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围绕现在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发展为目标,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发展思路。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地位的思考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地位却重视不够,文章通过对“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摆脱“大学语文”教学尴尬处境的途径,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地位

[作者简介]魏文杰(1960- ),男,陕西武功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陕西咸阳712000)

“大学语文”对于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健全人格的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少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视不够,“大学语文”教学地位被严重忽视。不少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应开设的课时数严重不足,随意性很大;由于没有制定出全国统一、合理、完整、规范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使不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秩序混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关怀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作为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体现的“大学语文”教学,就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关注人、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的重任。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大学生经常关注的焦点,并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同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这有助于高职生扩大视野,树立远大的目标,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为他们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人和人格的力量。文学是人学,还是人心之学,即表现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学问。因此,学习“大学语文”可以帮助高职生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应变能力,这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充分发展的需要。它能使高职生正确认识“人”的作用,尤其是受到伟大人格力量的感染,对见利忘义、金钱万能等不正确的思想有足够的鉴别和抵御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可帮助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正确的认识,善于理解人、团结人,同周围的人打交道,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一道前进。

3.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具体生动,能表现复杂变化的现象,而且感情丰富,容易深入人心;优秀文学作品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可以帮助高职生突破思维定式,从中受到启示,获得启发,产生提高其专业学习效果的作用,对于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写作能力。高职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既能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美的熏陶,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又能陶冶情操,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它的美育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所无法代替的。学习“大学语文”,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学语文”作为大多数高校学子接受的唯一一门母语深造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它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

横观各类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更多地强调高职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不少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专业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不少高职院校用专业课挤占“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些专业尽量少开甚至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些院校由于语文教学师资不足,“大学语文”形同虚设。由于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不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计划随意性强、标准不一、秩序混乱。有些院校“大学语文”计划开设一学年(第一学年),每周计划开设2学时;有些院校“大学语文”计划开设一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每周计划开设4学时;有些院校“大学语文”计划开设一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每周计划开设2学时,甚至同一院校不同专业“大学语文”计划也不同。由于无纲可依,“大学语文”成了机动课程,当专业课教学不充分时,用“大学语文”去补充;当专业课充分时,随意缩减“大学语文”的教学课时,“大学语文”教学在不少高职院校陷入尴尬的地位,使不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混乱的状态,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不少高职院校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认识不够。对“大学语文”的价值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比较,认为“大学语文”处于无足轻重的从属地位,只是专业课的补充。因此,在实践中便忽视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这是造成“大学语文”教学混乱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相关学科系部领导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认识也不够正确。认为专业课才是系部的重点课程、核心课程,而“大学语文”只是专业课的补充,因此,当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较重时,便随意削减、压缩“大学语文”课时,严重削弱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使“大学语文”教学任务无法落实。

3.不少高职院校长期形成的对“大学语文”教学地位的不正确认识。这使得不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认识不足,认为“大学语文”只是可有可无的机动课,“大学语文”教师是搞基础教育的,是为各专业系部服务的。因此,不少教师教学上不思进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发挥应有作用的途径

摆脱某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提高“大學语文”的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关注、研究。应尽快召开全国性的“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制定统一、规范的“大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使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有章可依,以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有序进行,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笔者认为,只有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混乱局面。

2.必须转变某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及学科系部领导的思想观念。应纠正对“大学语文”教学从属地位的错误认识,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力度,制订切实可行、规范标准的“大学语文”教学计划,并将之切实执行,这样,才能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应改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钻研教材,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都得到发展,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为学生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已被社会所认知,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地位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车夫.“大学语文”备课新探[J].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梅选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探究及实践[J].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车夫.创建高职中文语用新课程[J].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作者:魏文杰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2: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 要] 围绕现在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发展为目标,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发展思路。

[关 键 词]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今艺术类高职院校内涵作品集结,古典作品偏多,与时代接轨作品相对不足,过分重视政治而忽视了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对受教育群体接受程度估计不足。本文针对大学语文教育这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

一、基本问题

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定位上既有其职业教育的方向又有着专业艺术教育的双重身份,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就是为社会培养行业的实用人才。因此,从目标设定上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实际上,由于当今教育措施实施存在多种问题,导致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学生本身文学素养高低不一,素质良莠不齐

在招生生源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文学素养普遍不太高,艺术类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普遍偏低。举例说明,以北海艺术职业学院声乐系2009级为例,该系156名学生在满分150分的语文高考中能达到及格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艺术类的生源普遍文学素养不太高,当然不排除少数人语文素养较高,但以小见大,该类生源语文能力偏弱的现象十分明显。

这些偏低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语文基础欠缺,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基本目标,无法学以致用,还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正确地理解老师课上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学生自己的写作上没有意蕴,过于呆板,更有甚者在语句通顺方面也存在问题。

学生语文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可另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一堂课两极分化严重,严重影响上课效率。

