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2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四位一体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近年来,全球危机事件频发,危机管理成为世界性难题,且中国进入危机事件高发期。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有助于探求科学的危机事件预警机制,总结有效的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对策。本文在概述效果评估系统的基础上,试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针对性意见。

四位一体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篇1:

领导者危机管理的思维误区及消除策略

摘   要:危机管理是领导者的必修课,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攸关危机管理的成败。目前,在突发的危机面前,一些领导者还存在对危机性质认知片面化、危机信息公开灾难化、危机管理主体单一化、紧急状态下权力无限扩大化等亟待厘清的思维误区。要提高危机应对能力,消除思维误区,领导者应该以辩证思维正确认知危机双重性,以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化思维完善危机应对机制,以多元主体参与网络化思维整合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进行社会共治,以危机处置法治治理常态化思维强化提升治理效能。

关键词:领导者;危机管理;思维误区;消除策略

一、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背景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居安思危,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世界,对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领导者要明确“变”与“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思维和意识要跟上新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领导者要不断增强危机管理应对能力,提高抗逆水平,体现“制度执行力”。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和应对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一些领导者在“突然状态”和“高压心理”下应对公共危机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变的思维误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廓清这些思维误区,对提高领导者危机干预能力、增强治理效能,从而为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领导者危机管理的思维误区

(一)危机性质认知片面化思维

一般说来,危机具有突发性、麻痹性、蔓延性、颠覆性、舆论关注性和信息真空性等特征,会给社会造成一定事实层面的有形损害和价值层面的无形损害。中国人民大学张成福、唐钧等学者认为,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和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1]。近些年,在经历SARS事件、雪灾、汶川地震、甲型流感等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后,特别是随着2018年以来国家应急管理部及各地应急管理厅(局)的相继成立,我国建立了“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危机管理体制,各地领导者的危机管理应对能力有所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危机本身的高度破坏性会给社会系统带来巨大的损害,一些领导者又容易把危机的发生当成一次纯粹的需要非程序化决策的负面事件,最终导致出现谈危机色变、视危机如猛虎的现象。在这种思维驱动下,一些地方领导者通常习惯采用“事中处理”或“亡羊补牢”的方式来降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危机信息公开灾难化思维

在危机发生初期,由于危机事件的发展态势还不甚明朗,信息的模糊性导致在部分真实的信息之外夹杂着一些似是而非且又非常容易让人信以为真的谣言。在这种情形下,一些领导者倾向认为,一方面,公开危机信息所引发的社会舆论高度关注会严重影响组织的形象和声誉,甚至造成公众对管理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批评、问责,这就会给领导者进行危机管理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在危机尚未完全定性和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信息的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公众的心理恐慌,在全透明工作情境中不利于领导者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因此,在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下,特别是个别地方领导者秉着一贯的“外松内紧”原则,力求事件完成“新闻、旧闻、无闻”的过程演变[2],逐渐形成了信息公开灾难化思维模式,从而在危机来临时,会采取切断危机信息传播源头、封锁和控制危机信息传播渠道,甚至对危机信息进行迟报、谎报、瞒报、轻报和漏报等,忽视公众的知情权[3],等到造成巨大损失后才追悔莫及。

(三)危机管理主体单一化思维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掌舵又划桨,作为社会直接管理者拥有社会资源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中,又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公共权力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危机来临时,政府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应对危机的大旗,成为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在社会转型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政府逐渐认识到在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危机管理的实践中,一些领导者仍习惯将政府视为危机管理的唯一主体,而对非营利组织、中介组织、公民等社会力量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缺乏与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忽略了他们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得与全社会利益相关的危机管理变成了政府部门的独角戏。甚至公众也在长期的行政主体一体化思维路径的影响下,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会以被动的心态坐等政府解决危机。

(四)紧急状态下权力无限扩大化思维

美国知名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汉密尔顿曾说:“意外事件有时会在一切社会里产生,无论这些社会是怎样组成的。”[4]因此,他建议在紧急状态下,应该赋予政府行政紧急权力来应付突发的紧急局面。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是我国危机管理的出发点。在危机到来的紧急时刻,以维护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赋予政府相应的行政紧急权力,有利于行政主体在危机环境中运用“行政特权”,采取相关措施立即阻止危机事件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更大的冲击。但要警惕的是,行政紧急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复杂时刻它的公益性、优先性、程序特殊性和紧急性糅合在一起,很容易使一些领导者陷入思维误区,认为在危机处理的紧要关头,“权力可以无限授予,公民应以大局为重,公民权利应让位于危机管理”,从而造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

