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实践课总结

2022-10-23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实践课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思想政治实践课总结

思想政治实践课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理》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发展

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2级向明月

指导教师李剑

《马克思主义原理》出自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成都建设北路二段四号),1991年4月第一版,由刁隆信、翟仁信主编。

首先我对这本书进行大概的总结与概括。此书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科学理论体系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如何科学的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的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产生,各自的本质特征及相互的关系与矛盾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在每一项活动中,对我们发展国家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阅读完《马克思主义原理》后,脑海里就产生了很多感悟与想法。这本书首先是让我彻底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是一个完整而有严密的科学体系,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有着先进思想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知道它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它的产生过程是漫长而又艰巨的,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等活动和理论创造活动的结果。《共产党宣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而我此时此刻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此书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

解更为深刻。马克思理论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和严整结构的有机整体。马

克思主义蕴含的各种思想观点都是当时科学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各种矛盾的理论

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根本区别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

具有以往任何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显示出优胜于以往理论的科学

的和革命的本质特征。简而言之,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的

统一,实践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

待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或社会功能;

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真正

的发挥马克思注意的作用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必须从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

必须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个别原理。

根据我们所学的只是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

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十

一届三中全会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后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

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学习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亦具有重大意义。

在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之后,我们注重的是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实践。

自古代人来生产开始后,人们就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总是要不断的探索世界

的本质,这是一个漫长的艰难崎岖的过程,首先是哲学思想的萌发,哲学家都持

着各自的观点,而最终得出的世界本质的划时代的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

义与辩证主义的统一。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物质的反面则是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他让

我们在日常生活活动具有目的和计划,并且使我们能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去完成

这项活动,进而就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无论是什么都有着他固定的发展规律,

有着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改变。我们都需运用唯

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事物,顺着自然规律来来进行事物固

有的发展。

我国社会已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我国社会主义仍还是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社

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

动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措施就是改革,同时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

要动力。只有坚持改革,才能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进过

一个相当的历史过程,即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正确的运用马

克思主义来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重返发

挥其优越性和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对于我国,共产主义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原

理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而得到的必然结果。那么首先我们要准备好由社会

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化的条件,良好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这两点是

必不可缺的。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奋斗的伟大而长远的目标,这个

必然是艰苦的、曲折的、长期的。我们要怀着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这本书不仅是让我对马克斯主义的理解更加透彻,还让我知道了如何对马克

思主义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也应重视从实践

活动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事物,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回答物质及客观实在性

问题和现实世界的统一问题,最后我们才能使本体的问题真正得到唯物、辩证的

解决。在了解马克思关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我得到的几点启示就是:其

一,不能离开人抽象的谈唯物主义;其二,重视人,又不能抽象的谈论人。

第二篇: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开题报告

调查题目:广州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班 级:预防医学13(4)班

组 长: 黄皓月

小组成员:黄皓月 严瑶 林夏敏

李秋华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90后”是社会给这一代人赋予的标签,90后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都与其他时代的学生大不相同,她们特点更加鲜明。对这些“90后”毕业生而言,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最看重哪些因素,他们通过怎样的渠道进行求职,都是企业和高校最想要了解的信息。我们调查的目的是获取广州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相关信息,为企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和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参考与借鉴,帮助企业优化校园招聘流程,促进校企合作,帮助大学生作出更合适的职业规划方案。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点,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较大的调查意义。而且未来10年内,高校和企业将对面的是以“90后”为主体的应届毕业生群体,因此,本报告对高校、企业和求职者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研究现状

由于特许政策、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珠三角地区聚集了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国大陆总部和中国五百强的知名企业。该地区的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很强,每年都需要补充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用于科研公关、培养后备干部、开拓新市场等重要岗位,所以毕业生到广东就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1.在广东省外商投资的企业较多,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对引进人才工作相当重视。2.人才交流中心发挥极大的人才配置作用。3.大部分企业都与国内的门户人才网站或者当地知名网站开展合作。主要内容包括人才网站代理企业进入校园选聘应届毕业生,日常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急需人才,提供猎头服务遴选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其中,较为著名的中国南方人才网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中发挥着极大的调节作用。 。

