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习作教学设计

2023-05-07

第一篇:小学生的习作教学设计

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作文难,难作文”,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所有语文老师共同的心声。本文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指导低年级的看图写话,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寻找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在习作教学上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 习作教学 有效性 自主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而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渠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部分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怎样在习作中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说到习作,在实践中我们虽然已经摒弃了一些传统习作教学,但是现如今的习作教学的效果在小学还是不容乐观。小学生初遇习作,无题可选,无文可作,或文不匹题,或形流水账,都是流于形式,完成任务,于是内容空洞,词穷语乏,令人枯燥无味,如此长而久之,便丧失了习作的欲望。在小学习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刻不容缓。结合素质教育的推行,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写话,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和培养学生自主修改能力。 一 、 有话可说,才能有文可写

习作的训练是一个由深到浅,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低段年级的习作教学是看图写话,是以一幅幅的图画作为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是作文最起步的训练。因此,指导学生写好看图写话很关键。

(一)认真看图,培养观察力

看图写话,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看,仔细观察,观察和分析从而理解图意。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观察力是欠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顺序的看图,或从上往下,从下往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从整附图到多附图,它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开始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最后怎么样?要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在观察中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认识图画中景和物他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观察人物时,让学生从图画中人物的形体,外貌,服饰等方面弄清楚人物信息,观察景物时,让学生明白不同景物所代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心情。要分清图画当中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根据他们对图画的整体的了解,对于主要内容要重点观察,次要内容可以在写话中忽略。从而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二)变“静图”为“动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观察图画之后,学生能够表达图意和有条理的描写,但是千篇一律的写法很简单和枯燥无味,需要通过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感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对图画以外加以拓展延伸,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把不会思维的想象成为会思维的,把不会说话的想象成为会说话的,有时还可以只提供一种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创新,不拘于形式,善于激发灵感,哪怕天马行空,跳跃思维,才能成就新颖的内容。纸上的图画是静态的,但是在学生头脑中那却是动态的,赋予了它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具有想象力的写话充满了灵气和活力。

(三)看图说话,培养表达能力

说读写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加强说话,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语言,促进智力发展,而且能为今后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天真,好学好问,乐于表达,把他们观察到的和感知到的事物完整清楚的表述,这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说写训练中 ,鼓励他们大胆表达,鼓励他们说不一样的答案,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积极的表达欲望,才能畅所欲言,思维活跃。在说话课上,要求学生说话要准确,有中心,要完整,从词到句再到文,要有层次的进行,,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等训练他们完整的说句子;也可以给出一幅图,给出句式让他们把句子补充完整;也可以让学生编写故事,例如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让学生大胆想象,说说青蛙跳出进口又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说话从而为写话,写文打基础。

二、生活积累,才能有感而发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文章,哪怕文字再优美,都是内容空洞,无法打动人,这就好比是闭门造车。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又怎么会一样呢?我们看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应该是亲身体验生活后的有感而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呢?

(一)阅读是心灵的旅行,旅行是心灵的阅读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从文本中积累,先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古今中外名著,值得我们借鉴,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必要的阅读沉淀,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积累素材。在小学班级里建立图书角,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学会阅读评价。作为小学教师,首先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热情的读者,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指导学生阅读才能轻车就熟。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是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阅读要结合实际,我们要把自己的所学在生活中体现,学以致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走出课堂,让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自由观察。不管是高低年级学生写作,提高水平的途径唯有平时练笔,坚持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与其把学生困在教室苦思冥想,不如带学生出去组织活动收获更多。例如指导写《我的课余生活》,先要明确要求,让学生知道写谁,是写我自己,写什么时候,也就是写上课之外的时间做了哪些事情?引导学生是写最喜欢和最感兴趣的事情,指导学生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不过在写之前让学生在课后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再去做一次,第二天在班上和老师同学交流做的经过,感受和体会,最后再写《我的课余生活》时,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把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出来。例如指导学生写《校园一角》,带领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借助契机,让学生写旅游观感。还可以通过调查记录别人的生活感受的形式,找圈子以外的人和他们交谈,记录他们的谈话,从校内到校外,集思广益,透过现象看本质 ,品味不同的人生,领悟生活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

