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培训心得

2022-08-12

第一篇:有效课堂培训心得

有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有效课堂”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用一辈子备课

西流溪中小学徐勇

今年九月,我参加了县研训中心统一组织的“有效课堂”全员培训,要求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进入“三坪五峰网”教育人事板块之“教师培训”类进行网上学习,并要完成3000字自学笔记、开展3次教研组集体活动以及一篇心得体会。带着抄笔记的任务去上网,通常都是有点不情愿的。但当我进入网上页面学习后,我被颠覆了,原来教育理论也是可以让人感兴趣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不像其它教育理论一样抽象隐晦,生涩难懂,它通过经典的教学案例、细微的教育细节、真实的教育情感向我们揭开教学工作中出现的误区,用企业的管理理念指导我们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

“创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是本次培训的第二个专题,对我个人的震撼较大 ——备课不简单!这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则教育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的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教学的对象不是一样死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不可能一本通书教到老。德国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过去以教材为世界,今天以世界为教材。”我们这些农村一线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充实自己,备好每一节课呢? ——“用一辈子备课”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即教师的教育积淀。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积累,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素材,积累各种教学资料,读书的面要广,要涉猎不同的

知识领域,适应学生的知识需求;其次,备课要细,不能因为自己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就临阵磨枪。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脚踏实地的去弄懂每个字、每个词,揣摩好文章的意图,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和诵读好每篇文章,不能不懂装懂,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焕发新的生机。记得这样一句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自己有一股活水,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就能与时俱进;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一辈子备课,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就能有效、高效。

第二篇: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有效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综合高中部马坤

通过学校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培训,使我进一步了解到职业教育教师的神圣,同时也感大我们身上责任的重大。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以学生为本,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要首先以学生为主体。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好,对教育有抵触情绪。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只是教会学生多少技能、技术,而是要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只有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学会一技之长,是中职教育中的核心目标。首先我们教师就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开放教育,以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主,然后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只有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把搞好对学生服务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时期,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纵横交错的支持服务体系。

教师的主导地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性、责任感、知识结构、知识水平都成为制约我们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

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进步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在中职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教育中心,以符合时代气息的新方法新思维来教育学生。让教育活动中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育。而不是抵触的情绪来“混日子”。而教师也是应该以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而不是想怎么完成教学大纲、怎么逃避责任、怎么省事。所以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更应该注重师生双方的心理教育。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学生心理才能健康。所以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学生。

以上是本人在本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落实,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争取做到教育学生一时,学生受用一世。

第三篇:主动有效课堂心得

“有效的课堂”即“有效的教学”,这是每个教学活动的追求,也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一堂好课的标志。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究如何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活”的教育,而作为一个教师,应该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给予孩子足够多的时间、空间,让课堂充满活力。怎么样让教学“活”起来,我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先来实施:

一、对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人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幼儿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和正在发生的事物,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所决定的。那么选择一节能激发孩子兴趣的活动那就成功了一半。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有个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一个面具,于是我有意识的在电脑里制作了一个京剧的小课件,欣怡看见了:“这个我奶奶会唱的。”“这个跟宣宣带来的面具很象,都是花花绿绿的。”“我知道的,这是脸谱。”……随着谈论的不断发展,我开始让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京剧脸谱面具,孩子们在做做玩玩中了解了京剧,京剧这一中国的国粹,也走近了我们的孩子。

二、充分的准备能更好的为活动做铺垫。

准备有2种,包括物质准备和经验的准备,或者说是一些无形的准备,这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我觉得尤其要注重经验的准备,那首先要老师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才能在选择好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顺利的开展活动。比如在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中,有小朋友看了一本名为《美食林》的图书,当她把自己看到的《美食林》故事滔滔不绝地在所有小朋友面前讲了起来时,问我:“张老师,美食林的东西是不是都很好吃呀?”我笑了笑没有回答,顿时,其它小朋友也都议论纷纷,七嘴八舌地讲了起来。黄俊杰说:“我喜欢吃海鲜,海鲜的味道很好。”惠惠说:“我喜欢蔬菜,蔬菜吃了有营养。”……此时班中只听见孩子们在讲你喜欢吃什么东西,我喜欢吃什么东西,为什么?就这样,一个“开心小吃店”就开张了,从开心小吃店中,幼儿学会用多种感官、工具和方法认识我们崇明的美食、民俗风情,引发幼儿探索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三、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让教学活动更主动、有效。

