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2022-04-2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创建适合于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为转变教育观念,遵循以人为本的培养宗旨,结合学生整体性与主体性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原则。

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篇1:

“双创”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对策研究

摘 要:基于当前“双创”的社会背景及经济环境,高职院校开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的就在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的机会和能力。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双创”能力不足以及思想不重视等原因,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基础,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双创”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即高职院校要改革先行、精准施策;高职院校教师要加强创新培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修养。高职院校更需要着力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热衷于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创新实践平台和进行创新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双创”经济;能力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之林的重要保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亟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创新的精神,我们才能够在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前进,不落后于时代发展,只有获得长久的发展,才能够最终实现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从学生抓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将国家的创新牢牢把握在国人自己手里。因此,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话题时,高校以及学生都要对自身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应意识到自身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困难,另一方面应更加及时地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是我国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个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该加强计划的实施和开展,吸引创新性企业的加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创新教育的学习。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重视创新意识的学习,促进创新思想的提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助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双创”认识不到位

就目前而言,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在学生中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认识。对于创新的含义仅仅认为是申请国家专利,达到国际高度认可等,或者是说创业就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板。这种认识就显得比较片面和单一。这些认识仅仅是创新创业的一个方面而已,是对创新创业一个笼统的定义。甚至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存在能力上的不足,比如在改进产品工艺、提升技术质量时无法做到创新和改进。同时,高职院校在开设创新学习课堂的时候,其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和重复,并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科目并没有开设相应的创新课程,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不足。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在当前的“双创”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改革及升级。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通过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形成顶层设计和创新思想,从而最终形成创新产品进入到市场当中。在这整个环节中,人才的培养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但是,就目前高校院校的“双创教育”情况来看,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有较大的欠缺,最主要的原因是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存在较大的能力差距。针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立是区别于一般课程的,它讲究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想。而对学生进行就创新创业指导的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能力水平,更应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思想,尤其是一些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经验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往往都是其他课程教师或者是辅导员兼任,一方面他们本身并没有任何相关的创新、创业的经验,另一方面很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并不一定非常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也无法真正去研究创新课程的教学,很难达到指导的真正效果;学生也无法真正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缺少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到头来仍然无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想,达不到职业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三)高职院校“双创”课程教育不够完善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相关的调研得知,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也符合国家的相关课程设置,但是据学生反馈情况来看,这些创新课程的实施往往较为边缘化,在实际的上课教学中,大多数还是以理论指导学习为主,与很多其他的课程内容有较大的重合,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掌握度也较低,没有较好地参与创新实践。另外,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不能够及时结合相关专业及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所谓的“创新”根本达不到“新”的要求。实际上,高职院校在开设创新课程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不断引进企业合作以及开设仿真软件实训平台,但是对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从思想上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并没有及时地跟进和反馈,这就导致院校开设课程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无法做到衔接,起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作用。同时,部分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经费没有做到公平对待,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经费较少。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落后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从整体上来看同高等本科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由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其学习能力以及理论基础与高等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影响了创新课程的设置和模式的选择。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喜欢走极端路线,认为创新就只是创业,而不管文化课的学习,这种创新创业反而会造成很不好的结果。一方面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甚至耽误学生正常文化課学习,最终得不偿失。最后,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家长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在将来就业的时候有优势,并不是想孩子进行创业,认为创业的风险太大,承担不起可能造成的失败结果。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不由自主地忽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可以看出,不管是高校、学生,还是家长,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和培养的思想观念还有待提升。