三、自主修改,才能有所提高。

古往今来,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不断推敲,修改润色中产生的,才能成为经典或著作,在遣词炼字方面花了时间和下了力气。可见,一篇文章完成以后的后续工作就是修改,而修改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文章的好坏。但是在习作教学中,学生作文的修改工作却是老师的批改,忽略了学生自主修改的作用,缺少学生主动的参与和探究。叶圣陶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新课改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和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榜样在先,激发小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对于自己修改作文,学生的心理是不想改,不愿改,懒得改。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修改的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生自主修改作文时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比如,例举自己平时写作过程中对于字词的推敲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评读;还可以给学生讲讲古今外很多著作它们的作者都是怎样反复修改和仔细斟酌的? 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文章要成为佳作和美文,必须像璞石一样好好雕琢才能成为美玉。

(二)改变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

小学生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他们从词到句再到文本就不易,何况他们完成以后自信满满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我已经写的很好了的想法。所以,很难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改变思维定势,发扬批判精神。在作文完成后让学生反复自读,在自读中发现语句是否通顺?文字是否有问题?顺序安排是否合理?详略是否恰当?语法有没有毛病?以及修改标点符号和发现错别字等等。从而达到自主修改的目的。

(三) 合作学习,互评互改

俗话说:“一个丑皮匠,顶个诸葛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还应重视学生互评互改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给予示范和引导批改,可以就学生的一篇有共性的作文进行公开批改,批改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争论中发展思维,提高作文和作文修改的能力。也可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评定,互相传阅修改,把自己的意见写在文末,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多同学的建议作为参考。在互评互改后,选择一些优秀的作文作为榜样,适当讲评,给学生观摩,借鉴,让所有人有所收获。当然,,对在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也不能放弃,鼓励优秀学生帮扶等方式让其共同进步,切莫冷嘲热讽使其失去热情。总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相信每个孩子在写作上都能有所提高。

“我不生产文字,我只是文字的搬运工。”对于语言文字在习作中的运用,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究习作的有效性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敏. 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文学教育(中),2011,(03):120. [2]张源. 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看图说话写话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3]张绍庭. 走进课堂,迈向生活——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A]. 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6. [4]纪芳. 学会修改 精彩无限——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A].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3学术年会暨素质教育在江苏——淮安专场报告文集[C].江苏省教育学会:,2013:6. [5]莫玉香.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6]张萌萌.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第二篇:如何提高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学生怕写作文,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教师也为作文教学煞费苦心。先揭示习作内容及要求,再指导写法,学生写作,最后教师批改并评讲,这是一直延续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僵化学生思维,学生要么思路打不开无从下笔,要么所写大同小异,毫无创造性。同时这也花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因为写作文让本属于自己的许多快乐时间悄悄溜走,作文难、难作文是师生一个共同的永恒话题。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变习作教学的传统模式

每次习作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首先提前布置学生提前完成本次训练的初稿,不做任何指导,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收上初稿,评好等第,虽不为学生写评语,老师要做好详细记载:谁用词造句好,谁选材好,存在哪些共性问题,突出表扬哪些学生……把初稿分类放齐,以便评议时抽拿。在作文指导课上,由于心中有数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加上学生的实例,做到指导不空洞,再适时对学生闪光点大加赞赏,使学生思路打开了,学习

热情得到了激发,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指导过后学生针对指导所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再次完成复稿。初稿质量好的,只需稍作修改。教师批改好誊写的作文后,根据需要二次交流,重点突出存在问题和复稿中有进步的学生,一般花时不多。导前初写——导时评议——导后再作,这种流程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作文水平提升很快,效果明显。这样学生的初稿,尽管优劣参差,但自由发挥,老师看到了一篇篇充满个性的文稿,惊喜地阅读着这些风格迥异的文稿:活泼风趣型、干净利落型、自然清新型、沉稳朴实型…… 这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写作。

二、习作训练的内容的多样性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禁锢,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

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1、命题求“宽”

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

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2、选材求“广”

