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导学案答案

2022-07-16

第一篇:核舟记导学案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

备课时间:8.14 上课时间: 主备人: 李明 审核人:李秀荣

名言警句 :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亚里士多德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

1 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自主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 )编辑的《

》,作者是( )。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 ) 贻 ( ) 有奇( ) 黍( ) 糁( ) 髯( ) 椎髻( ) 膝( ) 楫( ) 不属( )

3、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罔不: ..因势象形: 尝: 贻: ..高可二黍许: 峨冠: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诎: 若听茶声然: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 ...

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轩敞者为舱( ) (3)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

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2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原材料是一个“”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 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 面,次写它的 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 部分,次写 ,最后写 。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自己读错的字词,读好以下句子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3

三、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品读课文,解析文本

3、读课文,把握文意: “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4、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示意图。然后选画得好的同学出示绘制的示意图,并介绍示意图。思考:

A、文章依次说明了船的哪些部分?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B、 试分析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C、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

5、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4

6、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三句话。教师示范分析(1)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评点: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7、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5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6.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7.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8.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 。

9.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课外阅读训练 宣 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

6 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 10.(2分)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是由于 。 11.(3分)宣纸有哪些特性? 12.(2分)指出下面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 )

13.(3分)为什么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课后反思】

7 23.《核舟记》答案:

【自主预习案】

1、清代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说明文

2、wǎng yí yîu shǔ sǎn rǎn jì Xī jí zhǔ

3、用 做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曾经 赠 大约 上下 高高的帽子 靠近 像 同“屈”弯曲 好像„„的样子 清楚明白 挑选

4、“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同“屈”弯曲 衡同“横” 简同“挑” 挑选

5、(1)奇妙 零数 (2)模仿,这里指雕刻 作为 (3)大约 可以 (4)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形容词,“端正、正”

6、(1)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3)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4)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5)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7)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9)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10)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7、核舟 长不盈寸 大苏泛赤壁 空间 正 背 中间 船头 船尾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课内探究案】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略

3、核舟是“径寸之木”, 核舟上能“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上发现“大苏泛赤壁云”。

4、A、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8 明确: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B、船中间的船舱部分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扇上刻有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C、运用对比手法: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人物情态毕备、栩栩如生。

5、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6、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2)(3)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7、略。

【拓展检测案】

1.D 2.B 3.A 4.B 5.D 6.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7. A C 8.从中间到旁边 9.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 11.宣纸有润墨性、耐久性和变形性。 12.作比较 列数字 13.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9

第二篇:《核舟记》导学案大全

《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过程: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王 毅 叔 远 甫 刻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四、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 (2)释词。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课后反思:

有效地调控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重要途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较好地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既轰轰烈烈又生气勃勃,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精讲”“精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孪生兄弟,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关系。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关键的部分、重点部分要讲得精确、精炼、精彩,使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对知识的认识的提升。“精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练得精准、练得恰当、适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加深、运用。要使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唤起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激起感情的共鸣。

第三篇:23《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学案

23 核舟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杨映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字形字音,熟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

预习指导: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给下列字注音。

罔()袒()矫()髻() 戌()糁()髯()诎()

4、解释下列通假字的含义。

诎:

衡:

简:

有: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

(2)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二)课中

1、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 1

梦》。可以说我国的雕刻艺术有着相当高的成就。下面同学们看一个

小雕刻(展示雕刻道具)。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雕刻,下面我们来

看由作者魏学洢给我们讲述的明代雕刻工艺。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3、导学讲练。

(1)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

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读课文,整体感悟

①抽学生朗读,听录音,学生批注字音。

②全班齐读,把握文章结构(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

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3)批注难点,掌握文言字词。

明确:重点词: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 衡 了了墨又

盈简 灵怪

通假字:诎通屈(弯曲)衡通横(横着)简通拣(挑选)甫通父(男子美称)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

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4)课堂研读(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①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明确:神态各异,从事不同的活动,栩栩如生。

(2)说明文应以说明为主,作者为什么要对上述人物作详细描写?

