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

2022-04-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该文介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和近年来国内实践概况,阐述了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现实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难点,并提出对策建议。

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 篇1:

上海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时空特征演变机制

摘  要: 基于P-S-R模型构建公共服务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状态空间法对上海市2005年—2016年间公共服务承载水平进行评价后发现:(1)上海各区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形成了重度超载、轻度超载和满载的三类类型。(2)在核心区公共服务重度超载状况加剧恶化的同时,其他区超载的速度相对缓慢,与核心区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3)上海城市公共服务的压力主要来自公共交通领域,而公共服务状态水平更多受到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水平的影响。公共服务的响应水平则主要受到保障性住房、环保和公共交通领域财政支出水平的影响。(4)核心区重度超载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服务人员增长迟缓;其他区域除了状态、压力方面存在不同问题之外,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最为普遍。因此,应根据各区的不同问题和短板,针对性地加强公共服务人财物的投入,以期有效提升上海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

关键词: 公共服务承载力;状态空间法;PSR模型;城市治理一、引  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有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医疗资源不足等诸多城市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政府出台了各类控制外来人口增长的政策,以此缓解城市公共服务面临的压力。同时,也有部分城市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人口流入,于是出现了“赶人”和“抢人”并存的矛盾现象。在治理的路径方面,林家彬(2012)认为城市病源于财权事权的不匹配,应改变“集权分散型”央地财政关系,加大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1]。姜晓萍(2014)认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2]。“财政治理”的思路实际上代表了大多数学者对解决城市问题的看法。

已有研究发现,在政府财政支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增长,然而部分地区高房价、污染、拥堵等“城市病”依然频发[3]。究其原因在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财政支出的上升,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公共服务所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应如何评价、影响因素有哪些、今后应如何改善,这些问题也都亟须廓清。公共服务是支撑城市人口、产业经济活动的关键要素,提升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解决各类城市病、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具有深远意义。在当前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科学构建超大城市公共服務承载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和演变轨迹,进而探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有效路径,已经成为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围绕公共服务供给这一主题,学界就供给模式、供给水平、供给效率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对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已有的几篇文献主要集中于公共服务承载力的概念界定与一线城市的承载力大小的评价[4]。与之较为相关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以下三条主线演进。一是关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理论内涵的研究[5][6][7],普遍认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既包括城市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等硬件承载力,也包括公共服务等软件承载力,后者在城市综合承载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有关城市或城市群单一要素承载力的综合评价[8],如就土地[9]、水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经济等城市自然和社会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找出承载力的薄弱环节是该类研究的主流。三是有关城市各要素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在逐步拓展,人口与自然要素协调程度、承载力预测与危机预警是这类领域的主要方向。例如,尹凡通过对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的对比,发现城镇化与公共服务的失衡是导致京津冀“双核极化”的重要诱因[10]。

诸多研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已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从研究对象来看,众多学者对教育[11]、医疗[12]、土地、水资源等各类公共服务和自然要素的承载力进行了客观测量,但大都从供给水平这单一维度的考察,缺乏从其所面临的压力、响应等综合维度的评估。基于单一要素的城市规模预测也屡屡被现实证伪,这说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应超越简单的要素叠加思维,紧密关注公共服务对城市综合承载的支撑作用。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大都倾向于测定各类要素承载力大小,而缺少对承载水平的评估。在一定的技术、社会制度条件下,资源承载力是相对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极限阈值是客观存在的,超越了该阈值将会导致一系列服务超载现象。因此,承载力越大并不代表不会引发相应的城市问题,故而其评价也不能局限于水平这一静态数值。三是从评价方法来看,大都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生态足迹法[13]、系统动力学[14]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在隶属度函数和权重的确定上客观性较差,或方法只能用于单要素指标的评价,而无法对社会、资源进行综合性分析,模型模拟结果也容易受程序编码等主观判断的影响。