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3、形式求“活”。

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平时不要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五、引导习作的积累与拓展

写作是一个积累且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积存作文素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结合每次的作文训练内容,将一些拓展活动列入到教学中。如描写春天景物的习作练习,就可事先让学生观察春景,收集阅读描写春景的作文,摘录自己喜欢

的,关于春天景物的词句,有了这些体验、积累,学生进行运用,就会将秋景描绘得更准确、具体。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好的平台,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积累、写作,较好地实现读写迁移,提高作文能力。只要自己用心钻研,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作者:郭丽苗 发表时间:2010-7-19 7:12:27 来源:南靖靖城中心小学 访问次数:2425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写作兴趣

“趣浓劳轻,乐此不疲。”兴趣是治愈恐惧的一剂良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使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克服作文“恐惧症”。

1、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初学作文,最大的难题是:“没东西可写”,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如预先布置学生去观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参加某一次活动,或记述熟悉的某一个人,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容易完成作文。其中,生动幽默的导言或猜谜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又热又渴。可是行李里只有一个苹果,怎么分呢?唐僧提议谁把苹果的特点说得详细具体,这苹果就归谁。(出示一个苹果)问:“同学们你们想吃这个苹果吗?”这样,学生就会置自己于这个特定的情境,他们的兴趣很自然得到激发。其次在作文命题上,除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具有启发性外,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规律。如写同一假日等街景,可分别出《欢乐的人们》、《美丽的街灯》等小题目,让学生克服“无从写起”的困难。

2、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讲评课力求生动、新奇、多样,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明白好在哪里,错在哪里。一是生动。坚持让学生从范例中体会写作规律。对学生习作中那些夸大其词的描写、啼笑皆非的想象、张冠李戴的用词等比较普遍典型的错误,可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二是新奇。注意选择那些充满情趣、富有特色又符合教学要求的文章或习作,力求激发学生的悟性,从中得到启迪。我曾给学生读过一篇《读者》文摘上登载的《我的妈妈》,这篇短文一改只写妈妈“好”的老套子,写了妈妈生活中的一些“缺点”。文章出自孩子的眼光,写得十分诙谐有趣。这篇范文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选材一定要新颖,要写得生动,有特点。三是多样。讲评形式多样,可以避免学生因单调重复产生厌烦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注重综合讲评、重点讲评、个别讲评的差异性,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评,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弱点和兴奋点。

3、教学相长,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一要建立良好的师声关系。这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要让学生喜欢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可以给学生出《老师,请您到我家》、《给老师一封信》、《和老师说悄悄话》等作文题目,既让学生练习写作又拉近师生距离。二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作文审题训练时,有时可以把命题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有时则把审题的目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

等几个要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然后拟一命题让学生当堂练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争论。三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作文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起着鼓励、指导和修正的作用。老师要及时批改作文,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几个重点符号都能使学生兴奋,产生对作文的热情。四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讲评并展出,或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为他们提供发挥写作能力展现的机会,并让作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写这篇作文的体会。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带来写作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1、讲读教学,授予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我在讲读课上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习作练习,训练观察事物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后,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的提高观察能力,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结合各单元习作要求,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写作日记,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日记可以反映校内外的生活,大、中、小队的活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对学生日记,必须进行讲评,将日记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好的典型的让学生宣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4、观察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而爱动脑筋思考,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且能浮想联翩。

总之,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才能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使学生的写作潜力得到挖掘,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第三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见习作是多么的重要。但经过我对4—5年级的学生进行关于习作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只有约18%的学生喜欢习作,40%的学生对习作感觉一般,42%的学生不喜欢习作。由于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找到了“病根”:

(1)不细心观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

(3)习作内容、形式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习作,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与崇高。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始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促进学生乐于在习作中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

习作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策略一:要消除学生对习作“恐惧症”

现在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无从下手,面露愁色。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让他们能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策略二: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孩子学前生活的优势。孩子们普遍没有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都是纯自然的自由空间,只有父母亲情的呵护,缺少人为束缚限制他们的思维。山川、野兽、百鸟、虫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但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那些人、事、物只看了那么

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用眼睛去看,不用心去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生活化”习作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口交谈、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要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现实和幻想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相信学生

都想张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在天空自由驰骋,遨游天际。

策略三: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城乡结合部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总之,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教学研究中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习作教学的深远与厚重,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习作,学会习作是习作教研的最终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习作教学之路,使之不断进步!