三、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内容:

1、广州地区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广州地区应届毕业生职业规划情况

3、广州地区应届毕业生求职渠道分析

4、广州地区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倾向性分析

5、广州地区届应届毕业生求职难点及就业指导方向分析

关键问题:

1、应届毕业生缺乏实战经验且心高气傲,不是企业能拿过来用的现有人才。

2、从学校出来,应届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3、许多大学应届毕业生容易跳槽,这也是许多企业应届毕业生比率不大的原因。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报告将通过QQ,微信等网络问卷与路上拦截纸质版问卷结合调查

五、工作进度安排

2014年8月10日至12日:讨论调研方案,实施细则

8月13日:

编写问卷 8月14日至18日:问卷调查

8月19日:

讨论调查结果,并分析问题 8月20日至23日:初稿 8月24日至25日:终稿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实践课论文

 摘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其中培养人才尤为重要。

 关键字:人才堕落信心压力情绪就业经济

竞争生活态度

 背景: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人才的主要来源,对于这个社会里的特殊群体,因其特殊而倍受人们的关注。最近几年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各种过多的压力而退学的,自杀的,堕落的,比比皆是。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如此的脆弱?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不堪重负?他们的身上承载了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分析:

我们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了解到有17%的人觉得大学生活很快,24%觉得快,37%还行,15%慢,7%很慢。31%觉得现阶段谈论学习压力有非常必要,42%觉得有必要,9%觉得没有必要,18%无所谓。36%的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45%目标正在酝酿中,15%没有,4%从没有想过。从以上数据可以理解到大部分学生学习还是积极的,开始确定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

总之,压力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辨识、转化和应对压力。在某些情况下,压力也能转化为人生的积极动力。只有勇敢面对压力,化压力为积极的人生动力,才是明智之举。

生活中的经验是多滋味的,酸甜苦辣俱全。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而言,更需要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设置实际的情境来设法增加生活中的情趣。下面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①安排较切实的工作和学习计划,改善自己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使自己能常常看到取得的进步和成果;②多和朋友特别是正直、善良的朋友交往,或多参加集体性的活动,使大家能体会到彼此支持和关怀的情谊;③适度的体育运动和闲暇活动,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陶冶 1

性情;④欣赏优美的音乐,使自己的情绪和它一起流动;⑤阅读文艺作品或观赏戏剧和电影,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对主人公的同情和认可而自由地表达感情。若能在以上方面妥作安排,可以使生活中充满积极而愉快的经验,并有助于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下根据一系列调查的相关资料就问题具体分析。

(1)、就业压力

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很明显,就业已经是每个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考虑的事情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而社会需求的岗位数量却变化不大。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大。

(2)、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作为学生永远需要面对的主题,因就业压力而造成的新的学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把自己变成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习很多功课,去拿到各种证书 来应对就业。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顾此失彼,结果是学什么都不专。大学教材更新的滞后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负担。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学校规定的早已经不实用的课程,一方面要寻找将来能用上的课程去学习,还有各种硬性的考级科目,使学生应对无暇。因为就业压力还使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读硕士博士课程,为了考研,很多学生是在毕业前一两年就开始准备了,各种考研培训班到处都是,大学生既要付出时间还要付出金钱。再有,因为大学扩大招生,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远不如以前的大学生的基础课程扎实过硬了,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而教材却还是那么高深,基础差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如同听天书一般,让捧着旧教材教书的老师颇感无奈。

(3)、经济压力

对生活感觉有压力的主要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许多偏远山区农村的家庭往往因为供一个孩子上学而负债累累,这样的孩子上学时,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如何生存,如何筹集学费。所有的课余时间也都用在了打工挣钱上去了。虽然助学贷款能解决一些问题,可还贷的压力

又成了新的生活压力,刚出校门的学生能找到工作养活了自己就不错了,哪里还有剩余的钱去还贷款还外债呢?因教育致贫的家庭又成了现在社会扶贫的对象。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各种开销也逐渐上涨,谈恋爱,上网吧,过生日,租房子,交际应酬„„这些费用的增加让很多学生非常发愁,和家人要?已经张不开嘴了。节衣缩食?毕竟有限,何况衣要体面,饭局得应对,也省不下来。自己去挣?财源不广,偶尔有些外快,也是应对一时而已。

