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设备绩效审计论文

2022-05-0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办公设备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是支持央行履职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保障正常业务运行和办公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政府部门办公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情况日益成为各级审计机构关注的重点领域,在此背景下,开展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办公设备绩效审计论文 篇1:

进一步深化基层央行绩效审计的思考

摘 要:开展绩效审计是人民银行履行央行职能的内在要求,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拟对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在绩效审计领域的探索过程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基层央行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期为绩效审计实务工作和相关绩效审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绩效审计 基层央行 人民银行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各项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状况进行审查、评价,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和项目提高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盈利能力,实现经营或管理目标。在西方国家,绩效审计也称为“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审计。开展绩效审计是人民银行履行央行职能的内在要求,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拟对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在绩效审计领域的探索过程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基层央行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期为绩效审计实务工作和相关绩效审计研究提供参考。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发展现状

人民银行最初于2005年开始对绩效审计进行实践探索,2011年出台《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年规划》,绩效审计做为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的重要内容被正式提上工作议程,三年来,基层央行内审人员在绩效审计领域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和实践,在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下也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一)在审计范围方面,各级行广泛开展绩效审计试点。近年来,基层央行内审人员主要围绕资源配置、项目管理、部门或机构履职等领域,以投入产出、成本效益为重心开展绩效审计项目,并在节能减排、基本建设、人力资源、事后监督、办公楼运行管理、货币信贷、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等领域形成了一些系统性、操作性、指导性较强的审计成果。

(二)在审计的方式方法方面,注重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多渠道获得审计证据。由于绩效审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评价标准繁杂,所以它不仅仅局限于检查文件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探索运用了诸多领域的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如比较、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得到普及运用。

(三)在评价标准方面,逐步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评价标准的确定是每个绩效审计项目的核心问题和难点,由于绩效审计具有很强的个案性,相应的,其评价标准的确定就会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在绩效审计中不可能有一个公认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而是需要根据每个组织、计划或项目具体情况予以制定。通过实践探索,审计人员扩展了审计标准的来源,从使用合规性标准到更加注重标准的合理性,从单方面确定标准到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共同协商确定审计标准,在审计标准的确定和使用方面渐趋灵活和开放。

二、绩效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 缺乏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制度。绩效审计使审计人员接触到了许多新的审计领域,发现的一些绩效问题对工作的改进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制度规范等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对审计质量进行约束和控制,难免会出现审计随意性的问题,难以保障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业绩和效能进行客观、公正和权威的评价。

(二)存在绩效审计项目短期化现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各分支行内审部门为了追求业绩,展现工作转型成果,经常开展一些创新性绩效审计项目,受这种思想影响,部分审计项目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短期化现象,下一步,如何长期、持续深入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进一步提高工作质效、实现价值增值目标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存在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两张皮的问题。在绩效审计的研究开展过程中,由于对绩效审计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审计方法的使用、评价标准的选择和审计报告的撰写均对人员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而基层央行审计人员数量及精力有限,往往仅就某一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其他审计项目仍按照传统方式开展,并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同时开展,主动融合情况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绩效审计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四)绩效审计分析评价指标化较严重,存在为量化而量化评价现象。目前各分支行开展绩效审计项目时,均在审计方案中针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分别设置了不同绩效评价指标对各项审计内容进行评价,而指标体系中较多地采取了定量评价的方法。有些行直接采用层次分析法、平衡积分卡等方法对审计对象的整体情况进行打分。但是由于人民银行管理特点、基期数据不完整或缺失等因素影响,量化审计评价在内容合理性、方法科学性、标准公允性等方面尚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完全采取定量评价的方式,并且据此做出审计结论,容易受到审计对象的抵触和质疑,难以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的公信力也可能会被削弱。

(五)审计目标的选择存在固化现象。一般来说,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但不是所有审计项目都包括这三个方面,且“三性”也并不能完全涵盖绩效审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由于不进行成本核算,对经济性进行评价时,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审计对象的可接收性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挑战,有的业务只适合对效率性或效果性进行评价,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未考虑项目本身的特点,对所有绩效审计项目均试图从“三性”的角度进行评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三、进一步深化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思考

(一)重视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的制定。绩效审计发展成效较好的国家均较早地制定了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如美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为使绩效审计正规化,就制定政府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的内容、实施和报告作出具体规定,使绩效审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我国审计人员在2000年之后开始加快在绩效审计领域的探索和实际,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下一步,亟需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基础建设规范绩效审计行为。