第四篇: 在习作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课题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着:l、将原本应是生动有趣,能满足学生表达欲望的教学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使学生望而生畏的机械训练,耗时多而收效微:

2、对学尘作文有关思想内容、选材、语言表达、评分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3、企图用呆板的模式“生产”出能取得高分的“考试机器”。严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4、学生作文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话,“编、造、套、抄”文理不通现象严重,学生的作文没有情趣,没有个性,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等种种弊端,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了改变现存弊端,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我校根据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提出了“在习作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的作文教改实验课题。希望通过指导学生自山表达,发展学生个性,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文教学新体系,让学生在愉快的富有创造性的自山习作的氛围中,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自由地表达出来。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大纲》在作文教学的要求中指出,学生要“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强调作文要谈化文体训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激发练笔兴趣,鼓励个性化作文。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个性是写作的动力。自山表达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个性。

2、《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尘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三、实验目标

总目标:构建“在习作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的作文训练模式,引导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一阶段(2003.2-2003.12)

本阶段为初试验证阶段,其目标为:

1、低年级阶段目标: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的说话、写话的氛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中年级阶段目标:创设宽松的习作氛围,减轻学生的习作心理负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能不拘形式原汁原味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启发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使他们在乐中作文,化难为易,变苦为乐。

3、高年级阶段目标:训练学生善于发现,放胆想象,

自由表达,创意表达的本领,养成多积累,勤练笔、善自改的习惯。用自由的形式表达自由的内容,识与表达融为一体,学生写得得心应手,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特征,写出个性。

4、阶段总结目标:

①撰写本课题的阶段总结和论文;

②整理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随笔等。

第二阶段:(2004.1-2004.12)

1、完善发展研究课题,把课题实验扩大到中心小学各语文教学班进行实验。

2、进行课题研究的系统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整理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随笔、论文等。

四、实验的基本方法

(-)改革习作指导思想。

1、思想内容方面。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层次以及对事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作文中出现肤浅、幼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都是正常的。应当淡化作文的思想内容,允许学生怎样想就怎样写,真实地表达平常而又普通的感觉、看法与思考,但应强调的是写“套话”、“假话”的,可算是思想性差的作文。

2、选材方面。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只要觉得有意思、有表达的欲望都能入文。努力挖掘、赞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应挖掘、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允许学生写想象作文,但要符合儿童的生活逻辑、情感逻辑、思维逻辑,只要是符合儿童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只要所描述的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任何想象都是合理的,真实的。

3、语言表达方面。作文中朴实简明的语言与生活优美的语言同样应该得到肯定。朴实无华的文风应是小学生首选的文风,对小学尘来讲,重要的是如何用常用词汇确切地表达自己表达的内容。学生作文提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内容充实,一二百字的作文也是好文章。但要求学生在写人记事中要说真话,吐真情,做到:①感情“真”,怎样想就怎样写,诚实地描写自己的真情实感;②事例“实”,所选事例不应凭空捏造,抄套范文(想象作文中的事例,要符合儿童的生活逻辑、情感逻辑、思维逻辑);③表达“准”,要用恰当的词句,准确描述真实或想象的事物,正确表达真实的感受,做到人真、事实、景真、情真,鼓

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4、评分标准方面。赞誉和认可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也是学生成就动机的基础。只要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只要语句通顺连贯,意思表达清楚,有一定的条理,哪怕是朴实无华的都是一篇好习作,应多给学生高分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热情的鼓励,多给学生一份成功的喜悦。

㈡创立新型教学模式。

1、作文预备的充分。每次作文练习都应提早一两个星期让学生知道作文内容,并布置相应的调查观察要求,让学生收集资料,做到有话可写。

2、作文状态的自由。①宽松习作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山奔放;②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技法指导,作文指导课应以学生交流为主,自由式地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提纲,没有框框,没有诸知“写入的文章要写人的外貌特点”或“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特点”之类的要求,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③采取日记化、书信化的自由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达的形式,

