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论文

2022-04-3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涉及的专业性强、适用范围广,需要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双证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了有效的衔接融通。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摘 要:在高校转型形势下,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文章从双证融合培养目标的定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课程体系的构建3方面说明双证融合的方法,介绍按照典型就业岗位,构建既具有学历特性又具有职业特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群的过程。

关键词:双证融合;网络工程专业;典型就业岗位课程群;专业能力主线

1 背景

近年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将地方高校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被视作高教结构调整的切入点。2014年,地方高校转型被写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探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在辽宁省仍是一个新专业。经统计,辽宁省内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21所院校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共性的问题。

专业定位要与学校的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沈阳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是2013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虽然制定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高校转型大形势下,其职业特色不突出、不明显,尤其是网络工程专业职业资格证已形成国家和企业两级认证体系,职业资格证体系成熟,在此背景下急需进行“双证融合”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2 确定具有职业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类型、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足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原则是“学科专业+应用创新+专业认证”,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产业以瞄准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面向社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面向国际以接轨国际与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技术认证。

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或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在客观规律或科学原理成为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3个应用型转化。

(1)将客观规律或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

(2)将第一个转化的结果转化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工艺、程序、方法,进行现场管理、智力操作。

(3)将第二个转化的结果进行技能操作,形成产品和服务。

在应用型人才中,把实现这3个转化的人才分别称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按照国际上公认“职业带”理论,应用型本科培养工程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型人才。

职业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网络工程专业典型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如表1所示。

专业规范设计涵盖研究型和应用型,且涵盖不同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不同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定位既要参考专业规范,但又不能一味地照抄,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师资水平、学生水平、实践基地等情况决定自己的典型就业岗位。

我们对沈阳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网站设计师(占23.5%)、网络软件工程师(占19.1%)、网络管理员(占17.4%)、网站维护工程师(占15.7%)方面,这4种岗位也是目前国内网络行业人员需求较多的岗位。

根据市场调研、网络工程方向毕业生就业岗位反馈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沈阳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不具备培养网络硬件设备开发与测试及网络协议的开发与设计方向学生的条件,所以,沈阳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典型就业岗位为网络软件工程师、网站设计师、网络规划师、网络架构工程师、网络组网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站维护工程师和网络安全工程师。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沈阳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较深厚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网络工程专业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系统集成、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等技术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政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级网络工程及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我国各行各业对网络信息化建没人才的需求。

3 构建双证融合的知识体系

从知识体系上看,普通高等教育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凋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和操作技能的应用性。因此,要实现双证有效融合,首先必须将双方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融合。

在高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中将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1)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的知识;

(2)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设计、实现、维护、管理、安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已形成国家和企业两级比较成熟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国家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将考试知识点归纳为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企业资格证书的知识点主要包含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各自的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其重点在于具体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知识点包含在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中。

为了保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最大化,我们把两者知识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将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点融入网络工程专业规范知识点体系巾,形成双证融合的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如图l所示。

4 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群

具有职业特性的课程体系需对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进行纵横多元整合。纵向多元整合的目的是精简课程内容,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的基础性,例如电子技术课程主要讲解现在应用最广的数字电子技术,压缩模拟电子技术的学时。横向多元整合即跨学科的整合,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例如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将接入网技术、思科设备的简单配置技术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原理的同时掌握实际设备的配置,使原理内容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我们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如学科复合型课程、综合知识型课程、工程技术型课程等。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1)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由横向三大子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纵向两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多个专业方向构成,每个平台模块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两大平台具有稳定性,专业方向具有可扩展性,选修课具有开放包容性,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个性教育的需求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观指导下,我们对三大子系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强化工程实践教学,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结构有机融合。知识处于表层,是基础和载体;能力处于里层,是知识的综合与升华;素质是核心,是内化于身心的品质和全面发展。

(2)采用递进式原则。新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否定,而是重新梳理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闭门造车的现象,开发出适合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特色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划分尽量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

(3)由于培养方案对学时和学分的限制,在实际设计课程时我们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规划为理论课程,将实践性强的知识点规划为实践环节,而且特别强调实践性课程在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

