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

2022-04-2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研究者分别从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发表和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 篇1:

中国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尴尬”与“希望”

自从中国推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城市中小学教育改革取得的可喜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在农村,特别是在中国为数不少的偏远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依然面临着众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往往又会使农村教育改革陷入种种“尴尬”之境,即难以顺利推行。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映的数字电影《孔二皮进城记》集中反映了农村教育改革推行过程中的这些“尴尬”,是关注新农村教育改革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不仅如此,导演王加宾还别具匠心地让广大观众从影片主角——农村代课教师——孔二皮的出色表演中看到了在经历重重困境之后的农村教育改革必将走向成功的诸多“希望”。这也正是影片振奋人心的正能量之所在。

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反映。一部好的影片,必然是能激起广大观众在观影之后能联系实际,关注现实,思考社会与人生,并为之承担应尽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才不失影片的宣传目的和教育价值。《孔二皮进城记》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为当代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尴尬之境深感担忧,同时也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希望之花颇为期待,随之油然而生的是每个人对新农村教育改革应该赋予的一份理解与支持,还有肩负的一份责任与应尽的一份力量。

一、影片反映出的新农村教育改革推行过程中的种种“尴尬”

本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就是一部反映新农村教育改革题材的影片。然而,导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通过细节渲染出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于不起眼处着笔,以小见大,但却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经历,把观众引入对乡村教育困境的回忆或现实了解之中,让每一位有教育兴邦之责任心的人不得不直面农村教育改革的“尴尬”。

(一)尴尬之一:农村民办教师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双重老化与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格格不入。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农村代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考核。培训课上,培训英语的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两句简单的英文:How are you? (你好吗?)和How old are you?(你多大?)结果没有一个代课教师能识得其意。即便是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挂在嘴边的孔二皮也回答成了:咋是你?咋还是你?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考试中,这些代课教师无视考场纪律,舞弊表现比起他们自己的学生估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难怪当年纪轻轻的监考老师发现一位年近退休的代课老师翻书照抄还矢口抵赖时,气愤之下从这位老师的桌洞里拽出“赃物”并指着他大声斥责道:“难道你就是这样去教你的学生吗?我真为你感到羞耻!”没想到这位舞弊考生还恼羞成怒地反唇相讥:“你不就是个科班出生吗?有什么了不起?我孙女儿都比你大,你竟敢用手指着我的鼻子训斥我!”他们中多数已经白发苍苍,而且牢骚满腹,打心眼里就排斥这场专业培训考核,他们的体力和精力已经无法完成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他们尤其对英文一窍不通,更糟糕的是他们根本就不想学英文,认为它完全没用,如此狭隘眼界和不求上进的心态怎么能胜任当今时代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呢?所以他们考试的结果,根本没有悬念,当然是名落孙山,等待清退。作为一部写实的电影,此情此景自然而然让观众联想到许多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一些代课多年的教师有课上课,没课务农,他们本来就文化不高,知之不多,而且常年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更谈不上教学改革和创新了。社会在进步,如果人还在原地踏步的话,那注定是会被淘汰的。试想,这种状况又怎能满足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呢?[1]

(二)尴尬之二:清退民办教师的国家政策要求与地方村委零宣传和蛮执行的矛盾。

培训考核后不久,县教育局就发来通知要清退农村代课教师。老村支书也许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也许领导工作水平有限,总之,他没能给予孔二皮合理的解释和应有的人文关怀,而是简单地说“清退就是说你没有资格再当老师了。”这让孔二皮觉得格外委屈,他委屈的不是别的,他觉得自己在村里当了15年的代课教师,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自始至终热爱教学,热爱孩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现在被清退的理由竟然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师资格。当他独自一人喝完闷酒去找村支书“理论”时,村支书非但没有耐心劝说与安慰,反而责备他没本事通过考核转正,就只能“在前进中被阵痛掉”,那叫活该!