(二)深化绩效审计理念,促进绩效审计项目开展长期化。目前,美国绩效审计工作量占整个政府审计工作量的比重已经超过 90%。而基层央行内审部门每年开展的绩效审计数量占比偏少,地市中支一般将绩效审计作为年度创新项目开展1-2项。为了继续深入推进绩效审计发展,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在扩展绩效审计范围的基础上,加大与传统审计项目融合的力度,将绩效审计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日常审计项目中,通过这个过程解决绩效审计长期发展的问题。

(三)在审计评价方面,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反映业务实际情况为原则。绩效审计探索初期,较多审计人员尝试运用平衡记分卡原理,使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在绩效审计中着重加强定量分析,增强了绩效评价的客观性。但随着研究探索的持续深入,审计人员应更多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反映和评价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审计过程中结合审计对象实际灵活掌握审计标准的,主要关注“好和不好”,探索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四)灵活确定绩效审计目标。审计目标一般是以合法合规性为前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3E”审计,但“3E”不是绩效审计的全部标准,绩效审计标准因审计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必须围绕审计对象的目标展开。每个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是不固定的,要根据审计具体项目要达到的目的确定,可以是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中的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的组合,这一点在国外绩效审计项目中体现较为明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山东济南市 250001)

作者:侯春梅

办公设备绩效审计论文 篇2:

基层央行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实践与思考

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是支持央行履职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保障正常业务运行和办公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政府部门办公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情况日益成为各级审计机构关注的重点领域,在此背景下,开展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实际,从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视角对如何构建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并以某地市中支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情况为例,评价了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深入分析了影响绩效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的意见和建议。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审计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基层央行进一步完善制度、改善管理、节约资源,提高资源配置与管理的水平和效能。根据确定的审计目标,在设定评价指标中需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相关性原则。审计目标是选取评价指标的标准。选定的评价指标必须与审计目标相关联,能说明和实现审计要达到的目的,否则,再易于可得的指标都不是恰当的指标。

2全面性和关键切入点相结合原则。审计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这里借鉴“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法中“二八原理”的管理理念,从每个业务环节中找出“关键点”或“关键影响因素”,设置绩效指标,以达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效果。

3可操作性原则。一是选定的评价指标要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即达到审计的目的,又要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要清晰简明、实用,易于判断、理解和接受。二是评价指标要便于计算和采集,是可测和可获得的。

(二)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根据“关键绩效指标法”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为(如下图):

明确审计目标

确定关键审计领域

设计关键绩效指标

评价该审计领域绩效

具体为: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关键审计领域,它是实现审计整体目标主要组成部分,分为4个方面,即配置与管理的基本情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第一个方面主要为合规性内容,后三个方面主要为绩效性内容。第二层次是对4个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解,确定为14个评价指标。第三层次是对每个关键影响因素再次进行具体的分解,确定为34个评价指标。同时,对各个指标赋权采用较为简单实用的德菲尔法(Delphi Technique),即函询调查法,将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的目的及评价指标架构表,用函的方式向相关领域具有管理经验的专家提出,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给每个指标确定权数,然后把他们答复的意见进行综合,再反馈给他们,如此反复多次,直到认为合适的意见为止。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评分体系表如下:

评价项目评价指标主要分类指标标准分值

实际得分

(一)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基本情况(20%)

1人员配置的科学性(20%)

办公设备的管理人员配置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50%)100

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成员和集中采购评审人员库成员是否符合规定。(50%)100

2规章制度的健全性(20%)各项工作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更新是否及时。(100%)100

3制度执行的有效性(40%)

设备采购制度执行有效性(40%)

是否按规定编制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预算(20%)100

应纳入集中采购范围的设备采购项目是否均实施集中采购(40%)100

评审、签约、验收、付款、入库等重要环节的操作是否合规(40%)100

设备管理制度执行有效性(30%)

是否健立相应的登记簿,对固定资产或低值易耗品进行有效管理。(100%)100

监督机制的有效性(30%)

是否按规定的内容、频率等要求进行清查和监督检查。(50%)100

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未进行有效整改。(50%)

100

4账务信息的可靠性(20%)

账务处理不及时。(20%)100

账、实不符,存在有账无实或有实无账的现象。(80%)100

(二)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经济性(30%)

1办公设备采购或取得的节约情况。(50%)

办公设备购置支出增减率(20%)

电子设备购置支出增减率(40%)100

机械器具购置支出增减率(30%)100

其他办公设备购置支出增减率(30%)100

办公设备购置支出人均增减率(20%)