(二)教材选择难以跟进时代的步伐

现在的语文教材在选择上多是内涵丰富的、难以理解的文化内容,或者是古典文化内容,其本意在弘扬传统文化,然而却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部分文章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缺少了教材本身特殊性、文学性,强调了同一性,忽略了趣味性,这些都导致课程教授过程索然无味。另一方面,教材选用具有滞后性,很难与当今社会接轨,使语文课堂缺乏与国内外文化相碰撞的机会。课堂囚禁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想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

(三)教师团队教育方式墨守成规

现在是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社会,每天都在进行着信息的变革。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过快,往往时隔两天的消息就会成为明日黄花,没有价值。在这个大背景下,部分教师害怕出错,或者是不想过于劳累或者缺乏清晰的基础教育意识,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把握不到位,因而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度强调语文学科的“边缘化”,进取心普遍不足,致使艺术院校语文教育改革缓慢,难以适应社会。

二、主要成因

(一)艺术教育视野狭窄

艺术类归根结底属于人文学科,当今社会,尽管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可实际上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大多数人本质上还是轻视艺术,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艺术创作过程中思维性格与技术性元素的关系,片面地认为艺术类就是一种技艺,缺少人文素养的锻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只注重孩子技艺的培养而忽略其文学素养的培养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向和侧重点。在以实用教育为主体,把教育内容快速转变为生产力的高职院校,这种思想尤为严重。另外基于毕业生就业和社会需要等多种原因,语文教育自然出现教育懈怠。

(二)课程定位不明确

大学教育在定位上不明确,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定位不明。到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目前的文学素养还是普及文化常识,还是为了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找到工作,这些定位的主次分配不明,导致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相对模糊,教师在执行起来随意性比较强,工作态度不够严谨,较为随意,语文教育的不确定性较强。而人才最终的培养目标也没有明确的定位。于是,从宏观上可以看到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教学内容安排无准则、教材使用缺乏依据的无序状况,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未能充分服务于艺术类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手段过于单一

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以传统的教师授课面对面口授为主,内容也多是传统文化方面的。以古文言文来说,此科目就像是对高中文言文理解的升级版,与当今社会的联系性不高。另外,当今社会技术革新较快,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自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以一种爆炸的方式骤然传播,而传统的教育却仍难以与新的媒体形态相结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乏味就已注定,“一块黑板一本书,一盒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也已定型。相对而言,艺术类高职学生较为活泼敏感,他们有一定艺术情结而基础能力又相对薄弱,这些教学方法、手段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令其学而生厌,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措施和几点建议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针对当前存在的教学现状进行一定的思考,以期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合理定位課程,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了,执行起来才不会模糊,不难看出这个是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研究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目标,要与人才培养的目的、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确定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切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又切合社会,艺术的生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的介绍和学习要深入生活,而不是只在简单地介绍,要赋予语文时代的意义,让其在新时代里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以北海艺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例,音乐制作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化音乐制作艺术观念的应用人才,使之能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事音乐艺术创作与制作”;动漫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后继学习能力,同时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其他艺术类学科的设计也应该与时代相契合,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外向型、复合型专业艺术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使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束之高阁的存在。

在定位的过程中重视审美与艺术的结合,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生源特点,在语文训练上注重工具性,即通过阅读理解、写作训练提高基本的语文素质,通过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设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语文学科与工作完美地结合。针对艺术类院校的特殊性,大学语文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活力和创造激情的培养,全面培养其创造力。鼓励大学教师走出学校,深入生活,为教学带来第一手资料。

(二)教师授课创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而学校鼓励教师上课前积极备课,课后做好总结,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更好的授课计划。另外,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去跟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思维的碰撞,从中汲取更好的思维营养。鼓励老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把握语文学科教育的方向,使人才的培养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最后,符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全日制高校设置的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日益发展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堂教学创新方法与手段

创新教育方法:艺术类院校要满足自身院校的特殊性,但是没必要像传统高校语文类教学一样,以大众标准为唯一标准,可根据不同的学科实施小班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声乐艺术专业、舞蹈艺术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追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取消合班课,像专业课教学一样采用小班和“工作室”教学,使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育手段:当前新媒体技术空前发展,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黑板教学,而应该利用新的技术,例如投影技术的广泛利用,3d打印的推广等使课堂由简单的“一人言”蜕变为“满堂彩”。

四、小结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持之以恒的全方位改革,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高等教育、艺术教育和学科教学三者的统一和融合,才能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作出贡献,各高校更应该相互协作共同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孝刚.艺术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攻略[J].中文信息,2014(5):73-74.

[2]甄静.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工学结合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術学院学报,2015(3):77-80.

[3]张鹤.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新探:审美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实现策略[J].教育界,2016(33):119-120.

