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2022-05-14

第一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学习是一个学生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通过学习语言,学习文字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悠久历史,提高个人修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中语言文字学习的主要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给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本文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几点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世纪的人才需求既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挑战。中小学语文教育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样教育想要发展,也需要创新。语文是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每一个单独的文字组合在一起都可以创造性地表达多种情感,既抽象又直观,不同的欣赏者对于同一个文章或者句子的感受也不同。语言依靠其神秘的诱惑力感染着人的情感世界,创造着人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对于人高尚情超以及审美角度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都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创造语言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品德的培养。语文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学应该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倡學生进行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创造性地去学习。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师教授学生基本文字知识,通过不断的反复书写和背诵,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并学会运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严重限制了学生对于语文的创造性发挥,阻碍着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观念较为传统,创新性教学理念尚未被广泛接受。很多老师都知道创新精神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大多数老师是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用于提出问题的。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很难看见有哪些同学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从某个角度来看,似乎语文课堂学生提不出来什么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老师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提倡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一种自主学习、自我发现的思维。;第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大多数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都是“传输式教学”,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个人思考的时间被极度的压缩。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非常之少,老师不知道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无法解决自己所不理解的问题,学习环境的不和谐,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严重落后;第三,中小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教材更新滞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考核较重语言技能方法的运用,经调查发现,中小学语文很少有对语文教学方法做出研究成果的。表面上看,教师们都具有非常优秀的教学知识储备,但针对如何教学、怎样教学才更有效,教师们所进行的研究就很少。同时,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完全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教材更新速度非常之慢。单一的过于陈旧的教材内容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小学语文课程时完全提不起来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思维了。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语文教学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于中小学学生思维方式有着较大影响。中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性改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保证整个中小学语文教育过程能够实现创新改革。

一、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创新

教学理念创新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改革的关键,只有理念是创新的,具体教学实践开展起来才能够达到创新效果。把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作为首要教育任务,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并学会享受语言,享受汉字带来的乐趣;既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让他们都掌握一套自己学习鉴赏语言的方法;提倡学生踊跃参与语言、文字表现,让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我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倡学生发散思维,创造创新语言表达方式。

二、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容创新

中小学语文教育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需要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首先,中小学语文教材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方向,以及社会的发展速度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与完善。教材在内容上应该尽量的全面包括中小学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语言和文字知识,并将其细分为不同种类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其次,教材内容既要面向广大学生,同时还要注重个性的需求。不同语文基础或者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通过教材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后,保证他们都能够在课本中找寻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要尽量达到教材的普遍性与个性共存。

三、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往中小学语文教育过多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中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语文课程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踊跃表现,大胆提问,培养学生自我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加之老师的辅导,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正确看待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平等的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通过学生来确定老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中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更为先进的视听或者声像技术,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真实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四、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能。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活动,只有首先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才能够提高教育改革效果。学校可以选拔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织他们去学习一些优秀学校的教学经验,参加一些语文类专题研讨会。此外,学校还可以丰富自身图书资源,如电子图书馆、教学报刊等,学习国内外先进语文教学教育研究成果。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大对语文教育的投资,早日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真正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去。

五、紧扣教学主题,丰富课外拓展活动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多注重课外活动的组织,因为中小学学生大多思想较为活跃,比较喜欢课外活动,所以通过紧扣教学主题的课外活动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效的方法。将课外拓展活动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补充,实现课堂课外立体式教学。实际上,现在很多中小学已经组织了多种兴趣小组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没有紧扣主题,很多课外活动办着办着就成了学生休息娱乐的课程。这样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很多学生更加反感无味的语言文字教学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这一点上好好的把握,有目的的去组织课外活动,活动中的每一项内容都要紧扣主题。

六、充分运用表扬激励手段,但要掌握标准

中小学学生性格正处于形成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比较喜欢听到老师或者家长的表扬与肯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表扬激励手段,可以很容易提高學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但任何一种激励手段都要保证“度”的控制,表扬手段运用过多就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表扬激励标准,时刻提醒班级学生,只有达到标准的同学,才能够得到老师表扬。对于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区分对待,适当控制调整表扬方式,努力提升表扬激励手段的教学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耐心,同时还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创新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但每每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均未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对创新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够透彻,更是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完全按照创新理论开展工作所导致的。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继续对创新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帮助中小学语文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升林.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改革[J].语文学刊,2013,(04):167+174.

