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解剖学论文

2022-05-0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股骨解剖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近年来创新课题研究在各大高校的广泛开展,作为创新课题研究团队中的成员,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意识到:要完成任务,迎接挑战,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并开发出其内在的潜能,就必须建立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

股骨解剖学论文 篇1:

基于CT的正常与骨质疏松股骨模态分析

摘  要: 通过对志愿者人体股骨的CT影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获得高精度的股骨三维模型,采用正向工程建立有限元模型,针对股骨的各向异性的材料特性,应用股骨材料属性经验公式 获得正常股骨的材料属性与骨质疏松的股骨材料和属性,利用ANSYS MODAL仿真软件对正常股骨、骨质疏松的股骨进行前6阶模态计算,获得前6阶的股骨振动频率。根据所得数据,可对股骨假体置换手术提供借鉴,应避免与股骨的频率相近而产生谐振。

关键词: 股骨;模态;正向工程;振动频率

本文著录格式:王汝良,张凯旋,胡霖霖,等. 基于CT的正常与骨质疏松股骨模态分析[J]. 软件,2019,40(4):7780

【Key words】: Femur; Modal; Forward engineering; Oscillation frequency

0  引言

髋关节和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承重部位,也是关节损伤和炎症的多发部位,假体置换是缓解人体关节严重失效的常用方法之一[1-3]。由于置换假体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生物力学,置换的假体会与髋关节生理载荷发生响应,造成一般的实验手段无法准确的测定。随着计算机硬件和有限元理论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模拟来建立更接近真实形态股骨生物力学模型,对于置换假体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4]。目前,在骨骼建模中,多数学者应用CAD逆向建模技术三维重建出模型,但是由于 CAD 软件曲面拟合效果带来很多的误差,不同软件之间的切换、导入,容易导致模型的信息丢失,而且建模费时,费力,因此建模结果的准确性会影响后续的计算结果。在材料方面,多数学者采用皮质骨、松质骨分开建模、分别赋予均质、各向同性的材料属性,甚至有的采用一种材料属性,这种方法与真实的股骨材料特性差距较大。本文采用的是0.5 mm层厚的股骨CT图像DICOM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利用MIMICS的高级分割功能、计算三维工具,提取出股骨的三维模型,并通过解剖学CAD软件3-matic对模型进行光顺等编辑处理,利用SimLab强大的网格划分功能进行网格划分,材料方面,应用基于CT灰度值技术赋予股骨10种各向异性的非均质股骨材料属性[5,6],以模拟股骨的实际力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于CT的股骨DICOM数据资料

数据来源:经志愿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男性、年龄41周岁的志愿者股骨CT影像DICOM格式数据。扫描设备为东软公司NMS/ NeuViz 128排CT机,矩阵:512×512;电压:120 kv;层距:0.5 mm;层数:1206。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伦理学规定;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戴尔Precision T7810:Xeon E5-2609 v3 中央处理器、nVIDIA Quadro k2200图像显卡;16G内存;图像处理及分析软件:Mimics 21.0、3-matic 13.0(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和解剖学CAD软件);SimLab 2017(美国Altair公司有限元分析前处理软件);Ansys Workbench 18.0(美国ANSYS公司大型有限元仿真软件包)。

1.2  方法

本实验采用正向工程方式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各向异性、非均质的方式赋予材料属性。具体流程为(图1)。

1.2.1  股骨模型三维重建与网格划分

利用MIMICS 21.0软件导入股骨CT影像DICOM数据,使用CT Bone Segmentation功能,将所选择的股骨提取出来,并初步进行光滑等处理,直接导入3-matic13.0软件中,对其进行补洞、光滑、修复三角面片缺陷以及初步划分面网格等。经上述操作后,将股骨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前处理软件SimLab 2017中,进行网格划分。SimLab软件网格划分功能强大,是一个面向流程,基于几何特征的有限元建模软件。应用SimLab软件划分股骨stl格式的模型,省略了其他逆向工程的有限元建模过程,即采用逆向工程软件将stl格式的文件通过Geomagic等逆向工程软件转换成以点、线、面為结构的CAD软件格式(如.step、parasolid)。相较于逆向工程的建模方法,本建模模式可有效的保证了模型的结构完整性、更接近于真实的模型结构、减少不同软件切换而导致的几何信息丢失问题。使用SimLab 2017划分股骨四面体网格节点数为390146、单元数为266073,单元类型为Solid187。