“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轻轻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说真话,吐真情。

3、作文命题的自主。增加命题的自主性,减少命题作文,只给范围广泛的开放性较强的习作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描写。力求避免用统一简单的命题,束缚、压抑学生的思维,使作文出现雷同化的现象。

4、作文题材的多样。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活,以丰富多彩的生活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生活是题库,生活是美,只要觉得有意思,只要有表达欲望,均可入文。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都可得到渲泄、得到表达。

5、作文讲评的引导。作文讲评是学生体验与感受的又一次交流,教师的作用是以前面所述的评价体系参照学生作文,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考虑和自主修改文章。

㈢运用教学辅助策略。

1、读书看报。语文素养是一种积累,没有大量的阅读,特别是文学名着的阅读,是不能完成这种积累的。强调习作和阅读的联系,要求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供阅读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适合儿童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各类书籍报刊杂志,丰富学生的积累,力求实现阅读和习作的远距离结合。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组织与指导。

2、口语表达。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能促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每周抽出一个晨会课作为语言表达课,定期举办或新闻或观察或趣事等专题交流与发布,轮流进行了3-5分钟的生活情景小品表演,推广普通话,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运用口语,练习口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编报出书。教师指导学生定期出版班报,也可以几个人合编小报,确立活泼有趣有栏目。如:“没头脑与不高兴”、“开心一刻”、“真好玩”等。出书可以是集体的,也可是个人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文章、定主题(书名)、抄写(打印)、装订、装饰,让学生有地方发表自己的得意之作。

4、短小日记。强调习作和生活的联系,要求丰富学生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生活经验,积累习作素材,捕捉习作灵感,要求多练笔,多写生活闩记、观察自己,记下自己的经历、观察与感受。

五、实验的控制

1、组织保证:①成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导处、语文教研组长、年段语文备课组长及实验老师为成员的实验课题组,领导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相互听课,专题研讨及阶段总结等共同活动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案例反思或撰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不断调整实验进程。

2、理论保证:组织课题组的全体实验人员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全教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决定》等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修订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努力通过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从理论上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把握实验要义,明确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

3、过程调控:教导处要跟踪实验,调控实验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并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充实改进实验方案,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实验沿着整体改革,综合提高,发展素质的目标顺利进行。

4、物质保证:实验班要求学校建立完善图书室、阅览室,添置和更新图书资料及相关的教学设备;要求实验班设立图书室,山学生轮流供书;要求实验学生设立家庭图书架,鼓励学生多订报刊杂志,硬性规定学生借书量和阅读量。

5、积累实验资料:要求实验人员注意收集积累实验资料(做法、经验教训、案例、笔记、教案、学生作文、实验数据等),做好实验资料建档工作。

六、课题的管理

1、课题组顾问:省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林家瑞,

市教科所苏俊墉,县教研室林润生、李木生。

2、课题组领导人员:李木生、赵世伟、陈文举、林益平、林木火。

3、课题组负责人:陈文举

4、课题组成员:林木火

林益平

许志良

林文通

陈丽真

林培钦

朱进强

林婉见

林梅英

许玉兰

施亚丽

林木良

谢梅芳

林彩佩

张晓斌

陈福成

林娜英

胡玉全

马延灯

许丽娟

沈琼媚

李菊燕

刘苍松

5、实验对象:中心小学:

四、

五、六年级①②③班;进来小学:四①、五①班;鹤前小学:四①、五①班;岭东小学:五①、六①班:彭格小学:六②班;鸿福小学:五①班;登山小学:六①班;福山小学:六①班;上智小学:四①班;龙居小学五①②⑧班;顶寨小学:三①班;温泉小学:三②、六②班;新林小学:六①班:石示内小学:六①班;新坂小学:六②班。

七、实验的经验与启示

课题组成员在市教科所、县教研究室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围绕课题实验方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理论成果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新大纲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苏霖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个性是习作的动力;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个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创设

