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高职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与高职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意义出发,重点阐述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事例现状与问题,并分析了实效途径。关键词:企业文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0引言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并引入我国,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企业文化与高职班级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基础和意义出发,提出了寻求两种文化的对接口,以及将企业文化渗透于理论教学、实践于实训基地、体验于企业实际等策略,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全面融合,从而使院校师生都能从企业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切实提升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企业文化俨然成了企业竞争的法宝。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来讲,应该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高职院校企文化融合建设,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其一般规律。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不断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经过多年积淀和传承的,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所有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成果,对师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也反映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塑造学校形象,强化人才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贴近企业,与企业有更加紧密、更加全面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跳出普通高校“学术型”校园文化建设思维,从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无论是校园文化理念,还是校园文化载体上,都应注重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二、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中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环境熏陶下耳濡目染接受到相应教育

1.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今社会,企业和市场在选人用人时看重的不仅仅是求职者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更关注和看中的是学生的职业素质,看其是否具有责任感,是否具有沟通交流能力,是否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否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精神。学校创造条件,在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校企文化融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企业需求,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是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让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和管理环境,是企业单位用人的普遍要求。许多毕业生在开始工作时并不太适应企业管理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难以融入企业工作实际,对工作情况和工作环境不了解、不适应,因此在企业找不准定位,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或怎么做才能做好。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求学校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下文化基础。

3.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高职院校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竞争也日益激烈。因而,高职院校要想创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创建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学校,全面提升竞争能力,就必须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所以,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优秀企业文化的融合,借鉴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并持之以恒地推广,从而形成自身特色,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广泛吸纳社会的各类贤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同时,校企深入融合的文化建设必将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增强家长对学校信赖感,更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毕竟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融合不是全盘照抄,高职院校首先要求两者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他们的融合点,进而使这种融合后的文化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1.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校企文化融合的对接口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融入企业和市场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就业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将现代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制作成一个个标牌展示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在每一个实训室内外张贴与该职业相关的素质素养要求,并全程仿真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认同感。

2.采取一定方法,把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育教学过程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更要对毕业生未来就业市场进行分析,使学生尽早地了解当前形势,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1)将优秀企业文化渗透于学生的德育活动和日常教育中。高职院校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关职业精神的演讲及征文、职业礼仪培训及比赛等主题德育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如注重细节、提升质量等融入班级、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中,当然也可用企业的组织架构代替班级管理架构,以董事会的形式开展班级的常规管理。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针对市场要求,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员工有不同的要求。就服务类行业来说,旅游、酒店类企业要求员工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较高的文明礼仪水平;财经、经营服务类企业则要求员工有市场理念,具备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因此,各个专业应该根据未来职业行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将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每个教学环节,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等都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3.将企业文化与实训基地建设紧密融合

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可广泛邀请企业共同参与,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特点及运作条件要求,建立起具有现代化企业特征的实训中心。也就是全面融入企业文化,在岗位设置、生产方式、管理等方面加强规范化,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模拟式训练,力争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品牌意识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的训练。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在各训练基地悬挂、张贴相关生产安全标识、操作规则、职业日常行为规范等,使学生在创设的工作情景中,以相关要求规范自己,从而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

4.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生亲身体验

(1)走出去,让学生对企业文化形成感性认识。利用见习、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促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了解企业文化。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好教学活动中的见习、实习、实训活动,同时对相关活动进行跟踪考核,特别是根据企业文化进行考核。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重视,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使之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能力,培养专业自信心,也能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企业环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研究。

(2)请进来,使学生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完美融合。走出去,确实会产生一些切身体会,但有时这种体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一旦离开那个环境,这种感觉也就随之淡去。因此,还必须采用请进来的做法,聘请企业文化建设专业人士、行业专家、企业领导等到校开展有关企业文化的讲座、培训等,在理论上加以梳理,使学生对企业文化产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在学校学习生活中,能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严格约束自己,提升自己,实现对企业文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完美融合。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将逐步实现全面对接和深入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证,也将推动高职院校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发仁.高职院校应建立企业化的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9(9).

