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论文

2022-04-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论文 篇1: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40例危重患者,根据转运护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平车转运护理,观察组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耗时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缩短转运时间,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不良事件发生率

急诊科危重患者集中,时间紧迫,突发事件多,抢救管理任务重。经初步抢救,危重患者病情不稳定,需进一步检查或治疗[1~2]。因此,急诊科的危重患者需要转到其他专门科室治疗,往往面临较大的风险。为保障中转患者生命安全,协调护患关系,本研究致力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中转患者的安全。本研究主要分析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40例危重患者,根据转运护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5~84岁,中位年龄52岁。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6~83岁,中位年龄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平车转运护理。护士接到患者后,迅速记录下他们的生命体征,医生开始急诊抢救护理;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品,随车送至接诊部,途中观察患者情况。

1.2.2 观察组

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1)定期考核。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落实考核制度,重点培训护理操作技能,确保护士在转岗过程中能够独立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制定转院人员配备标准(一级高危患者需配备N3级以上护士,二级高危患者需配备N2级护士,而Ⅲ级低危患者需配备N1级护士)定期分组模拟培训,锻炼员工对业务的熟悉和理解。(2)转运前护理。转移前,应充分评估危重患者的病情。危重患者转移护理单在转帐前10 min内完成,收集完整数据,患者是否能转移,护士是否能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检测结果是否完全理解,主治医师应权衡决定,告知患者家属转移的风险和必要性,并获得家属批准;护士应准备好急救器材和药品,包括外出检查的急救箱(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5支、阿托品注射液3支、地西泮注射液2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3支、气管插管材料等),必要时根据患者情况添加相应的药物和物品,转移呼吸机(估计转移时间较长,根据患者所用氧气的流量和时间,准备不同的氧气瓶,保证氧气含量大于5 L)、运输吸痰机、除颤器、呼吸袋等;根据患者情况,安排接送人员;在符合转运条件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预处理,清洁患者呼吸道,通畅气道,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有效止血,防止失血性休克,固定骨折部位,对易激惹者应给予适当的镇静或有效的约束;转院前将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告知接诊部门。(3)转运中护理。陪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药物输注及管道固定情况,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如情况发生变化,应立即配合医生采取对症急救措施,引导随行家属协助,同时寻求帮助;急救治疗原则:一级患者就地抢救,二级患者经初步治疗病情稳定后继续转运,病情未好转尽快返回急诊室,三等患者马上回急诊室。(4)转运后护理。到达目的地后,应妥善交收科护士。交接内容包括:资料、病况、检驗项目、检测结果、临界值、用药、皮肤试验结果、管道状况、伤口皮肤状况、特殊感染等。双方在转帐登记簿上签字后均可离开。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供氧中断、管道脱落、心跳骤停。(2)比较两组转运耗时,主要有外出检查、专科病房、介入室。

1.4 统计学方式

数据均采用SPSS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s)表示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转运耗时比较

观察组转运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危重患者在急诊科非常常见,而且危重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因此要重视院内转运。危重患者住院转运时间虽然不多,但如果在这段时间稍有不慎,患者就可能出现并发症,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及时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运输方式。安全转移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组织和应急体系,护士接受了安全转移患者的培训,可以在转移前做好一切准备。在转移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他们可以立即给予正确的治疗,以预防风险。因此,安全转院护理模式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3]。

综上所述,在危重患者进行转运时,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减转运耗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廖飞娥,刘宝仪,范小龙.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2021,35(1):3.

[2]苏敏.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7,23(21):185-186.

[3]刘少银,陈云凤,陈锦秀.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5):52-53.

作者:李婷婷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论文 篇2: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关键词]急诊室;医院;危重患者;转动;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抢救、复苏、早期处理后,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对患者病情不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如呕吐物致呼吸道梗阻,突然心跳呼吸骤停,静脉输液管路、气管插管等各种管道脱出,氧气供给不足,内脏二次出血等。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险[1]。因此,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我院急诊科共对156例危重患者实施院内转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56例中男92例、女64例,年龄3~76岁,颅脑损伤患者32例,脑血管意外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胸腹部外伤21例,刀砍伤患者8例,急性中毒11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患者26例,其中院内转运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者26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48例,15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4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搏骤停,2例在入院后1h内死亡。

2转运的目的

进行CT、X线片、急诊手术以及运送到病房进一步治疗。

3转运的要求

3.1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急诊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如果患者在转运前生命体征不平稳,而又必须转运的情况下,应有主管医生同往,并做好充分准备,如急救药品、仪器等。医护人员应将转运途中的风险告知家属,征得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才能实施转运。

