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022-08-25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

研的报告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五月上旬开始,县政协组织开展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专题调研。邀请县发改委、住建委、经信委、国土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渡口、东流、尧渡、香隅、胜利、张溪、葛公、官港、昭潭等乡镇了解实际情况,并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好的省内无为县和湖南省沅江市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年以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基本属于缓慢发展状态。xx年撤乡并镇后,我县把城镇化发展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并实施了对市县新型城镇化考核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东至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山区一片”的指导思想,引导县域经济分工,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2016年我县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2016年大渡口开发区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与此同时,我县参加池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获得成功。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1、城镇布局得到优化。编制完成了《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并对15个

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东至县人防工程规划》、《东至县给排水工程规划》等25个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带二轴三区”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龙头,以大渡口、东流、香隅为重点,沿206国道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城镇网络体系。2016年的城镇化率从xx年的%提升到%。

2、城乡建设日益加快。近年来,县城尧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人口增至万人,不仅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人口聚集效应也进一步显现,环城南路、敬慈路等5条道路和至德、圣德等6座大桥等重点路网建成使用,金字牌、赤头公园和尧渡新河两岸一期绿化等项目已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先后建成了舜帝花园、百悦

星城、格林蓝天等多个生活小区,建成保障性住房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县城形象;2016年大渡口镇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东流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6年7月东流、大渡口两镇被住建部授予全国重点镇,东流镇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香隅、胜利、张溪等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引导,集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公交发展较快,先后开通县城内三条公交线路和县城至香隅、东流,大渡口至安庆等公交班车,并正在逐步向其他乡镇延伸;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2016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已建成管山、金山等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27个,并计划每年建成30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目标是于2020年前在全县建设美好乡村示范点208个,届时村镇面貌将焕然一新。

3、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城镇管理工作,加强了城镇管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

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整治。在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2016年胜利、昭潭等9个乡镇被省环保厅授予为省级生态乡镇,东流镇被环保部授予为国家生态镇。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2016年已统筹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兄弟县城镇化建设相比,仍存在着推进不快,功能不强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2016年我县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的县区中,处于中游靠后,低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

许多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

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规划质量不高,一些重点项目规划,在聘请外地规划设计院做规划时,即使脱离实际,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如某镇工业区规划建设时未曾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设,造成了企业排污困难,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同时,规划力量薄弱也日益突显,xx年成立的县规划局属住建委二级机构,人少且难以留住人才,乡镇也只有

一、两名城建员且年龄偏大,无法有效履行好规划的执行监督职责。

第二篇:建设局对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我县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我想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好范文版权所有

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涌现出巴公、南村2个国家级小城镇,和巴公、南村、高都3个省级小城镇试点乡镇。全县村镇人均居住面积达26.4平方米,100的乡村实现了通油路或水泥路。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2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

1、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

全县17个乡镇已有16个完成了规划,其中达到一级规划的5个,二级规划的11个。全县村级规划完成218个,占总数的36。具体讲,主要呈现出五大特色。

一是乡镇企业主导型。以巴公镇为代表。近年来,该镇涌现出了福盛钢铁公司、179高炉、100万吨焦化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带动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县村镇建设的一大亮点。2004年全国小城镇高峰论坛会议在晋城市召开时,与会专家和学者参观后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以金村镇为代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农业基础,该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霍秀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水北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和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仅提高了全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推动了村镇规划建设,使之成为以特色农业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小城镇。

三是强村扩张型。以东四义为代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就编制了高标准的总体规划,先后建成了大型水泥厂、彩印厂等一批规模效益企业,并成功地对全村住房进行拆旧建新改造,建成了高档次的农民住宅楼区和花园式别墅区,还先后建起了幼儿园、文化楼、卫生所、街心公园、洗浴中心、村办电视台和风景旅游区,成为都市化村庄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行动”试点村。

四是迁村并点型。以晋庙铺镇草底铺村为代表,大力发展运输业,积极与邻近自然村庄、山庄窝铺迁村并点,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宽裕型小康村。此外,巴公镇南山等三个小村共同选址建成了新村,金村镇霍秀村、高都镇泊南、山沟等村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五是旅游开发型。金村镇境内拥有珏山、玉皇庙、丹河特大石拱桥等著名景点,借助旅游业的开发,促进了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村镇建设。李寨乡凭借沁河大转弯、九女湖和省级文物三教堂等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为村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2、县城规划建设已经起步。

