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地理课堂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022-09-13

全国地理教改从2003年到现在已有7年多时间, 新一轮课改正顺利进行, 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地理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地理教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之间的关系

地理教材首先由知识内容构成的, 学生学的首先也是知识。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基础;知识要求是新课标三维目标的第一层次、最基础的目标。能力应建立在知识基础上, 如果教师盲目夸大“能力”的功能, 不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将会使地理教学误入岐路。

强调培养能力、情感、态度, 不能轻视知识的重要性;相反, 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才能更好地完成能力、情感、态度的提升与完善。笔者以为, 基础教学不宜过早从“知识构建”突变到“能力提升”;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如果轻视知识的积累, 结果必然会导致因追求能力连知识学习也会落空。相反有了广博的知识视野、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素养, 才能打好金字塔的“塔基”, 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知识加能力的双丰收。

2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强调发挥学生课堂上的主体性, 不能否认教师的作用;更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相反, 只有把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协调和发挥好, 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放任自流, 因为学生的主体性在不同的年龄和学习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和初中生, 正是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期, 如果一味的“夸大”其主体地位, 将会将他们“放”入歧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不是不要教师讲解, 更不是不要教师引导, 课堂阵地、授课形式仍是不可替代的。现在片面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 将学科的课堂教学时间一压再压, 连教材与大纲规定的起码课时都得不到保障。

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有效开展,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时集中讲授比学生自主死学瞎学的效果要高得多, 省时省力;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老师精心设计的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各类问题, 对全班学生产生乐于思考的感染力;要知道, 并不是所有同学都会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自主学习应当建立在老师的科学指导的前提下的。

3 接受学习与探索学习的关系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 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把接受性学习与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划等号。在一定意义上, 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理念、原则和学习方式, 它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学习活动中。现在把它作为一种课程形态, 应该是为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充分展开提供相对独立、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平台, 而不是以之完全取代接受性学习。

采用发现学习模式时, 选题要明确恰当, 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准确, 师生活动要做到放之有度, 收网及时, 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自主思维活动和集中学习的统一。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要有一定的条件, 并非每堂课都能采用。一堂课宜采取何种学习方式, 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 不可一刀切。无论何种形式, 达成教学目标是目的, 须把“标的”要求放在首位, 把知识与能力是否落实到学生身上作为评价的第一标准。

4 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但不能取代老师的职能;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 而目标要通过手段来实现。

现在的地理课, 因其学科特点和老师的追求, 普遍存在着“媒体替代老师, 电脑替代人脑, 片面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象, 甚至有些课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老师辅助“课件”, 从头到尾放电影式完成。一节课老师不是根据学习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而变成了执行课件程序的过程, 老师期望且强迫学生按课件设想去从事学习活动、回答问题, 老师的任务就是拼命“诱导”学生, 直到得出预定结果。众所周知, 师生交往中知、能、情的交流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电脑是无能为力的。因为, 有许多知识需要融会贯通, 综合应用, 不是靠用电脑就能解决的。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记忆与思维的黄金期, 应该遵循他们的心智特点, 培养他们多记忆些常识性的知识,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量, 同时进行切合年龄段的思维发展与情感渗透, 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好素质基础。

5 满堂灌与满堂问的关系

满堂灌固然不行, 满堂问肯定也不好。课堂离不开教师提问, 但教师提问不能简单庸俗化, 不能追求“应声如雷”、“举手如林”的虚假活跃和气氛。提问关键在于思考性, 对全班学生有吸引力, 问题设置要有一定深度和启发效果。多提问并不就是启发教育, 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是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之目的的。我们要求的是活跃的有效思维, 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 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 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并非要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课堂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 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 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 是全员全程参与还是部分局部参与。地理的“理”性特点, 更是对课堂及问题的思维性提出了严格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有良好传统, 培养了大批世界公认的杰出人才, 为世界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 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育, 不能抹杀它的贡献, 否定它的一切, 只是说它某些方面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缺少创新, 需要改革。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处理好这些关系, 将关系双方有机的结合起来, 将是教学方法改革上一个有意义的突破。而不应盲目的夸大其中的任何单一方面。这样才能使我们克服片面性, 防止绝对化, 少走弯路, 少出现反复, 使地理课程改革沿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进。

摘要:一节好的地理课, 离不开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 更离不开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课堂里, 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主导, 是导演, 要完成好一节地理课的导学, 笔者认为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效课堂,互动融洽,关系协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发展下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的实践与探究下一篇:脾切除术后并发胃瘘8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