(4)将综合性强的知识点分阶段进行,而且将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例如,计算机认识实习、Windows Server 2003配置与管理实训、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实训,这几门课程是对操作系统这一知识点的分阶段、阶梯式学习。

(5)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国内知名IT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训基地,改革和创新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教学效果。

依照上述原则,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对照关系如图2所示。

有了课程体系后,我们可以根据专业能力主线构建课程群,从而培养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具体内容如图3-图5所示。

5 双证融合的学分置换方法

为了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双证融合的培养方案采用学分置换方法,职业资格证与学分等效置换,基本原则如下。

(l)各种职业资格证与相应的课程群对应。例如,网络安全证书与网络安全工程师课程群对应,网络系统管理证书与网络系统管理课程群对应。

(2)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对应,企业资格证书与实践环节对应。例如,通过国家级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可以免试网络设备与互联课程,根据获得的等级获得相应的分数,初级成绩为及格,中级成绩为良好,高级成绩为优秀。通过企业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则免试网络设备与互联技术实训,根据企业资格认证考试的难易程度确定所置换的实训课程分数。例如,通过CISCO认证,成绩为90分,通过锐捷认证,成绩为80分等。这样,学生在职业规划与选择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决定考取什么样的证书,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岗位工作。

6 结语

双证融合就是要将职业资格证从知识点的角度融人专业知识体系,形成既兼顾专业知识体系又兼顾典型就业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就业率,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作者:费雅洁 王 健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论文 篇2:

基于“双证制”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涉及的专业性强、适用范围广,需要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双证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了有效的衔接融通。从课程融合、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模式构建、教学模式改革四个方面探究双证制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    键   词]  “双证制”;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课程体系

一、背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需对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对各行业专业人才技术能力和任职资格的重要考核手段,是用人单位引进人才时的重要依据。采用“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双证制”)的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将人才市场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可以大大提升所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消除学校所教知识和企业所需能力之间的鸿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双证制”的引入

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更新换代快、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点。对庞大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知识体系,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和针对原理的基础实验因与实际应用脱节,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受,产生“这有什么用”的迷茫情绪。引入“双证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后,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直接引导学生使用现实网络工程中的实际设备,解决现实网络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网络原理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消化。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争取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认证也成为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一条上升通道。

当前,进行“双证制”课程体系研究的主体绝大多数为高职院校,研究层次较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有社会上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因素,也有本科院校不愿放下研究型的“身段”拥抱应用实践的因素。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双证制”课程体系的研究存在着层次偏低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知识缺乏。虽然各种职业认证都强调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代表着这种能力能脱离理论知识独立存在,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职业认证,更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才有可能解决实践中的重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达到其考核标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结合本科院校理论教学基础好的优势,将一些较高层次的职业认证考试的考核内容引入课程体系中,走出一条不同于高职院校的“双证制”课程体系改革之路。

三、“双证制”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一)“双证制”课程融合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在“双证制”模式下,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可以概括为:懂网、建网、管网和用网能力四个方面。同时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特点,结合网络工程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改革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

对计算机网络工程行业相关的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进行汇总、调查和分析,结合行业内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选择出业内认可度高的3~5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将这些考试考核的内容分解为小的知识点,对照现有课程体系中的相关课程,取长补短,以及在实际网络工程中使用的理论和技术,优先融入现有课程中。淘汰现有课程内容中过时或者过分强调理论且与实际相差甚远的知识点,改造出新的适合行业用人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相较于传统理论讲授,新增加的知识点由于和网络工程行业紧密衔接,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大幅提高,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双证制”课程体系构建

对照“懂网、建网、管网、用网”四个方面网络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以相关方向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为依据,组织对应课程群,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与产业人才需求高度对接的课程体系。分析企业中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岗位职责,综合提炼出适应这些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合理分类归纳到“懂网、建网、管网、用网和其他”等五个方向上。总结每个方向上传统的课程内容,融合对应职业资格证书所考核的知识点,形成新的课程内容,再由多门相关课程组成这个方向上的课程群。最后将各个课程群集中汇总,形成一套与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紧密对接的基于“双证制”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课程考核模式构建