电子设备购置支出人均增减率(40%)100

机械器具购置支出人均增减率(30%)100

其他办公设备购置支出人均增减率(30%)100

采购成本市场差异度(20%)

电子设备采购成本市场差异度(40%)100

机械器具采购成本市场差异度(30%)100

其他办公设备采购成本市场差异度(30%)100

零星采购率(20%)

电子设备零星采购率(40%)100

机械器具零星采购率(30%)100

其他办公设备零星采购率(30%)100

集中采购资金节约率(20%)100

2办公设备配置数量和标准合理情况。(30%)

办公设备人均占有数(35%)

电子设备人均占有数(50%)100

其他办公设备人均占有数(50%)100

不当配置比率(35%)电子设备不当配置比率(100%)100

库存率(30%)

电子设备库存率(50%)100

其他办公设备库存率(50%)100

(二)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经济性(30%)

3办公设备后续消耗的适当性(20%)

办公设备后续支出平均量(100%)

打印机、复印机年平均消耗用纸量(25%)100

打印机、复印机年平均消耗硒鼓量(25%)10

计算机年平均消耗光盘量(25%)100

电话机年平均通话费(25%)100

(三)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效率性(30%)

1办公设备集中采购效率(50%)

集中采购计划执行率(35%)100

集中采购计划外采购比率(35%)100

集中采购任务及时完成率(30%)100

2办公设备日常管理效率(50%)

设备利用率(25%)100

设备更新率(25%)

电子设备更新率(40%)100

机械器具更新率(30%)100

其他办公设备更新率(30%)100

设备日常维护满意率(25%)100

设备故障平均维修天数(25%)100

(四)办公设备配备与管理的效果性(20%)

1员工满意度(20%)100

2设备配置满足率(20%)

电子设备满足率(40%)100

机械器具满足率(30%)100

其他办公设备满足率(30%)100

3设备完好情况(20%)100

4超期正常使用率(20%)

电子设备超期正常使用率(50%)100

机械器具超期正常使用率(50%)100

5非正常损失率(20%)

电子设备非正常损失率(40%)100

机械器具非正常损失率(30%)100

其他办公设备非正常损失率(30%)100

(三)评价指标分值计算和评价结果设定

上述评价指标架构计分系统按照指标层级分三个计分层次,采用加权计算方法,按百分制计分。首先计算每个主要分类指标的实际得分。定量评价指标主要采用查阅资料、现场核查、统计计算、比较分析等方法,分别计算出每个指标的实际分值;定性指标主要采用资料查阅、询问、座谈等方法,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情况进行定性赋值。其次,根据加权计算法,设定绩效评价关键领域分值为A、权重为a,关键影响因素分值为B、权重为b,关键评价指标分值为C、权重为c。每个层次指标计算如下:

C=关键评价指标实际得分×c

B=∑ni=1C×b

A=∑ni=1B×a

绩效评价总分值=∑ni=1A

依据上述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计算综合评价分值,按分值将评价结果设定为 A、B、C、D四个级次。A级,综合评价计分值在90分以上,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情况较好,能够科学地配置并充分利用办公设备,控制管理规范,工作效果明显。B级,综合评价计分值在80-89分,能够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办公设备,控制管理有效,在配置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弱点,但对绩效管理工作影响较小。C级,综合评价计分值在70-79分,能够较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办公设备,管理比较规范,但工作效果不明显,在配置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弱点,对绩效管理工作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D级,综合评价计分值在69分以下,办公设备没

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管理控制弱化,存在着较大资产损失风险。

二、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情况评价

以对某地市中支2011年、2012年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为例,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上述构建的评价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B级。即:审计期内,办公设备内部管理制度较为健全,管理较规范;但在办公设备配置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影响了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绩效。具体如下(如图1):

(一)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基本情况分析

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基本情况,主要从人员配置的科学性、规章制度的健全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账务信息的可靠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从审计结果分析看,该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低于2000元,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打印机、碎纸机、传真机、保险柜、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缺乏领用、清查、报废等日常管理制度及措施,存在资产损失的风险。二是个别电子设备账务上已做报废处理,实际仍在继续使用,但没有载体对此进行后续登记管理,存在报废管理漏洞。三是存在个别固定资产信息登记或更新不及时的现象。上述问题表明,该行办公设备配置管理的规范性需进一步加强。