[2]武文.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对比分析[D].郑州大学,2013.

[3]朱毓麒.也谈“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从阅读量与语文素养的关系思考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7):20-22.

[4]刘建霞,耿磊.找准问题症结做好教学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策略浅谈[J].学周刊,2013,(33):105.

作者:李玉山

第二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影视资源开发

近些年,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推进经历了如下路径:2015年、2017年教育部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活动”;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二十八条明确提出,国务院教育、电影主管部门可以共同推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2018年11月21日,教育部发文《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实现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中小学影视教育之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人文素养,有效辅助各原有传统课程的教学,等等,自有其价值,其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就更其突出,特别是影视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会极大利于语文教学的展开与提升。

一、雙重编码,影视资源作为“表象系统”的优势

按美国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人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一个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前者以语义代码储存信息,表征和加工言语信息,由相互联系的言语表征组成;后者以表象代码来储存信息,表征和加工非语言的物体和事件,由相互具有联想关系的意象表征组成。两者构成既相平行又相联系的认知系统,同时运用语言和视觉的形式呈现信息以增强信息的回忆与识别。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语义系统让学生获得并加强知识信息,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方式,毫无疑问有它特别的优势,以语言文字符号诉诸学生的记忆,一些离散的材料由于有了意义上的联系而被组织起来,使记忆变得相对容易。但其劣势亦显见,单纯的文字易产生单调感、疲惫感,单一的信息传播也阻碍了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更多渠道、更多可能性和更多空间。具有形象优势的意象系统便成为语义系统必要的延伸与补充,两者相互联系,构成“参照式”的运作方式。更有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正应是语义与意象两套编码系统的同时运行。

相对而言,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意象系统,借助表象的信息加工,以充分开发学生大脑中的认知机能,这于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而在表象系统中,活动的影像又优越于静态的图像,承载了生动故事、丰富内涵的影视作品就更具备利于识读、理解、记忆的优势,它提供给学生极为直观、立体、鲜活、逼真、完整的社会生活画面,诉诸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种官能并充分调动这些官能,十分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因长期单一地使用语义系统而导致的大脑疲惫、钝化,刺激了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在轻松愉悦的娱乐与审美状态中,完成对于信息的获取与知识的习得。特别是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和辅助性阅读材料中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完整篇目或节选本),大多有电影或电视剧的改编影像作品,对文学经典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具有极大的功效。这样的一些改编作品,因其特有的媒体优势,自有文学原著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再者,它们受惠于原著,又反哺原著。通过电影电视的改编,传统的文学经典得到再挖掘,并借助现代资讯得以广泛的延伸与扩散;更有那些被时间淹没的文学经典,被影视等媒介开发出来,从历史深处被唤起与照亮;当代的一些名家名作,更与影视构成及时的互动,许多作品被及时地搬上银幕或电视屏幕,改编影视作品受原著滋养,同时又带动原著及作者迅速走红,在原先的文学小圈子外获得更为广泛的知名度。显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这一块,更应充分调动、利用影视改编这一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借助生动的影像,直观把握进入课文或阅读材料的文学名著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等,而且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文学经典的储备、当下文学信息的获得、同当下文学的与时俱进等等,都十分有益而有效。

“媒介是人的延伸”,借助现代媒介打造的影视作品、多媒体作品,是教师教学手段的有效延伸,这是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理应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在人人成为“媒介人”的自媒体时代,中小学教学特别是更宜于语义和表象编码同时运行的语文教学,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的各种资源,使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得、知识的习得变得更加多元、立体、“轻松”有效。

二、双重把关,中小学师生的影视素养培育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媒介资讯、影视资源,相信为大多数教师所认同,并已成为比较广泛的教学事实。但面对相当繁多芜杂的影视资源,如何更有效地筛选、开发、利用,估计仍然是比较大的问题、难题。

目前的教育情势下,影视资源、影视教育抵达中学生,要经过如下一个线路:与中学生同样欠缺影视素养(或仅是比学生“稍好”)的中小学语文老师,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影视储备,然后作为重要的中转站,作为重要的“二传手”,将影视知识、影视资源———即使是作为语义系统的补充———诉诸中小学生。也就是说,影视资源经过了两次把关,经过了两次筛选,而最终抵达中小学生那里。