从2002年起,县委、县政府连续3年把县城建设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之一,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县城总体规划模型、县行政中心和行政办公大楼设计方案及其模型已经制作完成,行政中心详规、控规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行政办公大楼已于2004年3月立项,行政中心和凤城南路的500亩建设用地,已报请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同意使用。通往县城的凤城桥竣工剪彩,凤城南路全部完成了路基工程。

3、我县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有县无城,功能不全。有县无城是当前我县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因为有县无城,我们不仅没有一个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缺乏城镇集聚功能。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县在市区内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流失约5亿元,税收流失在3000万元以上。

第二,城镇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不强。据我国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要达到3——4万人以上,才能较好发挥集聚、辐射功能。我县镇区人口最多的南村不足20000人,最少的南岭不足500人,平均不足5000人,吸纳农村剩余农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

第三,城镇规划水准不高,管理相对滞后。虽然建制镇大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设计水准不高,深度不够。特别是少数领导规划意识淡薄,存在无规划乱建和有规划而不执行规划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第四,建设资金匮乏。多元化招商引资和投资体制尚未形成,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

二、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优势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城镇化率的迫切要求。我县作为全省1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之一,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5。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确定今后5年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初步思路是:以开创村镇建设和县城建设新局面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县城和主要建制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整合、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有泽州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具体要求就是:实施“1113”工程,达到“5446”目标。“1113”工程是:围绕县城建设一个龙头,抓好10个建制镇和10个精品示范小康村建设,规划指导300个行政村建设。“5446”目标是:新增城镇人口5万人,小城镇绿

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集中供气、供热60。

针对我县有县无城、小城镇多而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企业家投资欲望强烈等特有的县情,泽州特色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是:县城应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尽快把县城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品位独特、交通发达、文化繁荣、物流通畅的生态园林城市;中心镇要高标准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新城镇;建制镇要突出支柱产业,提高品位,进一步吸引农户向城镇集聚;普遍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意识,发展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全县别具特色的城镇化网络。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是:

1、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要求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05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要求我省率先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省政府每年都安排有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市政府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安排的不少于5的资金。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极好的历史机遇。这是动员全县人民建设小城镇的强大精神动力。

2、财力优势明显,民间资金巨大。我县经济综合实力雄厚,2003年位居全省第二,20好范文版权所有04年跨入中国中部地区百强县行列,排第90位,民营经济名列全省十强县之一。财政总收入每年以两位数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了5.52亿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民间闲散资金,仅农业银行的存贷差就有60亿元。这些是我县建设小城镇的坚实基础。

3、我们有独特的外来财富资源。泽州籍有在外工作的巨商、学者和专家为数不少,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资源。特别是台商郭台铭先生,几年来对省城太原和晋城市有过多次巨额捐赠。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应当捷足先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吸引泽州籍在外的名人志士为城镇化建设出资出力。

4、我们有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我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从点到面都取得一些较为丰富的经验,以巴公镇为代表的一批全国和全省的试点镇,为全县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我们还可以吸收借鉴大量的外地先进经验,促进我县的城镇化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理念。要我们要在全县强化抓城镇化就是抓产业的观念。大家知道,我县是资源大县,过去靠煤铁两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和小高炉的关闭,今后有必要把产业重心转移到城镇化建设上来,使城镇化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并以此带动建材、旅游、服务业同步发展,尽快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能够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新型产业写进“十一五”规划,走城镇化建设带动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强化市场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潜力很大,许多地方的发展经验表明,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不投一分钱,反而还能从城镇建设中得到收益,增加财政收入。为此,我们要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筹资,民营化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启动民间资金,吸引外来资金,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

3、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指导城镇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强监督,保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健康、有序进行,维护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4、典型引路,扶持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县城建设,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具规模。在10个建制镇建设中,重点抓住巴公、南村、高都、金村、下村、川底、南岭等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省、市政府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安排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使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使用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

5、统筹城乡发展,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小城镇建设要推行集约用地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引导镇区居民向小城镇居住小区集中,鼓励进镇农民购房和镇区居民集中建房,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要加快对集镇旧区和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要采取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荒芜地的潜力,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针对财政吃紧的实际,科学决策,市场运作,搞好国有土地资本运营,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走出一条“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兴城”的城镇化发展新路。