二、主体

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状况是引导大学生健康学习的重要条件。掌握大学生学习压力状况需要了解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程度、学习压力的来源、学习压力的影响、学习压力的排解方式等问题。合理疏导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需要从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提高挫折承受力、塑造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大学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青年大学生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学会适应迅速变化的知识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种种挑战。目前,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智力聪慧,没有过多的生活羁绊,创造力旺盛,正是学知识,出成果的大好时机。大学生已成为当代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富创新精神和最有生气的力量。另外,大学阶段也是人生中极不寻常的时期,由于缺乏对自身成长的科学认识与正反经验,青年人内心交织着种种矛盾。为此,置身于社会剧变的青年大学生需要学会调整心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趋势。

 大学生常见压力源

在整个大学的每一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压力是始终存在的。在大一阶段,主要面临着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压力,大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新的学习方式、陌生的人际关系、相对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许多大学新生无所适从,过去的自信荡然无存。难以把握自我的压力容易使人丧失人生的方向感。大二大三阶段面临着情感、交往、学习等种种的新问题,让人难以应付。大四阶段面临着就业、考研等人生的大课题,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深体会到社会竞争的残酷性。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各种压力,一些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对自己的人生作出科学规划,可以预测,他们的进步要大些;另一些大学生则把自己龟缩起来,不能面对社会现实,在感叹后悔之中打发时间。

一般来说,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有:

1. 竞争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大学生面对的竞争压力来自多方面,包括学习竞争,就业竞争等。大学生是处于青年晚期的特殊知识群体,一方面在智商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在情商方面的发展仍需加强。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人成功的因素中20%是智商,80%归功于其他因素,主要是情商EQ。在大学阶段,加强情绪的自控性,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增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加强的学习内容。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们感触最深的压力就是学习压力。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学习压力持续时间很长,对人的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如何让学习压力转变为积极生活的动力仍然是大学生们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任务。

2. 就业压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艰难决策。社会迅速发展带来的机会仍然很多,一些大学生只愿意选择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愿意深入基层寻求发展,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局面。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放弃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又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继续考研或攻博。大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是正常的,适当的压力还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动力。关键的问题在于应该对职业发展做一个规划,应该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并进行自我调整。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青年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任务和方向,除了思考在大学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更要延续思考将来自己的路要怎么走?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详细论述。

3. 人际交往压力

青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交往活动极其活跃的时期。青年人的交往与儿童有很大的差别,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年人的社会交往带有自主的特点。 社会交互作用对青年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青年社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人生阅

历及交往的技巧,与人交往时难免会出现种种的误解与尴尬。因此,应该学会如何维护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消除因人际交往障碍而带来的种种烦恼。

关于沟通,美国学者拉斯韦尔(H.D.Lasswell)提出了一个“五W”沟通模式,即谁

(•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向谁说(to whom)和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一模式是很有启发性的,提示人们语言在沟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语言是一个通讯系统,它总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活动相联系。正是由于语言的存在,人们才得以沟通与交流。

 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建议

1、大学生自己要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要无畏地去正视它,解决它。应采取积极态度看待压力,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因此在压力面前要保持勇气和信心,有心理准备去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确定后,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半途而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用经济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益去衡量。

2、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老师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给以动之以情的分析,晓之以理,帮助解除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痛苦。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奋发上进。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疾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高尔基说:“社会就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学校要提供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采用简单的说教或靠行政手段和处分来解决心理问题是不能奏效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发泄内心的激情、展示天赋和爱好、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要无疑是很重要的。这不但可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我们要学着自己给自己减压,我们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希望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把握,减压的同时决不能松懈,培养自我良好的心理素质。 调查心得:

此次的实践调查,我应该说受益匪浅,这不仅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更透彻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我们试着在寻找,试着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