[2]李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1(6).

[3]尹燕.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课程教育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4).

[4]孙杰利.校企文化融合培养企业“准员工”[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5]杜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之我见[J].才智,2012(12).

[6]冯凯.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对策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4,12(21).

作者:孙国海

企业文化与高职班级管理论文 篇2:

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

摘要:本文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意义出发,重点阐述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事例现状与问题,并分析了实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0 引言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并引入我国,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包括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众多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自觉地对接和服务于行业、企业,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这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顺应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形势,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意义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因此,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不断和企业(行业)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关键点在于如何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途径的发展,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进程,构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动力平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包括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要求工作者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从根本上激发了人的热情,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格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精神均以对人的培养与关注、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两者存在一致性,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就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融合创造了条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高职院校要具备自己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必须与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度融合,让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自然地融人企业文化之中,平稳、快速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2 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教学环境与企业实际状况存在比较大的反差,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容易造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脱节,这种高职院校培养下的学生,其从业态度和思想政治素质必定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分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节融合现状与问题。

2.1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于经验化的约束性和模式化的教育方法,缺乏企业文化融合的创新精神和改革的力度 高职院校成立的历史不长,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新生的事物,此项工作在经过相长当的时间里都是依靠院校本生实践与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采用上均是从院校本身特点与要求出发,满足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要求具备良好操作性,更注重学生管理和工作的效率,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性和模式化的规范,依然利用封闭式、陈旧式的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引导具备较强个性、集体意识薄弱的高职学生,教育方法上容易墨守成规,更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其他文化融合的创新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企业文化内涵的有效渗透,这种缺陷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2.2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于模式化的基础性和流程化的管理方式,缺乏面临新情况的应变能力和特色教育 由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战线较长、覆盖面广、任务弹性大、工作成绩见效慢、学生情况易反复、思想政治工作难开展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容易出现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无法下手、无法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依然利用以前模式化的基础性工作来进行应对;例如在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上,许多高职院校在此项工作上呈现出滞后的现象,没有较好的应对办法来进行学生思想上的引导与教育。可见模式化的基础性和流程化的管理方式会阻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造成学生不愿意过早面对社会及企业对他们的压力,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特别在高职院校里营造特色的校园企业文化环境方面,容易受到校企双方侧重点不一致,管理方式之间的不同,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流于形势。

2.3 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偏重于理论化的虚构性和固定化的指导模式,缺乏基于企业文化的实质教育和企业实践 由于高职教育是定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与未来职业岗位联系紧密,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普遍处于自我探索阶段,一般都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在学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职业方向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而是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指导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且职业指导教师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导致职业指导与企业文化脱节,不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学生个人的企业发展规划之中,从而导致学生步入企业之后,缺乏应有职业道德和职业取向,突显学生与企业之间不协调的现象。

3 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效途径

3.1 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要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营造企业化氛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类型企业的不同职业岗位要求,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各自的“专业企业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树立高职院校的企业化的价值标准,将专业办学方向以为企业服务为主,将学生培养标准以企业标准来进行衡量。

3.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应该在社会实践方面,增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体现企业文化的精髓,实现企业文化理念的教育;通过实地考察、分类调研、企业座谈、岗位实践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面向企业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

另外,高职院校除了对社会实践进行宏观控制以外,还应该加强下属各教学部门的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形成各部门在社会实践工作的竞争态势,并且对社会实践工作常规化与日常化,许多学生实践只能在假期进行,企业在这段时期不堪重负,提供不了优质的实践岗位和条件,反而会形成反作用,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迅速融入社会,深入企业,吸取企业文化的养分。

3.3 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除得益于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技能外,也离不开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环境氛围对其成长过程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校园文化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实施真正的文化融合,创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就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的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必须将优秀的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架起企业与校园之间的沟通纽带,促进优秀企业、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交融和互动,从而拓展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见习、社会调查、企业专家讲座、优秀企业员工见面会等形式,直观而感性地给学生以思想和品德的教育,对帮助高职学生正确的定位,树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3.4 企业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企业角色意识 将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类比,从班干部的任命、班级企业文化的营造、班级团队精神的培养、班级事务的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试点,充分肯定企业文化在班级中的融入,通过班级的管理运行中,将企业的真实面直接展现到学生面前,通过班级的管理案例途径将企业文化中概念性问题进行解释,使学生提前接触到社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总之,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上来看,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必须从企业吸收更多的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特质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拥有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J].高职研究,2004(2):1-3.