6、突出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乡镇要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出台扶持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到小城镇投资办企业,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小城镇优势产业,形成小城镇产业特色,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主力军。

7、建立城镇保障体系,解除进镇农民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建立医保、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镇保障体系。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聚集人气,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8、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小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县政府要成立小城镇建设领导组,负责全县小城镇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各乡镇政府也应设立相应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动本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各乡镇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并确定一名领导主管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建议把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对领导干部的年终目标考核中,实行奖惩。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近期,xxxxxxxx区政府研究室就如何科学推进xxxx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不仅要“生存”,更要“发展”;不仅向往宽敞的马路、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优良的住房,而且希望依靠双手创造财富、成就幸福、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造城”,建好基础设施,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硬件环境;更要“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让他们“进的来、能就业、留得下”。

第二,新型城镇化是“协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圈地造城”,不是一味地让农民“脱脚上楼”,而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协调的城镇化。只有让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结构,才能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第三,新型城镇化是“转型”的城镇化。城镇化前面冠以“新型”二字,这个“型”,是指转型,就是实现农民变市民的户籍身份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发展、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设施”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动城镇发展从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向内涵增长的集约型转变。

二、可资借鉴的模式有哪些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方式,能够集中大量的资本、人力和物力,调动多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欧洲以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造村运动”和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特别是韩国的首尔都市圈,一度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人口、近六成的制造业和七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天津模式”,政府主导“以宅基地换住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产业,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力度大、速度快,但往往导致“土地城镇化”,农民合法权益易受侵害,造成“被上楼”、“被城镇化”,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是市场自由模式。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角色上。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坚持市场占主导地位,政府较少进行干预或调控。市场需求成为美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目前,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90%。然而,这种过于市场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化出现了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是过度郊区化、城镇建设无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城乡统筹模式。这种模式以大规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河南模式”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鄂州模式”为代表。“河南模式”以新乡市为例,该市3500多个村合并为9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管理机构、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一应俱全,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城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鄂州模式”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尊重了农民的意愿,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

四是产业带动模式。欧洲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产业兴市”的道路,国内主要以“广东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广东和温州以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动城镇扩张。湖北省也有代表,荆州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模式”走的就是产城融合之路,短短十二年时间,新沟镇建成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从1.5万人增加到6.4万人。可以说,“福娃”成就了新沟,一家企业带动了一座新城。 综合来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最有后劲、最持久,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城镇化模式。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如何发力

一是政府主导要“给力”。xx年美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启示人们,政府“有形之手”不可或缺,宏观调控不能削弱。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如此,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实施规划引导,开展顶层设计,推进试点示范。过去,林区一些地方存在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乱建设无规划的现象,以致建了拆、拆了建,造成很大的浪费。近几年,林区政府在城镇建设方面的“有形之手”发挥得很好,更加注重了规划的高标准和严执行,把握了关键环节,城镇建设呈现“八面玲珑”的鲜明特色,好的做法应持续坚持下去。

二是农民主体增“动力”。新型城镇化是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过上城市美好生活是农民的良好愿望和迫切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龙港村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做得好,政府管住小城镇规划,涉及公益性项目由财政拨款支持,农民“自带干粮”就地城镇化,有效避免征地矛盾,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的新路子。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城镇化建设,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是产业支撑注“活力”。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城镇的“命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兴实体”、“兴产业”。我区是旅游区,旅游产业是主导产业,林区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城镇围绕旅游产业来建设。如木鱼镇依托旅游产业,成长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度假区”。松柏镇依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推进“四化同步”试点建设,打造林海慢城。红坪镇围绕服务旅游成为旅游节点城镇。下谷乡注重发掘土家族旅游文化,结合“双神”国际旅游线路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重镇。大九湖坪阡古镇、红花风情小镇也是围绕旅游产业来打造。

四是增加就业要“加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活城之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进得来、能就业、留得下”,这是城镇化的实质。林区政府要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业转移人口都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转移农民就地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调动进城农民创业致富、扎根城镇的热情。

五是绿色生态添“魅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xxxx架独特的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红坪镇、木鱼镇、下谷乡先后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木鱼镇、大九湖镇荣获国家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不动摇,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绿色生态价值的魅力充分彰显。