职业技能鉴定是由国家认定的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的客观评价。课程考核可以兼容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将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进行有效融通,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以“获取证书即课程合格”的创新型考核方式为手段,激励学生加强职业能力学习,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将原来的终结性考核转为综合性评价,可以采用分段、分块的评价模式,让考核贯穿整个课程之中。以考核学生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全面实行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如技能理论的测试、实际操作能力检验、专题的报告、口头的阐述等。对条件成熟的课程可以试行以证代考,获取证书即课程合格。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及时构建与专业培养的目标、职业的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模式。

(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内容的变化会直接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实践环节成为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通过各种实际的工程案例来进行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并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全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型课堂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探索基于“双证制”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与企业合作培养,尝试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流程,以实际工程进课堂的方式,改造课堂教学模式。

落实“双证制”的课程体系后,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关内容,掌握了第一手实践技能,并直接參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中去;另一方面“双师型”专业教师的科研重点将从理论研究转移到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上来,科研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技能高,教师的实践性科研水平高、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强,可以吸引企业更早、更深入地参与到高校的办学过程中来,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产学研融合的新路。

四、结论

网络工程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型专业,实行双证书的制度,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改革,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并开发出与之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新课程考核模块,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深产学研融合,将人才培养进行工程实践化,并从多方面进行论证和分析,提出了新工科形势下,基于“双证制”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桓.“双证制”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实施[J].科学论坛,2014(11).

[2]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秘书处.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探究[A].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C],2018(5).

[3]高守平,张雯雰,陆武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4]余志强,杜妮妮.论基于“双证制”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5]徐畅,梁锦锐.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职业认证教育初步探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268-270.

[6]赵成,陈通.“双证制”的含义与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编辑 薛直艳

作者:柯捷 朱昌洪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摘 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与方案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该方案与措施于本文作者所在学校的网络工程专业进行了初步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应用人才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 引言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实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信息化建设,社会信息化的认知水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网络应用水平与普及程度、网络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加强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成了当前应当迫切思考的问题。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课程设置和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网络工程专业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工程性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能力,如果缺乏丰富的实践基础,将导致毕业生不能胜任实际工程项目需求,不符合业界需求。

二 当前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反思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本科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发现所学知识不能对解决就业问题带来很大的帮助。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学内容老化,没有及时更新。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是核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多端,这也就需要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随之进行相应的更新。如果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学生在就业时就会面临所学知识跟不上社会需求的状况。其二是受专业定位滞后的影响,课程体系结构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网络专业建立之时,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以组网为主。而如今我国已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以及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并且物联网也成了发展的重点产业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使毕业生大多仅具备网络规划、设计、构建、选型及安全管理和维护方面的能力,而缺乏网络技术应用与网络技术服务为主的能力培养。同样,其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不能满足社会对网络技术应用与服务方面日益增长的能力要求。

2.教学方法、手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各个高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上讲台,成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他们兢兢业业地将长期在理论研究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反哺于日常教学中,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长期不在生产第一线的缘故,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没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的革新,依然采用理论教学中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于社会需求,导致理论教学体系改革跟不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3.考核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应用型本科主要是以应用为先导,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也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网络技术人才是否真正合格,最终是需要用人单位来进行评价与下结论,如果不与企业相结合,自己制定一套考核评价体系,难免会导致企业需求与高校培养不平衡的矛盾产生。因此,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比较注重校企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其目的都是力争缩小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但是,对于如何合作才能满足要求却仍在摸索与探索之中。

结合以上几点,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系在教育部应用型本科教育通用标准指导下,结合我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人才培养方略,与高校、企业等深度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工程专业高等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突显“3+1”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

三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1.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原则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相结合的原则。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位于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网络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组建、管理与维护、应用与开发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此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模

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是:在掌握本专业领域与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组建能力、管理与维护能力、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具备较强的解决网络技术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其中应有开发能力的培养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对网络技术应用与服务方面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第二,社会需求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本专业培养人才所面向的企业特点,清楚了解各个企业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与归纳,而后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当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可以分解为网络设备研究与设计实现、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实现、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等六个方面,如图2所示。这六项能力覆盖了网络互联软硬件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测试,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组网工程的方案设计、论证、施工与调试,网络应用系统的使用、管理、维护和安全防范。而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以及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应注重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应用设计与开发、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这三大能力的培养。其中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能力与社会需求。