3.2转运人员的要求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员,要求主管医生同往。

3.3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出科前由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做好患者的详细交接班,了解患者的病情,转运前10min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并交待需要的特殊准备,如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等,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各连接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脱,清空尿袋,检查各种转运中应用仪器蓄电池情况,保证电量充足。转运前清除患者气道内分泌物,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备好人工呼吸气囊和便携式呼吸机。妥善约束烦躁患者,适当适用镇静剂。输液时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便携式氧气瓶给氧,并检查氧气装置是否通畅。尽量避免使用氧气枕供氧,因氧气枕的氧浓度与氧流量难以估计。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护士在转运准备过程中,保持有条不紊,动作熟练,并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安静地配合治疗和护理[2]。

3.4转运途中的护理转运时抬起床栏或采用约束带交叉固定,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体位,意识障碍的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转运中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头部在前,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器的连接是否完好,各种引流管避免脱管、堵管,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做好应急处理,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处理,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做好转运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责任编辑:admin){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定制或指导原创论文,请联系论文图书馆客服!}

3.5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到达目的地,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内容采用专门设计的转运记录卡,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

3.6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到达目的地,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内容采用专门设计的转运记录卡,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伤口情况、应用止血带情况、皮肤情况以及各种术前准备等,双方科室交接人员签名。

4小结

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转运前的正确评估,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是安全转运的保证。做好人员、器材、药品的充分准备,转运途中保持监护与抢救措施不间断,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做好应对措施,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性和伤残性,为明确诊断,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涵真,危丽华,董馨.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7(7):4027.

[2]童本沁,陈娟.院内转运存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7.

作者:王仙飞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论文 篇3:

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与传统管理模式对比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 结果 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七个方面测评中,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途中物品准备、携带资料完整性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关键词] 双人核对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

[Key words] Double checklist;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Hospital transshipment; Safety management

急診科是救治危重患者的专业科室,危重患者为了检查和特殊治疗或住院,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危重患者院内的安全转运,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1]。2015年“患者转运”已被列为美国医疗机构关注的十大患者安全问题之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涉及病情、设备、转运人员等多个环节,转运风险普遍存在[2-4],如何在转运中维持危重患者的监测和治疗水平,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是目前危重病及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5-6]。笔者制作的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住院转运前的核对,2013年10月份我院1开始使用,提高了转运的安全性,明显降低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12月由急诊科转运的危重患者362名,根据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法,评分4分以上的危急重症患者,含单个或多个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纳入本组病例。将前3个月1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8例,女84例,年龄42~89岁,平均(68.1±5.6)岁。10月份执行双人核对单后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3例,女87例,年龄43~90岁,平均(69.2±6.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着确保患者安全、直观实用的设计理念,根据危重患者病情重、治疗多、导管多、资料多等特点,将危重患者转运前双人核对单相关内容设计成表格,把患者生命体征及常用导管、物品、药物、转运使用设备等设计为固定栏目。并在导管、药物等项目内留有空格,危重患者在转运前根据核对单双人同时核对并评估患者,各项内容无异议后才可以转运。观察组转运患者前使用双人核对单,对照组未使用双人核对单。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对362例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情况进行数据综合,转运结束后进行病情评估并记录,分析两组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良事件[7-9]分为两类①与病情相关:包括心搏停止、呼吸异常或窒息;低氧血症,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于85%);血压异常包括收缩压下降大于20%或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收缩压升高大于20%;需要立即处理的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恶性心律失常;出血;空气栓塞;意识障碍程度加重。②与转运人员相关:包括人工气道、动静脉留置针、胃管、导尿管、胸腔引流管等管道的移位或滑脱;呼吸机管道脱开;静脉输液通路阻塞;检查等候时间过长或护送人员不到位;转运时药物配备不足;仪器设备方面包括监护仪导联松脱,氧气不足,除颤仪、监护仪及微泵电量不足、便携式吸引器无蓄电池或无吸引器等。

1.3.2 满意度 转运结束后1~2 d内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回访,采用本科室自行设计的《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362例住院患者的责任组长针对急诊转运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满意率。内容包括7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法,分别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及“较满意”纳入满意项目,“一般”和“不满意”纳入不满意项目。问卷由专人发放,共362份,回收362份,回收率100%,然后进行对比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双人核对单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如下,对照组病例中发生与病情相关的不良事件29例,其中血压波动者12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后血压平稳;呼吸、心搏停止l例,复苏成功;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11例,分别予以调整呼吸机参数或加大吸入氧浓度后或吸痰后恢复原有状态;严重心律失常者3例;意识改变2例。与转运人员相关不良事件发生23例,包括静脉置管脱出4例;输液通道阻塞2例;管道移位2例;监护仪导联松脱、监护仪及微泵储备电池电量不足共8例,便携式吸引器备用电池不足及管道未连接各1例;氧气不足5例。观察组病例中发生不良事件共26例,包括血压波动者7例;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6例;意识改变2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静脉置管脱出1例;静脉通道阻塞1例;管道移位2例;监护仪导联松脱及设备仪器充电不足3例,氧气不足3例,以上均未产生明显不良后果。

