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物流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物流技术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方法和手段,进而培养出优秀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从加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重视师资培养几方面来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加以阐述。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物流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建设

[摘要]文章探讨了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从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依托物流公司,系统化地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政、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进而构建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建设与培养体系的创新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模式

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在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对针对物流业从业人员全面素质的培养与长效性创新教育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建设成为教研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一)物流人才需求量剧增

目前我国物流业迅猛发展,国际巨头公司纷纷抢滩登陆,物流企业等相关用工单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缺口剧增,因此物流专业人才已被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列为我国近10年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物流人才总缺口高达600万,并且物流产业对一线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更是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二)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对物流行业的偏见,物流从业人员多是未接受过专业学习的一线工人,这使得物流行业员工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与之尴尬相对的是我国物流学科建设时间相对较短、起步较晚,特别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从物流管理专业学科的专业性要求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只有具备很强的技术性和职业性,才可以快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快速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对接。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多数实践能力较差,到单位很难直接上岗。

二、加强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大约有5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近几年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物流管理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多数处于新建和待建状态,学科建设体系不完善、双师型师资力量短缺、实训教学设施落后甚至根本没有;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低下,培养的毕业生与从事该行业的社会人员在专业技能方面相比并未体现出明显优势,造成该专业学生就业不畅、从业前景不利,进而导致生源匮乏,以至于部分高校近两年招生出现严重不足的无奈局面。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解决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是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据有关数据显示,国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位置逐步体现出来,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加大物流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把物流实践性教学作为专业教学质量考核的关键指标。通过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向,提高了校企对接的高效性。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黄惠春提出构建一种开放多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姜阀认为“三段递进式”实践教学策略可以极大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江许胜认为“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的需求;钟静等人研究认为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能够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技能的培养,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在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中,针对政、校、企三者一体化关系的研究以及培养体系的持久创新研究则较少。

三、政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运作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建设的初衷是培养具有大学知识、具备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本质区别。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之初就提出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各类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多数院校在实训环节采用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通過在学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大部分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作业流程等内容的培训,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当前实践教学中的教师一部分是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另一部分是企业聘请来的没有教学经验的行业专家,学校很难找到既有行业背景又具有教学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二是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缺乏有效机制及监管。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实现双赢,双方合作建立多是在协商的基础上,当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三是政府层面没有依托地区经济特色对当地高职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二)政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首先,对于社会而言,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确立,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为本地物流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促进本地物流业和经济的发展。其次,对于学校而言,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实践教学规范化,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学校的声誉。再次,对于学生而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途径。最后,企业是实践教学模式的直接受益者,更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将大大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政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的思路

基于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从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当地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以加快当地经济增速发展为研究目的,在经过对多所高校课程建设的细化对比、对本省知名用工企业的问卷调查以及国内物流领域知名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政、校、企合作模式为导向的学科架构,从实践教学层面提出三方联动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即在政府主导,企业、学校的广泛合作下,探索构筑三层次实践教学网络体系,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组织结构、保障体系的改革,保证政校企合作全面深入开展,进而转变为以实践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本质。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是针对高职院校的层次定位,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取消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岗位定位,充分利用先进的校内实训设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体系,增设或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体会企业文化、锻炼实践技能,从而凸显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二是结合区域特点,增加选修课程比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为适应服务当地经济的要求,针对学生就业的区域性,可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区域的物流行业特点,从而形成本地区、本专业的就业特色。三是依托企业,进行真实工作条件演练。在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时,应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依据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今后进入企业能够实现真正的零对接。四是形成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应成立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人员共同参与的实践课程教学小组,对实践教学大纲重新编写,按照大纲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材。通过对物流实践课程进行工作岗位的定向培养设计,使该课程的培养体系面对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定位更加明确,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培养规格更易實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政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设。一是《政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制定。政府在协助企业和学校构建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要运用行政手段加以保护,形成有效合作的保障体系,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在政府指导下,政、校、企三方共同制定《政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争取将条例纳入地方立法议程,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体制。二是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体制转型。当地政府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为地方高校与社会搭建桥梁,促进建立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推动“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建设,发挥各方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真正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校企深度合作。三是进一步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增强政校企合作的活力。理事会及其分支机构实行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政校企合作办学相关重大事宜;在政府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下,让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让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实现政校企三方共管。四是进一步加大校企深度融合的力度。当地政府以及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开展校企合作的知名企业、高职院校在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促进高职院校大力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进而调动企业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吸引企业为专业投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形成“校企共建、合作共管”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长效机制。

合作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要对企业强调责任和义务,有关部门还应在税收、企业评价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政府、企业、学校以及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参与到行业长效的职业培训体系中,政府不仅要保障职业培训体系质量的评定与开发创新,还要在课程设置上制定统一的验收标准、财政补贴标准,引导职业培训以“质量”为主导。总之,政校企联合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更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诉求,更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崔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黄惠春.开放多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1(13).

[3]江许胜.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1).

[4]潘文昊.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研究——以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2(17).

[5]王蓓,赵柴厚.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J].中国市场,2008(10).

[6]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2008(10).