第三,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都达到“多赢”的原则。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内涵是通过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目的。首先,应是优化教学实验平台,最大化实现其功能。其次,应积极联合企业和其他高校,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受益为准绳,以加强高校合作为前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领悟所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最后,应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都各有所获的目的。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与保障措施

第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思路是构建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3+1”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含义是充分利用高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三大平台,共同支持本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图3所示。其中“3+1”中的“1”是指本校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改革中的最关键因素,它包含了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中的四个层次,如图4所示。其本质为坚持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由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共同组成,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实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环节。此外,“3+1”中的“3”是指高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的三大支撑平台,其宗旨就是通过三个平台的建设来为“3+1”中的“1”,即本校的实践教学平台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强高校实验教学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条件。在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3+1”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首先,优化实验平台,争取最大化实现其功能,先后根据理论课程的内容需要,建设了四个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分别是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协议仿真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尽量满足理论教学的所有实验要求。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网络实验教学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计算机网络领域发展速度极快,相关知识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也很快,在教学思路、教材选用和实验设备配置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在全国各个高等院校中都是主要任务,所有的院校也都在改革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同行业的教师们也因此经常在一起商讨改革方向,交流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和平台,积极参加高校教师教学研讨会,虚心学习长处,吸取经验教训,在现有的基础上,精心构建实验案例库和实训项目,根据不同能力的特点,组织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如在“网络设备与集成”的课程设计中,尝试进行项目化、案例化教学,把各高校总结出的实际问题融入课程设计项目,使学生在完成一门课程设计后,能较好地掌握网络设备与集成完整的设计流程,提高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并适时地把一些反映当代网络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

充实到实验教学中,从而对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使建成的网络专业实验室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是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另一个困难就是如何解决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钩的现状。一方面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另一方面对他们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应用型本科办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积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是需要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共建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先进性以及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需要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单靠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自行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实际工作部门的职业环境存在差异,容易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求脱节。因此,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校企合作共建实习教学基地是拉近学校与社会距离的最有效举措之一。这些实习基地既是教学基地,又是就业基地,既承担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又是学生进行暑期实习、社会实践等的重要场所。

截至2012年,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已建成与教学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基地13个,与一些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以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中企业课题数为例,2008级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中企业课题数只占总课题数的31%;而到了2009级企业课题上升到占总课题数的60%。这些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不仅满足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需要,也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为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就业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达到了“多赢”的目的。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一所行业背景强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独特的管理体制造就了良好的产学研机遇和环境。近几年来,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先后开展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功能的拓展,企业可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1)聘请企业科技专家与校内教师一同制订本专业培养规划;(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双方共同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合作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的技术案例;(3)企业和学校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实训资源;(4)双方共同组成科研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进行重点技术攻关,既促进了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四是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单位调研、学习,帮助他们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他们加盟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创造条件;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境)内外学习深造,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术水平等。这种“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真正获得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让校内教师们拓展了个人发展途径,提高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工程师们将实际经验转化为理论知识,获得了相当的成就感,也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建立了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五是辅以高效的过程管理和课内实践教学考核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保障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构成。“3+1”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样离不开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为此,在“3+1”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高效的过程管理包括实验室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其中实验项目的管理又包括基本操作型实验以预习形式完成,进阶技能实验在课内完成,大型综合性实验在课后完成的管理方式。

课内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过程考核,包括平时考勤、实验课表现以及实验报告撰写等。二是能力考核,包括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口头表达与相互评分等。通过这两方面的考核,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直应用于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日常教学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获得了经验与教训。总体来看,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影响是获得了相关工作经验,毕业之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开阔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实效,并且能从繁重的备课中腾出时间进行新课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是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本企业要求的人才,获得了直接的生产效益;对学校的影响是降低了实验室建设改造的成本,获得了办学经验,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肖小玲、王祖荣.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王春玲等.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3)

[3]徐明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

[4]胡静、赵莹.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3)

[5]荣秋生.新形势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6]李道全、薛炜华、姜梅.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6)

[7]刘晓华、郑更生、赵卿松.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5)

[8]翁业林.浅谈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5)

[9]吴怡、蔡坚勇、洪亲.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3)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胡静 熊鹏 王小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论文下一篇:工业热电阻软件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