四、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切忌“重物轻人”。现行的城镇化模式过于重视城市空间拓展,忽视解决转移人口的切身利益问题。新型城镇化不应是人在城镇、家在农村,不应是就业在城镇、保障在农村,也不应是只有物质保障而缺少人文关怀,必须同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好“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四道坎”,让“戴眼镜的”和“戴安全帽的”、“拿剃头刀的”和“拿手术刀的”都能在城镇有尊严地生活,让城镇成为全体居民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家园。

二是切忌“重近轻远”。哪些地方住人,住多少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保持什么样的建筑特色,这些都要求我们开动脑筋,科学设计,切实做到旅游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四规有机统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标不罢休。要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充分尊重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解决好旅游、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整合,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三是切忌“重建轻管”。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和配套服务滞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日益突出。林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建设“一盘棋”,要把空中、地上、地下统筹建设,防止“重建设轻配套”、“重地上轻地下”,防止今天建、明天挖、后天填;必须深层次地考虑居民的细小需求,配套建设停车场、商业网点等;必须“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以城镇网格化、数字化为手段,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推动城镇管理由“管住人”向“服务人”转变。

四是切忌“重外轻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便捷周到的服务只是城市的外表,真正让城市具有吸引力的还是其内涵和文化。我们要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要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立足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从城镇设计、城镇建设到人文涵养,都体现出浓郁的xxxx架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让xxxx架居民有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让海内外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第四篇: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7信息来源:武乡县城建网

武乡县住建局局长 张王盛

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现就推动我县城镇化建设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我县县情概况

1、地理环境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其中平川地占13%、丘陵占57%、山地占30%。全县辖9乡5镇1个农业开发区,374个行政村,942个自然村,丰州镇为县城所在地。全县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8.5万。

2、自然资源

武乡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白云岩、石灰石、铝钒土、硅藻土、天然矿泉水等。其中煤炭储量28.6亿吨,现有煤矿13座,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白云岩矿探明储量约18亿吨,为全省四大金属镁示范园区之一。全县耕地总面积47万亩,人均2.24亩。主要作物有谷子、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全县有宜林面积36万亩,宜牧面积83万亩。

3、交通通讯

武乡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境内有太长高速、邢汾高速(在建)、208国道、太长线、沁涉线、权马线等六条干线,纵贯南北的太焦铁路和横跨东西的武左地方铁路在县城相交。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10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70.21公里,其中:高速路19公里,二级公路122.1公里, 三级以下公路962公里,国道41.9公里,省道123.1公里,县道118.2公里, 乡道303.4公里,村道512.4公里,专用公路4公里。行政村通车率100%,92%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铁路通车总里程110.3公里,其中:国铁18公里,地方铁路84.4公里,专用铁路7.9公里。通讯方面,全县95%的村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络基本覆盖全县,村通电话率达到98.6%,五大中心镇已全部开通了互联网。

4、社会经济

全县生产总值预计2010年底可实现36.3亿元,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12%,比“十五”期末增长205%;财政收入预计可完成10亿元,是“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00%,比“十五”期末增长28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年底可达到11773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69.4%,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302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2.6%。

二、我县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武乡县城建于丰州镇,县城规划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建成区总面积达4平方公里,目前初步形成了“田”字型中心区和“三纵三横”交通网络框架。四个中心镇建成区面积分别为:洪水镇1.02平方公里,蟠龙镇0.84平方公里,监漳镇0.3平方公里,故城镇0.31平方公里。全县共有人口21万,其中县城常住人口3.7万,城镇人口4.6万,城镇化率为21.97%。全县城镇基础设施现状为:

——城镇住房。全县城镇住房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4平方米。

——市政道路。县城道路总长17公里,道路面积32公顷,街道亮化率达98%。洪水镇镇区道路9公里;蟠龙镇镇区道路8公里;监漳镇镇区道路3公里;故城镇镇区道路8公里。

——供水排水。县城供水主管网32公里,日供水量5000吨,集中供水普及率86%;排水管网总长18000米,建有污水处理场1座,日处理污水8000立方米,回用水5000立方米,县城污水处理率达60%。洪水镇供水管网25公里;蟠龙镇供水管网20公里;监漳镇供水管网14公里;故城镇供水管网16.8公里。

——集中供热。县城现有集中供热热源厂2座,供热锅炉3台,换热站14个,配套管网15.5公里,覆盖面积107万平方米,县城供热普及率达80%。

——集中供气。县城现有集中供气站1座,配套管网50公里,年供气能力达474.5万立方米。

——环卫设施。县城现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日处理垃圾120吨,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

