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书法文化分析论文

2022-04-2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我国书法文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融合,进而增进民族团结。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的对策及建议。

我国书法文化分析论文 篇1:

浅析中国书法文化的教学应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工艺美术、建筑雕塑、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有着实际应用。书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与社会要求、环境需要相融合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创新,形成了今天的面貌。本文重点论述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文化缺失,探究书法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及教学应用,以期将书法文化与艺术设计更好融合。

关键词:书法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塑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在推进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艺术效能的一种普遍观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领域都从不同视角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这种东方魅力表现在工艺美术、建筑雕塑、诗词绘画等方面。书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与社会要求、环境需要相融合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创新,形成了今天的面貌。而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伴随着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随着艺术民族化与全球化的推进,大量融合了中国书法文化元素。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完美地融合,使得既可以满足现代人群的设计需要,又可以将传统书法文化元素的精华之处传承下来。这就需要培养具有民族观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实际应用人才。

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用书法作品来美化环境,裝点生活。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师古而不能泥古,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对书法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书法教育、书法艺术与当代生活的密切关系、书法的文化传承作用以及人文素质培养,都成为在高等院校推广书法文化的有效载体。在艺术环境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更为深刻,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相较,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大多数群体更加认可和接受民族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而这正是当前环境艺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方向。

一、中国书法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基本载体,担负着记录知识、传播信息、交流情感、学术研究等功用。并在满足需求的基础功能之后,通过汉字特殊的造型艺术性,为世人探索。在汉字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拓展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充盈着人们所在的现实环境,形成人与人之间利用“看”和"感受"的形式所进行交流、进行表达传播的方式。不同的地域、肤色、年龄、性别、说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环境感染,达到一种美的共识。中国书法所涵盖的文化内容,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借鉴空间。

1.再现性的空间艺术

从汉字的诞生、发展到成熟,我们看到表意文化的渗入。以最早的关于解读汉字构造的《说文解字》为例,将汉字的构成和使用分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专注、假借。从中不难发现,汉字由图像化的象形、象意文字发展起来,成为一种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的图像化表示,蕴藏着精妙的设计思想。我们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古人遗迹岩洞、石壁上,看到大量文字的出现,除了记述事实的基本功能外,还能看出运用天然色彩布局岩壁的装饰意味。这也是早期人类在居住环境上意图调整的一定反应。随着文字的发展与应用,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艺术创造者,为了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在广泛的环境空间内,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使得造型空间能加丰满,使之成为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成为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2.以汉字丰富的文化背景为设计元素

设计师的思维是设计的灵魂,设计方法是设计得以实施的手段。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则是设计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之作的必要特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沉淀出适用于诸多环境的表现形式。

鲁迅先生说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在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设计过程中,也时常体现着这种造型美。中国文字有着完整的演变过程,有着大量书体的起势变化,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汉字书法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智慧,汉字象形意象的造字原理、间架结构的造型形态、虚实布白的经营位置等均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比如文字在园林中的存在方式,或为石刻,或为园名、或为楹联、或为匾额 ,与环境相得益彰,充满了艺术的趣味和韵味,细细品来,其乐无穷。

二、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缺失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舒适宜人,还要具备浓厚的文化气息。环境艺术之美是为大众文化服务的,突出文化底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如何借鉴传统书法文化的精髓,是值得设计者考虑的,那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入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知识。

1.设计作品欠缺文化底蕴

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涉及范围极其广泛,环境艺术设计自然离不开文化,而且要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达到现代环境艺术水准。当前,城市发展速度快,吸收和容纳了不同地域的诸多人群,却没有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建设中突出营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尤其是建筑环境艺术枯燥无味,找不到丝毫的理由让人们爱上这些毫无神采的“方块”。如同中国媒体评出的“中国十大最丑建筑”,其实大都有损于文化认同。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方法上,在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繁多的背景下,不管是城市公共环境,还是城市规划、建筑装饰、环境心理,都要塑造经典的文化内涵,传承各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否则会造成环境艺术丧失人性味道。