三、消除领导者危机管理思维误区的策略

危机管理是每个领导者的必修课程。作为必备的领导能力,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攸关危机管理事务的成败。为此,正视领导者危机管理的思维误区并找出相应的消除策略,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以辩证思维正确认知危机双重性,及时纠正认知偏差

科学的危机管理离不开对危機性质的正确认知。“危机”本意指“危险或严重危难的关头”或“潜伏的祸害或危险”[5]。 随着环境的变化及人们认识的转变,“危机”这个词的含义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以辩证的眼光由表入里看待危机,危机具有同生并存、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两面效应,即在一定条件下,“危”和“机”可以相互转化,克服了“危”即迎来了“机”。因此,领导者应以全面、长远、辩证的思维科学认识危机、善待危机,在突发的紧急状态下正确处理危机。要摆脱其危害深重的一面,拥抱良机潜伏的一面,变危机压力为“善治”动力,化危机为生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23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针对领导干部专门提出了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新要求。

但是,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危机来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并不是一半是“危”一半是“机”或“危”与“机”五五分成的自然平衡状态,转“危”为“机”不是自动自发,“危机内蕴的治理潜能不可能自然释放,更不会自动泯灭”[6]。 当危机发生时,领导者的任务是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风险和损失[7]。

(二)以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化思维,完善危机应对机制

当前危机信息的公开面临着“全媒体”环境。“互联网+”的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政府单向度信息传播模式,也带来了公众对危机信息的个性化、即时化、可视化、实时性、现场感等多种需求。危机管理中领导者守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危机信息“大捂大盖”“半遮半掩”,最终都将会导致舆情危机发生,危机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报道避重就轻、密不透风的信息控制容易导致极端的信息对抗[8]。 纵观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危机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构成威胁的是对危机信息的歪曲、谣言病毒式传播而形成的全面恐慌心理。基于此,领导者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内外工作环境,建立信息公开化制度,形成常态化应对方式。利用好“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指出,“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及时消除公众心中疑虑。要以“合作+管理”模式与媒体处理好关系,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多种媒体的“聚合效应”和“累积效应”,强化与媒体的合作;另一方面要主导媒体的危机信息报道边界,实时监控媒体报道信息,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加强对媒体的管理[9]。

(三)以多元主体参与网络化思维,整合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进行社会共治

危机是对社会公众生命、身心健康和财产等各方面造成严重损失的灾难性事件。当危机发生时,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在危机管理中作为单一主体的局限性。为减少危机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领导者必须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指挥控制式、大包大揽一切事务和政府单一管理主体思维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危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和在政府呼应之下的能量迸发,积极寻求培育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发挥作用的途径。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组织的辅助作用、营利组织的补助作用、公民的协助作用,形成危机管理组织网络,建构起“四位一体”危机管理合作机制,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四方凝聚的合力共同应对危机管理问题之“大考”,最终实现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的嬗变。在目前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爆发伊始,国内多家社会组织立即行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募捐活动,扩大弱势群体帮扶项目;相关企业克服疫情困难,果断放弃春节休假,迅速组织员工重启“生产线”,加快复工复产,为社会提供必需的疫情防控物资;全国各族同胞、海外华人积极为湖北捐款捐物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多元主体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以危机处置法治治理常态化思维,强化提升治理效能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 规范化、 常态化[10]。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调节人们行为方式的基本规则,是最为刚性的制度。在危机处理中各种矛盾交织、决策复杂的关键时刻,法治思维更不能缺席。领导者要树立起危机处置的法治管理常态化思维,以坚定的法治观念和良好的法治方法处理危机中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以避免人民群众的权利在“权力任性”和“随意决策”中受到侵害,甚至避免次生危机的发生。让法治治理成为常态化,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各地领导者综合治理能力的本质内涵。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初期,针对某些地区以疫情防控为由擅自设置路障禁止通行的做法,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和公安部四部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迅速决策并联合发文对此问题立即进行了纠正。

四、结语

当前社会日益频发、来势凶猛的突发事件转化为对领导干部危机管理能力的重大“考试”,而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成为衡量一个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检视领导者危机管理的思维误区,重塑危机管理思维,优化形成准确恰适的危机管理策略,不断提高领导者危机管理应变能力,促进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的危机管理过程中,困境与挑战同生、风险与机遇共存。为此,领导者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持系统思维,面对复杂环境科学界定危机性质;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坚持底线思维,厚植以人为本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放在首位;以健全危机管理体制机制为抓手,坚持关联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构建防范和应对危机管理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成福.构建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J].中国减灾,2005(4):35-37.