——园林绿化。县城建成区绿化面积172万平方米,绿地率39.7%,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8.7平方米。洪水镇镇区绿化面积3.5公顷;蟠龙镇镇区绿化面积2.8公顷;监漳镇镇区绿化面积0.93公顷;故城镇镇区绿化面积1.1公顷。

——社会事业。教育方面,全县现有中小学223所,其中小学199所,初中22所,二十轨制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县城建有二十轨制高中和职业高中各一所,初级中学2所(在建一

所)、小学5所;洪水、蟠龙、监漳、故城四个中心镇政府所在地均建有初级中学和寄宿制小学,基本可以满足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卫生方面。全县现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新农合管理中心),乡镇卫生院14所(其中五大镇为中心卫生院),卫生院分院6所,村卫生所377所,个体及社会办医13所。全县现有乡以上卫技人员574名,乡村医生410名,共有病床316张。

——广播电视。全县现有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其中县城6000户,农村14000户,有线电视覆盖率和自然村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0%和95%。同时,近年来文化、体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均得到长足发展。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市化率较低,仍处于低速发展阶段。目前武乡县的城镇化率仍在低位徘徊,城市进程还处于低速发展阶段。通过对比,2009年武乡县城市化率低于长治市同期水平19.07个百分点,与山西省同期水平相比低24.02个百分点,与我国东部相比,差距更大。

二是城市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受地形等条件限制,县域范围内人口及乡镇企业等布局较为分散,导致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现象严重,2009年武乡县工业化率领先城市化率38.03个百分点,差距较大。

三是城市化质量较差。除县城外,其它4个中心镇职能不突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镇面貌普遍较差,城镇规模也较小。

四是城镇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融资渠道不畅,投资主体相对单一。

五是城镇规划及规划管理滞后。现有的县城规划不能很好的指导大县城发展,4大中心镇规划及规划管理滞后,规划管理队伍缺位。

六是住房供给与需求不尽平衡,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流动人口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

三、加快城镇化的对策

今后我县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县城和4个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置、增强综合功能,以经济支撑壮大城镇规模,努力提高

城镇建设质量和城镇发展水平,构建武乡县又好又快的城镇发展体系。力争到2015年,县城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8万人。

(一)在科学规划中求质量。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设计,把县城和4个中心组规划设计好。要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一城两心、一带三区”的县城总体布局(“一城两心”即:依托老城与新区、两个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共同发展,老城片区公共中心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行政、商业、物流、文化等职能;新区组团公共中心将提供旅游服务、文化、办公、商务商贸等职能;“一带”即:以涅河生态廊道为轴,以带串点连接多个城市服务中心,建成武乡县城最具特色的公共生活休闲绿化带;“三区”即:充分利用涅河、马牧河、浊漳河北源生态廊道,将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但又具有便捷交通联系的老城区、新城区、龙湖区三大片区),抓好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加工区、娱乐区等各功能小区的详规编制工作,对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标志性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要优中选优,突出特色,严格把关,切实解决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问题。加紧4个中心镇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把各个城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力争做到一镇一品的城镇特色经济。要根据各地资源秉赋、特色优势、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城镇风貌确立独特的建设风格,着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要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搞好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等各类管网的综合布局,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严格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加强规划管理、特别是加强村镇规划管理队伍建设,加大规划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建设。

(二)在经营城镇中筹资金。城镇化建设是相对无限度、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仅靠财政资金安排是难以全方位开展的。要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把经营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之事业,聚各方之财推进城镇化。一是坚持城镇资源资本化。土地资本是城镇最重要的资本和最具潜力的资本。政府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统一组织开发、出让、拍卖,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二是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政府、集体、个人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投,构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要打造融资平台,把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城建项目包装好,采取项目打捆方式推向市场,争取银行支持,扩大银行贷款。要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城镇建设项目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其参与经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城镇设施建设。

(三)在加快建设中强功能。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出发点推进城镇建设。突出抓好县城重点城建项目,加强城区道路、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要加快县城新区的路网、学校、医疗、市场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新区房地产开发,拉大县城框架,扩展县城规模。要做好“山”和“水”

的文章,注重城镇景观塑造、城镇亮化及园林建设,加快涅河生态发展带建设和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建设,使城镇与四周自然山水相互融合,体现山城特色,孕育山水生态格局。要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厂、物流中心、星级宾馆、个体商业街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等项目建设,形成具有武乡地方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区,增强县城服务功能。

