协调和组织社会生产,而经济活动的本质是无民族差异的。因此,在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需要新疆各民族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扬弃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模式,认同与接受适应社会化管理与发展的新文化观念,即广泛适用的各民族共同拥有、共同享用的文化内容。而实现这种共同拥有文化、共同享用文化的目的,离不开跨文化传播。

从科技发展的前景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球景观。特别是二战以后交通、通迅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生活交往方式,过去遥不可及的地域,陌生的民族、奇异的风俗,迥然不同的文化不断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传统和落后所造成的种种藩篱因科技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交流而被轻而易举地突破,民族文化的所谓“独特性”,因文化传播被其他民族所认同和利用而变得具有相对意义了。科技、信息、文化因传播的日益加剧已不可能为某个民族独有,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从文化发展的规律看,异质文化都要经过接触、冲突、协调、并存、共享这样几个阶段。异质文化发展的这几个阶段实质也是跨文化传统传播的过程。在新疆,异质文化发展为共享文化离不开跨文化传播,也为区域社会现代化的成熟提供了条件。

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封闭、固守就意味着退步,不仅不能维护现有成果,还可能导致文化解体。所以,文化是在相互传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壮大的。跨文化传播实现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各文化的吸纳和重构能力。先进思潮的外引力与不同群体现代意识觉醒的内驱力,使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呈现加速实现的状态。更多地传播,更多地理解,更好地共存,已成为新疆不同民族面对异质文化的共同选择。

(二)跨文化传播是各民族和新疆地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客观上看,新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参差不齐,文化素质高低不均的突出特征,使这里的各民族价值判断、行为模式出现多重性,不利于统一观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人们行为的统一规范化,为社会管理和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各民族问不同的语言文字的存在也不利于民族间信息交流和经济交流,风俗习惯的较大差异易局限商品生产的规模和市场,不利于商品的规模化经营;在文化认同还没有最终完成时,文化冲突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这些都从客观上表明,新疆地区需要一种各民族都能认可与接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需要一种团结、和睦、自省、奋进的共同精神来确保社会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从民族发展的主观愿望看,新疆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较缓慢,与各民族要求摆脱贫困的愿望产生了矛盾,也与我国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相违背。地区现代化并不是某一民族的现代化,而是整体意义上现代化。就某一个民族而言,民族现代化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民族文化通过跨文化传播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主观追求。而民族现代化其实质就是文化变革,而文化变革的前提是文化传播,异质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在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首先要建立在自信的基

础上,对自身采取挑剔和批判的眼光,对其他民族文化采取宽容和欣赏态度,进而在传播过程中吸取和消化外来的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对于尚处在相对比较落后的新疆少数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更多地就是要与先进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并吸收、引进、接受、消化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先进技术与管理等多种文化内容。当然,这种文化变革必须立足于一定的文化传统,在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进步。

上述主观与客观要求,在多民族的新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实现的。首先,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之中,跨民族文化传播必然带来民族文化变革,正是在这种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各民族对自我有了一种较客观的认识,不仅发现了自身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在传播中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缺陷与不足。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念在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和模仿中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次,在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更能得当充分的展示与广泛的交流。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各民族文化的优势更加鲜明、突出,人们对异质文化的默认与兴趣代替了紧张与不安,那种在自身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对之进行创造性重构以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积极力量,越来越得到各民族的肯定与重视,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传播更新的同时也在实践着文化的共享与交流。

三、新疆地区跨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探究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多种文化冲突交融的传播。在传播中双方或多方必然会同时受到进步文化和消极文化的影响。即使是进步的东西,由于同原有文化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也难免产生接受中的冲突,因此,磨合是跨文化传播中最需要的方法和态度。在传播时应该做到:

(1)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其他民族异质文化及现代意识彼此接触、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应该受到重新的评价、整台,从而得以获得新的生命力,以适应变迁了的现代社会。

(2)语言在跨文化的传播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大力普及新疆大众传媒的多语种传播,扫除传播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传播变得迅速、及时和有效。

(3)功能主义认为宗教对社会成员的心理有调适功能、交际功能等。因此,在跨文化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宗教因素,交际双方都应尊重和理解对方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感情。

(4)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难度,影响着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达成,影响相对的共识和相对认同的一个因素,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应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传播者双方都应在理解和宽容的前提下相互尊重。

总而言之,首先应当看到,任何异质文化的传播交流都岿然会有冲突,没有合理冲突就没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融合,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冲突是文化媾和的必要阶段。在新疆,各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现实生活中文化冲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该采取团结—批评一团结的方法,防止文化冲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用而将其扩大化、极端化。

其次,在认识和处理跨文化传播中的冲突时,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在对某一民族文化传播时,忽视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及作用,以民族意识代替整体社区意识。二是民族文化并行传播,片面追求绝对平均。跨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文化相加,而是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放弃狭隘的个人意识和民族意识,树立整体意识。这些思想意识的形成与树立,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来宣传指导,依靠政府的行为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引导,确保新疆地区多元文化传播快速,健康地发展。

作者:赛来西·阿不都拉 王琴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儿科医院医疗论文下一篇:体育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