库尔特·卢因早在1947年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把关人”既可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亦可指媒介组织。中小学生接受影视作品,或在学业中将影视作品作为辅助手段助推语文课的掌握时,其教师便成为最直接的“把关人”,影视信息的“标准”主要由这些教师来把握。“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直接的“把关人”,直接决定着媒介信息,决定影视资源是否进入其教学渠道,并决定继续或中止传递这些影视信息。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影视素养参差不齐,大多数还可能比较欠缺,他们是否能成为合格的“把关人”因而成为一个问题。对信息进行筛选、传递,需要具备规范性、权威性、专业性,因而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影视资源的整合者、传递者,尚须经过上一层“把关”,于是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而这上一层的“把关人”,便是继续教育的执行者———高校的影视课教师,他们负责对影视资源的最初整合、过滤、筛选,对中小学教师的影视继续教育成为设有影视专业的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传统的科目受到继续教育的冷遇,在诸如“阳台上蔬菜种植术”等新兴的课程受中小学教师热捧时,“影视艺术”作为受欢迎程度比较高的培训项目,正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天地里有一番作为。

作为第一重“把关”,高校影视专业的教师凭借他们相对扎实丰厚的专业基础,凭借他们的专业眼力,凭着他们较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文化、思想、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等多个层面,对影视资源、影视信息予以筛选、整合、编码。然后在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既将整合后的影视资源传递给后者,又比较系统地将视听语言、影视美学、影视叙事艺术、影视类型、影视艺术历史、影视制作等影视知识,讲解、传授给后者。这种资源传递与知识传授又要尽量往中小学语文教学上靠,实现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作为第二重“把关”,中小学语文教师将通过继续教育以及自我习得,将影视知识、影视资源、影视信息“中转”给中小学生。由于直接面对最终的信息接受者———青少年学生,中小学教师的这一道“把关”显得更其重要,不仅要将在继续教育中从高校影视教师那里获得的影视知识与信息充分消化,并且要将之作有效转化,内化为自己的、有特色的东西,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具体教学中,密切切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密切切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实现影视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既充分發挥影视资源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接受影视知识与信息中的具体的把关、引领作用,又助推学生总体的影视素养、媒介素养、美学素养的培育与提高。

概而言之,在影视资源抵达中小学生的路径中,在影视资源作为具有优势的表象系统之于中小学教学的具体运用中,经由了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双重“把关”,实现了影视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两次对接,展开了对于教师与学生影视素养、媒介素养的双重培育。

三、影视资源整合,爱与美与乐的教育

影视资源的把关过程,主要是对其筛选、过滤、编码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还是将影视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的过程。

影视资源本身繁多芜杂,良莠不齐,各种根据文学名著(主要是根据小说,也有根据散文、诗歌)改编的故事片、电视连续剧,各种跟课文内容有关的呈现文史知识、表现时代背景等的纪录片,各种与教学背景、与课文和阅读材料相关的网络视频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对于年少的中小学生,这些缤纷的影像资源就更是令他们头晕目眩,无所适从,如果不经过精心地筛选、过滤,不加以有效地引导,这些影视资源对于中小学生,或许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起到负面作用。对影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而显得如此重要而且迫切。而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好的分类整合的依据。

找到整合的依据和方式,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结合中小学生的成长,搜集相应的故事片、纪录片、电视连续剧、网络剧等影像资源,整片收录或者剪切片段,按主题或话题或母题等等进行归类,做成文件夹,打包,制成FTP,甚至建立电子影音室、电子博物馆等。整合的依据与方式多种多样,概而言之,从大的方面把握,切合中小学生的成长与教育,可以将纷繁的影视资源按“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乐的教育”予以梳理与整合。