2.设计作品实用性较差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随着西方文化的无选择性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一定冲击,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使得许多设计师盲目跟风,导致环境的实用性与具体环境的需求脱节。一些形式主义的作品产生,外表光鲜亮丽,风格明显西化,自身作品“华而不实,”,甚至国人居住的小区名称都使用国外地名称呼,外观与内在显得格格不入,令人尴尬不已,更别提什么“环境艺术美”。

3.设计作品构成相似。

放眼现代城市的环境效果,以建筑为主要构成的城市结构,并没有太多出色的视觉效果,大多数的高楼林立,给人们划分出一致的方形空间,或多或少的缺失了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书法的布局、空间、色彩的分析,丰富设计理念,相互借鉴参考,设计出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建筑特色,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充分结合。

三、教学应用中的文化塑造

1、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推进书法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时代价值。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因独特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内涵,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能够很好地诠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文化层面上成为中国光辉灿烂历史文化的缩影。对于现当代的艺术设计来说,在实用基础上的设计即为根本。纵观优秀的设计作品,只有经过文化的注入和民族特色的开发,才能成为经典。因此,系统推行书法教育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和领悟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体现在设计作品中。

2.环境艺术需求基础上的书法文化塑造

书法文化是美学体系下的一个分支,具有一种含蓄的美,环境艺术设计更需要在美学的基础上满足人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者改变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设计作品能够具有和谐性。例如在陈设设计中使用中国书法文化元素的雕花门窗以及中国瓷器的物品, 赋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室内布局的设计中, 可以通过展示一定特色的书法作品纹样, 表达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理念。上海金茂大厦的整体和局部设计,均体现了书法文化的渗透。在设计者的理念中,将高耸屹立的主体比作是一支笔,将周围的裙房比作一本书。借此反映即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两大哲学支柱为其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借鉴中国书法的空间布局与黑白灰色的调和,与周围园林和谐并处,追求“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自然之趣,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人文內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通过环境空间的划分,展示区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的环境设计理念不断受到西方审美观念的冲击,设计者往往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而每个环境设计的作品也都直接反映出了设计者的文化基础、文化修养和民族特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将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有机结合的体现。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就是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到一起,这种设计理念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思路。在特定环境之下,选择具有不同书体特点的字体进行点缀,给人以全新的体验。比如在室内陈设物品设计时,可以用静谧舒缓的楷书作品营造书房的文化气息,可以用隶书作品的恢弘气势置衬托会议室的庄重肃穆,还有家具设计中的开合关系,也可以从书法布局的开合关系中汲取思路。

在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下,多数人对艺术品的爱好都偏向于自然天成、素雅大方,那么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就可以充分结合这种文化理念,避免在设计中出现过多繁琐的结构。将中国书法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设计中也是将二者進行融合的过程,本质在于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继续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艺术作品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进而进行创新和再创造,以此来满足现代人们生活居住的环境要求。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人才的培养,调整设计思路,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同时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再创造和创新,使得我国传统文化更能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程睿杰

我国书法文化分析论文 篇2:

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摘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融合,进而增进民族团结。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字书法文化 传承 现状与对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书法文化传承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方面比较薄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具体研究部署,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教育是中国书法文化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它拥有其他文字没有的表现其文化特色的元素——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表征,其对文化继承等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先生甚至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边疆地区)受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语言交流,教育教学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汉字的认识和规范书写的习惯起步较晚,有的连汉语都讲不好,自然对书法的兴趣不高,悟性也较差,书写功底薄弱。这给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带来了客观的困难。2011年8月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汉字书法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有利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保护、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责任感。

二、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为研究样本。该学院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该学院在校生中藏族、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珞巴族、门巴族、侗族、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55%,在少数民族中有62%的来自河北省内,其余的均来自西藏自治区,民族成分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院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现状的相关信息,笔者研制《少数民族学生书法文化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调查对象既有来自西藏的高中生和专科生,又有来自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和专科生;既有学过一年书法课的学生,又有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的学生。从学生层次、数量来说,调查均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调查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二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三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建议。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