能使我们积极的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社会中,会有众多的压力,我们需要的是面对,去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无论成功与否,至少我们去争取过,去面对过。不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人生就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的去解决矛盾。相信大学生能更深刻的去了解自己,走出低谷,迎接你的我想不仅是高峰,还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至少不让自己有太多的遗憾。

这门课程的拓展性,我个人觉得是非常广泛的。实践性的去分析我们所存在的问题,看清楚自己所要面对的种种。压力,一直都将跟随我们,矛盾性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我们需要的是辩证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是沮丧,不是抱怨。是去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求那份解答,寻求内心深处的渴望,完善自己。

会记得这一次的调研的,我们的资料没有收集了多少,但我们知道了这些问题背后需要我们怎样去面对,怎样去解决,而不是逃避。

三、结束语

在此次调研中,我在寻找的不止是其他人学习压力的问题,我们是在试图去了解自己,了解内心深处的挣扎。从本身出发,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寻求一种方法来解决我们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是怎样的场景,是怎样的心情,又是如何去解决的,让那些能正视解决问题的人再一次的反思,给那些不知道方向,茫然的同学一些意见,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压力,知道那不是不可以面对的。我们组员咨询,分发问卷,仔细的归纳所得的结果,认真地去了解。这不仅是做一次实践调查,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更是一次自我的反省,自我的挑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挑战自己,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做这次调研想要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1995年出版)

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1948年出版)

蔺美玲:《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缓解方法》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三峡出版社:《感谢折磨你的人》(2009年出版)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

设计与教学实践

上海市丰镇中学

周莉

申报学科 政治

联系电话

13917999511

1

初中《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周 莉

作者单位:丰镇中学

申报学科:政治

联系电话:1391799951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思想品德课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认知性目标,而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于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许多教师是茫然的,只好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如多提问、多讨论、多赞扬,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就达到三维目标。于是就出现游离于教学内容的“贴标签式的”生硬的情感教育。其结果是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但学生学到了什么?有时连应当让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出现这种现象根子还是教师缺乏目标意识。笔者结合新课程的相关内容就三维目标的设计与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方略供同行参考并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成功,首先必须提出明确而确实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行动。

1、目标的导向作用是优化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目标导向×教学效率= 教学效果。该公式表明:目标导向如果是正确的,就取得正向教学效果;如果目标导向是错误的,取得负向教学效果。在前者情况下,教学效率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在后者情况下,教育效率越高,则越是帮倒忙。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得选对教学目标。

2、目标的激励作用使优化教学得以实现

目标不仅有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它还起着激励的作用。目标的实现就是需求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层次的,知识的增长、技能的习得、情感的满足、观念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既要满足学生偏爱的目标需求,又要引导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用目标的全面性来激发学生,目标越明确越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3、目标的评价作用使优化教学得以完善

优化教学的实现只能在动态中实现。这个动态不仅仅是指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包括教师的课本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适用于教学。要真正使优化教学得到实现,还需进行评价反思、调整、完善,这个评价、反思的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实现得怎么样?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因在哪里?这个过程是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前提,是使优化教学在动态中实现的必要环节。

因此,合理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二)三维目标设计遵循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设计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设计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2、整合性。所谓整合性,就是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统一在一个目标大系统中,发挥目标的整体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将它们作为三个环节分别操作。任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必须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和理解这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学习,发展智能;这些活动,又同时使他们体验到积极的情 3 感,掌握正确的态度,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

如在讲《关爱父母 学会孝敬》时,单纯靠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换一种思路,先让学生回家调查:“父母在养育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辛?在工作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对你有哪些希望”,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和“我应如何报答他们”为主题进行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单调、枯燥的内容也显得亲切有趣,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适切性。所谓适切性,就是设计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设计的思品教学目标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以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内,就如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上《我们需要哪些邻里道德》时,结合学生高空抛物等不良习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懂得邻里道德的四个方面及其关系,明白处理好邻里关系是青少年的一种重要品质;过程和方法要求:通过对邻里生活的调查访问,了解自己和同学日常邻里生活的情况,反思自己在对待邻里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自觉遵守邻里道德,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防止和克服种种不文明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邻里关系的优良品德。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努力基本能达成教学目的,改掉自身不良习惯。