一气之下,孔二皮决定带着全村的孩子到县教育局门口去讲一堂公开课来证明自己有资格当教师。他带着弟子们上路了,那个时候他显示出了另外一种精神,他真像个丧家犬,像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一样,一路上吃尽苦头,饱尝艰辛,只有他和他的孩子们的感情依然深厚。而当天夜里,当孔二皮安顿孩子们住店后拖着筋疲力尽的残疾之躯给老村支书打电话报平安时,听到的却是电话那头支书劈头盖脸的斥责与怒骂。第二天,当有人报告村支书“孔二皮从县里回来了”时,气急败坏的支书毫不犹豫地抄起一根铁棍并大喝一声:“赶紧带路,看我不打死这个兔崽子!”由此可见,地方上一些干部的蛮干作风不言而喻。这般工作作风除了给已有的矛盾火上浇油外,对问题的解决自然是无济于事了。

(三)尴尬之三:被清退民办教师的生活保障成问题。

正如老村支书所言:“你虽然被清退了,但是也不亏呀!国家给予补偿,按照你的工龄15年乘以7,你每月可以得到105元的补助,一直拿到死。这么好的事打着灯笼都难找啊!难道你还不满足吗?”想想看,对于天生小儿麻痹,腿脚不便的孔二皮,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除了代课教书基本没有其它谋生技能,而这区区105元又如何能够维持生活基本所需呢?所以,清退就意味着生活基本保障成问题。这当然让那些“一干就是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乡村民办教师无法接受!毕竟,文化水平低也不全是他们的错,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有给他们提供上大学的条件和机会。再说,当了一辈子的代课教师,到头来老了,劳动能力也没了,下半生却忽然毫无着落,老无所依了,搁谁身上也难以接受呀。

(四)尴尬之四:被清退民办教师的思想意识转变障碍。

像孔二皮这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代课教师,突然之间要被清退,要他与视为己出的农村留守孩子们分离,这从师生感情上是他无法接受也是难以割舍的。影片中可见他的教学条件之简陋、生活之艰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境地,然而他却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坚守着这四壁皆无、风雨飘摇的草棚“教室”,为什么?只因他对那三尺讲台的热爱呀,如今让他放手这份爱谈何容易。再则,孔二皮思想上还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那就是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教了15年的课,培养出了不少的大学生,到头来却落个“没有资格当教师”的评价,这让他情何以堪?所以,他才一意孤行带领学生们去县教育局上一堂公开课以讨回“教师资格”,为自己正名。

二、影片映射出的新农村教育改革最终必胜的种种“希望”

该片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当演员把观众不知不觉带入到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窘境并为之担心甚至不免失望时,影片突然峰回路转,给观众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农村教育改革“历经风雨必见彩虹”的转机——让观众先忧后喜,在失望中看到希望。这不正是改革先苦后甜的必由之路吗?

(一)希望之一:民办教师专业培训和择优聘用为农村教育改革筛选出部分合格教师,缓解了师资压力。

诚然,影片中参加专业培训考核的农村代课教师大多只有小学文凭,且已白发苍苍而又无心再学,最终难逃被清退的命运。但是,现实中也有少数代课教师学历不低,年龄不大,而且有着像孔二皮这样对教学满腔热情,对职业培训积极响应,他们中有少数可以通过专业考核,重新上岗,成功转正,成为符合教育正规化、系统化要求的新教师。[2]这无疑给目前农村教育改革面临的巨大师资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希望之二:大学师范生下基层执教给农村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活力。

如果说专业考核择优聘用是大浪淘沙式的为农村教育改革缓解师资缺乏的压力,那么鼓励和吸引一大批大学师范生下基层教学就是大刀阔斧式的给农村教育改革解决师资匮乏的一把利剑。相比代课教师,大学师范生受过全面的高等教育和严格的师资培训,掌握前瞻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技术,而且充满活力和工作热情,加上年龄不大,和学生沟通起来没有代沟,这些优势将给原来守旧落后的农村教育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鼓舞着一个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发奋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停地探索,不断地前进。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带来希望。[3]