在回答“你喜欢汉字书法文化吗”这一问题时,省内93.83%和西藏53.27%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喜欢”,欣慰的是没有选择“讨厌”选项的;对问题“你认为汉字书法文化有传承的必要吗”的回答时,省内100%和西藏58.52%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非常必要”;100%的省内少数民族学生和92.63%的西藏少数学生认为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写一笔好字(汉字)依然重要;77.78%的学生认为中国书法的前景是乐观的。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汉字书法文化还是比较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从学生的区域性来看,每组数据中省内少数民族学生比西藏少数民族的比例均高些,原因为省内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交流、使用的均为汉语,而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小时候受母语(藏语等)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对汉字的情感稍弱些,这正说明我们开展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的必要性所在。每组数据还反映出开设过书法课程的学生比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程的比例要高,这恰恰证明我们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是有效的。

2.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

在回答“汉字书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你读过其有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吗”这一问题时,仅为4.12%读过较多,没有读过的学生占30%多;在问及“你以前学习汉字书法(练习汉字书法)的情况”时,在来我校之前仅有19.3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书法课,42%学生自己练过,26%的学生从没练过;根据问卷统计,61.3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书法文化活动、90%的学生不会写毛笔字、近80%的藏族学生认为本民族的文字比汉字写得更好;对没有学过书法的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知识和书写水平进行测试,成绩良好的分别仅占4.17%和5.35%,合格的分别占21.17%和29.55%,而学过书法的学生成绩分别达到60%以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客观因素外,领导不够重视、不开设书法课、不组织书法活动是造成学生的书法知识缺乏和书写(包括毛笔字)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3.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的建议

在回答“为了更好地传承汉字书法文化,你认为应该多开展哪些活动”这一问题时,41.83%的学生认为应该多举办书法比赛活动,30.20%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书法课,29.06%的学生认为多搞书法展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比较喜欢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从数据来看,学生比较喜欢以活动的形式来接受。

三、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对策思考

1.领导重视,落实制度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到当前情况下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重要性。按照“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相关单位配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等制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必要时以红头文件方式,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提出要求,并纳入教育质量考核体系,将国家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形成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长效管理机制。在2011年8月教育部红头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颁布之后,又于2013年1月18日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意见。河北省教育厅拟发通知并下发各设区市教育局。全省积极落实并认真展开工作,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省硬笔书法协会等五大部门推出“石家庄市规范汉字书写百千万工程”,内容包括:创建规范汉字实验学校、举办教师书法培训、学生书法比赛、现场书法笔会等,直接参与学生达15万人次,培训教师3000余人,区域性地推动了整个石家庄市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工作。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汉字书法文化培植,充分利用网络、学校、书法协会团体或专题展览、媒体等宣传汉字书法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扩大其对广大学生的感染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大减,书法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书法的艺术性增强,成了一门纯粹的视觉艺术,网络也给书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因此建立校园书法网站,学生上网可以查阅有关书法资料、欣赏古今名作,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对书法的看法发表出来,网络为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发展平台;另外,学校周末定期播放《千年书法》《中国书法五千年》等书法视频。利用教学楼楼道墙壁、宣传橱窗、展板等阵地介绍一些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介绍有关书法方面的知识、书法家、名作等,使学生置身于书法美的氛围之中,促其感化,争取把汉字写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认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书法文化的情感,对鼓励其积极参与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保护,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优化师资,确保教学

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课程,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实施细则,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学的成败关键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应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教学能力和对开展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书法教师可以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并系统讲授汉字书法文化相关内容,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规范学生练字习惯,包括技法、欣赏、理论,各科目教师督导学生双姿,严抓学生作业书写效果,形成齐抓共管的教学局面,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汉字书法竞赛、展览,组织参观书法展;我校自建校至今一直开设书法课程,配备专业书法教师,开展系列书法文化活动,如:摹帖展、临帖展、校园书法十佳评选、组织参加国家、省、市书法大赛等。