[2]李铁锤,黄斐.危机事件信息公开与处置方式分析[J].新闻前哨,2018(01):17-19.

[3]刘志方.公共卫生危机中政府应对媒体的策略[J].卫生软科学,2014,28(01):61-62.

[4]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1.

[5]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務印书馆,1983:1192.

[6]孙晓晖,刘同舫.多重矛盾下公共危机的治理潜能及其转化性开发[J].贵州社会科学,2020(2):10-16.

[7]孙志明.对危机概念和危机属性的哲学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2):25-35.

[8]张传香.危机传播与界限激活机制下重大突发事件敏感期的政府舆情应对[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2):39-44.

[9]唐钧.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35.

[10]改进作风必须从中央政治局抓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6-26(03).

作者:赵斌

四位一体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建设现状与完善意见

[摘 要]近年来,全球危机事件频发,危机管理成为世界性难题,且中国进入危机事件高发期。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有助于探求科学的危机事件预警机制,总结有效的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对策。本文在概述效果评估系统的基础上,试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评估系统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69

1 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概述

1.1 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

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整体过程中,危机评估机制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危机发生前,危机管理者根据信息收集与出现征兆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评价,并结合预警机制进行综合测评,称为风险评估;第二,危机发生时,危机管理者和参与者对危机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及时改变应急对策,称为监控评估;第三,危机发生后,即在各项管理工作都完成后,对整个危机事件造成的损伤和危机中的应急对策等危机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称为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在评估对社会作用的基础上,在危机管理工作完成后,通过了解考察调查,针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危害程度,处理危机的对策等各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结果可为危机管理制度提供大量有效的反馈信息,为完善危机管理制度提供数据参考,并帮助人们及时正确评价公共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为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制定政策计划提供资料。

1.2 效果评估系统

1.2.1 评估主体

危机事件效果评估为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组织(主体)一般都独立于危机管理机构,一般是由上级领导或国家立法机关授权批准的拥有独立权力的组织。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组织的组成成员都是危机事件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因此,评估活动中提出的评价和意见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信性。

1.2.2 评估指标

确定公共危机管理评估系统的评估标准、评估指标和评分办法是评估组织的重要职能之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全面性及价值取向关系到调查评估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评估指标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决定评估系统是否可以投入使用,是否具备评估危机事件的能力。评估指标一般包括法制基础、管理机构、指挥中心、风险测控、通信与信息保障、决策制定监控、宣传教育等。

1.2.3 评估程序与方法

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评估要经过周密安排与组织。一般程序包括成立调查评估小组,制定专项评估方案,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生成报告并制定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决策方案。

评估方法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一般在进行评估时将二者结合起来,得出评估结果。

1.2.4 评估总结

效果评估信息收集完成后,经过分析评估得出结果,并对其进行必要处理,即撰写评估报告。撰写评估报告包括阐述危机发生经过、相关价值判断、自我检查、征询他人意见、提出科学的且能改善公共危机管机制的政策和意见。

1.3 进行效果评估的意义与作用

虽然进行效果评估时危机事件已经结束,但是,效果评估依然很重要。危机评估的目的是确认危机损失程度,了解危机恶化概率,确认危机对组织造成的其他连锁反应,判断和总结危机状况。只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并做出评估报告,才能更好地应用在以后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在下次危机出现时,尽可能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危机损失。在危机发生前或危机发生时要收集更多信息,积极提出应对策略,做出正确决策,延缓危机甚至消除危机,减少公共危机事件对国家、经济、人民造成的损失。

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建设现状

2.1 研究现状

通过了解公共危机效果评估,对照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发现近年来我国在效果评估系统建设方面已有较大进展。目前,我国投入使用的公共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主要是“一案三制”应急保障系统,“一案”是指突发公共事件营救案例预案体系,包括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种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三制”是指应急管理法制、体制、机制。“一案三制”基本包括我国危机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符合我国危机管理的战略需求。