(二)“双创”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双创”机制不够完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对于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投入的资金不够,在缺乏相应充足资金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方面都相形见绌。有很多实践的环节需要有资金的支持,还有一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引入也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如果资金支持不到位,那么很多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其次,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体系设置不合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创新教育课程模式的问题单一重复。创新教育课程往往比较乏味、枯燥,学生在进行创新教育课程学习的时候没有积极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既没有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缺乏外出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无法达成高职院校开设创新课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三)“双创”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双创”教育理念的开设仅仅是从理论上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意识,但是要想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仅仅是做到了创新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环节上也只是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开设创新创业基地以及进行创新基地实习等,而且很多也都是形式化的合作,学生到企业去待上几天,企业给学生盖上实习或者实践的章就算完成。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学生进入创新实践基地往往都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作业的目的进入,很多时候不能学到真实有用的知识,更是无法真正融入到创新理念里去,也就是没有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实践环节中存在的流于形式、效果薄弱等问题,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亟须解决的。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

(一)高职院校要改革先行、精准施策

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教育的时候要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不仅仅是教什么内容,也有如何去教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大改革力度,精确实施相关政策,不仅要将“双创”教育当作一个教学任务,更应当将培养学生“双创”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从上而下地重视和执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予以重视。这就需要着重优化校园创新教育环境,打造出一个富有创新性意识的教育环境。同时,高职院校改革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可以采取学分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重视创新理念和意识的培养。其次,实训、实习与假期结合,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例如建立暑期学制,积极与创新性企业进行合作,提倡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研究,积极进行创新发展。最后,高校应当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双创”教育提到纲领性的重要位置,以政策、指令的方式进行强调,从而提升教师及学生的意识。

(二)高职院校教师要加强创新培养

高职院校在加强创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对创新性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就是大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的教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就应该要求教师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进行创新教育的时候应该敢于改革创新,将创新意识和思维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创新教育课程的模式。首先,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满堂灌”的模式。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向为参与者以及合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让学生能够有足够时间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提升创新教育教師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创造力思维和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终身学习,而不是像传统教育一样形成“一桶水”与“一杯水”对应的观念。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修养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升和改进学生自身能力,加强学生的自身创新修养。在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在设问环节朝着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引导学生提高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提高,学生会更加乐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的讲解。当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提升后,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才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引领着全新的经济形态,并不断爆发出强劲的原动力,刺激经济改革不断推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对于“双创”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仅仅只是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高职院校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更需要从实处完善创新教育课程,加大创新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更需要着力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形成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新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赵明英.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6):68-70.

[2]  蔡卫星,张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164-165+168.

[3]  汪静,朱晓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105.

[4]  姚瑾,饶坤.“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34):47-48.

[5]  陈业慧,王琦进.科教相融、科创相助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134-136.

作者:刘召富

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篇2: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在食品加工实践教学中发展模式的研究

摘要:创建适合于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为转变教育观念,遵循以人为本的培养宗旨,结合学生整体性与主体性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原则。以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和途径为基础,深入阐述了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模式的改革成果,达到优化现有高校主要培养模式,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技能,为其他各级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食品加工;创新意识;实验教学;发展模式

Key words:food processing;innovation consciousness;experimental teaching;development model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常见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有3种:一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以校外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体而言,当前各级高校的教学管理还是将教学重点仅投入到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却不重视其他2种培养方式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前提下,如何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归入到整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亟需职业素质培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近年来展开了“深化创业教育、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教学模式”的教育科学改革,并进行了面向全院实验教学的推广实施。相关研究获得河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一等奖——“食品加工与安全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展提供了良性平台。针对目前食品加工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学生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上进行改变,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生产最新技术需求,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增加理论课程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围绕课程完成的同时,加强创新实践环节,教学过程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满足学生创新的欲望等。因此,从“基础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和“食品加工实践教学发展模式”2个方面研究着手,力图建立一个新的培养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 培养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科研上个性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求知好奇性,而且精力充沛、坚持认真、具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1]。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培养的目标,是最新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未来科学家的人才来源[2]。

1.1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的需求

食品加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12月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1万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7 247.7亿元,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增速: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6.1%,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8.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8.0%。由此可见,食品加工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同时“十三五”也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时机,提出了食品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因此,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对食品加工专业方面的创新人才需求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1.2 食品安全方面的保证需求