按“爱的教育”整合影视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中小学的人文教学,可提供的反例有让维果拍于1933年的法国电影《操行零分》,牢笼般的寄宿学校,无缘无故的呵斥与体罚,不听从“命令”即被宣布“操行零分”,如此等等严重缺失“爱”的教育,势必在学生的心里埋下“恨”的种子,以致片尾,孩子们占领教学楼顶,将书本、鞋子等从楼顶抛下。具体的片段有:00:31:14—00:32:55,00:34:03—00:38:01。相似的反例还有林赛·安德森拍于1968年的英国电影《如果》,同样是寄宿学校,神秘而专制,允许高年级管理低年级,而这种“管理”主要是体罚,从而导致低年级学生绝地反抗。1988年艾伦·帕克导演的英国电影《迷墙》,也有重点段落着力渲染了这种情感与“爱”严重缺失的教学,影片在00:23:29—00:26:58分钟,在展示了板着面孔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少年主人公的嘲讽、呵斥、鞭打后,紧切一组极富冲击力的怪诞镜头:学生排着队迈着富于节奏却又十分机械的步伐,走向绞绊机,一个个被绞成鲜红的香肠从机器里出来,无情的、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像冰冷残忍的机器一样吞噬、切割着一个个鲜活而年轻的生命。与此相反,“爱的教育”的影视正例最直接的有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2004,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仍然是寄宿学校,仍然有校长对问题学生的残暴高压,所幸来了一位音乐家克莱蒙·马修,他以完全不同于校长的方式教育学生,用音乐与“爱”开启学生封闭的心灵,循循善诱地将最调皮的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后者多年后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而间接的正例更多,《ET外星人》(美国,1982,斯皮尔伯格导演)十岁男孩艾里奥特与被同伴不小心落在地球上的小外星人E.T.相遇,两人虽然语言上无法沟通,外型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却都有着一颗善良敏感、渴望着爱和呵护的童心,并建立起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E.T.难过的时候,艾里奥特也会感觉忧郁;E.T.病了,艾里奥特也会跟着不舒服;E.T.看到漫画上写着“HELP! HELP”,在学校做青蛙解剖实验的艾里奥特立刻感应到了“救救他”的信号,打开罐子放走了所有青蛙(00:49:51—00:53:11)……片尾这两个不同星球的小男孩生离死别的场景更是感人至深。同为斯皮尔伯格导演、同样是科幻片的《人工智能》(2001),被输入了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大卫,由公司的员工亨瑞及其妻子莫妮卡收养,莫妮卡由拒绝大卫到与大卫产生深厚的母子之情,一部科幻片拍得如同家庭伦理片一样细腻感人,建立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母子之情,更加动人地诠释了“爱”的内涵。这样一些以小孩子为主人公、表达着纯真深切之爱的影视作品,特别适合儿童观看,适合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

按“美的教育”整合影视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中小学的人文教学,可提供的例子亦相当丰富。从形式、从影视类型把握,歌舞片特别是其中的代表作《音乐之声》(1965,美国,罗伯特·怀斯执导,经典歌舞片段00:53:16—01:03:00)、《雨中曲》(美国,1952,斯坦利·多南、吉恩·凯利执导)、《黑暗中的舞者》(丹麦,2000,拉斯·冯·提尔执导,经典歌舞片段00:39:23—00:43:32,00:55:41—00:59:57)、《红磨坊》(美国,2001,巴兹·鲁赫曼执导)等因其美妙的音乐、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因其电影的剧场化、生活的诗化艺术化,而特别具备形式美感和诗性特征。一批拍得美仑美奂的纪录片如《生活三部曲》(美国,1956,雷吉奥执导),《天地玄黄》(美国,1992,罗恩·弗里克执导)、《梦与鸟飞行》(法国,2001,雅克贝汉执导)、《帝企鹅日记》(法国,2005,吕克·贾盖执导)、《天与地》(美国,2007)、等,对大自然的美的捕捉,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发现和呈现,精美的画面,雄浑的气势,开阔的意境,动听的配乐,诗意的解说,都将带给中小学生美的惊喜、震撼、享受与陶冶,并在这种美的享受中了解丰富的地理、人文、天文、宗教、生物、旅游、摄影等知识,在精彩的解说词中提高自己的文字能力和文学水平。