作者:杜坤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物流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

【摘 要】物流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物流技术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方法和手段,进而培养出优秀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从加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重视师资培养几方面来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加以阐述。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践 教学

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带来了物流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物流人才的供不应求。而物流业不仅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而且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而培养出优秀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

一 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要有效地开展,需要相应的设施、场地等硬件条件与实训软件来保障。而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和相关实训软件的购买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致使许多高职院校较难承受,因而造成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不足。

2.校外实训基地不足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参加校外教学实训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可是一般来说企业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接受学生去实训,有些企业即使同意学生去实训,在安排轮岗方面也有很多困难。这就造成校外实训中学生实习岗位单一、不够系统全面,以致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

3.师资力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力量,但物流是新兴专业,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较为缺乏。从事物流管理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行而来或是从普通院校毕业直接到学校教学,缺少生产实践经验,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强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对策

1.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搞好校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可选择坐落在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的行业特点突出的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作为校外教学的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针对如仓管员、调度员、信息员等具体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和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下操作,直观地了解物流运作的全过程,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工学结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学校也要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并考虑适当参与企业物流管理的决策过程,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样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各自的特长,形成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稳定的“双赢”关系。另外,校企双方应在更广更深的区域里寻求合作,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双方要互派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以促进校企合作关系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2.注重校内物流实训室的建设,搞好校内实践教学

物流实训室需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因而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的财力采用学校独立投资建设或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共同运营的方式。实训室建设时要注意实训室建设方向的确定、实训课程的设定、实训室物流设备和技术的选择、物流软件的选择等。

第一,要本着先进性、可扩展性的原则,建设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训室。该实训室可开展物流管理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及应用研究,也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实训,学生们可以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提升专业认知水平和实践技能。

第二,要本着经济性的原则,建设一个物流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承担物流主干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应安装具有第三方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软件系统的模拟软件,将物流管理置于一个真实的情境之中,学生可以通过仿真模拟来分析物流系统,参与物流实际运作,合理配置人财物等各项资源,进而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重视师资的培养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而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师资:

第一,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物流专业教师要通过进修、培训及深入物流企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物流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从而为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第二,通过外聘教师来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外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来上好实训课。

第三,学校可以分批分期地派物流专业的教师去各物流公司实训基地挂职锻炼,以更新教师的知识。此外,学校也可聘请物流专家进行讲座或合作研究,使教师和学生了解物流管理的新动态和新进展。

总之,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校只有不断加强物流实践教学,在教学上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才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为物流企业培养出优秀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从而适应日益增长的物流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

[2]郑爱翔.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3]贺政纲、廖伟、张小强.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

[4]刘海金.民办本科院校物流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商业经济,2010(3)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史翠清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物流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摘 要] 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是实施专业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针对社会应用型物流人才的能力需要,本文就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 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条件之一是人才,而我国物流教育开始时间较短,理论、实践技术都处于探索阶段。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育,而高职教育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时既要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又要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由培养纯学科型专业人才向培养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转化。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学科内容极为丰富,有许多内容比较枯燥难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决定了现代物流教育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锻炼,使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技巧。而物流实践性教学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建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加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物流行业人才结构分战略层、策略层和操作层三个质量层次,其岗位能力要求具备选址、运输、仓储、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和采购等岗位技能。明确培养目标后,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或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课程,使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实践教学时间应在半年以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1左右,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运用卓有成效的“七环节一制度”的高职教育新模式(七环节即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一制度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证制度)。

实践教学环节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物流职业岗位的发展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应突出“三个环节”:一是专业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试验、课程实训实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四个实习,即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三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通过毕业定岗实训或毕业设计(论文)实现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直至达到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要求。

二、运用灵活、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力求改变传统的“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努力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方式,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决策相结合,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参与顶岗实训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到校举办讲座,介绍国内外科研新进展,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路。

三、使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培养过程

物流服务是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链状服务中的业务人员,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素质的培养。职业化是人们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就业是高职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特定职业或职业群需要的必备职业素质,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而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以身体心理素质为依托,以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为导向,以科学人文素质为基础。所以,职业院校应始终坚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高职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坚持教育观念创新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与“第二课堂”(含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逐步构建起由目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组成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

四、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积极探索考试模式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际技能、综合训练等考核推行口试、实践操作、论文、答辩、开卷考试或部分开卷考试等模式,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淡化知识记忆考核。理论课程考核依据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实验实训考核根据技能操作、成果整理、报告编写等完成情况综合评定;课程设计考核根据学生设计成果、技能操作、态度、考试、答辩综合评定。对于技能要求强的课程采用模拟实践的考试形式。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专科教育的显著特征。多证制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行“双证书制”,明确要求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外,还必须取得一种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涵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束语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岗快’,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从事本专业工作范围内相关岗位群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我们应以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顺畅的运行机制作为依托,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在校内仿真环境下的实习和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具体实践,获得最为直接、有效的职业岗位经验和知识,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王恩涛 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

[2]王蓓 赵柴厚: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J].中国市场,2008,10

作者:刘晓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感恩教育论文下一篇:证券法的信用交易基本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