公共服务作为重要的承载基体,在维持社会经济良好运行和实现城市居住的功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状态空间法能很好地揭示系统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间的关系,更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变性系统,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尝试脱离单纯评价“公共服务承载力”大小的局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状态空间法定量分析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进而评价其所处的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探讨超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提供思路和对策建议。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1.P-S-R模型与指标选取

P-S-R最早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概念模型,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OECD,1993)[15]。P-S-R模型广泛运用于耕地、河流、海岸带、产业集聚等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该模型同样适用于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评价。城市公共服务的状态即服务供给的质量、规模。公共服务的压力是指城市人口、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长而产生的公共服务需求。由于公共服务的规模与质量取决于人、财、物等公共资源的投入和管理分配能力,城市公共服务承载能力极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管理、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共服务的响应代表了城市治理系统对公共服务需求和压力做出的反应,包括但不局限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资源投入。

公共服务的压力、状态和响应作为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水平和变化。本文基于P-S-R模型,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层次性、动态性的基础之上,结合已有的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参考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核心要素的定义[16],选取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环保、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这六项公共服务,构建公共服务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公共服务的压力是指随着城市人口集聚和产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现代生活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升而越来越大。义务教育、医疗的需求量,在学生数量、就医人数上能较直观地反映,因此针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的压力,选取了每万人学生数、单位医疗机构接诊人次作为指标。近年来,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环境治理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环保中选取了二氧化硫浓度、生活垃圾平均产生量作为指标。公交汽车在多数城市分布较为普遍,低收入群体、老年群体是城市社会保障工作面对的主要人群,而超大城市住房需求的满足往往受限于购房能力,因此本文针对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和住房这三类公共服务压力,分别选取了公交运送旅客数、低保人数、老年人口比例、收入房价比等指标。

公共服务的状态即当前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与规模。生师比一直以来是衡量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这两个指标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反映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从绿色生态资源的角度,选取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率等作为环保服务供给水平的衡量指标。从服务的可达性这一视角,选取了人均公交运营里程这一指标反映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水平。考虑到社会保障硬件设施建设和实际保障水平,选取了养老机构数和城镇低保金平均发放金额等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结合居住水平的整体状况,住房公共服务选取了人均居住面积这一指标。

公共服务的响应水平反映了城市系统从政策、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公共服务压力变化的应对能力,政府的资金投入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财政投入对维持公共设施的有序运转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近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投入也根本上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扶持。因此分别选取了义务教育、医疗、环保、公共交通、社会保障、住房等各项公共服务的人均财政支出,作为衡量公共服务响应水平的指标。

基于以上指標,本文以上海2005—2016年间17个区为例,构建了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3个一级指标层(P-S-R模型)、6个评价模式层(子系统层)和26个三级评价层(指标层)(见表1)。其中,各类数据主要来自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上海市城市年鉴》和各部门网站。

(3)由于现实中公共服务的承载水平PSCS(public service carrying state)同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理想承载力PSCC(public service carrying capacity)具有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公共服务承载力出现超载(PSCS>PSCC)、满载(PSCS=PSCC)和可载(PSCS<PSCC)的情况。通过计算M与PSCC的差值P,即可对区域实际综合承载水平作出判断。参考相关研究[17][18],可将公共服务承载力分为4个承载类型区:可载区(P≦-0.05 )、满载区(-0.05<P≦0.05)、轻度超载区(0.05≦P<0.1)、重度超载区(P≧0.1)。

值得注意的是,状态空间法的规则下,公共服务承载力数值越大,并不代表其承载水平越好,而是越接近理想值代表其承载水平越优良,因而本文着力分析点也在于其状态的评估。状态空间法最为重要的是确定研究区域的理想时段值,理想值的选取无论是专家打分法、问卷法,还是从政府发展规划、目标中寻找相关依据,都具有太大的主观性。为尽可能地保证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客观性、科学性,揭示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内在特质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在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超大城市2005年到2016年间相关指标的最小值(成本型指标)和最大值(效益型指标)作为时段理想值。