有效教学必须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所以说,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幼儿应当成为活动的主人。

“有趣的水”这一主题活动贴近大班幼儿生活,从幼儿园的盥洗室、玩水池、到路边的小河、大湖,从不能吃的水到可以饮用的水,孩子们都有着最鲜明、最感性的认识,在活动中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活动,畅所欲言的交流着所见所闻,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分析与回应幼儿的疑问与需求,随时准备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活动《美丽的雨伞》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下雨了,很快融入到雨伞、雨衣的绘画创作当中,设计了美丽独特的线描伞,更有撑着不同雨伞,穿着花式雨衣在路上行走的人,同时我鼓励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针对雷雨时怎么避雨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扩展和提高;在主题的开展过程中,从幼儿的行为表现、符号表征中把握幼儿的活动方向,从而获取新的信息:为了让幼儿对水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带来了各种器皿,拿出了冰箱里结冰的冰块,从自己动手操作怎么让冰更快的融化中,一边探索,一边从中得到答案。「 1」 「 2」

结合秋天的季节特征,我们开展了“金色的秋天”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活动《树叶精灵来跳舞》中他们把摇曳飘落的的树叶想象成小鸟、风筝、雨伞等,我们一起走进落叶世界,去探索、去想象、去表现;为了展示幼儿的艺术表现力,我让幼儿通过纸团印画来表现秋天树林的特征,作品展示时孩子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真正的树林,他们为此欢呼雀跃;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是幼儿认识水果的大好时机,于是我们带幼儿参观了附近的水果店,认识了秋天的水果。在老师及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水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区分了干果和鲜果以及时令水果。

教师只有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关注幼儿的认知需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体验和发现,重视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才会变的生动精彩。

四、及时、积极的反思,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善于反思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对活动进行积极、及时的反思就会“逼”着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一个教师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而是要持续不断的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你要给孩子一滴水,你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反思,再学习。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在信息时代,新科技、新知识、新成果、新概念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要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通过书刊、网络、外出培训等各种途径学习提高、加油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内容,与时俱进,我想一个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认真对待,爱护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活动。 12

第四篇:小班化有效课堂构建 成都培训感悟

小班化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一、第六种教学方式的提出和要求。

第六种教学方式是孟照彬教授在总结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上提出来的,其基本要求:

1、课型方式:努力把东方最擅长的知识性与西方最擅长的个性、创造性结合起来。即:知识性——个性——创造性

(反思:传统教学只停留在“知识性”这一指标上,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要求学生思维集中,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作业干干净净、书写工工整整、说话规规矩矩、行动整齐化一。在此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化身、拥有知识的权威者,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这种根深蒂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的从学生经验出发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来进校时有着各种差异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后就成了模式化的产品,这何尚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悲哀!)

2、学习方式:在学习领域有一个联动结构,即互动——主动——能动,要使学习者进入一流水平的培养状态,就要使学习者的联动进入常规状态。

(反思:传统教学多是问答式的互动,缺少感情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思绪的纷飞,即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文本的互动、与自然景观、物体的互动等,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学

1 习的主动权,更无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方式要素组合:看 讲 听 想 做

动 静

七个方式要换着用,实践证明动静转换时间为7—13分钟最有效,所以,一堂课应该是3—5次动静转换。

(我们的教学多数运用了“看 讲 听 想”四种要素,而事实证明“做中学,动静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

4、学习小组——团队合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受传统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小组合作学习多停留在形式上。教师片面地认为合作学习就是为了转变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内容,合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故没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致使学生不会合作。)

二、小班化教学与第六种教学方式。

小班化教学强调探究、自主、合作、开放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与第六种教学方式完全吻合。

1、探究性学习

以自主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上,由于教学空间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教学方式注重了看 讲 听 想 做

动 静七要素,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学

2 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才会有明显发展,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得到显著的增强。小班教学更有利于教师通过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主动的参加教学活动,从而生成出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潜能开发成为一种可能。

2、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重体验,重实践,小班化教学亦然。让学生亲自体验,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摸一摸、做一做、想一想,都能促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进而学会创造。小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教学行为,更能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将学习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展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合作学习

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极大的提供了师生心理相容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特别是小组合作、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谁也不是主宰,