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就能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和谐发展。

1、凭借课文,积累个性的语言和方法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课本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习作的样本。小语教材大都是名篇佳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布局谋篇,从对生活的感悟到情感的表达,无不显示着作者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叶老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可见,在教学中必须建立读写“联系点”,充分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个性,并把学到的张扬自己个性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1)在感悟中积累个性语言。

积累是知识能力及各种学习因素的疑集,是各种智能因素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加。“厚积薄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无不说明阅读直接作用于习作。朱作仁先生指出:“背诵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是意义识记,也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有初步的理解,如果不理解所背诵材料的内容,死记硬背,即使当时勉强记住,事后也很快就会遗忘。”感悟、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建立记忆支撑点的过程,支撑点越多,记忆就越快越牢。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积累的规律(即对所学材料有所感悟,有所把握、内化、然后才能达到积累)引导学生积累个性语言。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推敲,结合语言环境查字去理解,通过反复朗读

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特别是学生自己喜欢的片段,课文要求背诵的章节,我们更要通过创设情景、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感悟,熟读成诵,有效地积累个性语言。

(2)在领悟中学习表达方法。

写作的内容是从生活中来,写作方法应该是从课文中来,这是小学尘写作的两大源泉。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是学生通过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而来的。因此,写作方法的学习,关键在于找准教材中读、写知识的联系点,也就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写作时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如通过《高大的皂荚树》的学习,就要引导学生领悟描写一件事物,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讲清为什么赞美它,中心才突出:描写要按一定的顺序(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条理才清楚;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时重点才突出,才细致具体。只要在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抓住读写的联系点,引导学生领悟,学生就能学到“大家”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的运用技巧。这样自己作文时就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学过的方法。

2、发展兴趣,积聚独特的素材和感受

兴趣是指对某个方面的知识与活动的特别爱好。小学生大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不稳定,有的甚至不是很健康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并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硬按鸡去吃米,它是不乐意吃的。”只有让学生做喜爱做的事才能做得好。小学生习作其实质就是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及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爱好大都不同,喜欢的事物、参加的活动也不一样,积聚的写作素材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就不一样,因此,发展学生的兴趣,作文素材和感受就能避免雷同,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1)读自己喜欢读的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认真地读。教师不要抹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要扼杀美丽的童心,强迫学生去读某方面的文章。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为了不让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太盲目,太随意,我除了经常有意识地指导,推荐学生选择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读物,还举行“荐书小能手”活动。每天早读时间,挤出几分钟,让推荐好书的同学说一说书名、作者、内容简介;最重要的是把书的优点说上两三点,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词句。这样就能扩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聚人生的感受,

从而厚积薄发。

(2)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

新大纲指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诵、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根据新大纲精神,我们开展了游泳、手工制作、绘画、书法等30多种兴趣小组活动。以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为原则,让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能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要观察、要思考、要动手、要动口,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烦恼。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能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

3、关注个体,提高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喜好,不同的思维,但每个学尘都有交际的需要,都有施展个性的渴求,都有值得表达的思想。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和作文程度,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喜好等,采用适应学生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主动发展。

(1)习作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兴趣本位。

学生习作存在“套、抄、编、选”,没有个性,干篇一律等弊端,主要原因是习作内容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新大纲强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德可乐利方法(TheDeeroly Method)强调教学要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每个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接触的事物,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等都不相同,习作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赋予学生多元选择习作内容的权利。如十一册第五单元习作是让学生写“美好的童年”。我认为“美好”一种情感不能包容一个人童年的情感基调。有的可能是“痛苦的”,有的可能是“令人辛酸的”„„,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情感落脚点。这样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从熟悉的、感兴趣的、想写的内容入手,才能“下笔如有神”,使习作真正表现各自的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方法指导要适应学生的能力本位。

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不同,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步调也不同,作文能力也就存在着差别。而现在的作文指导课大都采用整班级的学生统一指导,统一习作要求,没有考虑学生的作文能力,造成了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吃不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都获得提高,逼近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就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如记一次春游。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后,让他们动笔写作;对作文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同学,可让他们观看录像,边观察边回忆: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还可提供范文,引导分析,再让学生仿写。这样分层指导,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促使人人提高。