四、公共服务承载水平评估结果分析

基于前文的所述公式,求得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理想值为0.249,M与PSCC的差值计算出各区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演变状况(见表2)。括号内的1、2、3、4,分别代表可载、满载、轻度超载、重度超载。1.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时序变化

(1)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呈现低速度的恶化特征

根据表2 可以看出,2005—2016 年,上海市各区公共服务承载水平较为严峻。首先,从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力平均值的变化来看,由0.205上升到0.341,但绝大部分都处于满载或者超载阶段,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处于持续恶化阶段。其次,从其增长速度来看,周期性交替特征明显。2005-2007年,增长速度由7.97%下降到0.53%,承载力数值越来越逼近0.249的理想值;2008-2010年,增长速度由7.43%下降到2.01%,公共服务承载力数值逐步超越0.249的理想值;2011-2016年,增长速度由5.53%下降到0.69%,公共服务承载力远大于0.299的轻度超载临界值。从增长速度的周期性大小交替可知,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表现出缓慢的改善特征,但是改善速度慢于恶化的速度,整体上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在不断恶化,这或许与政府在公共服务问题中的运动式治理有关。

(2)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类型结构呈阶段性恶化的特征

上海市各区2005-2016年间公共服务承载水平评价结果(见表2)可知,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可载与满载并存阶段(2005-2009),2005年有9个可载区,而到2009年只剩1个。二是满载与轻度超载波动阶段(2010-2012),轻度超载由2009年1个上升到2012年的9个,普陀、青浦和奉贤等区则出现了满载与轻度超载波动的现象。三是轻度超载与重度超载两极分化阶段(2013-2016),静安、黄浦等区由轻度超载恶化为重度超载区,重度超载区数量由2013年的2个增加到2016年的8个,而普陀依然维持在满载水平。

(3)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地区差异逐年增加

上海市各区各年份公共服务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表明,上海市各区之间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差异逐步扩大,超载水平较高的地区,超载的速度较快,而承载水平较好的地区得到较好的保持。从2005-2016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和2016年的承载水平来看(图1),核心区公共服务承载力的变化速度普遍较高。核心边缘区变化差距悬殊,既有从可载迅速转为重度超载的闸北、杨浦,也有长期保持满载状态的普陀区。近郊区超载程度高,但演变的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区。远郊区公共服务超载的速度较快,超载的趋势较强。综合而言,上海市公共服务的承载水平体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公共服务的承载水平随时间由“区域差距较小、低水平可载”向“区域差距较大、较严重超载”的趋势演进。

2.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选取2005、2008、2012、2016四个年份作为观察的时间节点,绘制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空间分布图(图2),白色代表可载,颜色越深依次代表满载、轻度超载和重度超载。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概括为两点。

(1)中心极化

公共服务超载程度整体上表现出从核心区向核心边缘区减少,再向远郊区增加“中心烈,近郊重,远郊轻”的“V”格局。长宁、徐汇、静安、黄浦四个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严重超载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2005—2016年这四个核心区公共服务承载力年均超载速度分别7.44%、7.14%、6.75%、5.73%,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24%。同时,四个核心区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变化还主导着全市公共服务承载类型结构的发展。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较为消极的重度超载区先在核心区出现,且在2016年4个核心区全部转为重度超载,重度超载率占全市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在核心区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恶化加剧的同时,其他区超载的速度相对缓慢,与核心区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说明上海市公共服务朝着空间极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未来上海市公共服务面临的主要趋势。

(2)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鲜明

从图2中可知,上海市公共服务的承载水平呈现出小规模的“集群化”趋势,初步形成了以4个核心区加浦东、宝山、松江和青浦四区为主的重度超载区域。首先,重度超载区域最早出现在核心区。其次,随着浦东自贸区的设立、松江大学城的开发、青浦和宝山的大规模开发建设,这四个郊区成了上海市城市发展的新高地。整体而言,核心区与核心边缘区的承载水平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远郊区,近郊区相对最慢,恶化趋势较为缓和。