1.2.2  股骨材料赋予

1)正常股骨的材料赋予

2)骨质疏松股骨的材料赋予

以正常的股骨的弹性模量减少66%,泊松比保持不变为条件赋予股骨材质,模拟形成骨质疏松股骨有限元模型[8-10]。

1.2.3  股骨的振动模态计算

本实验将股骨视为无阻尼的振动系统,同时按照自然股骨的生理状态,约束股骨头部所有节点的 3个方向的平动自由度,保留其3个方向的转动自由度(髋关节位置);约束股骨髁间窝处节点的3个平动自由度和绕y、z轴的转动自由度,仅保留其绕 x轴的转动自由度(膝关节位置)。分别对骨质疏松股骨和正常股骨进行6阶模态计算。

2  结果

将股骨的模型定位在空间坐标OXYZ的坐标系中,XOY面为股骨的横断面,XOZ 面为矢状面,YOZ面为冠状面。由图2、图3可见,股骨的6阶阵型主要是弯曲和扭转,分布在股骨的第1阶振型(矢状面内)与第2阶振型(冠状面内)都是1阶

弯曲;第3阶振型(矢状面内)与第4阶振型(冠状面内)都是2阶弯曲;第5阶振型为沿股骨长轴的2阶扭转;第6阶振型为空间的2阶扭转。从基频开始股骨振型趋于复杂,弯曲、扭转的复合使得股骨产生微动位移。股骨的前两阶振型中,股骨的位移最大部位为股骨中段、上段,股骨踝也出现较大位移。从表1的正常股骨6阶频率与骨质疏松股骨6阶频率对比发现,正常的股骨振动频率都要比骨质疏松股骨的频率高。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股骨CT影像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股骨的三维模型,利用3-matic软件的模型修复功能,对模型进行三角面片优化、光顺,利用SimLab软件对模型进行四面体网格划分,获得质量较高的有限元模型,应用弹性模量差异性模拟正常股骨和骨质疏松股骨的材料属性,最后应用ANSYS MODAL分别对股骨进行模态振动仿真计算,提取出股骨的固有6阶振型频率。通过基于灰度值赋予材料属性、基于正向工程构建有限元模型,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材料分布特性[11-14],减少因不同软件的文件导入造成模型信息缺失而降低准确准确性,又可以保证高度不规则模型的网格划分质量,进而有利于提高模态计算的精度[15-17]。股骨的振动特性为股骨的假体优选提供了指导,在使用置换假体的过程中应避开股骨的固有频率。

参考文献

[1] Pyburn E, Goswami 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femoral components paper III-hip joints[J]. Materials & Design, 2004, 25(8): 705-713.

[2] 陈广新, 董默, 宋海南, 等. 股骨3D模型构建在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 2017, 38(12): 74-77.

[3] 陈龙, 张军洋. 基于CT股骨有限元模型精确重建及模态分析[J]. 计算机仿真, 2014, 31(2): 280-281.

[4] 韩树洋, 葛世荣.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天然股骨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J]. 医用生物力学, 2010, 12(6): 471-474.

[5] 张国栋, 廖维靖, 陶圣祥, 等.股骨有限元分析赋材料属性的方法[J]. 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研究. 2009, 13(43): 8436-8437.

[6] 董鹏飞, 雷建银, 刘海波, 等. 基于CT图像的股骨上段有限元建模及单元尺寸分析[J]. 医用生物力学. 2016, 31(2): 129-130.

[7] 方国芳, 林荔军, 于博, 等. 不同状态下股骨的应力分布及临床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研究. 2012, 16(17): 3045-3047.

[8] 郭文文, 刘静, 曹慧, 等. 正常与骨质疏松肱骨的三维重建及有限元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 2018, 33(4): 34-36.

[9] 汪金平, 杨天府. 股骨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10): 931-934.