(二)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经济性分析

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经济性,主要从办公设备采购或取得的节约情况、办公设备配置数量和标准合理情况、办公设备后续消耗的适当性三个方面来评价。从审计结果分析看,该行存在微型机人均配置数量较多,个别笔记本电脑配置标准较高,打印机配置结构不合理,个别采购的相机库存时间过长等经济性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三)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效率性分析

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效率性,主要从办公设备采购和日常管理的效率性两个方面来评价。从审计结果分析看,该行存在以下影响效率性的问题:一是集中采购管理计划性不足,审计期内实际执行的26项办公设备采购中,有15项是第四季度追加的,占比达5769%,采购项目的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个别科室闲置微型机、传真机未交回科技部门处理或调剂使用,影响了办公设备日常管理效率。

(四)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效果性分析

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效果性,主要从员工对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满意度、对配置数量的满足率,设备现状等方面进行评价。从审计结果分析看,该行存在个别电子设备老化造成运转速度慢、易死机等问题,不能有效满足工作需要,降低了员工满意度。

三、影响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的因素分析

(一)制度执行力不足。目前,办公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主要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审计发现的部分问题,如报废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信息更新等均源于未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

(二)绩效管理意识较弱。由于基层央行不进行成本核算,在办公设备配置与日常管理中,相关人员绩效意识淡泊,工作中主要考虑制度执行,不能从提高单位绩效管理水平的角度考虑问题,造成个别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经济性、效率性不足等问题。

(三)通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不够明确。2007年,国管局印发了《中央国家机关通用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又出台了《中央国家机关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试行)》,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关资产的配置条件、配置标准、配置程序及其管理与监督做出了规定。近年来,部分省(市)也分别出台了行政单位通用资产配置标准,对通用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等资产划定具体的标准。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内通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尚不明确,不利于办公设备绩效管理。明确标准,基层央行才能在保障业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办公设备等资产配置,避免冗余浪费,提高资产和资金的管理水平。

四、提高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的建议和思考

(一)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完善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对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但使用期限较长的办公设备,建立完善的登记与保管制度,加强此类设备的使用管理,防范资产损失风险。二是对报废环节存在的重使用轻管理现象,建议严格报废标准和审批管理,对已报废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登记管理,防范账实不符,责任不明的风险。三是强化人员培训,针对部分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办公设备管理岗位人员制度执行力较弱、对办公设备绩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加强人员培训,增强其对资产的绩效管理意识和能力。

(二)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按照重要优先、业务优先的原则,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将新购置、配置高的办公设备,优先配备给重要业务及使用频率较高的部门;另一方面定期对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情况进行优化分析,按年组织效率排查,在保证安全性、保密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整合现有资源,及时调剂使用闲置办公设备,避免长期闲置。

(三)统一明确通用资产配置标准。办公设备配置属于通用资产配置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保障需要、节俭实用的原则,尽快统一明确基层央行通用资产配置的数量、金额及最低使用年限等标准,对保障工作运转、优化资产配置、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审核资产购置计划,规范和监督资产配置工作,能够有效控制各类通用资产的采购支出,提高资产配置的绩效管理水平,避免缺乏标准造成的资产配置的随意性,减少冗余浪费现象。

作者:侯春梅

办公设备绩效审计论文 篇3:

基于信息化环境视角的审计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对审计工作开始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和传统的人工审计相比较,由于审计作业方式的变化使审计成本的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基于信息化环境视角分析了审计成本构成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审计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审计成本;成本控制

一、审计成本与审计成本控制

一般来说,审计成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审计成本是与审计机关行使审计职责有关的一切价值牺牲。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职工薪酬、公务开支、资产购置与维护费用、后续教育支出及其他支出。狭义的审计成本是指审计机关完成具体审计项目支出的费用总和。按审计成本与审计项目的相关性可以将其分为审计固定成本和审计变动成本。审计固定成本是指维持审计机关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最低费用支出,如编制内审计人员的基本工资、基本办公设备的购置费用等;审计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审计人员数量和审计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审计项目专项设备或软件的购置费、审计外勤开支费用等。

审计成本控制是指审计机关运用各种成本管理方法,事先确定审计成本开支范围和审计成本开支限额,事后将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进行比较,衡量审计业务活动的成绩与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达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审计机关的人员编制和办公设施不会经常发生变化,审计成本主要开支数额的变化是与审计项目有关,因此,审计成本的控制重点应结合审计项目涉及内容、采取的作业方式等具体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成本控制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构成的变化如何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二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成本控制的方法。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的主要特点

