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初中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辞藻优美、内容优美的文章,这样的作品最适合学生朗读了。在新课标课程改革以来,也要求学生要用流利正确的普通话来朗读课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遗忘了教学朗读这一重要环节,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制约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读什么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怎样选择朗读内容、设计朗读活动没有清晰的认识。拟以统编教材课文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朗读内容,设计朗读任务。

关键词:朗读;语段;选择

随着对统编语文教材研究的深入以及“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朗读”活动更加频繁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一般很注重朗读要求的具体化、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朗读指导的精细化,却很少费心思考虑“朗读需要读什么”的问题。其实,语文课上明确“读什么”是有效开展朗读活动的前提。

并非每篇课文都值得全文朗读,再说课堂上也没有这个时间。那是不是有的课文就不可以朗读呢?当然不是。课文都有适合朗读的片段,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是否“有助于解决主问题”进行选择。具体选择标准如下:

一、表现作者情感的语段

1.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段

有些文章很长,不适合全文朗读,但总有那么一两句话透露了作者的情感倾向,选择这样的语段进行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探寻文章的主旨。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语段:“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教学这篇课文。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郑振铎的《猫》中有“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杨绛的《老王》中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景物描写的语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同时还有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等多种作用。因此,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很值得学生朗读品味。比如《社戏》中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段文字容易使学生的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综合成一种直觉,江南水乡如诗如画,人与自然和谐美好,静谧祥和的氛围中有各种声音构成的音乐美,有豆麥蕴藻散发的气息美,有急切亦愉悦的心情美……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细细品味,然后再通过朗读来表达这些美好。

像这样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很多课文中都可以找到。比如《故乡》中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语段,《我的叔叔于勒》中前后对哲尔赛岛的描写语段等。

二、通过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语段

刻画人物形象时离不开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教学这些语段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并把握人物的特点。如《列夫·托尔斯泰》中的人物外貌描写;《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皇帝、百姓、大臣们的语言描写;《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等。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是进行表演朗读的。学生可以在这种角色扮演活动中体验并深入理解人物和文本。

有时候,教师还可以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描写相同对象的语段进行朗读比较。例如,朗读《合欢树》第一段和《秋天的怀念》前三段,比较“我”瘫痪前后母亲的形象有何不同?通过朗读和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母亲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母亲形象一个综合的整体认识,从而体会到这种变化背后深沉的母爱,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富有表现力的特殊词句

课文中的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或句子是值得学生认真朗读的。

为了体会某个词或某类词的表现力,教师常用“减词法”或“换词法”朗读辨析相关句子,看哪个更好,从而体会某个词或某类词的作用。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用“减词法”朗读比较这样两个句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叠词的作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浓浓的母爱。又如《老王》中的“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孔乙己》中的“便排出几文大钱”;《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这些都可以用“换词法”进行比较朗读,分别将“镶嵌、排、攥、拳头”换成“站立、摸、抓、手”,让学生朗读比较、揣摩品味,不难发现原文的用词之妙,体会作者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细腻地刻画效果。

文章句式,有的对偶排比,整齐押韵;有的长短交错,灵活多变。对于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或特殊句子,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朗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朗读,品味句式之美。如教学七年级上册《鸟》一文时,结合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可以挑出那些描写鸟的声音和形态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多变的句式形成的独特韵味。还有很多文言文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划分节奏的朗读任务,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言诗文的韵律之美。

四、对应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问题的语段

对于科普文、新闻、演说辞等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要求学生把握的知识点来确定朗读的内容。例如,教师想通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结构,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朗读导语部分,加深学生对导语的印象;朗读主体部分的:“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朗读这部分内容既能让学生对主体部分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又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必胜的信心以及自豪喜悦之情。又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总写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以便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根据某一问题选择要朗读的语段。比如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可围绕“为什么要写远房叔祖”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朗读相应的语段:“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段文字中对《山海经》的叙述充满了儿童的好奇和惋惜,学生只要能读出这种情感,自然能理解作者写远房叔祖不仅起到了铺垫作用,引发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深化了主题,衬托突出了阿长的形象。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确了目标,选准了朗读内容,朗读活动才能有的放矢。

【基金项目:该论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学习任务群设计及实施研究》的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为:XJK18BJC022】

作者简介:袁瑞芳(1972—),女,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教育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袁瑞芳

初中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作用的研究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辞藻优美、内容优美的文章,这样的作品最适合学生朗读了。在新课标课程改革以来,也要求学生要用流利正确的普通话来朗读课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遗忘了教学朗读这一重要环节,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制约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和学生们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课堂中朗诵课文的重要性,本文整体讲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作用,主要有三点,通过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简单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 作用

一、朗读能够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俗话讲:“三分文章七分读”,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作为中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是学生的成长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最佳时期,所以很容易受到所学内容的感染。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多表达的是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

朗读就是利用声音来发挥作用,辅助语言和文字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这样有利于营造真实的场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们对于课文的记忆力,如此看来,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好像置身其中,对于文章的内容或者情感都能感同身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来进行课文的朗读,而不能一味的忽视掉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背影》,教师通过示范作用来引导学生投入感情的朗读,就能深刻的感受到朱自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有父爱的深沉表达,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想到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的爱就如背影一样,感人又伟大,我们要珍惜父爱。