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表现雕刻者技术的精湛,赞美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5)拓展延伸

思考: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你认为在写作上有哪些可借鉴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突出重点的写法„„

(6)目标与检测(《练习册》P41-42第1-5题)

4、小结

(1)学生反思: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2)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对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三)课后

配餐练习

A组练习《练习册》P41-42第6-8题

B组练习《练习册》P41-42的“阅读理解”

23 核舟记(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字形字音并熟读课文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 衡 了了墨又盈简 灵怪

2、如何辨别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不同,积累文言词汇。 通假字:诎衡简甫有

一词多义:为木曰奇有端

3、文章具有怎样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4、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有怎样的成就?

二、课堂研讨

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2、说明文应以说明为主,作者为什么要对上述人物作详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三、目标检测

《练习册》P41-42第1-5题

四、学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篇:观舞记导学案

《观舞记》导学案 冰心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 道德情感价值观: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开阔胸怀。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资料链接

1.作者: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 ,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 》《再寄小读者》,诗歌《 》《 》等。 2.了解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宗教色彩浓厚。印度是一个舞蹈的国度,舞蹈大多宗教色彩浓厚。在演出时,台前都要放上一尊舞神—湿婆的雕像。 湿婆由于掌管毁灭,所以形象恐怖。但湿婆在印度教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婆罗多舞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同时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髓,它起源于宗教活动。是“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艺术。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戴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瞬息万变。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蹈的表演,至少包括 6段,通常只由一名女演员表演。每一场表演少则3小时,多达5—6小时。 三.预习: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2、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四、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1、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或短语)概括。

2.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

3、全文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请用:卡拉玛姐妹的( )美,美在( )的句式说话。

例如: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氛围)美,美在(帘幕慢慢的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姐妹的(面貌)美,美在

卡拉玛姐妹的(服饰)美,美在

卡拉玛姐妹的(舞姿)美,美在 卡拉玛姐妹的(神态)美,美在

卡拉玛姐妹的(动作)美,美在

4、小结: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美”的?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

16、

17、18自然段,(提示:可以从修辞、描写等方面去思考) 小结:

五、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第五篇:窃读记导学案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窃读、惧怕、充足、屋檐、支撑”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到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

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

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预习 导学

认真读课文3遍,完成下面各题。

1、看拼音,写词语。

jù pàchǎo càiɡuō sháodiǎn jiǎochōnɡ zú wū yán()()()()()

shū ɡuìtān lányâ xiàjī chánɡ lù lù

() () ()()

2、找个简单的词代替。

(1)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3、我填的词最恰当。

一()书()的理由匆匆地()

一()香味()的滋味贪婪地()

一()面条()的休息急切地()

4、请将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的资料整理摘抄如下: ----------

----------

-----------

5、课文以 、的插入,表现了

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可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

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去概述。)

----------

---------------------

6、课题是“窃读记”,你怎样理解“窃读”这个词语?

7、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个情节最让你感动?

8、课文都哪些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自己

的体会。

二、 学习 研讨

1、导入。

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我

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主人翁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

2、交流预习。

3、研读赏析。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请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

句话的理解。

------------------------------

----------

-------------------

(3)读完课文,你有哪些感想,写一则不少于100字的读后感。

------------------------------

------------------------------

------------------------------

----------

-------------------

三、巩固 延伸

(一)我是阅读小能手。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一段时间,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湖南省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还未开门,他就在门口守候,几乎

天天如此。有时为了读完一本书,他连中午饭也不上吃,在邻街的小铺上随便买

点吃的,就有进图书馆继续读书。他曾经跟朋友说:“我感觉最大的幸福是能一

口气读完一本好书,这比吃好穿好都重要。”

1、“几乎”意思是___,从这个词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几乎 ()随便()重要()

3、这篇短文围绕那句话写的,用“___”在原文中画出来。

4、短文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毛泽东爱读书的好品质?

(二)走进书的世界。

1_____、______

2、中国的经典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___、___、___、___。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合作话题作文示例下一篇:韩语发音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