3 谁也不比谁高明。在教学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体现教育公平),教师可以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并重视学生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除去压抑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时常采用竞赛的激励机制,对学生们来讲,能够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学生就会以更主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4、开放学习

“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性的思想,而创新精神与开放性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开放和活动空间的开放。

活动形式的开放。 “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游戏式,有的是参观式。教室的座位可是“长方形”、 “梯形”、“W形”、 “T字型”路口,有时变成临时的“小商场”。

活动时空的开放。 “小班化教学”的课堂应拥有更为开放的时空。每次上课的时间可长可短。课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是“教室”、 “校园”,还可以是大社会,大自然,并可以借助电脑,飞向超越时空的网络世界。

可见,开放的学习形式,更能体现互动性,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0年5月12日

第五篇: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人民币背后的故事 枣园中心小学

史丽华

六年级任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给学生呈现的大多都是老版的人民币,这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相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将老版的人民币与新版的人民币同时出现,让学生认识不同版本的人民币。在引导学生认识新版的50元人民币时,我意图让学生观察正面的币值来认识人民币,可是有几个学生老是看人民币的反面。我有得点生气,问这几个学生:“你们再看什么?”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在看反面的图案。”我看了看原来50元钱的背面图案是著名的布达拉宫。我灵机一动,问学生“谁认识背面的图案?”学生没有一个举手的。于是,我向学生讲了布达拉宫的来历,讲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故事。没想到学生完全沉浸在了我的讲述之中。见到此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5元、10元、20元、10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着我的讲述,完全沉浸在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之中。这时,一个灵感突然闪进了我的脑瓜:人民币不仅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还是最好的宣传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想到这,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上这些图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国的宝贝。”有的说:“因为他们和有名”„„宋明喜同学站起来说:“这样可以让那些没去过这些地方的人看一看,直到他们。”我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能想到这里,顺势对学生说:“是啊,人民币的设计师可真是用心良苦:

不仅能用来买东西,还向人们展示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美丽的山川,让中国人和外国人从人民币上就能了解中国,喜欢中国。”„„此时,学生已经完全为人民币的内在魅力吸引住了,课堂上鸦雀无声,静静的等待着老师讲课堂继续下去。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这节课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却感觉到了学生砰然的心动,情感的满足。由此反思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探究人民币的认读方法,而忽视了他的人文教育功能。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啊,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独特情感的个体,我们的课堂只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

换 个 方 式 来 提 问

枣园中心小学

史丽华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善教者必善问,好的提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不恰当的提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在教学中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人事大于好、小于号》是一年级新生刚入学不久的一节新课。在让学生做了几道练习之后,我引导观察:“大于号、小于号在使用上有什么规律? ”我意图让学生从中发现大于号、小于号的开口都朝大数这一数学规律,以便于学生在运用时更加熟练。在我看来则是本节课的点睛之问,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升华。可是学生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一脸的茫然,一个举手的也没有。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究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苦苦思索 在不断反思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把握好。一年级新生刚入学不久,其大脑思维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更何况这个年龄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萌芽,学生还不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更不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二、提问方式过于成人化。在我的提问中学生对“规律”一词,不经常使用,还不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无从回答。

三、问题的呈现方式国与数学化。让学生通过几道算是就总结出

一个知识点,这对于没有经过数学思维训练的一年级新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抽象枯燥的算式根本不能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找到了原因我将教案进行了改进:

将题目中的“>”设计成

,将“<”设计成

,让学生观察大鲸鱼和小金鱼的嘴巴都是吃的什么数?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回答:大鱼小鱼吃大数。有了这样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在练习中没有出国一道错题。

正如钱梦龙说的:“问题提的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提问时,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也要把握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使我们的提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这堂课,我终生难忘

枣园中心小学

史丽华

读完课堂调控之《转“误”为悟》的教学案例后我的头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由衷的赞叹永睿同学对文本分析的细致入微,也由衷的佩服老师的知错能改。从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看到了师生心灵的共振,生命的融洽。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执教的一节课。