五、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演化机制分析

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是施压力、承压力和调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压力、状态和响应共同决定了公共服务的承载水平。确定演变因子是深入分析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演化机制的前提,本文基于此思路开展对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演化机制的分析。

1.主要演化因子的识别

通过比较各指标权重(见表1)可知,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如下特点:

(1)在压力指标中,每百辆公交运输旅客数权重最大(0.0871),二氧化硫浓度排放量权重最小(0.0010),生活垃圾产生量、每百人低保人数和老年人口比例等指标权重的也相对较小。这表明公共服务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公共交通领域,公共交通压力的疏解对优化公共服务的压力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

(2)在状态指标中,每万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0.0865)权重最大,人均医院床位数指标权重(0.0677)次之,而每万人小学专任教师数(0.0123)的指标权重最小。这反映出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较为均衡,公共服务的供给状态更多地受到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水平的影响。

(3)在响应指标中,人均保障性住房财政支出(0.1178)、人均环保财政支出(0.0781)、人均公共交通财政支出(0.0752)所占的权重最高,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最低。这说明保障性住房、环保和公共交通三个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水平在各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对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的响应状况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4)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部分权重比较可知,响应(0.0577)>状态(0.0404)>压力(0.0213),这表明相对于随着人口增长而出现的公共服务压力上升,提高公共服务的响应能力和供给水平对改善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具有更为关键的作用。

2.演变机制分析

(1)严重超载区

为分析导致重度超載和轻度超载的原因,本文分析了从重度超载开始显现的2010-2016年间各区压力、状态和响应的年均增长速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状态慢增型(徐汇、黄浦、静安、长宁)。从2010年至2016年,这四个区公共服务压力年均增长均在2.42%至5.86%之间,状态年均增长速度均位于(2.65%-5.27%)和响应年均增长速度均位于(7.56%-9.04%),压力年均增长速度较低,但是状态的增长明显滞后于响应的增长。这表明即使在较高的财政支出情况下,财政资金未能及时转化为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的配备,也依然会导致公共服务的重度超载。

二是压力猛增型(宝山、松江、浦东)。从2010年至2016年,这三个区公共服务压力年均增长均在6.51%至10.26%之间,状态年均增长速度均位于(4.85%-6.61%)和响应年均增长速度均位于(5.03%-7.63%),状态的增长速度和响应的增长速度较为一致,但是压力年均增长急剧,位于全市的高位。这说明在状态、响应均衡联动的情况下,压力增长过快导致公共服务的重度超载。

三是响应骤降型(青浦)。青浦区压力和状态等指标都位于全市较低水平,但在响应的关键指标中,青浦区人均保障性住房财政支出出现大幅度下降,由2014年的284.42元下降到2015年的194.31元,下降幅度达到31.68%,2015年青浦区也转为重度超载。由此可知,在公共服务压力、状态增长在较为一致的情况下,响应水平的显著降低导致了青浦区的重度超载,公共财政支出的稳定性对于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具有显著的作用。

(2)轻度超载区

根据2016年公共服务的承载水平,轻度超载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一是响应不足型(虹口、闵行、嘉定、崇明)。从2010年至2016年,这四个区公共服务状态的增长速度位于全市前列,压力的增长位于全市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响应的增长却位于全市的中低水平,这反映出在压力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即使有良好的公共服务状态,财政支出的不足也会引发区域的轻度超载,公共服务响应与压力的联动对于维持良好的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二是双重制约型(杨浦、闸北)。这两个区在压力指标方面处于全市中高水平,在状态、响应两个方面则较低。2010年至2016年,公共服务压力年均增长速度均在4.25%至6.08%之间,远大于状态(0.77%-5.18%)和响应(4.52%-5.13%),这反映出杨浦和闸北轻度超载的原因在于状态和响应的双重不足。