[10] 徐振炀, 胡永成, 叶金铎, 等. 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方法[J].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5, 10(31): 52-54.

[11] 陈国栋, 罗羽婕, 王锐英. 有限元分析在股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2): 334-336.

[12] 展影, 雷新玮, 屈瑾, 等. 不同股骨假体植入角度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力学的有限元研究[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 33(5): 451-455.

[13] 吕志军, 李玲. 不同材料嵌体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 2010, 25(5): 445-446.

[14] 成海平, 柳松杨, 王兴伟, 等. 人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0, 29(2): 106-108.

[15] Bryan R, Mohan P S, Hopkins A, et al. Statistical modelling of the whole human femur incorporating geometric and ma terial properties[J].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Physics, 2010, 32(1): 57-65.

[16] 崔林江, 张峰, 修樹毅. 三种内固定治疗方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 43(5): 457-458.

[17] 雷建银, 刘海波, 王志华, 等. 站立位下骨盆与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分析[J]. 医用生物力学, 2014, 29(6): 517-523.

作者:王汝良 张凯旋 胡霖霖

股骨解剖学论文 篇2:

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中团队合作学习的体会

近年来创新课题研究在各大高校的广泛开展,作为创新课题研究团队中的成员,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意识到:要完成任务,迎接挑战,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并开发出其内在的潜能,就必须建立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1],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创新能力,有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并且对科研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创新课题研究团队的组建

1.1 组建创新课题研究的机遇

本科医学生创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①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从课程学习中引申出的研究课题;②开放式、探索性和综合性试验中延伸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③结合学校的研究项目,学生可自主独立开展的课题;④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题。此次由形态实验室老师及相关参与人员面向大一学生进行招新,通过自愿报名参与,根据个人兴趣参与不同的课题研究,从而组建了这个团队,团队成员为4-6人[2]。

1.2 创新课题研究团队分工

首先,在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下,根据每位成员的能力及个性特征,由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团队队长,同时其他成员也有自己的任务。课题研究负责人要与团队人员共同讨论完成课题的各阶段目标,实施細节等,取得一致意见,保证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课题的研究过程

在团队分工明确之后,开始了课题研究。此次我们研究是的是股骨的解剖学特征,需要测量与股骨上端、下端和骨干所包含的19项参数。在数据测量中,

我们主要应用了两种测量方法:①测量股骨髓外参数,将以股骨实体模型以股骨头中心的坐标系作Y轴方向投影,在二维空间进行测量[3];②测量股骨髓内参数,则是在三维空间进行测量另外有些数据的测量比较复杂,难以独自完成,所以我们又在团队中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测量过程。

1.4 团队之间的交流、分析

测得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检查其中是否有误差,是否存在变异情况,大家一起思考,交流自己的观点。

2. 团队合作研究的心得

2.1 团队合作对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团队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整体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团队合作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在我们这个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相互作用、信息共享、相互学习,整合团队内外各种可用资源,尽力完成属于自己 “份内”的工作,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竭力发挥个人与团队的能力,共同解决自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团队努力获得的成果远大于个人努力的成果,使得团队目标得以实现,与此同时,这样的合作氛围下便完全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创新课题团队是锻炼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平台,但也不能忽视了其对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在创新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还有助于纠正现今某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意识。

参考文献

[1] 卞伶玲,霍小鹏.团队合作精神在国际医疗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2):52-53.

[2] 彭泽鸿,余平,赖育鹏,等.本科医学生在解剖科研兴趣小组中的学习[J].解剖学研究,2015(4):356-357.

[3] 汪伟.正常国人股骨近端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及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19.