二、朗读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所学的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都是经典之作。初中教材这些课文中,多数都是表现人类的审美和创造力的精神过程,通过文字和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所学到的精神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和沟通起来,使学生学到知识,获得灵魂上的升华,陶冶情操,同时还能获得生活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教学方法,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忽视朗读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喜欢朗读文章的。在课堂上,面对枯燥的课本和老师一味的讲课,好多学生是会犯困甚至厌烦的,适当的加入学生朗读的环节,既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和新鲜感,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大家听课认真了,学到的内容自然就多,并且记忆深刻,深入人心,所以在朗读的这个过程中,是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例如,在学习国外作品《我的叔叔于勒》的过程中,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演绎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到在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反映出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的金钱利益关系的感叹。通过朗读这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树立这种世俗的价值观,世界上不只有利益是人与人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东西,不要这样功利,将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教导。

三、朗读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总结,不难发现朗读的另一作用是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能够通过朗读来检测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情况。其中,第一,了解学生对于字音和字义的学习,如果字音都学会的话,学生朗读就能顺畅。第二,还能反映一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常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通常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和蕴藏的深意,并且能够体会出课文所传达的哲理。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这样在课堂进行时就相对来说顺利一些,也可以节省时间。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朗读课文,这样,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看看字词的读音和字义记住了没。如果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比较流畅,也没有不认识的字,也就是说预习成果较好,字词的记忆成果也比较好。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环节来反馈学生对于课文情感的理解。如果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求知的渴望,就说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较好。这样,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进行下一步教学,随时发现问题,才能及时改正。

【结 语】

“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人首先学会的就是说话,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读”是学习的主线,能够不断的形成知识储备。朗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师们以前教学过程中,可能很容易将朗读这一过程忽略掉,在今后,一定要努力加回来。朗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朗读可以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朗读是利用声音来营造情感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于文字内容的记忆。第二,朗读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不但学到课本的固有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情操,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进步。第三,朗读还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基本的字音字词字义来说,检验学生的记忆情况,同时还能看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出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说明对于文章的理解比较到位,如果不能读出来,就说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根据这一反馈,老师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进一步的确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朗读的作用不容忽视,希望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加以重视。

作者:陈丽丽

初中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篇3:

浅析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大而言之,是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读”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读”能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读”能深入课文,突破重点难点。因此,“读”犹如一把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快乐学习。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主旨;情感;解难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

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多种问题,朗读越来越被淡化,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况愈下,学生和老师更加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解题方法,总觉得朗读是在浪费时间。学生读的太少,读的不够,对一篇课文不能好好地读,不能尽兴的读。课堂上不再是书声朗朗,而是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老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只有端端正正的坐好听老师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考试时只要按老师讲的答就不会错。如此下去,学生完全失去了自我,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哪还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可言?尤其是与新课改精神“独立、自主、合作、探究”背道而驰,这些情况的发生已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就好比刀的刃,若刀刃不锋利,那就切不动东西,既费时费力,又没有收效。若刀刃锋利无比,那一切都迎刃而解,既省时省力,又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一定要抓好“读”这一环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 “读”能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对于一篇新课文,必须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认真的朗读,充分的读,这样学生才能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若是一篇小说或记叙文,就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了解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如文章记叙的故事发生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件?其原因、经过、结果如何?通过这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学生不仅从课文中掌握这些知识,而且是因为自己从读中独立思考归纳出来的,那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或自豪感,要比从老师口中得到的好得多。所以让课堂读起来吧!

二 “读”能够品味语言,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语言,从文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从而能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学语文,就是要抓好语言的学习。那么怎么才能学好语言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语中的,不得不令人佩服、称赞。“读”,还是一个读字,一定要深入课文中去,反复读。诵读、默读、品读、精读……在读中慢慢体会感悟语言的妙处。如《背影》一文,要想真正吃透、体会真挚的父爱,必须反复读。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在读中让学生品味“聪明”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聪明”是真的“聪明”吗?不是,那是什么意思,是反语,通过运用反语修辞让学生认识到年轻的“我”当年没体会到父亲体贴、细致、周到的父爱而愧疚的心情。再如:“于是(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当然不是,因为从前面买橘时的动作“攀”、“爬”、“倾”等可以看出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很辛苦、很累,可为什么又觉得“轻松”呢?是因为给儿子买来橘子,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很满足、欣慰,所以轻松。由此更能深深地体会到父爱的真挚,从而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父亲”这一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 “读”能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解疑释难

要想深入理解课文,突破文章的重点难点,还必须靠读。通过反复读,甚至背诵,才能体悟文中的道理,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如《马说》一课,要想突破难点,即文章借“伯乐、千里马”想要表达作者的什么愿望?在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反复读,在读时尤其要把握好文中几个“也”表达的语气。“不以千里称也”此句要读出作者对千里马不幸遭遇的痛惜、惋惜或遗憾之情。“安求其能千里也”此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责,语气极其愤怒。你想啊,吃不饱,连平常的马的要求都达不到,还要求千里马日行千里,这怎么可能?所以要读出愤怒、谴责的语气。“其真无马也耶,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明明就站在你面前,可由于你的无知,以及对千里马的种种摧残和压制,却说世上没有千里马,所以,作者嘲讽到“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读时要读出对浅薄、愚妄的统治者的辛辣嘲讽意味。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背诵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的愿望:自己不正是文中的“千里马”吗?作者借千里马遭遇,实际上是诉说自己的遭遇,对统治者压制摧残人才的不满,渴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极大地发挥千里马的才干,为社会多做贡献。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品味、体会,从而吃透文章的难点。

综上所述,读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读能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读能突破重点难点。因此,读如一把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开启一片灿烂的天空,让学生在这片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快乐地学习。

作者:张爱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