三是响应状态失效型(金山、奉贤)。金山、奉贤的压力增长速度位于全市低位,但是响应和状态位于全市中高水平。在压力增长速度较低的情况下,同样出现了公共服务的轻度超载,这说明一味控制公共服务的压力未必能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的承载水平。金山、奉贤的轻度超载在于响应和状态的低效,义务教育、医疗和环保、社会保障的支出严重不均衡,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市排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科学合理的使用财政资金,使之优化各项公共服务的类型和结构,提高各类公共服务状态的规模和质量,对改善公共服务的承载水平同样关键。

六、结论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状态空间法对上海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主要结论包括:

1. 近十年来,上海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先后经历了“可载与满载并存”“满载与轻度超载波动”“轻度超载与重度超载两极分化”等三个阶段,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在核心区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恶化加剧的同时,其他区超载的速度相对缓慢,与核心区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核心区与核心边缘区的承载力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远郊区,近郊区相对最慢,恶化趋势较为缓和。

2.上海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各区域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变化趋势和结构特征各有不同,影响因素各有差异。核心区处于重度超载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服务人员增长迟缓;核心边缘区处于轻度超载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压力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财政投入的响应水平和状态水平的不足;近郊区大都处于重度超载阶段,主要原因在于状态、响应增长较为均衡的情况下,压力增长过快;而远郊区大都处于轻度超载阶段,主要原因是财政响应的低效或不足。

3.整体而言,上海公共服务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公共交通领域,而公共服务的状态水平更多地受到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水平的影响。公共服务的响应水平则主要受到保障性住房、环保和公共交通领域的财政支出水平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结论,可以得出以下的政策启示和对策建议:

1.在城市层面,加强保障性住房、环保和公共交通等领域的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医疗卫生领域的资源供给,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具有突出的作用,在制定相关政策中应成为主要的着力点。

2.鉴于上海各区域公共服务承载水平及其内在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笔者主张从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承载水平、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目标出发,依据各区公共服务承载水平的内在结构和特点,采取差异化思路,进行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配置和精细化管理。针对核心区,应加强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的投入,提升公共服务状态水平,缓解重度超载问题。其他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财政投入的效应不足,反映出城区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有待改善。尤其针对已处于重度超载的郊区,应根据各区公共服务需求的变化状况,加强公共服务人财物的整体性投入,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承载问题。

注释:

闸北区于2015年并入静安区,本文为了保持数据分析的完整性,采用外推法计算了闸北区2016年相关指标数据。

根据上海市的官方文件,将17个区分为核心区(静安、黄浦、徐汇、长宁)、核心边缘区(杨浦、闸北、普陀、虹口)、近郊区(宝山、嘉定、浦东、闵行、松江)和远郊区(青浦、金山、崇明、奉贤)。

参考文献:

[1] 林家彬.我国城市病的体制性成因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3):17-21.

[2] 姜曉萍,苏楠.国内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知识图谱[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3):53-56.

[3] 郭小聪,代凯.供需结构失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04):140-147.

[4] 王郁,魏程瑞.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差异与提升对策研究——以北上广深四城(2005-2015)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9):21-23.

[5] 叶裕民.中国“十一五”期间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6,(6):34-39.

[6] 吕斌.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53-59.

[7] 王郁.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理论内涵与提升路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8-19.

[8] 程广斌.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比较[J].经济地理,2015,(8):88-102.

[9] 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5):26-34.

[10] 尹凡.京津冀区域城镇化推进政策着力点分析——基于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的对比[J].城市发展研究,2017,(11):10-13.

[11] 陈万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成熟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9):21-30.

[12] 张录法.中国大都市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的平衡性及优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9,(2):12-16.

[13] 向秀容,潘韬.基于生态足迹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预测[J].地理研究,2016,(5):876-884.

[14] 徐琳瑜.基于突变理論的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2013,(6):1127-1136.

[15] OEC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Basic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M].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3.

[16] 朱光磊. 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纲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7] 毛汉英.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16(4):549-555.

[18] 贺廉云.利用状态空间法实现对状态系统的控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5,(6):12-13.