按“乐的教育”整合影视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中小学的人文教学,一是侧重于给中小学生带来笑声、将他们从紧张的学习中释放出来的影视作品,主要是一些喜剧片代表作,诸如卓别林的《淘金记》(1925)、《城市之光》(1931)、《摩登时代》(1938)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1994,刘镇伟执导)、《逃学威龙》(1991,陈嘉上执导)等,香港许氏兄弟的《半斤八两》(1976)、《鬼马双星》(1974)等等,以及《家有儿女》(2005,林丛执导)、《武林外传》(2006,尚敬执导)等“室内电视剧”。也包括作为“电视节目资源”的喜剧小品《策划》(2007,赵本山、宋丹丹等)、《家有毕业生》(2010,蔡明、郭达等)。二是借助“表象编码”、以轻松的观影的方式来把握相关概念、知识等,可以借戈达尔的电影名称之为“快乐的知识”,如一些概念、术语等的影像演绎:比如“荒诞”,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拍于1974年的《自由的魅影》的几个片段特别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什么叫作“荒诞”;又如“不可知”,意大利名导安东尼奥尼1966年执导的电影《放大》的结尾(00:58:45—01:02:56),绝好地诠释了这一概念;而意大利导演费里尼1963年执导的《八又二分之一》的开头(00:00:52—00:03:11)、瑞典国宝级导演伯格曼拍于1957年的《野草莓》的开头(00:04:13—00:08:03),对“潜意识”作了非常生动直观的演绎。概而言之,在借助影视资源的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思想,同时获得愉悦与享受。

对影视资源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依据与方式自是多样,不管怎样的方式,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都是惠及广大中小学生、广大青少年的工程,其间的过程充满艰辛而又充满乐趣,富含启示而又富含价值与意义。

作者:邹贤尧

第三篇: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为义务阶段中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教育事业也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向信息化教学进行了转变。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值得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环境下,将网络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优势,接着探讨了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网络技术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指在学校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家庭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可以为学生开拓阅读视野,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将课本上一些抽象文字转化为视频、图画的方式更加具体化,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丰富知识积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信息化网络技术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优势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上语文老师组织学生一起阅读,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给学生二十到三十分钟的阅读时间,最后老师进行疑问解答与总结。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无趣且效率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部分学生还会在规定的阅读时间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最终产生“高耗能低效率”的现象。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课堂”成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化网络技术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完全顺应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的要求,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为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化网络技术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几点建议

1、通过多媒体信息化媒介,丰富课堂教学写作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仅仅依赖老师的课本讲解,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是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需求。信息化网络技术包含了大量的可供学生阅读学习与写作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可供学生写作积累的好文章、好片段引入到教学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去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的积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化媒体建设将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可以通过班级内的电脑提前下载好需要阅读、可供学生参考与积累的文章,运用多媒体展现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时,应该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能力来选择相应的学生阅读材料,从而对文章的段落、词语、句子有个大概的了解。

2、通过多媒体信息化媒介,鼓励学生语文学习的多向合作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多向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方式。这种学生的多向合作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思考学习”进行转变,也可以培养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多媒体信息化媒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阅读与写作的合作,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应该在性别、学习成绩、活跃程度、性格等方面都不同,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大家才可以取长补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带带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从而由小组带动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得课堂上的每位学生都可以进行积极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主动提问,从而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互动。

3、通过多媒体信息化媒介,开展“4S”中小学语文教学

“4S”小学语文写作模式主要是指(1)搜索(2)分享(3)展示(4)总结,这四种模式依次开展的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在触屏时代,这种“4S”中小学语文写作模式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信息化水平。搜索主要是指學生根据老师设定的主题通过网络去搜索可参考、有借鉴意义的文章片段。分享过程则是指学生们将搜索的文章片段或素材进行课堂分享,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分享过程,语文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寻找的素材进行把关,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展示与总结过程是指教师将一些结构清晰、语言优美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供全班同学交流与学习,这种鼓励式教育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

三、结语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复合型知识人才,这就需要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化网络技术运用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将书本知识与信息媒体技术相融合,让学生带着一颗愉悦的心主动去阅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以后提升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 , 李小玉 , 林津 .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 +”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5,(04):14-21.

[2] 王珠珠 , 费龙 .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内涵及其难点探析 [J].中国电化教育 ,2015,(07):1-5.

[3]吴海华.基于网络环境拓展学思空间的语文教学研究 [J].教育信息技术,2013,01(01):23-24.

作者:刘德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气工程师职称论文下一篇:财会计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