(三)希望之三:被清退教师的思想转变和觉悟提高给农村教育改革带来了精神动力。

村支书的零解释和蛮执行不但没使孔二皮接受“清退”,反而激怒他带领全村孩子徒步到县教育局去讲一堂公开课以讨回“教师资格”。正如影片中的孔二皮一样,现实中由于村干部对国家清退政策的解释不当和对被清退教师的安抚不周,导致民办教师持抵触情绪搞抗议举动甚至上访“讨说法”的事件时有报道。当县教育局长在了解到孔二皮一人身兼小学六个年级的语数外科目(其中英语是现学现卖,大写的英文字母B从他的学生嘴里念出来就成了“大雪碧”),并且使用的都是教育部门多年前早已淘汰的教材时,他耐心地给孔二皮讲了国家“清退”民办教师的理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必须走上正规化和系统化,老师要以此大业为重。县教育局长的谈话使孔二皮意识到现在一所完整小学的课程不光是语文、数学、外语,还有音乐、美术、科学、体育、品德等,旨在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绝非知识非常有限的代课教师依靠极其简陋的教学设备所能胜任的。[4]接着,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孔二皮的教师资格和多年代课为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表示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参加教师培训,通过考核转正后再上岗。孔二皮不愧为人民教师,他知道正因为爱这些孩子们,所以他必须放手。于是在新学期开学时他主动将弟子们送到山下新建的完小——希望小学。这难道不是一位代课教师放手小爱成就大爱,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的伟大体现吗?倘若广大农村代课教师都能做到像孔老师这样,那么所有人都会向你们致敬,所有的乡村小学都可以更名叫“希望”小学了。

(四)希望之四:政策优待和经济扶持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做通了孔二皮的思想工作之后,县教育局长还亲自随车把孔二皮和孩子们送回村里,以便进一步了解情况,妥善落实清退教师的安置政策。回到村里,他也被孔二皮的“陋校”惊住了,不禁为他这么多年的坚持教学肃然起敬,也为他清退后的生活颇感担忧,毕竟,光靠那点清退补偿维持生计还是困难的。于是,当他看到村里的大棚种植并了解到其经济效益还不错时,便询问村支书能否在村里给孔二皮也搞个大棚种植作为对国家清退补偿的一个地方性经济补充,以弥补国家补偿的不足从而妥善解决代课教师的经济问题,保证他们被清退后生活有所依靠。于是就有了影片结尾处孩子们每个周末都会来到孔二皮的蔬菜大棚,一边帮他干活一边跟着他学《论语》。孔二皮高兴地发现,他从来就没有失去过这群孩子,那是他作为老师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联系实际,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中央和各级政府对新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也逐年加大,这必将加快新农村教育改革的胜利步伐。[5]

结语

《孔二皮进城记》是一部优秀的当代新农村题材的影片。一方面,它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凸显出中国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农村代课教师的清退与安置上的矛盾,把广大观众带入一种不可不直视、不得不重视新农村教育问题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它以略带诙谐幽默的方式暗示了新农村教育改革在国家、地方和个人的多方理解与支持下必将走向成功结出硕果,使观众领悟到只有笑对困难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看到希望。尽管新农村教育改革中问题层出不穷,“尴尬”不已,但是整个影片却没有表现出苦大愁深的消极颓废,相反,正如朱自清的散文所言,它却以轻松风趣的基调一直“领着人们向前去”,总是让我们在困难中找到办法,在“尴尬”中看到“希望”。

参考文献:

[1]刘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理想与价值追求[J].辽宁教育研究,2004(1):40-41.

[2]曾其祥,谭虎.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J].江西教育科研,2007(6):63-65.

[3]王鑫,刘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4]牛海花,刘霞.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24-25.

[5]刘国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91-192.

作者:蔡宏武

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 篇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研究者分别从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发表和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研究 研究现状 建议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而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仅成为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备受关注。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加以探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等几个方面,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正确处理好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引领作用。

(一)关于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不同类型的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有何关系?这是学者们关注和探讨较多的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国各种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谢祁的研究指出,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并进而指出,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谢祁,2007)。刘海鹰的研究指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刘海鹰,2009)。对此,刘范一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城乡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在需求要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刘范一,2006)。也有部分学者从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如: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吕海燕,2011)。

2.农村远程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研究: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挑战的需要。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功能研究:政治教育功能、技术培训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文化宣传功能、事务管理功能、党群连心功能;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张秉让,2008;邱永权,2008)。