作者:潘虹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3:

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摘           要]  在高職院校中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对象是非中文专业学生,结合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情况发现,大学语文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课程的开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停留在表面上。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要求大学语文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去反思文本内容,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大学语文是高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不但承担着人文精神的传播任务,也肩负着大学生道德情操熏陶的重大使命。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都普遍将大学语文开设为必修或者选修公共基础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得到了初步认可。事实上,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学时不足、教育内容空洞、教学手段落后等尴尬的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这就要求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满足于外在的需求,更要从本质上促进,要关注其核心价值体现,大学语文的教学使命性更为重要,以内涵式发展为教学的根本才能更好地将其体现。

一、内涵式发展的定义

内涵式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界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认知的成熟,它在相同的领域不同的时间段里也有不同的定义。整体来讲,外延发展侧重于表象上,比如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而内涵式发展则更强调本质的东西,比如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高等教育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文化建设上,更应体现在高校的课程教学上。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学校不但要培育学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情操,所以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狭隘的实用主义,而是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以及精神。所以,大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抓住高校发展的核心价值,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准,重点体现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影响力。

二、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一方面,传统观念中“重理轻文”和“英语霸权”的考学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大学和学生轻视了对语文学习。另一方面,大学中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实用主义的影响也导致大学语文的教学正面临着诸多尴尬境地。

(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据报道:“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而大部分大学语文课在高校都是开一个学期最多一学年,每周两个课时或者更少。”可有可无的生存状态已成为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现状。尤其在高职院校中,技术学习是第一位,所以一旦有压缩的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的绝对主导地位毋庸置疑,大学语文专业课、理论课甚至英语课、政治课的排课上课情况不断变化。

(二)高职院校的实用主义,使大学语文在教与学目的功利化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将大学语文放在公共基础课里,和专业课相比较,大学语文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甚至对大学语文的归属、上或者不上意识都比较模糊。从教师方面来看,大学语文学科地位和该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任课教师不能像从事其他专业课教师那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立项机会。这样也就导致了任课教师积极性不高,开设语文类课程,也多是实用主义的传递。从学生的学习层面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来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学到一项技术,谋一份职业,而专业课对就业更有用,学习大学语文是浪费时间的,这门课的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看得见的用处。

(三)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综合来看基本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依然像初高中一样讲授,分析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理解生字词。一种是把大学语文的授课内容当成历史来讲。还有一种情况是讲一些文言文,把翻译当作一种讲解。这三种情况似乎都没有把语文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得以很好地体现。学校对教材的选用也各自为营。就常见版本看,内容往往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而时代感鲜明的文章很少,严重脱离当下现实生活。

由现状可以看到,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外延式发展的特征,更多强调的是为经济社会培养和输送劳动力,把人降低为发展的工具,这违背教育本质。

三、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战略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建议

(一)明确定位,提高共识

首先明确大学语文的定位,它是一个人终其一生要学习的课程,它不但能带来丰富的知识,而且能让一个人更好地生活。所以,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里不能是附属品,也不能是专业课时不够的凑数品,它是一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必需的基础教育课。

准确的汉语表达、良好的文学修养将会让一个人散发出灿烂的光辉,其精神和道德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语文能力就是这一发展“软指标”。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反思意识得到巩固和培养,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问题,可以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生活在这个世界并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一个学生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的文字阅读习惯,包括对人生的解读意识,这无论对学生还是施教者都是成功的。

(二)恰当选用教材,活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大學语文教学如果不能沿着时代的痕迹,融入生活的情趣,学生一定会觉得没有吸引力,从而在课堂上产生一系列消极逃避举动。所以,选取教材时要兼顾古今、文体形式多样、难易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并让学生参与到教材使用中。同时高职院校没有升学压力,其实这样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在讲亲情感悟时可以欣赏《妈妈再爱我一次》,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实时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去感受历史的浩渺与壮阔。

手机的电脑化,让学生拥有了海量网络知识资源,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停留在直观形象层面,不再想去审视文字中拓展的精神启迪和文化感悟。所以,加以大学语文文本的理解,反思其影响,升华其思想。如此,学生不仅能理解作者的意图,还会品尝到文章的文辞之美、表达之妙和意境之深。文学所传递的情感、呈现的光辉,都是人文的情怀、精神和境界。教学中只要有对学生情感上的一丝触动,就是成功的,因为就是这样的感动和触动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

(三)延伸课外教学

语文的外延是整个社会。课堂文本的学习是有限的,应该以学生对所依托的文本进行分析探究为基础,鼓励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寻找反映当下生活的热文、随笔,并内化成能力素养。

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延伸中,一方面将其教学和现实生活进行结合,使教学内容和生活更加紧密,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引入,可以就封建社会的现状,以及女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变化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合理应用,比如应用文的学习,生活中的信件、借条、请假条等进行实际训练。这样便于提供生活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是人的培养,培养的人一方面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人才自身作为人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移。所以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理论课,尤其是大学语文这类能够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需求的重要阵地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进行深入变革。大学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出积极的调整,认真回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邹佩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1):42.

◎编辑 原琳娜

Reflections o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mplicit Development

ZHAO Xi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connotation development;college Chinese;teaching quality

作者:赵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生快乐作文指导论文下一篇:数学中问题解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