4、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设计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尽量要精细、精确一些,不要太大、太高,就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环节,使用一些更加精准的行为动词。

如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表述时,尽量使用“了解、说出、背诵、辨认、描述、揭示、理解„„”等行为动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尽量使用“感兴趣、蔑视、热爱、珍惜、品味、赏析„„”等行为动词。我在上《新的学校 新的向往》一课时,是这样设计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了解新学校的方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新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新学校的光荣历史以及新学校的特色;过程和方法要求:在对新学校的观察、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一幅从家通往新学校的线路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认同新学校的校风、校训,并能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这样,通过行为动词的表述,使教学目标更具有操作性,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进行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如何确立某一个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笔者以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因此,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衔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桥梁,也是实现其他两维目标的手段,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可见,他们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基础、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

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脚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由教材内容来决定的,离开了教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掌握其精神实质和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弄懂教材的特点是什么;教材讲述了哪些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原理等;了解教材由几节、几段构成,其内容是如何安排的;弄透教材是怎样阐述一些观点和道理的,怎样来组织、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是以激发情感、引导行为为主,还是以阐述道理为主;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实际有怎样的联系,联系实际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分析教材首先要求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还要回顾该教学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3、要切实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澄清认识误区,为教学找到切入点。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始终是教学目标确立的一个基础。通过学生访谈可以发现,尽管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但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学生。如果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无效。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有什么需求,对新知识内容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认识上、行为上有什么误区,有什么障碍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意见等。努力做到备课摸清学生的思想热点,讲课消除学生的思想疑难点,作业和考试结合学生的思想兴奋点,有的放矢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通过实践达到“以知践行,知行统一”。

二、《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那么,《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并重性

所谓并重性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不能重知识轻过程虚情态。

6 (1)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并重

众所周知,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观点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发展与提高。

如在学习“创建节约型社会”这个知识点时,我在九年级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中心,访谈长辈,了解不同年代人们对节约的态度,并提出了合理节约的主张。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节约在我手中”为课题,结合“国情”这一中心知识点,在课堂内外进行了系列教育。课堂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课堂中充分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从身边生活和国家发展两大角度理解节约的重要性。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仅仅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时间,而是把它拉长分布在他所生活的各个时空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能力也提高。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创设各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与充分发展,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并重。

(2)在丰富多采的情景活动中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并重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所以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创设情景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并重,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的灵魂。

如在初二思想品德课《关爱父母,学会孝敬》内容讲解时,我是这样实践的:上课前,让同学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开展一次《让我来做一天父母》的活动,当一天妈妈或爸爸,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换位。从早晨准备早餐到准备晚餐,晚上监督孩子写作业并检查孩子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为人父母的辛劳,并 7 让学生写一篇感想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堂上,教师先请同学们谈了自己做一天父母的感想,引出课题,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体验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为人子女必须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老师又提出了作为未成年人应该在孝敬父母方面做些什么呢?有许多学生提出了帮助父母干家务,父母生病照顾父母,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最后大家在《常回家看看》歌声中结束了这堂课。用歌声点燃孝敬父母之情,在生活中努力为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成人以后常回家看看,给父母以精神慰藉,使其尽享天伦之乐。这样,通过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不但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且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历和体验获得了很多的“直接经验”,对学生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更是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2、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每一堂、每一知识单元的教学,都应当而且必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难以分割地融合于一体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又有一个更需要突出什么目标的问题。三维目标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其结构、主次、实现方式是不同的。

比如在《实践与探究》课中“过程与方法”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这类课程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实践与探究形成正确价值观。如六年级《实践与探究

(四)夸夸我班好学生》侧重过程与方法要求:通过交流本班好人好事的过程,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争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课型来说,教学目标总是不同的。总之,应当在全面达成目标的策略思想指导下,着眼于整体的课程内容和长时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析具体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3、隐蔽性