那一次,学校进行校本研讨活动,点名让我执教一节课。我选的课题是《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为了能发挥我的最佳水平我翻阅了许多名师教案,精心的准备了教案。实际教学也非常顺利,还未到打下课铃的时候就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于是我又随机增加了一个活动: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们个个表现的十分谦虚,纷纷表示自己的表现不够完美,只能的一个平脸。(当时,让学生选择奖励自己一张笑脸、平脸、哭脸)为了鼓励学生能自信的对自己做出评价,我用肯定的语气说:“ 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老师很高兴,送给每一同学一张笑脸。 ”此时,下课铃声还没有响。我又接着问学生:“老师的表现你满意吗?送给老师一张什么脸?”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表示要送给老师一张笑脸。正在我沉浸在学生的赞誉声中时,一支小手似举非举竖立起来,从他的表现中我看得出他有想说而又不好意思开口的话。于是,我主动把他叫了起来:“赵森,你想说什么?”赵森声音不大支支吾吾地说:“我觉得老师应该的一张平脸。”我心中一振,“为什

么呢?”“因为老师给我们的练习题中写错了两个数,都是我们发现后你才改正的,所以„„”我一下子想起了那两个笔误。“怎么办?后面还有听课的老师呢。”我心里紧张了起来,脸也烧红了。正在这时下课铃声打破了我的尴尬局面,我简单说了句:“希望同学们不要像我这样粗心大意。”就匆匆下课了。

走出教室的一霎那,我又看到了赵森的眼神,一种失落的眼神,我心中不禁微微一颤。

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赵森的眼神里怎么会有一种失落呢?”赵森是真诚的,也是勇敢的,他不加掩饰的大胆的指出了老师的错误,用心是善良的,希望老师引以为戒。而我却没有对他的善良用心做出任何回应,他怎能不失落呢?

第二节课上课时,我走到赵森跟前,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一鞠躬,并十分坦诚地对他说:“谢谢赵森能大胆的指出老师的错误,今后老师一定引以为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希望其他同学和赵森一起来监督老师好吗?”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如果这节课我没有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的话,那么 可能失去许多孩子的信任与尊敬的心。一些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疏忽,就在漫不经心间吞噬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生活的体验,损伤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生命的幸福。我庆幸,我能在事情发生后冷静的思考,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情感,能以自己之心度学生之腹,才有了我与学生幸福的成长历程。

巧用举例法,突破难点

——《认识时间》教学片断分析 枣园中心小学

点史丽华

《认识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学的一节课。教材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知识背景下,先让学生5分5分的认读,然后要求学生1分1分的认读,进而认识几时几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知道这部分知识比较晦涩难懂,为了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我翻阅了许多名师的精彩课堂实录,其中孟晓庆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中运用的举例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以下是我执教本节课的几个精彩片断: 环节一:5分5分地认读

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时刻:(以钟面的形式)

早上打预备铃:7:50

上课:8:00

下午放学:4:40 下午打预备铃:2:10

上课:2:20

补充:2:30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以上时刻。

学生思考:看到这几个钟面后你对分针的走法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不难发现:分针指在2上是10分,指在4上是20分,指在6上是30分„„

让学生思考:分针指在1上是多少分?

学生会有几个不同的答案,逐一说明理由,让学生判断究竟哪一个对?在学生辩论中理清指在1上是5分。

顺着思路让学生继续说出分针指在3上,5上,9上„„的分钟

数,并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评析:

这样的设计没有花哨的导课,却直指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几个例子,发现其中蕴藏的新知识。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中提炼出新知识,对学生来说更贴近自己的接受水平,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设计将学生课堂上最集中精力的几分钟全部用于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加之辩论的巧妙运用,让学生自己理清了头脑中混乱的思路,澄清了知识点。相比过去那种由1小格到1大格,有1分钟到5分钟,10分钟,15分钟„„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发挥的空间,有了个性张扬的空间,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有了情感的体验。

环节二:认识几时几分 出示:5:40(以钟面的形式)

先让学生尝试着认读是几时40分,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举例证明自己答案的正确性。

有的学生想到了在5:30这个时刻时,时针超过了5,而这个时刻的时针也超过了5,应该是5时40分。

教师适时渗透: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种方法叫做联想举例法。

评析: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数学思维初步萌芽,对于学习数

学的方法更是知之甚少,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时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这一环节中,教师有效的渗透了“联想举例法”,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提供了思维的依据。更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反思:

举例,顾名思义就是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一些例子,找出其中的规律,解决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指示。整节课,我巧妙地将例子贯穿其中,并引导学生联想举例,有效的突破了本节的难点。相比过去,我感觉到我的课堂实在了,不再一味追求花哨形式了,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我欣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优秀生代表发言稿下一篇:银行审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