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学者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新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政策的缺陷、经费的不足、师资的薄弱、管理的滞后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农村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影响。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慨括。

1.农村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中国教育经费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5%,却担负着超过世界教育总规模1/5的教育任务,教育经费短缺始终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余梅芳,200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农村和城镇的教育经费差距也很大,这也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一个原因(张红涛,2011)。

2.农村人才总量供给不足。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但能够提供社会服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各类人才相对匾乏,农村人才供给总量是不足的。全国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有90%集中在农村,可想而知依靠农村自身提供的人才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和培训不足、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外流、城市回流农村的人才较少,选择到农村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多,这些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更是出现断层(刘传初,2010)。

3.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滞后。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我国得到的重视不够,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我国农村教育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在教育功利化、知识学历化等传统思想影响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缺乏基本的认可度,生源严重匾乏。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其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张红涛,2011)。

4.“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依然严重。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较,有着许多优势。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代化设施先进、又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则是保守、落后、封建、贫穷的代名词。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城乡二元化结构,城市的种种优越深深地吸引着农村家长及学生,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上学走向城市,因此,农村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又是典型的二元制结构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居民的利益,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反差以及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张红涛,2011;余梅芳,2008)。

(三)关于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的研究

1.完善农村教育投入及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的管理机制是“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县来说,教育投入的压力就非常大,县与县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别也就会悬殊。要解决农村教育投入分担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证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汤宇梅,2008)。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应以市场投入机制为主,采取“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式;在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中引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教育信贷!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发展农村教育(刘文箐,2009)

2.把握农村教育的“为农服务”的方向。农村教育必须确立为农服务的办学思想,其一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意识,只有热爱农村才会想在农村有一番作为。其二调整农村教育内容,实行“三教统筹”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张红涛,2011)。

3.建立和健全农村人才机制。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观念守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才机制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管理粗放,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差,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有健全人才机制,才能吸引专业人才,有利于高素质的人才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献策献力(张颖,2012)。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近几年来,学者们不断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研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如果我们对其加以冷静的思考和审慎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关系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较为欠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要求、政策进行细细解读,并使其与农村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已有的研究类型进行统计后,笔者欣喜地发现,多数研究都能把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然而,对研究的过程仔细分析后,笔者发现,其中的不少研究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的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或是简单罗列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和政策要求,而与农村教育的联系研究不够深入;或是只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大背景,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一笔带过。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农村教育的研究齐头并进,并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2.对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缺乏足够的国际比较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数据来看,学者们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对国外的农村教育建设实践缺乏足够的关注。事实上,许多外国的“新农村建设”也进行得轰轰烈烈,其在农村教育方面所做的实践并不乏可借鉴之处,如: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作为邻国的韩国新村运动和我国的农村建设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我国的新农村的教育建设中,应注意借鉴前者的经验。

三、对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后续研究的建议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提出什么要求?农村教育建设怎样才能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教育建设提供了什么政策保障?通过对诸如此类课题的全方位、多角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和出路,这是我们在今后研究中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2.加强对国外农村教育的研究

因为不适应,就需要改革,改革就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新近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容置疑,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但是任何成功的教育模式都是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创立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制度、法律构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简单地照搬是有问题的,需要对其细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红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2]汤宇梅.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4]刘传初.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建设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邱永权.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J].百色学院学报,2008(2).

[6]张秉让.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

[7]刘海鹰.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3).

[8]张颖.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17).

[9]吕海燕.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10]刘范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现代乡镇,2006(Z1).

[11]谢祁.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J].世纪桥,2007,(2).

[12]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刘娟,刘晓林,林杜娟.发展主义逻辑下的农村教育:述评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4]曾利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5]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纬阳市四所高校为例[D].华东科技大学,2011.

[16]谢方平.办好乡镇成教服务农村经济[J].中国农村教育,2011,(4).

[17]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8]莫利拉.新农村教育战略理论与战略选择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2).

[19]唐华生,唐炜.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价值、问题及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0]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

[21]邹菊如,余建明.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选择[J].农业考古,2006,(6).