作者:吴青花 房源 刘玉秀 杨丽萍 杨芳 孙建永

股骨解剖学论文 篇3:

股骨髓内钉近端不同方向锁钉的相关影像解剖研究

[摘要] 目的 為了将股骨髓内钉近端螺钉置入小粗隆增加内固定稳定性,本研究利用高端CT影像测量了股骨近端部分解剖参数,为改进髓内钉近端锁钉的置钉位置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髋关节CT 扫描结果正常的成年患者45例,取双侧股骨近端数据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并计算股骨近端普通皮质厚度、经小粗隆皮质厚度等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小粗隆水平普通股骨横径为(3.62±0.39)cm,经小粗隆最大股骨横径为(4.60±0.43)cm,经小粗隆最大股骨横径较普通股骨横径大,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38.52,P<0.05);股骨上段普通皮质厚度为(1.32±0.35)cm,经小粗隆皮质厚度为(2.58±0.50)cm,小粗隆后倾角为(17.85±4.06)°,经小粗隆皮质厚度较普通皮质厚度大,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28.46,P<0.05)。 结论 股骨近端解剖变异大,在本研究中小粗隆后倾角为(17.85±4.06)°,如想将螺钉置入小粗隆,此为最佳方向;股骨近端经小粗隆最大横径较普通股骨横径明显大,可以置入更长的螺钉;经小粗隆皮质厚度也较普通皮质厚度更厚。

[关键词] 股骨;影像学;解剖学测量;髓内钉

[Key words] Femur; Imaging; Anatomical measurement; Intramedullary nail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成人骨折的4.6%[1],大多数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可选择髓内钉、接骨板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案[2-4]。但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也存在一定的骨折不愈合率。文献报道,各种不同类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的骨不愈合率约在1%~20%[5-7],骨不愈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骨折内固定术后稳定性不够[8-9],所以增加髓内钉固定的稳定性是预防骨折不愈合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我们既往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将髓内钉近端螺钉置入股骨小粗隆能够增加髓内钉的稳定性,但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复杂,将髓内钉近端螺钉置入小粗隆存在一定困难。为了进一步了解股骨近端结构,从影像解剖上分析如何将髓内钉近端螺钉置入小粗隆,并初步解释将近端螺钉置入小粗隆为什么能增加髓内钉整体稳定性,本文对股骨近端相关影像解剖数据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影像诊断中心行髋关节CT 扫描检查结果提示正常的成年患者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44.8(20~60)岁,取双侧股骨近端数据进行研究,排除股骨近端畸形、骨折、肿瘤和其他病变。

1.2 方法

1.2.1 扫描设定 标准仰卧位,双下肢完全伸直内旋,双足弓内侧缘平行,髌骨及双足第1趾朝上,避免骨盆倾斜,扫描范围上从髂前上棘,下至胫骨结节。

扫描参数设定:管电压 120.0 kV,管电流200~250 mA;矩阵:768×768;层厚0.9 mm,层距0.45 mm,螺距pitch 0.585,转速0.4 s/圈。iDose level:4骨窗,窗寬1500 Hu,窗位500 Hu;软组织窗:窗宽360 Hu,窗位60 Hu。

1.2.2 参数测量 (1)患者双下肢是否中立位的验证。在横断位平扫图像中,选择股骨两髁前后径最宽的图像,分别取两髁最低点M、N,连接M-N(图1),连线与水平线平行,则下肢处于旋转中立位,经验证,本组实验所有入选患者行CT扫描时均处于标准中立位,无内外旋转。

(2)小粗隆后倾角的测量。小粗隆后倾角定义:下肢旋转中立位,小粗隆与冠状平面的夹角。选择小粗隆横径最大时的横断位CT平扫图像(图2),取股骨最外侧皮质点A(股骨外侧皮质与垂线的切线点),经A点做一水平线,该线与股骨内侧皮质的交点标记为B点,取小粗隆最尖部C点,A-B连线与A-C连线的夹角α即为小粗隆后倾角。

(3)小粗隆水平普通股骨皮质厚度和经小粗隆皮质厚度的测量。小粗隆水平普通股骨皮质厚度定义:横断位上,在小粗隆最大横径平面,经股骨外侧皮质(A点)平行冠状位平面置入螺钉所经过的皮质骨厚度。经小粗隆皮质厚度定义:横断位上,在小粗隆最大横径平面,经股骨外侧皮质(A点)朝小粗隆尖置入螺钉所经过的皮质骨厚度(因小粗隆内骨质密度高,可近似于皮质骨,本研究中将小粗隆做为皮质骨计算其厚度)。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各实验参数与国内外参数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股骨上段部分解剖参数