作者:魏程瑞 王郁

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 篇2:

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建议

[摘要] 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该文介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和近年来国内实践概况,阐述了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现实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难点,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 全过程 难点 建议

预算绩效管理是利用预算绩效信息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亦即通过设置相关指标,开展绩效评价,对执行全过程实施调整和控制,并报告其结果与目标符合程度,以帮助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 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四个部分内容。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绩效评价实施管理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绩效评价是建立在绩效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事前设定的目标,绩效评价就没有了依据;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绩效评价,事前设定的目标都没有了意义,评价结果应用和问责也就无从谈起。从评价对象来看,绩效评价分为综合绩效评价、部门绩效评价和项目绩效评价。综合绩效评价是对年度财政支出绩效的总体评价;部门绩效评价是对部门年度预算支出绩效的总体评价;项目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绩效的评价。

我国现行《预算法》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全国共分为五级预算,即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机关和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各级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和预算单位积极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覆盖面,逐年增加绩效目标管理范围和绩效评价项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 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高效责任透明政府

预算绩效管理强调支出的责任和效率,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政府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政府职能,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推进预算绩效信息公开,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2.2 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效率观念的拓展和提升。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预算编制时申报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运行监控,加强绩效监督和结果问责,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有机结合机制,把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全过程,既可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又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

2.3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增强单位支出责任,有利于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水平,促进公共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优化支出结构,节约公共支出成本,使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更加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有利于促进财政工作从“重分配”向“重管理”、“重绩效”转变,解决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和支出责任问题。

3 国内预算绩效管理实践概况

3.1 财政部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财政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3〕28号);2005年5月,印发《关于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预〔2005〕86号);2006年8月,印发《关于完善和推进地方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财预〔2006〕406号);2009年9月,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2011年4月,重新修订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2011年7月,印发《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财预〔2011〕433号);2012年9月,制定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财预〔2012〕396号),并配套印发《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和《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

2010年4月,财政部在预算司设立了预算绩效管理处,专门负责组织、指导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2011年4月,财政部在广州召开首次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的结果要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2012年7月,财政部首次对中央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2011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情况进行了通报,广东、江苏、四川、浙江、河北、安徽、北京、云南、青海、吉林、福建、海南12个省市被评为优秀等级。

3.2 部分省市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简况

广东省通过“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建立绩效自评和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建立结果应用管理机制、建立竞争性分配绩效管理机制”,构建“事前绩效审核、事中绩效督查、事后绩效评价和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推动本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江苏省将预算绩效目标编制完全嵌入部门预算编制流程,2010年6月颁布了《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江苏省政府令第63号),将绩效管理的要求贯穿该办法全文,融入到专项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浙江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度起,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省政府直属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作为一类工作目标进行考核。河北省政府于2010年12月印发《关于深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河北省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和《河北省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三个文件。安徽省实行“两手抓”,一手抓省级评价项目实施,一手抓市县评价试点,省级评价项目由2009年的16个扩大到2011年的56个,项目覆盖到省直所有重点支出部门,涉及财政资金从2009年的231.7亿元增至2011年的587.5亿元,市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范围从2009年的2市10县扩展到2010年的所有省辖市和30个县,直至2011年在全省17个市和61个县全面推进。福建省积极探索并推动全省绩效管理工作,编印了《福建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南》和《福建省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编制指南》,2012年共有85家省直部门对105个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自评,涉及财政资金46.61亿元,“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和“就业专项资金”等项目的重点评价也取得一定成效。

4 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难点

4.1 在思想认识上,尚未全面牢固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不甚了解,对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绩效理念淡薄,仍然没将工作重点放在效益和效果方面。多数预算部门和单位的绩效管理氛围尚未形成,业务处室与财务处室互相推诿,存在被动应付现象。

4.2 在预算级次上,县级及以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不平衡

全国各地县及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财政收支规模差别很大。全国经济百强县财力较雄厚,多数能按上级部署重视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财力较差的县缺乏预算绩效管理的物质条件,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

