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医学伦理学是医疗行业中重要的职业道德践行标准和规范,对医生日常的从业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对医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医学伦理学不仅是医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诊疗的准则,更是培养医生的道德意识的规范,使医生真正做到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为医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第一篇: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乡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研究

摘要:乡村医生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是社会公益活动,更是保障农民健康、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从乡村医生职业道德建设角度,探讨了这一职业怎样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以便更好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研究

一、乡村医生及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界定

在中国历史现代卫生事业发展史上,乡村医生曾立过赫赫战功。乡村医生都是全科医生,许多人既懂中医又懂西医。医生对患者的家庭病史、经济情况等了如指掌,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初始病情资料。他们工作在农村第一线,除了医疗,还担负着辖区内的预防保健任务,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卫生防疫、除害灭病、初级合作医疗、两管五改、地方病普查、疟疾歼灭战,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共卫生宣教、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等,乡村医生几乎把初级合作医疗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农村卫生网络。

乡村医生,又叫“赤脚医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在严重缺少药品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赤脚医生”半农半医,一根针、一把草治疗,曾和农村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并称我国农村三大支柱。这部分人当时由三大部分成员组成: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之人;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现在的乡村医生基本还是靠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等“老三件”诊治疾病。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基本上没有投入,地方政府也不重视农村医疗,因而乡村医生收入非常微薄,这也限制了他们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预存”在乡村养老,更没能力购置仪器改善就医环境。

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公德在医疗行业中的特殊表现。乡村医生作为村卫生室的主体,处于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终端,他们直接承担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预防及保健任务。乡村医生的医德水准及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百姓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加强乡村医生的医德教育,引导乡村医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从思想上重视医德修养,将有利于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广大农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健康发展。对推动农村卫生事业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及其成因

有关资料显示,占全国人口20%的城市人口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80%,而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20%的卫生资源。农民是弱势群体,乡村医生也是弱势群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还会非常依赖“乡村医生”这一群体。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数量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年龄结构偏大、分布不均、知识老化、职业素质低等,未能充分发挥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网底的作用,乡村医生队伍急需整顿,等等。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国家没有把乡村医生的门槛提高,乡村医生无法和乡村教师相比较,更不用说公务员等。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对乡村医生医德教育重视不够,乡村医生培训从内容到形式都跟不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跟不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在培训中只重视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而轻视医德医风教育,没有将医德教育和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乡村医生的观念中来,在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下,一些医德修养淡薄的医生把从事医疗工作看作赚钱谋生的手段,以致出现乱收费、卖假药和过期变质药品、小病大治、开大处方药、拿回扣和差错事故频发等现象。乡村医生受所处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很多人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得过且过,不懂得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不注重自身的医德修养,这也是医德滑坡的原因之一。

三、提升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举措

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并保证各项经费的落实和投入,从制度上解决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问题。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就是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保障村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2011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则明确指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发展遇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并明确规定了“乡村医生的补偿和养老政策”,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乡村医生的重视。

乡村医生应加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并要兼顾以能力为本的学历教育和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要制定符合乡村医生的教学大纲,加大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运用。乡村医生医德教育体系的建立,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新农村卫生工作和乡村医生的特点出发,完善乡村医生教育的规划。要把医德教育作为乡村医生培训中的必修课,重视医学知识的培训,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找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侧重点,帮助他们提高医德认识,形成医德情感,磨练医德意识,坚定医德信念,指导医德行为,养成医德习惯。使乡村医生们真正做到敬业、乐业、精业、清正廉洁、尊重和关心病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较好地完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加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课程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医德教育。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其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乡村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所以,在乡村医生的培训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相关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设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和卫生法学等课程,还要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提升乡村医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对乡村医生的要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下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构建和实施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向乡村医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服务平台。为增强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乡村医生来说,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的空洞理论和单纯的说教,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医德教育。寓医德教育于专业教学中,医学专业课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德教育资源,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同时,要积极建立乡村医生绩效考评制度,逐步形成良性竞争,以提高乡村医生整体队伍的素质。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选择典型的医德标兵介绍个人的先进事迹或用报告的形式介绍我国历代涌现出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家,使其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发挥培训教师主渠道的作用,培训教师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在关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前提下,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增设符合乡村医生的特殊专业,加大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有针对性地进行职后培训。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应新形势的乡村医生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这也是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立监督投诉电话、意见箱、聘请社会监督员、召开患者及其家属座谈会等形式,构建群众、患者、社会监督制约体系。

参考文献:

[1]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Z].http://www.law-lib.com/

law/law_view.asp?id=79062.

[2] 杨静.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汪小云,钟初森.在医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职业道德教

育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

意见[Z].2011.