食品加工产业涉及到从土地到餐桌等广泛的产业过程,无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隐藏有潜在的食品加工安全隐患问题。我国于1995年10月和2009年2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目前食品加工的安全已成为当前大众关注的重大敏感问题,直接关系到全民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安定团结和稳定。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都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我国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善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关键环节是从源头抓起,构建食品安全防护体系,这些相关举措的建立必须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来完成。

1.3 食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至少有三大特点:①消费需求刚性增长;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③产业进一步整合集聚。而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将是“十三五”期间重点强调内容。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关的科技投入不足,同时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有关的食品加工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综合目前食品加工企业的人员组成分析,9名企业员工中仅有1名科技人员,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同时限制了农产品养殖、加工业的发展。

2 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构建适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加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使其更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推行创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2.2 创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性发展的优良环境

良好的育人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针对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各个层次方面,应共同营造一个一体化、多方位的良好创新培养环境。当然高等学校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教育个体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外科研活动。例如,举办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学术报告、科技展览会、科技竞赛活动等,把创新科研活动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为更好地让学生接触社会,还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同时加强校内外基地等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和基地等实习实践工作,开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促进他们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把大学生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划

高校要有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科技平台保证,可以建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业中心等。同时可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的特点,设计面向不同层次群体的各类科技活动。例如,以科普为主的各类竞赛,加强科技活动的公开性和广泛性,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跨专业联合参与;同时学校或学院最好建立1个由学校与部门领导、专家教授和年青教师等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协调全校范围开展各级科技科研活动,同时也可积极有效地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2.4 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

目前为保障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等活动,高校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科研活动开展的保障和依据。例如,一些高校专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针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单项科研立项;积极推进专业性和科普性各级科技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设立重点资助项目资助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和项目;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大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与他们的评优等挂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3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发展模式建设

3.1 进一步加强、充实和升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目前形成了更加鲜明、系统和科学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多平台、分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以本科实验教学为主体,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改进实验和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设施,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以科研、社会服务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綜合素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 完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及创新实践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院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注重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创业、课外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分3个基本层次,并拓展到大学生创业培训。

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见图1。

在实践教学上,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与训练;在专业实验教学层次,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了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和实习等为主题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且采用毕业设计(论文)、SRTP、专业科技竞赛等多种形式,将食品专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在学生创业实践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创业活动,将大学生创业开发产品与科研创新统一起来。

3.3 全面展开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研究

学院构筑了“创业、就业并举,开创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项目组进行了专业课实验教学面向市场发展需求的改革,即把实验室变成“生产车间”,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动手制作食品。使学生深入体会“食品加工生产车间”的管理,熟悉食品企业从市场调研、采购原辅料、产品加工、品质检验、产品销售到成本核算等各个生产管理模式。

3.4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以科研促进创业实践,以创业实践带动就业,以就业刺激招生”循环模式

创新意识培养在食品加工实践教学中发展模式见图2。

可持续性的实验教学循环模式贯穿了大学生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环节,构筑了良好的招生—培养—就业之间良性持续的循环氛围。由于招生规模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可保证学生能享有更优越的教学资源,能得到教师更充分的指导和栽培。同时,实施精细化培养、精英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动作用。

招生最关键的环节是优质生源的选择,一般拥有高素质和具有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是高校优先录取的生源,最忌的是一些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加大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学宣传和选拔力度;学院在培养学生方面,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实际操作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拓展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就业方面,采取根据市场发展需求,改变就业理念,采取多形式的就业渠道,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学生就业质量也加强了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3.5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在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方面,学院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3.5.1 改革实验课教学

针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验课,尤其专业实验,项目组通过几种手段进行改革实验课教学:①加强实验课的比例和学时。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教学研讨会,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加强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机械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提高这些实验学时;②更新实验课程的内容。开设更多的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取缔一些演示型实验,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教师仅是辅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热情;③实验课的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如实验课可开设到食品企业和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整个食品加工的过程和整个试验的设计工作等实验实习活动。以上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培养了食品专业大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