4.3 在队伍建设上,缺少专业的预算绩效管理人才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项目业务、财务、效益等方面知识,能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员较少,特别是既懂项目业务、又掌握国家政策,既熟悉财政财务专业知识、又擅长信息处理,能对效益进行较好评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

4.4 在评价技术上,构建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面临着诸多困难

评价方法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财政支出范围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绩效评价的多样性。指标体系、信息系统建设等相对滞后。许多项目不易找出可为各方接受的测量方法来衡量项目的目标或结果是否达到。评价技术不成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4.5 在制度层面上,预算绩效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缺失,管理制度体系仍不健全,相关办法可操作性弱,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支撑不强。专家和中介机构参与机制、绩效问责制度不够完善。预算部门和预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上,实行的收付实现制不能适应以产出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改革的需要。

5 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领导,强化素质培训,树立预算绩效管理观念

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充实人员,统筹规划,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各预算单位要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培训力度,增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增强预算绩效意识。

5.2 稳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力求重点突破

各级财政和预算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采取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措施,对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评价实施等通过信息化处理方式逐步予以规范和统一,力求在重大民生支出等重点评价方面有所突破。不断增加编报绩效目标的项目和部门,逐年扩大评价的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探索应用绩效评价结果,逐步实现绩效报告及评价结果在本部门范围内的全面公开,扩大向社会公开的范围,强化社会监督。

5.3 积极探索构建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

强化财政和预算部门绩效评价的主体功能,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创新评价方式,逐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绩效评价方式,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建立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涵盖各类各项支出,符合目标内容,突出绩效特色,可细化、量化的绩效指标。收集和整理各类标准值,形成体现计划、行业、专业、历史等各方面特点的各类评价标准库。选用科学方法,合理设置权重分值,构建体现相关性、重要性、系统性、经济性原则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共建共享。

5.4 逐步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在修改《预算法》时,增加预算绩效管理的约束性条款,为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奠定必要的法律基础。建立涵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中介、专家、数据库和档案等管理办法。制订系统、规范的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明确各相关机构和人员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毅,白志平,智荣卿.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11(64):69-73.

[2]安徽省预算绩效管理研究课题组.积极稳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安徽省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和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1(71):16-21.

[3]孙克竞.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林晖

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 篇3:

关于完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绩效管理涵盖各级政府、部门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覆盖所有财政资金。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現状,归纳了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预算管理;绩效管理;部门预算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0.007

根据《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政府要全面加强绩效管理,建立“编制预算有目标、执行预算有监控、完成预算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

1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1.1   预算管理的含义

预算管理专家威尔士(Welsh)教授将企业预算控制称为预算管理,并提出了“综合的利益计划及控制”这一预算术语,并将其定义为“为实施经营计划及经营控制技能的重要侧面的组织上的正式方法”。

1.2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

预算管理是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根据预算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实施管控的经济活动,旨在提高政府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1.3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是以政府财政预算收入、支出为对象,设定绩效目标,对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在以后的政府资源配置中,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水平,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2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难点

2.1   绩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主要以社会服务为目的,预算管理主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下级部门往往被动地应付上级任务。目前,预算绩效评估体系不成熟,大多为不可操作的非量化指标,没有一套权威的、适用性强的指标评价体系。

2.2   缺乏实务性制度和内部可操作性规范

目前,绩效管理覆盖的范围窄,县乡两级几乎没有,只关注一般公共预算的绩效。同时,一些预算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开展预算绩效自评价工作,只侧重财政支出评价,没有涉及财政收入评价。

2.3   缺少绩效管理人员

绩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强,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但从政府基层人员配备来看,财政部门缺少绩效管理技术人员,政府预算大都由财务部门独自完成。财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在行政上是平级关系,很难有效开展相关工作,而财务部门人手紧、任务重,深入开展绩效管理受到制约。

2.4   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困难

2.4.1   预算绩效目标难以评价

预算绩效强调的是产出和结果,由于政府部门公共支出职能量化考核不明确,公共支出难以核定标准成本,难以操作绩效报告责任约束。

2.4.2   绩效评价缺乏数据支撑

目前,政府预算支出缺乏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尤其是政府各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支出各有特点,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差别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没有量化的公共服务结果加以支持,绩效评价的质量不高。