2.2 临床科室责任组长对两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比较

由表2可见,观察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从七个方面进行测评,其中在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對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途中物品准备、携带资料完整性方面两组比较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管道固定、保暖及体位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国内外颁布的转运指南[10-13]试图规范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质量,然而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14],尚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

危重患者运送前做好有预见性的准备工作,可以减少途中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患者的质量,同时使工作变得有条理性。危重患者转运各环节的组织协调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提高转运效率,对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和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15-16]。英艳[16]提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评估表的设计和应用,使护士对转运风险进行预先评估,认识转运途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做好解释工作,预早让患者或家属明白转运途中的风险并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转运,把转运风险降到最低[17]。钟娟等[17]提到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体位、途中病情的观察、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及保持管道的通畅、保证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进入体内,转运时认真的观察患者病情,均为有效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18]。

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提高了急诊护士对危重患者转运的条理性。金静芬等[19]也提到过制作小卡片,将容易遗忘的物品(CT、X片等)、药品作为提醒内容列在卡片上,用于危重患者转运,笔者制作转运患者的双人核对单,将其粘贴在每张急诊抢救床尾桌板上,转运前由两位护士核对,起到查检表的作用。双人核对单的使用,规范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核对要求,提高了护理质量,防止因工作疏忽等因素而导致意外风险的增加,减少了隐患发生。表格式的卡片,文字清晰,内容明了,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双人核对单的使用,减少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增进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

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利于强化查对制度,护理查对制度的执行力与差错、事故发生率密切相关,因查对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医疗差错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确保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降低转运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一直备受关注[20]。将临床路径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危重患者转运评估可以完善评估内容,规范评估方法和转运交接流程,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21]。双人核对单的使用,也应用了临床路径的思维方式,注重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前各项物品及资料的完好性检查,并在危重患者转运前由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双人核对单,在转运患者交接单上双签名,大大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意识,有效保证了护理安全。双人核对单作为转运评估路径及工作指引,避免了转运工作的盲目性与个人经验性,能帮助年轻护士规范转运患者的评估行为,提高他们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意识,及时发现潜在的转运风险。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如何将转运双人核对单制定得更加的完善与可行,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前使用双人核对,在时间上是否存在浪费,这在急诊科是否可行,会否机械化的执行,这些均是急诊管理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卓雪英.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A):2032-2033.

[2] Blakeman TC,Branson RD.Inter-and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J].Respir Care,2013,58(6):1008-1023.

[3] Venkategowda PM,Rao SM,Mutkule DP,et a1.Unexpected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ICU patients[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4,18(6):354-357.

[4] Parmentier-Decrucq E,Poissy J,Favory R,et a1.Adverse even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J].Ann Intensive Care,2013,3(1):1-10.

[5] 杨建红.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1-12.

[6] 刘谦民,崔示德,刘欣丽.移动ICU在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5):39-40.

[7] 万林,施素华,孔悦殷,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8):975-978.

[8] 赵伟英,金静芬,王志娟.移动ICU的构建和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 607-609.

[9] 孙琳,韩小琴,狄开荣.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4-645.

[10] Warren J,Fromm RE,Orr RA,et a1.Guidelines for the interand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4,32(1):256-262.

[11] Indian Society of Critical Cam Medicine.Guidelines for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ndianIntensive care units[EB/OL].[2007-05--29].http://www.isccm.org/.

[12] Day D.Keeping patients safe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J].Crit Care Nurse,2010,30(4):18-32.

[13] 中華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6):328-330.

[14] Fanara B,Manzon C,Barbot O,et a1.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2010,14(3):87-97.

[15] 汪松,肖雪,龙仙萍,等.院内急危重症转运途中意外死亡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2):1331-1332.

[16] 王斌,刘婷.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6-247.

[17] 英艳.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23-25.

[18] 钟娟,梁金清,袁丽秀. EICU病人院内转运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616-1618.

[19] 金静芬,陈水红,邵林玲,等.品质管理圈活动在危重病人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57-59.

[20] 辛键,金岚,黄飞鹰.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及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1(33):4148-4152.

[21] 黎小群,郭钰滢,荣慧萍. 临床路径思维在急诊危重病人转运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5):1805-1807.

(收稿日期:2017-03-29)

作者:娄丽娟 王芳 王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验教学下初中化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下初中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