此外,一些国内学者还提出以公共事件处置流程入手的评估指标体系,即从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进行设计;还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成熟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理解指标体系,转化为中国国情指标体系。

总体上,我国已经意识到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并有一定进展,部分评估体系已经投入使用,与事件有紧密联系。但是,大部分还存有问题,不能与实践产生良好呼应,且不成体系。

2.2 存在问题

2.2.1 评估对象单一

危机管理效果评估对象较多,但是,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类,一是对危机事件某阶段工作进行评估;二是对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进行总体性评估。评估对象较为单一,缺乏对危机事件的总体评估,对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评估等。此外,我国过分重视对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评估,忽视应急处置部门的建设评估。

2.2.2 评估指标与实际危机事件脱节

对评估指标的设定是公共危机效果评估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对评估指标的设定不完善,只在一级指标中有所体现,在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中都没有对具体危机事件进行设定,导致与现实脱节。

2.2.3 评估指标过分追求复杂性

全面的评估指标有助于得出具体的评估结果,但是,过于追求指标复杂性,缺乏实用性,操作性,得不到清晰简明的评估结果。且评估指标建立的本身就是为快速得到科学可信的评估结果,尽快寻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危机管理工作,提高应急能力。因此,过于复杂的评估指标降低工作效率,实质上也偏离效果评估目标。只有简洁明确的评分方法,覆盖性强的评估指标才有助于公共危机管理部门迅速掌握实际情况,发现自身问题,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3 国际公共危机效果评估体系借鉴与针对我国的完善意见

3.1 国际关于效果评估系统的建设

3.1.1 美 国

目前,美国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这套危机管理体制建立在整体治理基础上,通过法制手段,将完备的计划、机构、网络系统和社会能力包含在体系中。

以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可以看出美国在面对公共危机评估时的做法是多维度、多角度的。此次评估总结报告有两份,分别由美国白宫和参议院得出。这种组织上的双重视野评估方式,有助于全面掌握危机事件脉络,避免单方评估的片面性,起到相互弥补的作用。但是,此方法费时费力,一般危机事件不建议选择多组织考察评估的方法。

3.1.2 英 国

英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较晚,由于一系列重大灾难带来严重损伤后才开始进行系统的危机管理体制建设。英国政府认为合作是成功进行风险评估、应对和恢复工作的关键,且建立稳定、多机构、全国性合作体系,更有利于抵挡危机事件带来的灾害。

以2005年伦敦连环爆炸事件为例,它严重破坏了伦敦的交通系统,影响社会安定。此次评估的特色体现在侧重评估群体心理反应,且其报告侧重点也在安抚群众、处理群众心理和危机应急通讯协作等方面,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部门协作为主,提出多条政策以避免灾害再次发生。可见,英国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更侧重以人为本,注重测评发生灾害后各部门协调合作情况。

3.1.3 日 本

受特殊地理条件影响,日本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爆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因此,长期以来,自然灾害一直是日本危机管理的重点,且自1950年至今,其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地震危机管理的经验,其效果评估系统也相对完善。

日本危机管理效果评估系统侧重政府管理评估,倾向日常管理教育,防微杜渐,尽量减少经济损失,通过政府强制演习来提高国民应对灾害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且相关危机管理的政策也相对较完善。

3.2 完善意见与实施办法

第一,增加评估主管部门评估环节。根据我国近年来几次公共危机效果评估过程来看,我国缺少对危机评估主管部门或组织进行评估的环节,由于缺乏对组织的评估,导致有些组织成员尸位素餐,没有提出可行性政策,导致多项政策提议缺乏实践性,浪费时间人力。因此,建议由评估对象组成专人小组对评估主体进行问责评估,查看评估主体是否认真举行听证会,公开听取意见,集体讨论整理资料,使评估主体提高责任意识,认真对待每一次效果评估,并得出科学有效的报告。

第二,针对不同灾害设立简明、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分办法。评估指标作为效果评估系统的核心环节,一直是我国效果评估系统的弱项,且由于没有掌握合理的设置原则和评分办法,导致部分指标过多、过细,重复评估现象严重,而部分则涵盖不足,缺少全局性。同时,评分办法的复杂性也会导致浪费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因此,针对不同危机事件,要重新设定评估指标,将不必要的一级指标删去,重点评估与评估目标相关的指标,并将其细化。此外,评分系统也要多征求专家意见,讨论制订一套简洁科学的评分细则,提升评估的可操作性和报告的有效性及可信度。