作者:邓运发

新农村教育改革问题论文 篇3:

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指向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要遵循农村教育规律和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确保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孩子能就近“上好学”,其中之一是不要再盲目撤并乡镇初中学校集中到县城来办。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这也有利于农村教师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并发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要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的统一,有赖于农村教师发展,发挥农村教师“一专多能”的主体性、自觉性与创造性。农村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新型农民。农村教师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对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具有促进功能。

在面向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农村教师要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和传播科学文化,相应要强化农村教师的编制、待遇、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以充分发挥农村教师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功能。

强化新农村建设服务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其中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主体的普通中小学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教好农村学生,是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广大农民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和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本质要求。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村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改革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与新需求。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进入了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在农村特别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培养新型农民的基础性作用。

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旨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5亿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5年,比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2年;全国现有文盲5465万多人,其中超过9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村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化肥的利用率都不到40%。现今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的科学文化及职业技能水平偏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制约了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见,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以农为本”的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急需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农村教师之于农村,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和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组织力量。为此,农村教师首先要确立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农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进行一定的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来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应有功能。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进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把乡镇初中学校都集中到县城来办。这种所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布局调整,在教育综合改革中是缺失统筹兼顾的,是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错误做法,不适合我国农村尤其是广大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违背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规律,同当前我国要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的政策精神也不相符,且易引发农村社会矛盾。进而要看到,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事实上,农村和城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具有差异性的。这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高度来认识,就是“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所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要遵循农村教育规律和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确保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孩子能就近“上好学”,其中之一是不要再盲目撤并乡镇初中学校集中到县城来办,相应的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这其中也有利于乡镇、村教师确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并发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语境中,新型农民有三个基本要义,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或者说,新型农民是指从事农业及其相应产业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具有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职业者。

早在2008年10月,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到广西钦州视察工作时说,今年世界粮食出现了灾荒,我们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他特别叮嘱当地农民要“多种水稻、种好水稻”。其中,“种好水稻”对于农民来说有着新意蕴,就是要“有文化、懂技术”,这是对“新型农民”的新诠释。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基于我国现时的学校教育体制,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培养人,依然集中反映在它的“双重任务”上: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进而,要审视农村中小学教育任务的特殊性,即目前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未能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占相当比例,他们应当成为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中、初级人才,也就是有文化和有一定技术的新型农民。农村中小学校应着力为培养这一特殊的农村劳动后备力量铺垫基础,以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功能。相应要构建起农村中小学教育由主要立足于升学转到面向升学与服务新农村建设并重的轨道上来,以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的统一。

而要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的统一,就有赖于农村教师的发展,发挥农村教师“一专多能”的主体性、自觉性与创造性。农村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人中要有意识地培养新型农民,以表明农村教师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对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具有促进功能。

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直接影响着培养人与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当前课程的多元取向导致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陷入“两难”困境,矛盾聚焦于“离农教育”,还是“务农教育”。对此,农村教师应坚持“务农教育”,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新型农民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摒弃那种“离农教育”的错误观念。

农村教师在课程目标取向、内容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达到国家规定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时,应紧密联系新农村建设实际,从突出农村学校教育特色和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来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农村中学适当增加和渗透农村种养等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占总课程内容及学时的比例可为5%至10%;在农村中学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改革,让农村教师为培养有文化和懂一定技术的新型农民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贵州省长顺县的乡镇中学从初一开始开设《农村实用科技》课,主要内容包括种养植实用技术、家政、创业常识、小企业经营管理常识等。同时,采取初三分流,搞好职业教育,增强农村教育改革的吸引力,大力普及实用技术教育,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提前分流,对其进行培训,使之掌握一至两项科技致富的本领,把“农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农村实用科技、社交礼仪、普通话培训等。没有升入中专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发放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和“绿色证书”。

同时,要看到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大学毕业生矢志服务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就业和创业,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高级人才和新型农民的新生力量。农村教师为培养这一类新型农民,同样要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为新农村建设传播科学文化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应当是传播、创新科学文化的先进代表和主导力量。这是因为在农村特别是在那些经济落后的村落中,农村教师是那里的文化精英,他们能将文化呈现给农民,也能使农民从文化的选择、传播中创新农村文化和铸就新农村精神。