2.4.3   预算经费执行率难以确定

上级政府拨给下级的财政资金,在年度内往往用预算执行率衡量,财政资金未使用完时,预算执行率偏低。当预算执行中出现节约经费时,却因难以界定是节约行为引起还是未按预算执行,得不到奖励,还会因预算执行率低被削减指标,容易导致地方政府盲目追求高执行率,造成财政资金浪费。

2.5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没有建立政府预算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各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不能共享,数据比较分散,不能实现预算管理数据联动与集成。

3     政府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3.1   准确把握和逐步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现阶段,我国政府预算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4部分组成。政府应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预算管理各环节树立绩效意识、体现绩效要求,突出责任和效率,关注产出和结果,能够提高财政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财政资源。

在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应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推进。首先,从借鉴企业绩效管理出发,建立从绩效管理到绩效考核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其次,分类、分步骤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目前,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很多,大体可划分为项目支出绩效、预算单位绩效、部门预算绩效和政府职能绩效4个方面。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控制预算投入入手,在落实预算合规的基础上,加强预算控制,再从项目评价开始,逐步拓宽后续评价内容。

3.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体系

3.2.1   制定一套权威的、适用性广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预算管理部门应以现有的《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为参考,结合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法,建立一套符合各级财政要求的统一、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要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等各方面。同时,各级政府要明晰具体的评价标准,形成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2   成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

我国应完善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全程参与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并赋予人大对预算的修正权和调整权,把人大监督权落实到绩效评价。各级政府内部应从决策、执行、评价、监督等层面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由财政部门组成,建立专门的审核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可由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国库部门负责人以及其他专业部门负责人组成。在编制预算、提出资金需求计划时,由预算管理机构并邀请其他绩效管理者、技术专家和民众参与,制定绩效目标、评价指标。

3.2.3   以绩效指标衡量预算执行结果

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从范围上应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等各方面,评价内容应涵盖经济性评价、效率型评价、效益型评价等方面。关键指标包括预算编制时效性、预算执行合理合规性、预算执行效率性等;预算评价指标包括社会医疗程度满意率、社会医疗治愈率等。

3.2.4   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绩效评价结果应作为分配下年财政预算资源、优化政府资源配置的依据。预算绩效管理机构应组织财政部、国库部、审计署等部门,以及相关项目专家代表进行绩效预算评价,而中央政府应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财政拨款。

3.3   建立信息化集成系统

从我国建设“金财工程”财政信息系统开始,到推行部门预算信息系统、国库集中支付平台、政府采购平台,使各类电子数据向财政部门不断集中,财政部门日益成为海量数据库的集聚地。政府应建立标准统一的财务信息化集成平台,打通财政内部、财政和预算单位、财政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快速传递实现数据联动,整合预算管理、财务核算等信息,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政府预算精细化管理。

4     结 语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应该覆盖政府所有的预算部门和单位,并且在此基础上完善绩效评价指标,扩充绩效评价的内容,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预算资源分配的依据,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乔春华.高校预算管理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2]王雍君.公共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曹斌.关于推进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会计师,2015(17).

[4]吴永秀.完善县级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4(10).

[5]郭宇.关于北京市行政单位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思考[J].网友世界,2014(15).

[6]孙克竞.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4).

[7]沈慕昊.推进地级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以芜湖市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8(23).

[8]梁玲惠.关于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财政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讯,2017(19).

[9]康雪雁.新形势下推进鄂尔多斯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思考[J].北方金融,2016(10).

[10]路明.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思考[J].现代会计,2015(3).

[11]张苏安.对宁夏财政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机制的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4(12).

[12]郑文余,余寿林.以项目绩效目标为抓手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预算绩效管理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3(6).

作者:严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产实习教学的化学工程论文下一篇:湖相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