股骨小粗隆水平经小粗隆最大股骨横径大于普通股骨横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5);股骨近端经小粗隆皮质厚度大于普通皮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6,P<0.05)。见表1。

2.2与其他研究比较

国内外对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报道差异较大,本研究数据与国内外相关数据比较见表2,因国内外文献未见皮质厚度的测量,故在皮质厚度上无法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主要与其比较小粗隆后倾角。通过比较,发现本研究所测得的小粗隆后倾角与国内安永胜等[10]报道的基本相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718>0.05),但与国内叶书熙等[11]、国外Schr?觟der RG等[12]、Unlu MC等[13]报道的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粗隆后倾角变异较大。在经小粗隆最大股骨横径上也与叶书熙等[11]的研究存在差异(t=6.974,P<0.05)。

3 讨论

3.1 影响后倾角的因素

股骨近端解剖变异较大,特别是小粗隆后倾角(变异度47.45%)[12],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种、年龄、性别、种族、身高、劳作习惯等,韩国学者[14]有研究证实亚洲黄色人种与美国人在股骨上段解剖存在较大差异。陆晴友等[15]通过股骨近端行CT扫描对82例正常国人股骨近端解剖参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股骨近端髓腔大小、形状等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数据基本为正态分布,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hr?觟der RG等[12]分析了250例MRI的影像,测量方法与本研究相似,他们得到结果是:男性小粗隆后倾角为(23.6±12.0)°,女性为(24.5±11.3)°,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Unlu MC等[13]分析59例髋所得出的观点是一致的。

3.2 利用CT测量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优势

对股骨近端解剖参数测量的方法较多,目前一般为两大类:一是对尸体骨的标本测量[16],二是利用影像学工具测量法。第一种方法测量误差较计算机系统测量大,准确度较低,且标本获得困难、成本高,如为非新鲜标本,因为水分丢失等原因,与活体骨标本存在一定的解剖差异,所以已使用较少。相比之下,第二种利用影像学所得的数据进行测量则更有优势,影像资料获得途径多,资料齐全,使用软件工具进行测量精确度高。影像学检查资料有X线、CT、MRI等,早期使用X线检查研究股骨近端参数的报道较多[17-19],因X线检查普及面广大、花费少、实验数据来源广泛,适合基础医院、落后地区及大样本数据搜集使用,但是X线图像只局限于正侧位,对皮质、松质骨分别不精确,对髓腔结构的测量不准确,无法对诸如股骨颈前倾角、小粗隆后倾角等角度进行测量,而且精细度远不如CT等其他检查;另外,X线片拍摄受影响的因素很多,包括投照中心、角度、距离等的不准确都影响标准位X线片的获得,从而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资料,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利用CT、MRI[15,20-22]等现代化设备进行研究,与X线检查相比,CT、MRI有着诸多的优势,通过CT、MRI扫描能得到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全方位影像,能准确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可以在计算机中通过软件进行任意方向的旋转,准确得到各种角度等相关数据。相比CT检查,MRI影像更适合于软组织的显像,对骨骼显像缺乏精确,且检查费用高,不适合大量数据的搜集,所以我们选择高端CT影像进行本研究,我们所使用的高端CT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小、扫描更细更薄等优点,能记录完整的影像,且通过后期软件处理,能获得各层面的的影像,测量各种角度的参数,数据储存后还可以进行重复的测量,所有这些优点都是其他研究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国内外目前对股骨小粗隆后倾角等方面的报道已很多,但对股骨近端是否经小粗隆的全长横径及皮质厚度鲜有研究。股骨小粗隆前方皮质较薄,且骨质偏于疏松,将螺钉置入此处时,所使用的螺钉长度较短,且螺钉所穿入的皮质厚度较小。相比之下,小粗隆部骨质坚硬,与皮质骨强度相当,且小粗隆尖向后内侧突出,可以置入更长的皮质螺钉,而且螺钉所经过的皮质骨厚度明显增加。所以,本研究对小粗隆水平普通股骨横径、经小粗隆最大股骨横径及普通股骨皮质厚度、经小粗隆皮质厚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并通过统计分析也证实将螺钉置入小粗隆将会有更长的工作距离,当然,将螺钉置入皮质更加坚硬的小粗隆是否拥有更好的把持力仍需我们更全面的生物力学研究。