[2]韩小香等.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J].思想教育探索,2003(4):51-54.

[3]周平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4]洪震.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5(20).

[5]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引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6]林丽萍.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发展现状及其实践导向[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2).

作者:余兴国

企业文化与高职班级管理论文 篇3: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双方互惠共赢

摘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文化先行,高职院校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保障。本文在系统地阐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以及校企文化融合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指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文化先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只有融入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形成独特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才能真正提升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

一、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并不局限于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而是双方在合作办学中,将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到校园,形成兼具双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让优秀企业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头脑,创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更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肩负德育使命,培养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文情怀,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架接桥梁,这是企业文化力所不能及的优势。学生在校园感受的是学校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接受的是具有特色的文化教育。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现状

十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建设具有高职特色、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整个高职教育发展中愈来愈受到重视。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职校园文化定位不准确,更多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二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上未能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影响,不能恰当地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致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三是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操作;四是校园文化服务于地方的特色不明显。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就业市场,特别是地方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因此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融合。但不少高职院校未能意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更未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应有的地方特色。

三、实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构建“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的“双元”文化模式。

校企文化融合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向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转变。因此,构建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的“双元”文化模式,是推动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把企业文化教育主动纳入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与道德规范,实现教学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企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力量,要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成为其实践的主流。校企双方以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完成校园文化的转化。

(二)构建“企业需求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对接”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从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强化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将企业文化中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岗位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等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校企互惠共赢机制,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教材、校园活动等载体,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校企融合文化体系。师资队伍是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传播者,肩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校企文化对接和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兼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各个环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同时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特点,按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与岗位知识融合,与职业技能要求衔接。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环境应尽可能保持企业工作岗位的真实性。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结合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树立企业文化观,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树立质量第一的企业意识。

(四)构建“企业真实场景”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是实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结合点,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构建“企业真实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体验企业文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以营造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核心,力求实现实践环境的真实化;开发“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实训项目,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开展教学,按照企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评价教学。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管理办法,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人员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既掌握了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又掌握了企业的规范、安全及行为准则,实现与岗位技能要求的初步接轨。

(五)构建“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历练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能力。构建“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学生管理制度,将企业文化全面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企业文化,把适应校园当做未来适应企业的演练。上课可采用员工“打卡制”,成绩评定可采用多元考核方式,融入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全方位考核。在班级管理中借鉴企业先进团队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干部的选拔采用企业竞聘上岗方式,择优任用。此外,学校还可组建各种专业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企业标准组织实施,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得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从中感悟企业的竞争、效益与责任,增强职业责任感。

(六)坚持“入企业”和“引企业”相结合,搭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桥梁。

职业教育要凸显“职业”特色,就必须坚持“入企业”和“引企业”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学校可以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文化,感受企业规范,感悟企业精神。并将企业文化恰当地运用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实习,在实习中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全程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了解企业运行、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在实践中践行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其次,学校可邀请企业领导和知名专家来校,举办相关讲座,介绍企业文化,使师生进一步了解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等,加深师生对企业的全面了解。学校也可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学习和职业要求之间的衔接关系,引导学生将企业岗位要求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校企文化深度融合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为企业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规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惠共赢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宇平.香港职业教育:需求与发展[J].教育研究,2003,(12).

[2]冯水莲.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对接探索研究[J].科学时代,2014(7).

[3]孙静华,胡冬艳.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专业,2013(21).

基金项目:2016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C16098)。

作者简介:肖玉玲(1973—),女,河南西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教育教学。

通讯作者:冯娇伟(1987—),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教学管理。

作者:肖玉玲 刘高喜 冯娇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所得税论文下一篇:参与式教学中妇产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