4.成立社团,搭建平台

要真正做到汉字书法文化传承,仅靠开设课程还远远不够。根据问卷调查,参加社团活动是少数民族学生乐于接受、互相切磋的好形式。因此我校较早就成立了书法社团,作为志趣相同的群体,大家定期开展一些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如一年一次的笔会和书法展赛、定期邀请书法家专题讲座和学生交流心得,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书法展览,尤其是在每年12月份全校学生参加的“今年我最红”学生才艺展演活动中,书法特长生在舞台上现场进行书法才艺展示,现场挥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书法水平、增进彼此友谊,而且还可以辐射其他同学,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书法教育成果转化。

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是一项持久的文化体系工程,应该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是一项教育教学系统工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兴趣培养和技能教育,整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配合。所以,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的工作,使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

注: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25)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红胜.关于大学生书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8).

[2]陈绪贵.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书法教学研究.

[3]寇学臣.当前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学周刊,2011(6).

[4]侯贵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一点思考.群文天地,2011 (17).

[5]毕芳芳.内地西藏高中班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调查与对策探究.西藏教育,2011(12).

[6]王冬剑.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字书法教学.学周刊:A,2013(3).

(责编 张敬亚)

作者:毕芳芳

我国书法文化分析论文 篇3:

书法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书法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书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而书法文化渗透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受到较大的冲击,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书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可使学生对其了解并传承。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林语堂曾指出,书法艺术齐备了审美观念的条件,可以认作中国审美的基础意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章的教学需要渗透书法文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书法可映射出中国文化精神的方方面面,与儒学、玄学、佛学、禅学、理学等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古代书法教育就有“重教化,助人伦”的功用目的。书法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逐步增加文化底蕴,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二.书法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施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把书法文化渗透入其中,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利用课堂教学,用书法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所以,语文课堂应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要结合多种多样的文化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充分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知识的广博。

书法与文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许多课文的教学可以结合书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沁园春·长沙》教学时,可通过呈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来创设情境。毛泽东的书法作品特点之一是用笔墨表达情感,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诗词的浪漫精神和万丈豪情,使书法艺术和诗词意境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在鉴赏《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和思想之前,先让学生欣赏诗人的书法作品插图,若教师有较高的书法素养,也可于课堂之上临摹作品;然后学生之间交流观看作品之后的体会,分析书法作品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受毛泽东书法作品的豪迈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再联系书法作品,讲解诗歌内容,指导诗歌朗诵,让学生在壮美的书法情境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味、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师除了结合作品展开赏析,在创设情景时也可穿插书法家的事迹。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先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感受其中的神韵逸趣,然后可讲说王羲之等人勤奋学习苦练书法的故事和趣闻轶事,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等人的魏晋风度,从而在讲解课文时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各种抱负和兴尽悲来的体验。学生能从创造的教学氛围中,受到人生的启发和教育。

书法文化渗透入语文教学中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书法产生兴趣,增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

(二)利用课外实践,弘扬书法文化精神

课外实践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文化渗透的重要举措,教师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课外读帖、临帖,在校园文化橱窗可以定期展示优秀的学生书法作品,具有书法特长的学生可以在班级内交流学习心得,保证学生有课外实践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更广泛的书法世界,比如某些场所悬挂的字画,旅游胜地景点的摩崖石刻等,以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这样才能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书法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教师可以规定学生使用与语文教材相关的碑帖,这样不仅能学习书法技巧,还能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比如学习《兰亭序》,可以探讨相关的兰亭文化;学习《滕王阁序》,可通过文征明的书写了解明代才子的风骨;学习《沁园春·长沙》,可以了解“毛体”的特点等等。

陈守龙,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作者:陈守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文化环境师德论文下一篇:煤电职工安全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