信息化环境下和传统意义上的审计成本在其基本内容的构成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由于审计作业方式的改变使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成本在总量和结构上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性态。我们认为其不同性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模式的变迁使总体审计成本呈现增长趋势

信息化与审计的融合将使审计的模式发生新的变迁,这种变迁的典型特征就是审计模式将从传统手工审计方式向手工审计与数据模式融合方向转变。而在基于数据审计的模式下,传统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也会有所改变,如审计人员为了采集到充分有效的会计数据通常要扩大审前调查的范围增加审计成本的开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要加大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经费投入和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因此,审计模式的变迁即实现审计信息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另一方面在短期内会加大审计经费的投入,使审计成本有所增长。

2.审计成本内容的变化使成本控制重心发生转移

传统的审计成本构成主要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办公经费、资产购置费、职工培训费和其它支出,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审计人员外勤补助和办公费用;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并不完全改变传统审计成本支出项目,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分有所变化,如在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及硬件设备的购置和维护等资本性购置支出、计算机耗材等办公支出以及审计人员培训学习等支出方面将会大大增加。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成本控制的重心,应当根据其内容的变化发生转移,要特别关注资产购置超标准和审计人员培训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3.审计资源整合的效果影响审计成本数额的高低

审计成本发生在审计作业和审计管理的各个环节,审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审计成本的发生。审计资源整合是审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审计资源,为具体审计项目的完成提供所需的人力、财力和信息支持。传统审计模式下,各个审计小组相对独立,信息的记载、存储和传递主要是手工完成,审计人员的交流主要依靠会议形式,其结果是耗时费力、效率不高;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线索、审计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审计组织内部各部门协作更频繁、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方便、审计人员交流意见的效率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审计成本节约创造了条件。但是,审计成本节约的幅度与资源整合的程度和效果有直接关系。资源整合效果越佳,审计成本节约的幅度就会越大;反之,如果没有利用信息化环境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但不能节约审计成本,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4.审计人员素质的差异影响审计成本控制的效果

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审计线索的变化、审计对象和内容的扩大及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改变,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应掌握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会操作审计软件,而且要能根据需要编写出各种测试技术的审计程序模块。审计人员个人的业务能力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自然会对审计程序的执行成本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审计成本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审计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在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审计成本的性态和特征发生了变化,对审计成本实施控制的措施也应相应改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的增长趋势并不敏感,成本控制的意识十分淡薄;根据信息化环境对审计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的效果不明显;计算机硬件的投资与审计业务的发展不相适应;审计软件的开发滞后于相关的会计软件及管理软件;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达不到信息化的要求等等造成了审计成本的明显增加、效率不高的状况。因此,结合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模式、审计成本构成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审计成本的控制:

1.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成本控制的意识

提高审计成本控制意识是实施审计成本控制的前提。首先要意识到成本增长趋势,认识到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强化审计机关及各级审计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实现自上而下全员成本控制热潮。其次要把成本控制的指标分解到审计项目的每个成员,形成责任成本,实现人人有成本控制指标、人人有成本控制任务。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还要开展信息化环境审计成本控制方式及方法的教育活动,指导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控制审计成本。最后还要设置专门的审计成本控制机构,或实行成本控制专人负责制度,把审计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定期督察审计成本控制情况。

2.严控计算机审计软硬件的开发与购置

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必然离不开审计软硬件的购置和开发,从审计成本管理的角度,要做好软件开发和硬件购置的可行性论证,避免盲目开发和资源投入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除了国家专款建设的金审工程以外,不允许地方另行投入较大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和投入,这样既可以节约审计成本,同时也便于控制审计质量,规范审计工作。同时,注意提高现有计算机软硬件在审计业务中的使用效率,避免随意性消费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适应信息化要求,重组审计业务流程

在信息化环境下,优化审计程序,重组业务流程,直接关系着审计成本的控制。为满足信息化审计的要求,审计经验模型开发、现场局域网的搭建、审计数据存储、文档管理、审计结果的发布、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的建立等工作,将是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业务流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提高效率,控制审计成本,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业务流程的准备、实施、结束三个阶段的工作要进行重新组合,工作重点要进行调整。具体来说,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业务流程三个阶段的主要工作重点如下:

(1)审计准备阶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业务流程中的准备阶段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施阶段的速度非常快,如何使实施阶段的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一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组织准备所需要的审计软件,和被审计单位会计系统一起建立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资源库,搭建与被审计单位数据资源库配套的现场局域网。另一方面,编制好整个审计程序,然后参照依据以前审计的数据资源库,对整个审计程序的耗费进行一次审前评估,这样既能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又能加强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管理。