4、自主表达,凸现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习作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骋,自由发展的天地。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新能力。

(1)写自己的话,提倡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大话、假话、套话只会窒息学生个性思想话语的活力,淹没作者本人的声音,扼杀学生的个性。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即使感受大同小异,表达方法也会不同。小学生的语言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在习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笔写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语言真实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如久未下过雪的南国(好多学生从未看到下雪),去年冬天下了一场小雪,学生个个欣喜若狂。有一个同学在《第一次看到下雪》中写到:“雪有轻功,悄悄地落在我身上,让我一点也觉察不到。她们还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有时无声地落在我的颈上,亲了我一下,我才知道她在和我逗乐。”文中的“轻功”、“亲了我一下”、“逗乐”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写出对雪的喜爱之情。对这样的“自语”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肯定。长期坚持下去,我相信学生的“自语”就会越来越多。到那时我们不仅会看到一篇篇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习作,更会看到一个个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学生。

(2)抒自己的情,提倡个性化的独特感受。

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新大纲》强调“要引导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就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抒真情。应该说小学生的心灵纯洁如白纸,但由于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的影响,他们也学会了说违心话,做违心事,抒别人的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展和拓展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唤起他们心底的真善、美,要鼓励学生怎样想就怎样写,诚实地描述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有一个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看见两个青年在打架。我想冲上去劝架,可妈妈死死抓住我的手不放。他们越打越凶,我想挣脱**的手,谁知妈妈越抓越紧„„。事后,我仔细一想,**的做法是对的,是真心疼我的好妈妈!”乍一看,这样的妈妈太自私!可细想一下,这不是妈妈伟大母爱的表现吗?这是小作者当时真实而独特的感想。对于这种敢于抒自己的情,即使不是很正确的,我们也要给予肯定,保护和培植,学生的个性品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尊重差异,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和启发性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讲评作文课上,出示一篇中等尘的习作,让其他同学根据习作要求,对这篇文章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我认为这样的讲评课就成了“批判课”,只能使那个提供作文给老师、同学评议的学生无地自容。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快慰,就会被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和情感力量。”因此,在习作评议时,要引导学生注入情感,学习他人的优点,理解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情感,强调学生以充满爱的语言,用第二人称与同学谈心的形式来评议同学的习作。从而使习作评议成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兴奋剂,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动力。

(1)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突出激励性。

小学生智力,认识事物的能力,作文能力不一样。可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或让学生评价同学的习作却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层面的学生的习作,这只能打击“大部分”,保护“一小撮”。因此,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就“思想内容方面”而言,作文能力较强的要求立意深刻,见解独特;能力一般的允许表达平常、普通的感觉、看法;暂时落后的允许表达肤浅、幼雅、模糊的感觉、看法。只有采用“同等水平评价法”,全体学生才能个个都得到赞誉和认可。对比较差的习作,要根据学生自尊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从选材、立意、构思、语言和标点的运用等方面去挖掘文中的“闪光点”。“一滴水珠虽小,但能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人人得到激励,亲身体验到写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2)选择不同的评价内容,突出启发性。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所见所闻不一样,对事情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也不一样。一篇作文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熟悉,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那部分内容熟悉,感兴趣。因此,评价习作时,要让学生有选择评价内容的权利。可将一篇文章按事情的性质,景物的不同,地点的转移等分为几部分,也可将评价标准分为思想内容方面、选材方面、语言表达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进行评议。这样学生评议的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内容,评议时就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有深度,有利于学生作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完善。

㈡实践成果

1、教师方面

(1)借课题研究之契机,课题组老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我中心学校地处山区,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气氛不浓,自参加实验课题后,课题组老师每人都自订

3、4种教学刊物,认真学习,并做好读刊笔记,每人每年都上万字。通过学习,课题组老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陈文举老师撰写的《习作评议要注重独特性和情感性》发表在《新作文》2004年第6期;陈文举老师撰写的《习作教学如何张扬学生个性》发表在仙、学教学设计》2003年第11期,马延灯老师撰写的《引导自由表达

