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异彩纷呈,音乐课堂快乐灵动

2022-09-10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什么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 因材施教,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怎么才能真正地做到快乐地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将新课程理念切实落到教学过程的操作层面上, 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学会交流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

1 音乐课堂“生活化”, 兴趣灵动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 感悟人生, 才会使他们享受鉴赏音乐的无穷乐趣。在教学中, 我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 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 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 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小蜜蜂》时, 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 我便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小蜜蜂》的曲调创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 同学们得出了自己的作品《小青蛙》:“呱呱呱, 我是小青蛙, 我要跳进稻田里面, 吃掉害虫保护庄稼。呱呱呱, 我是小青蛙。”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 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紧接着又有很多同学编出了《小花狗》、《小绵羊》等等。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2 音乐课堂“童话化”, 情趣灵动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 采取童话导入的方法, 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口头和肢体语言, 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 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 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 我是用童话故事这样导入的:一天, 一只小乌鸦从远处飞来, 落在开满野花的路边, 它既不吵闹, 也不玩耍, 它要干什么呢?只见它叼起一只大虫子, 急急忙忙向来的方向飞去。原来, 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了, 躺在屋里飞不动了, 再也不能为小乌鸦寻找食物了, 小乌鸦叼来了虫子, 是给年迈的妈妈。就这样, 小乌鸦飞来又飞去, 它自己又累又饿, 但它却把找来的虫子一口一口地喂给了妈妈。多懂事的小乌鸦啊, 多可爱的小乌鸦啊, 人们禁不住地夸奖它、赞美它、歌颂它。同学们, 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 人们把它编写成一首歌,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在童话故事的引导下, 同学们听得更认真了。

3 音乐课堂“动感化”, 气氛灵动

音乐课应努力创设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情境中去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 从而引发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例如在音符教学时, 首先, 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段音乐谱子。我对学生们说:“有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里, 他们在哪里呢?他们就在我们的黑板上。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黑板, 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老大 (四分音符) , 老大又黑又瘦, 头发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 他每天只吃一块面包就饱了;这是老二 (二分音符) , 老二每天要吃两块面包, 所以老二的营养高, 皮肤比老大白很多, 头发也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这是老四 (全音符) , 老四可是家中的胖小子, 他最贪吃了, 每天要吃四块面包。大家看, 他胖得只剩下白色肚皮, 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了。咦!老师好像落下一个人没有介绍呢, 大家说是谁呢?”这时学生异口同声说是老三。“对了, 老师还没有介绍老三呢!老三是全家长得最难看的一个, 所以他不好意思跟大家见面, 不过, 今天他也来了, 我们看看老三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附点二分音符。“老三每天吃三块面包, 请大家睁大眼睛看看, 老三来了。老三长得像谁呀?有的同学会说, 老三长得像老大, 有的说像老二, 有的说像老四。我问大家:“哪里不像呢?”有的学生开玩笑说:“老三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这个学生刚刚回答完, 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其实, 我也在一旁开心地笑了。我知道, 他们看到了, 对比了, 明白了, 看懂了。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学知识, 不亦乐乎。

4 音乐课堂“游戏化”, 参与灵动

著名教育学家福禄培尔说:“小孩的工作就是玩耍”。游戏是小孩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因此, 要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音乐情景,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熏陶丰富的情感, 快乐地接受音乐知识。如果音乐课仅仅是枯燥的练习和呆板的传授, 那么学生当然会产生乏味之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尝试着在课堂里渗透游戏。例如课中的节奏练习, 如果只是把节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 练习的过程将会非常枯燥。因此, 我设计了彩色的节奏卡, 在学生把几张卡认读后, 将卡片交给几个学生, 请他们随意的站成一排, 请其他同学念一念, 这几个学生不停地变换排序, 节奏在不停地变换, 到最后选出最棒的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整个过程, 由于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兴趣被调动, 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 轻轻松松地完成了节奏练习。

原苏联教科院院长斯托列夫说:“老师应该致力于使学生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感受认识幸福的日子。这使学生养成对学习的兴趣, 培养他们对学习的酷爱, 这是教学艺术的核心。”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 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 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 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 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出台与实施, 新的音乐教育提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尽量使课堂教学方式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乐在其中, 让音乐课堂灵动起来。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灵动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音乐学科教育学[M].曹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版) [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在法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的课堂情感抑制问题分析下一篇:关于铁路工务系统推行班组党支部规范化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