作者:王巧玲

第二篇:医学伦理学视野下医生职业道德现状问题浅析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医疗行业中重要的职业道德践行标准和规范,对医生日常的从业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对医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医学伦理学不仅是医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诊疗的准则,更是培养医生的道德意识的规范,使医生真正做到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为医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本文主要就医学伦理学的内涵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当下医学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医生职业道德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 医生 职业道德 问题

1 医学伦理学的内涵

1.1 医学伦理学发展

医学伦理学是隶属于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用来衡量人类从事医疗活动和医学研究过程中是否符合道德准则的学科。医学伦理学源于医患间的一种特殊性质的信托模式,患者将自己的病情隐私告知医生,医生则有道德义务替患者解决问题,以保持这种信托关系可以延续。

过去的医学伦理学由美德论和义务论组成,主要讨论医生具有哪些美德、品质和责任、义务。而现代医学伦理学则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方面,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事业,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由单纯的一对一模式转变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医患关系模式,有了它的特有属性。作为社会性事业,医学涵盖了卫生资源是否分配合理,大多数人是否得到了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可用资源是否最大限度地被应用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发展方向是否合理等多维度问题,由此,引出了医学伦理学的一系列新的内涵概念,即公益论、关爱论、人道论。

另一方面,过去的医学伦理学是医生道德义务的准则,是一种来源于宗教经典以及“德高名医”的权威认知,对医生这一职业来说是“至上的命令”。而今,生物医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医生的工作也从单纯的“治病”变成了“治病人”,强调生命的质量与价值,突出了“人”的概念。由于先进的诊疗技术使传统的医学诊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类健康领域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负面问题也相应出现,即高涨的医疗费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人们对未来的迷茫等。由此,生命伦理学应运而生。生命伦理学是一门应用规范伦理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使命,为更好地解决生命科学或医疗保健中提出的伦理问题为目的的学科。现代医学伦理学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矛盾、医患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冲突、人们对生物技术的忧虑等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1.2 医学伦理学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

现代医学伦理学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有三大原则:一是拥有人道主义医学观;二是敬畏与关爱每一条生命;三是患者的健康利益高于一切。三大原则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医学实践在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救死扶伤的医学伦理道德实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广大患者赋予医务人员的使命,给予医务人员的信任。医务人员要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保障广大患者的健康作贡献,做到医心赤诚。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医者的灵魂,是医务人员贯穿于工作始终的行为准则。

2 当下医生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生作为“社会人”,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影响,一些医生职业道德水平滑坡,医患纠纷问题频繁出现,医生这一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医学伦道德挑战。

2.1 价值观扭曲,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开始被一些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道主义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些医生经受不住这些不良观念的诱惑,价值观念扭曲,导致在医疗工作中做出了一些与医学伦理学道德标准相背离的事情。

“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有些医生置医德、责任、原则与不顾,违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把治病救人的医疗过程变成了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由于患者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对医疗行业奥秘的未知,使得部分医生有机可乘。有些医生为增加医院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个人提成,“开大处方、小病大治”、“开贵药、新药”现象屡见不鲜。“收受红包”更是已经成为某些医院的诊疗潜规则,在这种就医环境下,患者担心不送红包医生不给予好的治疗,而医生收了红包在诊疗过程中就会更细致、更认真,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2 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缺乏

医患关系紧张是现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医务人员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缺乏、主动性差、耐心度不够等都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有些医生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较低,对患者的治疗过于程序化、机械化,盲目停在单纯的技术范围内,过度依赖生物医学技术,没有从人性的角度来实践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在治疗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医学人文关怀。有些医生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为避开医疗风险拒绝接诊危重患者,使得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危及生命。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有违医学伦理道德规范,有违医生职业操守,对患者以及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有些医生对患者有差别待遇的情况,熟人或熟人介绍就医均可享受特权,不仅可以免去排长队的烦恼,还可以得到医生细致耐心的诊疗,甚至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就医费用。这种行为不但使患者心理产生不平衡感,更有违医学伦理学公平原则,不利于医患和谐相处。

3 医生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3.1 市场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负面因素也逐渐凸显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选择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道德真空的时代,人们处于道德的迷茫期,很容易走向歧途。当然,医生也不例外。有些医生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思想的影响,自身价值观发生严重偏差,违背医学伦理职业道德,把自己所掌握的医疗知识变成了一种谋取私利的工具。有些医生偷换概念,曲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认为作为医生这个职业所付出的辛苦与自己收到的回报不成比例,并以此为借口将灰色收入合理化。这种行为不但严重干扰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行业秩序,也严重制约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