第三,加强政府执行力和控制力,制定有效且能落实到位政策计划。根据我国和国际的效果评估主体来看,其都是由政府发起,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效果评估系统要加强对政府作用的评估,并提出针对性意见,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控制力。此外,政府也应仔细思考评估小组得出的评估报告,制定有效且能落实到位政策计划,总结经验,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减少其危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宏伟.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赵子聿,贤峰礼.国家安全危机决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5]张欢.应急管理评估[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6]王真,闫淑敏.公共危机管理评估概念模型的构建与探讨[J].经济论坛,2009(18):112-114.

[7]虞华君,杨晨,翁列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评估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258-260.

[8]宋利翱.四位一体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初探[J].现代交际,2014(6):100-101.

[9]赵小津,王卫东.管理评估形式和手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4):14-19.

作者:马瑞

四位一体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篇3:

家长在校园危机事件管控中的作用

[摘要]当前中小学校园危机事件频发,校园危机管理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危机事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使中小学生面临着一系列心理危机。建立“54321”模式,充分发挥家长在校园危机事件管控中的作用,能消解学生面临的各种危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能有效干预校园危机事件,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

[关键词]校园危机;家长参与;危机管理;中小学

在人们心目中,学校是象牙塔,是文明的殿堂,是一片净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校围墙内的生活历来被认为是最安全的。但近年来,校园危机事件易发、频发,不仅威胁着师生安全,对学校形象和当地治安也产生着不利的影响。校园危机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领域,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校园危机的影响

所谓校园危机,主要是指在未预警的情况下在校园突然爆发的事件,包括校园暴力、自杀事件、师生冲突、食物中毒、自然灾害等。总的来看,校园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给师生的身体或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影响,甚至危害到生命与财产安全;二是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校园财产受损失,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三是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四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正面影响。

学校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中小学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自身防护能力差,掌握的求生知识较少。在遇到食物中毒、严重的群体斗殴事件、学生跳楼自杀、绑架人质、火灾、垮塌等突发性事件时,受到伤害的概率远较成年人大,事后惊恐害怕程度远比成年人深。

校园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为学校带来可见及不可见的种种损害,往往将学校的处境推向一个难以控制的局面。对于突发的学校危机,一旦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都造成影响。轻者如当事人到校园吵吵闹闹,影响了学校日常工作;重者如教师体罚学生致伤、学生暴力致死等,可能会把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彻底摧垮。

校园危机事件具有敏感性、扩散性和群体性,如果学校无法控制事态,不仅可能严重危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还可能引发其他社会危机。

学校危机也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面对突发危机,学校管理者预警意识加强;努力克服危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借危机出现,一并解决其他潜在的问题等。所以如果能把握危机的发展,适当管理,对管理者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良性作用。
二、校园危机事件的管控

校园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应对,事关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体,单方均无力完成,需要充分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合力。

(一)防范与应对校园危机的一般做法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对紧急事态的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自“9·11事件”后,前总统布什提议设立国土安全部,并责令白宫国土安全办公室主持起草制定了国土安全国家战略,从组织结构及战略上改善和增强原本就已比较严密的应变防御体系。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危机管理相对落后,我国应急基础设施总体比较薄弱,各地差距也较大;城市灾害应急网络尚未形成,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危机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及机构。这种种缺陷都制约了紧急事态的处置效率。我们应该对面临的威胁、自身的应对能力和防御体制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做深入的研究和检讨,健全和完善我国突发灾害管理体制,增强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

校园危机作为公共危机的一种,近年来,受到政府和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学者们对校园危机及应对策略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美国学者Lern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被誉为“一套校园危机的综合反应计划”。另外,国外还专门建有一个堪称现代和专业的“校园危机反应网站”,前去访问的人很多,站内也提出了一些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管理的技术和保障措施。国内开展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是在20世纪末,起步比较晚,对于校园危机管理还缺乏经验,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吸收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把危机管理系统建立起来。

中小学校防范与应对校园危机的一般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建立校园危机防范与应对机制,成立防范与应对领导小组,建立校园危机防范与应对的各种制度、预案。