8 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的可检测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例如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使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椐相关的调查显示,入世后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一是信息、金融、法律和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二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三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能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四是了解国际惯例、符合时代需要的外语人才;五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某教育专家指出,新世纪的中国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要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有效地探究学习,注意培养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意识。某权威专家提出:入世后,中国教育要努力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此,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请你利用上述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校拟一份“优秀中学生评价标准”。(2)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你准备培养自己哪些能力?(3)请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以展示入世后中国中学生的风采(不要超过30个字)。(4)请你参照范例举出两个由于科技进步改变了你家或所在地生产、生活方式的例子。例如,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使我足不出户就能接受远程教育。上述问题是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而设计的开放性教学目标,有显性的、单一的、近期的,也有隐性的、长期的、综合的教学目标,从而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正是新课标的体现。

4、开放性

是指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的兼容。教学目标作为一种预期的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素质和行为的变化。

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涵义的的丰富性,学生凭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对教材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出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 9 资源的广袤性,随着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潜能被激发,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而这种非预期目标的产生,应当是更有意义的。如在《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学习活动:以“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为主题,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检索相关资料,讨论“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讨论过程中,一位同学提出:“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另一位同学立即提出异议:“有些科技发明也会破坏环境,现在不是有白色污染吗?”不久两人由争论变为了争吵。学生的争吵已涉及到科学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争吵,但争吵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我先告知他们意见不同时该如何进行交流的方法,接着又提出这样的问题:环境污染是不是因为科技本身引起的?我们在讲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不能忘记什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于是讨论进一步深入„„。全班交流时,他们的精彩发言使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得益匪浅。

预设的目标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的预定的要求。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确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道德践行的教育理念,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以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心理水平为基础,具体、明确地确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重目标。设计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之后,我们要紧扣教学目标,精选教材中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整合一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鲜活的学习资源,进而完成全部教学设计,提高《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实效性。

第五篇:综合实践课总结

生物科组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蓬勃开展,整个校园师生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外界的一句话来概括:在这里,没有不认真教学的老师,在这里,没有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同学们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综合实践课堂上时不时展现出学生自己设计的教学课件,那新颖的画面,精巧的构思不在教师之下,给课堂以新意。学生们自我动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我们准备举办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作品展时,同学们交回的作品让我们大开眼界:有关于花卉的绘图,花卉的英文名字趣文,花卉培养和养护的论文、种植花卉的体会感悟、花卉摄影、花卉生产基地调查、花卉的分类、花卉灌溉设计、花卉图片展等等。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学生自行设计的一本家庭常见花卉欣赏和养护的知识档案,让我们不由的感叹现在同学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当他们用课件的形式展示成果时,我们更惊叹于孩子们高超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时,还存在许多有待挖掘的地方,比如在举办给花施肥应掌握什么原则时,活动设计是了解家庭常见花卉施肥为主要目的,结果在实践中,孩子们动手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增强,这是我们当初设计所没有考虑到的。再比如在荷花栽培技术活动中,刚开始的设计只是能让师生共同了解荷花栽培技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热爱环境、改造环境的责任。结果在实际活动中它容纳了环保、生物、及地方校本教研的内容,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校园里池塘建设的关注,由此展开对学校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成果的展示方法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主要是通过自办展板,展示学生的论文、作文、调查报告、摄影、绘画、感想等等,方式比较单一。如果能在展示中更能体现学生自由的表现,如排练相关剧本,进行朗诵比赛,进行活动演讲,开展研究辩论,可能会更加调动学生学习及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评价体系比较单一,未形成综合评价结构综合实践活动后,对于有形的成果,可以用展板来展示,那么在学生活动中的无形成果,如:快乐体验、自信心、自我保护、自我管理的水平、责任心的建立等等都无法给予确定的评价,而这些成果对于学生克服身心发展造成的缺陷具有更重要的价值。而且评价更多地围绕整体活动进行,忽视对个体差异的评价。

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发展教育的根本大计是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知识层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中学生的需要,因此老师素质的提高就迫在眉睫,我校由于是民办学校,存在着教师不够稳定的特点,也存在着部分教师侥幸心理,这都是阻碍学校发展的因素。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校本教研,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能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能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能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用期工作总结设备下一篇:事业单位工资套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