3.2 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

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内部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用来约束医生的日常行为。监督管理机制是依靠硬性制度条款来约束医生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方式。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不能单纯的靠医生的自律,还要辅助严格的、完善的制度监管。这样不但能够保证医学伦理规范的有效实施,还能促进医生自身道德水平的建设和提高。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医生的日常从医行为,明确指出医生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具体案例根据情节来判定,情节严重者可吊销从医资格证。虽然我国法律对医生的执业行为进行了明文规定,但是实际处罚的案例却并不多见,这并不代表医生利用自身职位便利收取利益的现象就不存在,而是由于立案程序繁琐、取证困难等原因使得执行困难,也暴露出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机制仍然存在弊端。

3.3 医学伦理学教育缺失

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过分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忽视伦理道德教育,重视专业技术的积累,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有些医学生对医学及医学伦理学的内在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不重视医学伦理学修养,错误的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医生拥有高超的医术是首要的,医生职业道德排在第二位”。

在医学伦理教学中,传统的“说服”教育模式没有改变,老师授课形式单一、内容僵化,忽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迫使学生硬性接受所讲授的内容,毫无新意。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无法与学生内心的思想相契合,被动接受的道德价值观念往往会令学生反感,无法起到主观能动作用。长此以往,致使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却得不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为将来从事医疗工作遇到道德问题时埋下隐患。

4 解决现阶段医生职业道德缺失的对策分析

4.1 加快卫生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因素决定了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社会个体追求经济利益在所难免,医疗机构也以社会个体形式而存在,因此,想解决医生职业道德问题,首要任务是调整卫生经济体制。医疗行业属于公益性福利事业,以服务于社会,体现博爱与公益为宗旨。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卫生经济体制下“以药养医”的模式,医疗机构行业内追求经济收入的规则已经形成,现阶段国家应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出台相应的制度严格限制医疗机构医生的报酬与个人业务收入挂钩的做法,从源头上斩断医生灰色收入利益链。提高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医保体系的覆盖面积,提高医保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医保病种范围改革,增加医保病种种类,将重大、特大疾病列入其中,并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

4.2 强化医学伦理学德性教育

医学伦理学德性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坚持对医务工作者的德性教育既有利于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个体“人”的完善。在医学伦理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将道德教育与被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和理性能力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正确引导为主,培养医务人员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完善的道德导向能力。强化医务人员道德自律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医务人员的道德观作为个体意识应该自觉地遵照社会形态下道德要求,不断地审度自己、磨练自己、改造自己,形成个体道德活动的内驱力。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要求医务人员应自觉地由“他律”向“自律”升华,形成完善的道德约束内动力。这是一个积极的自我完善过程,对医务人员来说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意义。

4.3 完善医疗卫生行业法律制度

我国有关医疗卫生行业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急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甚至重建。立法原则应以坚持保障基本人权为前提,从而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合理,更能体现公平、公正,以便可以更好地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目前,我国用以规范医师执业规范的法律仅有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已经无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应积极修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医疗卫生行业更加规范化,为医患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健全的法制不但能够强化医生职业道德理念,还能有效促进医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另外,政府应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机制,加强执法能力,严惩违法行医行为,切实维护患者的权益,以人为本,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4.4 重建“以人为本”医疗理念

医患关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的核心。现阶段医患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医患关系冷漠困境之中,如何走出困境?需要我们重建“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医患关系问题的存在绝非单纯的技术性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医学上。打破传统观念中医学即是先进技术的误区,重拾医学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应强调医学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尊重生命。医生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复杂的“人”本身,是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所以医生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服务,还应富有责任心,将心比心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人文温暖和人道主义关怀,从而增加患者信任感。“以人为本”呼唤着具有主体性的人抛弃机械、麻木、被动,回到医学实践中来。

5 总结语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我们要基于全国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用更加理性和崇高的思想来看待医生职业道德现存的问题,积极思考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医生职业道德的实践情况,满足时代发展对我国医疗事业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冠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J].医学与社会,2006,(4).

[2]胡林英.什么是生命伦理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J].生命科学,2012,(11).

[3]胡俊秋,仲其军.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8).

[4]潘新丽.医乃仁术新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

作者简介:梁超,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作者:梁超

第三篇: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逐渐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微信的普及也给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分析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然后阐述微信平台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出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利用微信平台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的路径。

[关    键   词]  微信平台;医学生;职业道德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医学教育除传授医学生高超的医术外,还要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微信凭借其短小而精练的传播特点改变了人们特别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也给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主力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医学教育手段愈加科学化,教学设备愈加现代化,教学理念愈加国际化,这使得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已经基本可以胜任临床工作的需要。然而,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个别医务工作者冲破道德底线,在利益驱使下忘记了救死扶伤的初衷。不仅损害了“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而且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医学院校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优质的医疗服务不仅需要拥有高超技术的“医者”,还需要怀有“仁心”的“医家”。