3.5.2 改变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的一次综合运用和体现,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个环节之一。课题组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尝试在毕业设计工作方面进行革新:①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来源于科研或生产一线,因此这不仅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选题确定后,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设计、思路设计则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自主进行,保证课题的可行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近年来学生的毕业内容更有新意和原创性;③為创业中心学生骨干提供设备和经费支持,鼓励其毕业设计结合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营销难题等。

3.5.3 加强学院实验室平台的建设

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学院一方面不断加强满足日常教学、创新实验项目和科研项目等校内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如食品工艺学实验室、农产品加工实验室、理化分析检测实验室等。注重科研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积极创建开放实验室,保证学生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

3.5.4 积极推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采取“三大模块+三个平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模式,三大模块是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模块、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和志愿者社会服务实践模块;3个平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中心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基本工作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为前提,建立平台建设的成效机制,将专业特色融于3个模块工作,建设人员结构合理、稳定团结的社会实践团队,打造有计划、常规性、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得到了体现,学院学生的工作态度给实习单位等留下了良好形象。同时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业实践活动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学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活学活用,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更为深刻,为专业素质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同时积累了工作经验和能力,提高了创业创新能力。

3.5.5 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科研和学术活动

学院开展多形式专业科研与学术活动,鼓励学生成为主体,如SRTP、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专业竞赛等科研活动,不断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①公开教师的科研项目,推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②不定期邀请专家和教师等召开学术研讨会以及报告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能力,增加对食品行业先进科研的了解;③将学生奖学金、评优评先与学生课程成绩挂钩的同时,加强发表论文、获奖等科技成果的分量。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学术气氛,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5]。

3.6 改革考核模式,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为了解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考核形式上,学院鼓励教师根据各课程不同的特点和性质,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除传统的试卷考核外,还可直接根据动手操作打分、小论文、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形式考核;加大实验、实习和科研等平时表现的比例,构建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鼓励年青教师采取多形式新型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4 结语

如何评价和衡量大学生是否是创新人才,长期困扰着整个教育界。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意识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期为食品加工等相关专业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促进食品专业创新人才的不断发展。为加强食品科学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推进自主创业,全面提升了食品科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专业发展的前沿热点研究及实验加工工厂的实际需求,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将实践教学与自主研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受到较全面的、严格的、系统的基础技能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4.

万志昂,王进戈,周正. 基于知识合法性理论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99-101.

张晓婕. 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陈昌贵,曾小军.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 江苏高教,2013(1):16-19.

程桂芳.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73-75.

耿利敏. 关于阻碍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对策[J]. 职教论坛,2012(26):82-84.

作者:刘丽莉 康怀彬 杨协力

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篇3: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基础教育面临最大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也叫创造教育,他是教师根据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创新人才的教育活动。我个人结合参加过的小学生创新活动的比赛得到一个结论: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既把理论创新摆到了重要位置,又对创新的实践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特别需要在全国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风气的大背景下,各种创新大赛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大赛的作品看,小学生作品大多也像比尔盖茨一样都是把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而成为自己的创新成果的。换句话说就是:创新之果,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来自于实践

因此我个人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

“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这样理解就比较容易与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相吻合了。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张保振说过:“创新不是为了赶时髦、争名声,而是为了解决现实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文明,为了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生活质量更高,为了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就需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创新就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

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必须允许学生敢于怀疑一切,善于求异,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习惯,转变为让学生的大脑自己去体验用知识去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即教师应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传递方式。

对事物怀有浓烈的兴趣,并且具有持久的专注性。这样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可以追根究底地探究,从而使学生养成对某事物有多向思维的习惯和异想天开的习惯,更有利于创新精神和思维的养成,并且学生自己也会感到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享受。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亲自实践,动手自己去做,自己动脑筋去想,日久生情,他就可能对他感興趣的东西更加感兴趣,从而成为了学生自己的特长。

参考文献:《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

作者:吴立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伤性休克护理学论文下一篇: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