3.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病例数相对偏少,因检查体位、放射操作人员及测量人员的不同,对所得的结果均存在一定影響,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且获得病例的来源局限于浙江西南地区,缺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等数据,有待进一步多中心合作研究,提高准确度。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解剖变异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小粗隆后倾角为(17.85±4.06)°,此为在小粗隆置入锁钉的最佳方向;股骨近端经小粗隆最大横径较普通股骨横径明显大,可以置入更长的螺钉;经小粗隆皮质厚度也较普通皮质厚度更厚,如果将螺钉置入小粗隆尖部,螺钉能否有更好的把持力,能不能提高内固定稳定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生物力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81-683.

[2]Mohammad T,Sawati A,Ahmed A,et al. Outcomes in closed reamed interlocking nail in fractures of shaft of femur[J].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2015,27(4):811-816.

[3]Ricci WM,Gallagher B,Haidukewych GJ.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current concepts[J]. J Am Acad Orthop Surg,2009,17(5):296-305.

[4]李文锐,袁艾东,许硕贵,等. 股骨骨折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及其对策[J]. 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0):600-603.

[5]Wu CC,Chen WJ. Treatment of femoral shaft aseptic nonunions:Comparison between closed and open bone-grafting techniques[J]. J Trauma,1997,43(1):112-116.

[6]Powell JN,Degroote R,Seidel J, et al. Nonunion follow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the femur with and without reaming.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BJS,2003,85(11):2093-2096.

[7]Wolinsky PR,McCarty E,Shyr Y,et al. 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the femur:551 cases[J]. J Trauma,1999,46(3):392-399.

[8]Park J,Kim SG,Yoon HK,et al. The treatment of nonisthmal femoral shaft nonunions with im nail exchange versus augmentation plating[J]. J Orthop Trauma,2010, 24(2):89-94.

[9]刘炎,丁真奇. 锁定钢板辅助固定治疗股骨髓内钉术后骨不连[J]. 中国骨伤,2016,(12):1150-1153.

[10]安永胜,李桂萍,杜心如,等. 经股骨外侧皮质固定小转子解剖学的初步测量及临床意义[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8):611-613.

[11]叶书熙,杨成亮,熊然,等. 股骨小转子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 31(1):64-67.

[12]Schr?觟der RG,Reddy M,Hatem MA,et al. A MRI study of the lesser trochanteric ver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oximal femoral osseous anatomy[J]. J Hip Preserv Surg,2015,2(4):410-416.

[13]Unlu MC,Kesmezacar H,Kantarci F,et al. Intraoperative estimation of femoral anteversion in cementles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sing the lesser trochanter[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1,131(9):1317-1323.

[14]Khang G,Choi K,Kim CS,et al. A study of Korean femoral geometry[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3,406(406):116-122.

[15]陆晴友,吴岳嵩,王成焘. 股骨近端解剖形态的CT三维重建与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9):1029-1033.

[16]王守丰,熊进,詹朝双,等. 同侧股骨近端截骨段的解剖学测量[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1,10(5):494-499.

[17]朱建炜,董启榕,刘璠,等. 正常国人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4):582-585.

[18]薛文东,戴克戎,汤亭亭,等. 中国人股骨近端几何形态参数的测量和分类[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19(1):84-88.

[19]刘勤,王慧娟,李秀平,等. 中国人股骨近端参数统计[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05,10(1):25-27.

[20]Budzik JF,Lefebvre G,Forzy G,et al. Study of proximal femoral bone perfusion with 3D T1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A feasibility study[J]. Eur Radiol,2014, 24(12):3217-3223.

[21]Feng H,Wang J,Guo P,et al. CT-guided percutaneous femoroplasty(PFP)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femoral metastases[J]. Pain Physician,2016,19(5):E767-773.

[22]汪軼平,张恒辉,王燎,等. 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自动化三维测量[J]. 医用生物力学,2016,31(1):1-7.

(收稿日期:2017-09-27)

作者:叶积飞 叶方 苏琳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职称论文下一篇:保险理赔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