二、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制订和下发的,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纲要和医药卫生改革要求,加快临床医学教育的综合目标,创新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医学教育继续深化改革下,继续深化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与评价方法,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及德育的考核方法,并且伴随医生的一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人们对生命及健康越来越重视,从原来有病看病到现在积极地预防与保健,这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的教育,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培养,国家的职能部门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联合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医学院校按卓越医生培养目标与要求,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并且将这种职业精神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高超的医学技术,构建卓越医生的培养教育体系,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的卓越医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计划的机遇与挑战

(一)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计划的机遇

随着健康理念的实施,围绕这个战略的實施,树立健康理念的深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制订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推进医学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优化生命的全周期、优化健康的医学专业人士,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与医学进行深入融合,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一流职业道德的医学人才,让医学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能力明显增强,更有能力服务于百年中国复兴梦、服务于健康中国健康发展。

在当今医学高速发展形势下,人们高度重视健康的背景下,要求医学院校借助国家对医学院校的东风,行好船,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拥有专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还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道德素质。医学院校依照卓越医生的核心要求培养现代医生,保证教育质量,刻苦促进医学事业的革新。国家也意识到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和调拨了相当优惠的资金,目的就是早日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大量超一流的高素质的拥有全面职业道德合格的医生,实现大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

(二)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计划的挑战

首先,由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是立足医术教学,教材也是为培养高超医术的医生服务的,对职业道德很少涉及,今天却把职业道德提到最高的日程上来,难免让医学院校的老师一时无所适从。其次,由于过去教材职业道德涉及较少,当然研究也就较少,短时间就编制出高明的职业道德教材,也是不现实的,而现代社会又亟须大量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以保证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最后,受多元文化与利益的影响,个别医务工作者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诱惑,加上医患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个别医生不能守住道德底线,在利益驱使下忘记救死扶伤的医德,出现了一些有损医生职业道德的现象。

所以提升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培养学生树立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是当前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

四、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路径

要想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日常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加强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指导和引领,让他们在求学期间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全面发展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要凸显医学文化精髓与本质特征,让医学生时时得到医学文化的浸润,感受历史上那些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为我国古代和现代医学所做的贡献,特别是中医的医德教育,感受“唯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蒙尘”这发人深省的名言,或者将前辈医学家的塑像立于醒目之处,让医学生不断感受那些令世代人民景仰医学名家的原因,并自觉不自觉效仿学习。同时学校也要请当代医学名家来学校进行演讲,不断用先进的文化、世界观、人生观来武装自己,从而让医学生对负面思想产生一定的抵御能力,树立高尚的品德与情操。同时深入挖掘医学职业教育题材,提高理论的魅力,进一步运用正确道德观念对医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医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去伪存真。

(二)教师言传身教,提升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

临床实习,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习过程中难免接触到病人尿液、粪便,看到病人痛苦呻吟,如果教师在教学或实习时表现出厌恶感或表现出介意,就会给医学生将来从事医学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医学这个职业产生疏远感或与病人有了距离感。所以教师无论在教学与实习时一定要视患者为亲人,要让学生明白医生是为人民解除病患的白衣天使,是为病患服务的,让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心生自豪,为自己能从事这份工作感到自豪。

(三)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中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要在其实习或临床实践时紧紧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围绕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医学教学工作,让职业道德教育在医学生求学期间形成一定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同时也要在社会和医院中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医学生时时不忘以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约束和要求自己,促进医学生医德的有效形成,讓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德的实际价值,让医学生心中对医德形成深刻的认知。再利用职业道德的要求展开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感召下矫正自身的行为,形成高尚的个人品德,同时对职业道德形成客观且全面的认知,不断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之中。学校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和考核,记录到学生档案,纳入毕业考核之中。

(四)加强学生医德情感的培养

医学生只有将自己对社会的情感与使命感结合起来,才是医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基础。外因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把医学生的情感融入社会责任之中,才能让医学生从内心中激发社会责任感,才能为患者贡献自己的一切,才能视患者为亲人,竭尽全力。在日常培养学生医德情感之时,可适当开展一些富含情感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加深关爱、分享、抚慰、给予等情感的认识,促进学生内在情感的提高,为日后学生在医疗活动中有较强的医德情感。让学生更加懂得医患之间的相处之道,了解并感受到医德培养的价值所在,懂得真诚对待病人,能用情感安抚病人的情绪,形成医务特有的服务观念,并能体现在服务与学习之中,最终把医学生提升到道德品质较高层次。

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提升医学生思想认识层次,对医护工作的职业道德有基本的认知,帮助医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同时有效地落实职业道德理论,展现课堂教学效果,化身到自己的行动中,让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把内在意识转化为外显行为。

加强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是为了让医学生将来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民族振兴伟大梦想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欣倪,郑寰宇.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0(20):139-141,144.

[2]黄丽,潘敏,石淑霞.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高职高专院校临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1):1319-1321.

[3]李理.中医大学生传统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张桓 纪元 尚工淋 张瑞 黄跃 韩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保护科学论文下一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