(2)审计实施阶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实施阶段,将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阶段。首先,根据现场取证的需要,联系好各个地方的审计人力资源,形成一个“虚拟团队”,这些审计人员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由于审计网络的存在,他们却等同于在一个办公室,这样就方便了现场调查取证等问题,他们在现场完成作业后,可以及时的和其他人员处理实务。其次,及时存储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动态结果,这样,其他审计人员在需要各种资料时,可以通过审计内部网络及时的了解到其需要的资料,也能让其了解到整个审计工作的进程,使其更好的安排下一步的工作。最后,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需要随时和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让被审计单位随时根据需要改正某些问题,方便下一步的审计工作,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3)审计结束阶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结束阶段同时又是以后相关审计工作的准备阶段,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做好结束阶段的相关工作。首先要做好电子文档的管理,存储好各种电子文档,方便下次相关审计时,参照存储好的电子文档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其次要根据每次审计工作来搞好各种审计经验模型的开发,因为审计信息化发展还刚起步,每完成一次审计项目,都必须做好经验积累。

4.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审计资源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审计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达到合理转嫁成本的目的。要实现审计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条件,首先是审计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其次是审计机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最后是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交互。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一个覆盖审计系统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以此来提高审计人员的办公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有效的控制审计成本有着积极的作用。

(1)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在信息技术正在发展但又未全面普及的今天,审计人力资源也需要重新整合来适应信息化这一环境。信息化审计是集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能力于一体的,在现在的审计行业,审计业务能力很强的老一辈缺少的是精湛的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相对较精湛的新一辈却又缺乏相关的业务能力,因此,在审计机关内部的人力资源方面重新整合,使审计组之间达到优劣互补,以此来提高审计效率来达到控制审计成本的目的。另外,各个地方审计机关之间的人力资源也需要重新整合。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是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审计,各个审计机关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数据库,掌握好各个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等信息,并且实现该数据库的信息在各个审计机关之间共享。这样,当某个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时,就可以在数据库中查询出相应的审计人员来参与审计,实现超空间审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部分的差旅费和函证费,而且也能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达到控制审计成本的目的。

(2)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控制关键的一环。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各个数据库的建立。审计机关建立自己的审计资料数据库,财经法规数据库等等。这类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在将来的审计实施过程中,快捷方便的找到所需要的材料,节约不少的时间成本。审计人员在完成每一个审计项目后,都应该重新整理各个数据库,该增加的资料要及时增加,该修改的资料要适时修改,以此来为下一次审计做准备。二是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的充分交流共享。各审计部门之间,应加强审计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利用各审计部门有关数据库中的资料。审计部门在审计中,遇到需要其它审计部门审计资料的,应主动与其它审计部门联系;对审计中取得的与其它审计部门有关的信息,应主动提供给该审计部门,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审计。三是加快联网审计建设,形成网络化、规范化的电子信息。联网审计是运用当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通过远程调用、分析和处理被审计单位相关电子数据来实施审计的一种方法。联网审计不仅能够实现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共享”,而且通过联网审计能够从被审计单位获取审计相关数据,实现双方的“数据共享” ,以实现审计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5.加强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存在着跨部门和跨地域的超空间一体化管理,为了适应这一管理,熟练的计算机技术以及一体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审计技能、计算机及网络通讯知识是完全必要的,另外审计人员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以及掌握一定的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和安全知识也是适应这一管理的前提。因此,针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让终身学习成为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的工作需要,使审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是有效控制审计成本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林 斌 辛清泉 刘光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变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杨冰峰:论审计信息化建设难点及对策.现代商业. 2011,15.

[3]刘锦萍:中小企业审计信息化研究.财会通讯.2009,6.

[4]何晓楠:计算机审计对审计信息化的影响.现代商业. 2010,5.

[5]李 楠:审计实务中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比较分析.现代商业.2009,29.

[6]阳 杰 黄昌勇:对导入式智能审计模式的再思考.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2.

[7]朱雅芬:审计信息化十年建设成功启示录.信息化建设. 2010,4.

[8]齐鲁光 赵 耀:现代风险导向理论下审计目标与审计业务流程体系初探.财会月刊.2005,7.

[9]叶陈刚 周亚东:审计计划中的审计成本核算和绩效目标探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6.

[10]周 芳:计算机审计下政府审计成本变化及其对策.财会通讯.2008,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教文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管理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