(四)在创新体制中筑平台。进一步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平台。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办法,推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保证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与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转非”,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二是完善就业和创业培训机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健全劳务培训和输出网络,引导城乡富余人员有序输出,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拓宽城镇就业空间。三是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五)在加强管理中提品位。科学的管理是城镇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建管并重,把城镇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强化依法管城的意识,加强城镇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而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制度,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要加强市容市貌的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城镇交通、环境、安全等方面脏乱差的现象;要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拓展“城乡清洁”领域,重点抓好县城、乡(镇)所在地和公路沿线的环境建设,保持城乡环境卫生经常化、制度化。要继续做好 “拆墙透绿”、“庭院绿化”、“楼体亮化”等工作,规范临街广告牌匾的设置,进一步美化亮化城镇。要加强对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规范城镇居民的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丰富城镇文化内涵,提升城镇文明程度。

第五篇: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

闫新娟

(滑县统计局 河南 安阳 456400)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

1摘 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就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讲,如何做到以中心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中心集镇建设为依托,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建设 调研报告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滑县始终按照统筹城乡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区域性影响力中等城市目标,按照“中心县城、明星乡镇、小康村落”的城镇发展布局,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着力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县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和“市级文明县城”。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4平方公里发展到28平方公里。

(一)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是高起点谋划,城镇规划逐步完善。2005年,滑县全面启动了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及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物控制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同时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对19个乡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评审和报批;二是县城空间逐步拓展。将道口镇、城关镇、小铺乡所辖约100平方公里作为县城规划控制范围,县城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结构趋向合理。

(二)县城初具中等城市规模

一是加强道路建设。滑县投入建设资金3亿多元,对县城16条主干道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对城区大部分背街小巷进行了治理;二是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建设了宾北广场、戏曲广场、敬老广场等10个休闲广场和农副产品批发等7个专业市场。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是全力搞好新区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区建设,支持新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五园、四区、三中心”的框架,建成区面积达到了10平方公里。四是大力实施旧城改造。

(三)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各乡镇进一步加大道路、学校、敬老院、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和市场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改善。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初见成效。产业集聚区锦和新城、白道口镇滨河新村社区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已全面启动。锦和新城建设,涉及33个行政村,10063户,39980人,原村庄占地9451亩,新城占地2476亩,节约土地6975亩。

二、产业集聚区整合土地、村庄的主要做法

为给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县委、县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先后将原隶属城关镇、小铺乡管理的37个行政村4万多农业人口划归产业集聚区全权代管。代管的这些村庄,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一个新课题。

按照“以社区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文明建设为保证”的建设方向,通过对代管的行政村进行村庄、土地双整合,全面启动了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建设。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科学规划,适度超前;二是民主决策,积极稳妥城镇化进程;三是政策鼓励,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四是筹集资金,破解锦和新城建设资金匮乏难题;五是整合土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三、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执法刚性不足

县城及乡镇建设普遍缺乏控制性详规指导,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滞后,致使规划控制缺乏依据。同时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建设缺乏规划人员的监控和指导,规划实施难以落实,规划执法刚性不足。部分居民对城乡规划了解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辐射带动力不强

全县除县城外,其余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

(三)产业建设滞后

县内各建制镇普遍产业建设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运行困难,产业承载力缺失,竞争力不强。

(四)城管机制不够健全

城市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绿化、美化、亮化标准还比较低,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参与管理意识不强,社区建设比较滞后。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修编,促进科学发展

城镇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推进城镇化的基础。突出重点抓好县城、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编制好交通、供电、通讯、环保、绿化以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健全城镇服务功能。

(二)发展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快速提升城镇实力,增大城镇辐射、带动、集聚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塑料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光伏、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

(三)理顺建设体制,探索城镇管理与经营新途径

按照县城发展策略,抓好城市资产经营,做大做强城建投资公司,提高融资和经营城市的能力。加强城市土地储备,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发展。加快县城管理体制改革,撤消县城区内建制乡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全面推进村改居工作,实行城市化管理。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道路。

(四)制定优惠政策,打造城镇建设良好发展环境

积极帮助进城农民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和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进城农民放弃宅基地、放弃承包土地补偿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园区以外,不再批准乡镇企业建设用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政局纪委工作总结下一篇:财政局人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