发展学生个性》发表在《江西教案》2003年第20期;陈文举老师撰写的《在评议习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表在《泉州教育》2002年第4期;还有10多篇论文发表在《安溪教育》。获国家级

一、三

等奖各1篇,获泉州市级一等奖2篇,县级奖励10多篇。

(2)认真开好实验研究课,提高业务水平。课题研究期间,实验老师实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敬业奉献,努力探索,认真上好每一节作文课。谢梅芳、施亚丽等两位老师为市级作文教学研讨会开设了作文研讨课,受到施伟志所长和苏俊墉专家及与会老师的好评。老师们一边研究,一边推广宣传课题的成果,两年来分别在进来小学、龙居小学、新美小学、中心小学开设区性作文教学研讨课。这对促进我校作文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

(3)在课题研究中,实验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10多位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先后在各类各级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8位教师顺利地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林彩佩参加县中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林文通、陈丽真参加县评课比赛均获三等奖,10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4)通过两年多的实验,课题组已基本完成了课题实验方案中所提出的各项研究任务。实验产生良好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将该实验的理念,运用于平时的作文教学实际中,推动了作文教学的改革。

2、学生方面

(1)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了。由于本实验课题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强命题的自主性,淡化文体意识,去掉了束缚学生作文的许多框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中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2)学生的习作思路打开了。课题组老师在实验中注重开拓学生思路。因此,学生在习作中力求出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表达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做到多角度观摩生活,多角度选择,采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学生的习作从内容、形式到语言,大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个性、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3)学生良好的个性初步形成了。实验班的学生已经基本杜绝了“抄、套、造”的现象。学生不再视作文为难事,能够说真话、抒真情,不管是记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学生大都能表达自己独特的真切体验,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习作不但能体现个性,在内容上还能通过观察、想象等手段,多角度地把内容写具体、写通顺,并能很好地运用自己平时广泛阅读而积累起来的有关名言警句、诗词佳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丰富表达内容,阐述自己的见解。

(4)学生自己的刊物办起来了。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课题组在清水岩管委会的支持下,办起了《绿萌》校刊,(已出版三期)。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有地方发表了,写作的劲头越来越足了。两年来,实验班学生参加县作文竞赛都取得好成绩。

本课题实验在本学区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2003年11月,泉州市教科所施伟志副所长、苏俊墉专家参加我校的课题研讨活动,观摩了实验班老师执教的习作指导课和评讲课,听取了课题阶段经验总结交流。施副所长和苏老师给予较高的评价。苏俊墉专家还现场举办讲座,使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还举行“区性、片性、点性”的课题研讨活动,促使全区的教研活动形成网络,及时将研讨的成果推广到基层小学,扩大影响。

今后将进一步学习课标精神,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课题向纵深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执笔:陈文举)

第五篇:三年级学生习作自评互评的标准和教学

网友老师问:

三年级让学生自评作文和互评作文有没有什么可借鉴的标准?

三百卷生答: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习作目标就是标准。

我们一定要要按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去教学,去评价,特别是前三条: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简言之:一是“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二是“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说的话;三是愿意“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这是十分重要的三条目标,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贯彻实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这三条目标!!!

学生的自评也应该一这三条为标准,特别是前两条。

一定不要用街上买的作文书为标准评价学生的作文,这里面的作文都是少数学生的优秀作文,而且是经过大人们精心修改的。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能写、会写。在一段时间里只要学生能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就是好作文,不要怕他们说不清楚、语句不通。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语句不通,就采用先说后写的策略,让他先口头说一说再动手写。没写好就要修改修改,也可以用“口治”的办法,先读后改。

问:

现在教他们如何检查修改自己以及如何去修改评价他人的作文好吃力。

要是能有个什么格式,让他们有路可走就容易多了。

答:

建议抓三点:

一、内容是不是真实,能不能能做到不拘形式地写,能不能把要说的话写得清楚明白;

二、看看是否有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

三、句、叹、问号用得合适不合适,会不会用逗号、冒号、引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趣味运动会策划书下一篇:下学期团支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