二是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上级与学校、学校与管理员、管理员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等,用制度约束行为,规范行为,从行为规范上育人。

三是根据时令和季节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用讲座等方式从思想上教育學生们。

很多学校的危机管理观念缺失、认识滞后。危机管理体制中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缺乏战略规划与科学的预警方案,多数是遇到危机事件后再进行补救。很多学校设定的危机干预手段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危机干预方法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学校应依据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政府统一的领导和协调下,按照校园危机的特点,主动、积极地做好校园危机管控工作。有关政府和学校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套适合学校的危机管理预案,加强对校园危机事件的管理。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最难就难在“学生”方面。要提升学生危机方面的知识和意识,仅依靠行政推动和教师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家长的参与更重要。

(二)家长必须参与教育和校园危机事件管控

当前,开展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长作用,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要求,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是家长的责任所在。

2018年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长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在我国,家庭教育是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并列的三大教育领域,但长期以来,大家都比较关注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注不太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在2019年两会上,提出“关于加快制定《家庭教育法》议案”。确实,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最早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越早越好,家长亟须转变传统观念,要认识到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责任。因为孩子出生就在家庭里成长,6岁以前家长的作用最为基础,6岁以后才进入比较系统的学校。即使孩子6岁以后进了学校,上了高中,甚至读到了大学,家长的作用还很重要。

家庭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境,某种意义上,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庭是校园危机事件管控的重要阵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说明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从人一生的教育过程看,家庭教育必然成为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所充当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是其他教育者无可替代的。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无意识教育培养了子女的危机意识、生存能力、生活技能,无数事实证明,家庭教育不到位,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的终身发展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在校园危机事件管控过程中,家长应当成为培养孩子具备预防危机事件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操作的第一责任人。

(三)运用“54321”模式,有效干预校园危机事件

第一,要尽可能早地帮助孩子识别校园暴力、自杀事件、师生冲突、食物中毒、自然灾害等五类校园危机事件;也要帮助孩子了解发生危机事件时处理流程的五环节,包括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及先做哪些事情、后做哪些事情,这些事情由谁来做,自己可以做什么等,使危机事件对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

第二,架构“政府保障、学校实施、家长配合、社会支持”四位一体的危机事件的科学管理体系,重视加强主管部门与学校、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等四组主体关系间的风险沟通,寻求和培养风险管理合作群体;家长通过参与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现场模拟、预案演练等四种方式,培养并检验提高孩子的紧急自救与互救能力。

第三,分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类进行危机干预。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应该是在危机潜伏期开始预防和解决危机。危机事件发生了,无论如何追究责任,时光也不可能倒流,有些损失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所以预防是最重要的,学校、家庭要普及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先控制和防范,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或者减轻危机发生的后果,这是最好的管理。

第四,基于学习和操作两个方面展开干预,教会家长,家长才能教会孩子。无论是校园危机事件的识别,还是危机意识、危机事件处理方法的养成,以及生存生活劳动学习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操作培养,家长都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至少做到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能力。

第五,一个目标导向。全面预防和尽量消除危机事件的影响,达成危机管理的目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者对校园危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树立危机意识,时刻做好应付危机发生的准备。这样才能在危机发生时,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并迅速采取行动,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政府和学校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危机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

当前,中小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深受信息时代多元化价值观、匿名性、娱乐性、互动和虚拟性的影响,学生面临着家长们从未感受过的一系列心理危机。对家长而言,运用新媒体等手段与孩子沟通,使用信息技术缩小与孩子的代沟,便于理解和管控新生代遭遇到的新危机事件。网络安全监控系统也应成为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建立紧急危机应急系统,实现危机管理的日常化、常态化、长期化的必要途径。

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责无旁贷地成为校园危机事件管控的有生力量,通过有意识地经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保持沟通,确认存在感,并依照危机管理的制度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孩子一同参加政府、社区、学校不定时举行的危机模拟训练和培训,共同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学会识别和处理危机等方法,形成符合自己家庭特色的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对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谐美满、学校稳步发展和地区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新良.王丽娜.危机管理理论与校园暴力危机防控[J].中国行政管理(治校与治学),2007(4):78.

[2]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3]钟慧笑.校园危機,如何防范与应对[J].中国民族教育,2017(6):50-52.

[4]石娟.校园危机行为案例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州民族中学,湘西,416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作者:舒暖 舒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设计院精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强化管理电力线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