然而,在我国的相当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育往往没有与周边的村庄和社区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甚至很多当地农民并不认识这个学校的教师,而学校的教师也没有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的愿望。长此以往,农村学校虽然是深入农村的国家机构,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嵌入”到农村社区和农民生活之中,且逐渐变成悬浮在农村地区的一座文化孤岛。如此状况,农村教师难以尽到为新农村建设传播科学文化的功能。

为此,要深化农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确立大农村教育观。把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置于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中,主动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传播科学文化的客观需要,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特点,并遵循农村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去进行综合改革,在改革中加大发挥农村学校的社会及文化功能。其中,应把农村中小学校建成既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中心,又是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传播科学文化的中心,或称为农村社区的科学文化中心。

广西统计局网站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罗城县要搞现代农业及特色产业,农民最缺的是科技文化,最盼的是服务,但由于基层农技推广缺经费、缺人员、缺技术,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状况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具有普遍性,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所以,应依托农村中小学校资源来建立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创造条件在村小学里建立村(社区)文化室,形成乡、村两级实用型、开放型的新农村农民文化科技培训体系。相应在新农村建设中重构“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人才、知识相对密集的资源优势,教师要积极向农民传播科学文化,有条件的教师应积极参与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更多地发挥农村教师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功能。

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传播科学文化,要突出在思想道德文化和农业科技文化的传播上。

农村教师要向农民传播思想道德文化。当前,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教师要多发挥正能量,向农民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促进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农村教师通过向农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提高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与接受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时下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赌博成风,这折射出当地农村先进文化和法制文化的缺失。对此,农村教师应有义务配合当地政府、村委会教育农民群众自觉抵制赌博习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化成为乡村主流文化。

农村教师要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文化。长期以来,我国在开展农民教育实践中,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文化有过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今,从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扫盲,进而发展为文化扫盲与农业科普培训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农村推行“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教兴农”的战略,对农民开展农业推广科技培训与相继推进的“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和“丰收计划”相结合,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主导产业“一村一品”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建设等举措,从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很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民增收,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传播科技文化的功能也显现于其中。

例如,黑龙江省安达市实施农村教育改革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所有的乡镇中心校都配有专职的成职(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副校长,所有的乡镇中心校都有自己的示范田,乡镇中心校和教师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了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的功能,让农民得实惠。如青肯泡乡中心校有100多亩示范田,既是学生的学农基地,也是乡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在基地里推广种植的是无公害粮食,仅这一项,农民郭友家40亩地就额外增收5000元至7000元。安源乡的奶牛户,每年都要在乡、村两级成职联校里接受培训,科学化的饲养管理,使安达“奶牛之乡”的美誉闻名遐迩。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西省宁武县余庄乡硫磺沟小学教师李月娥,为了提高村民素质,在村小学办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夜校。她买了360多本图书,请来了乡里的科技员,给村民们讲解科学种田的技术,向村民提供脱贫致富的信息。夜校成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心。在她的引导下,硫磺沟的村民一个个成了当地致富的“小能人”。几十年来,李月娥言传身教,造福一方新农村。村民们都说:“李老师对娃儿们可好哩,教书教得也可好哩,俺们全村人都很信服她,俺们村致富离不开李老师。”

上述几点关于要发挥农村教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相应需要强化农村教师的编制、待遇、职责以及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教育部等部委计划在2014年印发我国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即将实施的这一新标准,尽管能解决多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低于城市和县镇的老大难问题,但还要看到对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主要为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编制实行倾斜政策亟待落实,并要加大对挤占、挪用、截留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问题进行治理的力度,以盘活教师编制存量用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依照我国《义务教育法》等法规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且要落实好“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

此外,建议把农村教师从事一定的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其工作职责及年度考核范围。

参考文献

[1]唐松林,罗仲,尤彭兰.农村教师: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N].光明日报,2006-07-19(7)

[2]赵志英.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思路——渗透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3]凡勇昆,邬志辉.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J].教育研究,2013(7)

[4]郭萍.农村职教让农民得实惠[N].人民日报,2012-02-10(18)

[5]王晓光,高耀彬,李月娥:真爱就是最好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9-10(6)

作者:黄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理论与实践工商管理论文下一篇:新能源经济汽车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