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2022-08-25

第一篇: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终结性考试答案

一、材料分析题(80分)

材料一: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等重大疫情都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而滥食野生动物是人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人说,在卫生健康领域,有研究表明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尚未确定,但源于野生动物的致病风险始终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确凿无疑的。

材料二: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对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范围、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健全执法管理体制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请回答:

1.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

答: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在创造力,它创造了地球上适合于生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视人与自然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理想。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如果人的行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如何。

因此,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

材料一: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等重大疫情都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而滥食野生动物是人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人说,在卫生健康领域,有研究表明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尚未确定,但源于野生动物的致病风险始终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确凿无疑的。

1.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1.“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原始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人身自然界和生态自然界;社会系统是由现实的生产组成的,即物质生产系统、人的生产系统和精神生产系统。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同样,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

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持续劳动使得人类能够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改变着我们的环境。

2.辩证关系(有机统一)

相互区别和互不可分,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从历史主体与客体角度看。两者是同一个活动、同一个过程。人是历史主体,环境是历史客体。“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是人与环境、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运动,即人向环境、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的运动,以及环境向人、历史客体向历史主体的运动。

一是环境对人的生成,即所谓客体的主体化、非对象化。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董仲舒认为人的品德“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

二是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即所谓主体的客体化、对象化。

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比如,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

人和环境之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辩证统一运动,构成了人与环境之间动态的内部运行机制。因此,人改造环境和环境改造人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即阶段性)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历史上,每一代人都在前辈创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从事活动,把前一代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同时又超越前辈们创造的环境,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创造。诚然,这些新创造受到已有的环境即

前辈们活动的结果(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他们也能动地改变这些条件,并在改变这些条件的同时改变人类自身。这样,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新贡献加入到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且锻造出自己的新的品格、新的力量和新的面貌。这就是“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的有机统一。

总之,人与环境总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创造的。“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这是人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两种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活动。人的活动受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环境又不是游离于人的活动之外孤立存在、精致不变的。

三、意义

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第三篇:核能的开发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日本地震之后福岛核电站

1、

2、

3、4号机组接连发生事故后,日本各地均监测出超出本地标准值的辐射量。在世界各地也检测出,核辐射。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对于核能的开发又该何去何从。核能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什么作用呢?

一、什么是核能?

又称原子能。原子核中的核子重新分配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可分为三类:(1)裂变能,重元素(如铀、钚等)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2)聚变能,由轻元素(氘和氚)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释放出来的能量;(3)原子核衰变时发出的放射能。核能与化学能的区别在于,化学能是靠化学反应中原子间的电子交换而获得能量。例如煤或石油燃烧时,每个碳或氢原子氧化过程中,只能释放出几个电子伏能量,而核能则靠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获得能量,这种能量大得出奇。例如,每个铀原子核裂变时,就能放出2亿电子伏能量,所以1kg铀裂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2500t标准煤。等量的聚变燃料在聚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又比裂变能大4~5倍。现在,人们已经利用核裂变能发电、供热,也正在研究受控核聚变,试图开发利用核聚变能。放射能的利用也比较普遍,例如放射电池就是利用钚-238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发电的。

核能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出来的最新能源,主要是依据「质能互变」的原理,即原子在物质中改变型态时,会释出大量的能量,这种由於物质的质能改变而得到的能源,即是所称的「核能」。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量和质量可以互换,一公斤重的物质,若全部以能的形式释放,则可得到相当於燃烧四百万公吨煤的热量。

其次我们先来看看核辐射对人体有什么上害。专家指出:

一、核辐射形式。核辐射它有a、b和y三种辐射形式。a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b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二、核辐射途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三、核辐射对人体健康损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其实任何能源都有风险

事实上,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例如,石油钻探过程中可能出现油井爆炸和原油泄漏;煤炭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矿难;利用太阳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开发风能除占用土地之外,也产生噪音。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公众最大的担忧在于,人为或极端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

核能优点世所公认

不过,核能的诸多优点世所公认:核能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核能稳定、高效,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数百万倍;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核电站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剂量对人们并不构成威胁。

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正常运行的核电站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健康风险,例如吸烟和空气污染等。核能在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也有广泛的用途。因此,核能实际上为人类解决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案。

利用核能是大势所趋

近几十年来,核能已经为人类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稳定且有助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能源,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可预见的将来,在人类能源供应中会占有更重要地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50%,利用核能是大势所趋。2008年以来,全球开工建设的核电站逐年上升,目前全世界共有60多个国家考虑发展核能发电,预计到2030年,将又有10个至25个国家拥有核电站。

核能开发趋利避害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社会正是在一次次大灾大难后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在安全利用核能方面尤其如此。1979年美国发生的三里岛核泄漏事故,首次敲响了核安全的警钟;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更促使人们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加强核安全建设。可以预见的是,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安全利用核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类没有因为飞机失事而停止飞行,没有因为原油泄漏而停止开采石油,没有因为航天飞机爆炸而停飞航天飞机。同样,人类也不会因为核泄漏而停止利用核能。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人类在核能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趋利避害能力必将逐步提高,核能也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核能电厂的安全措施

为确保放射性物质不致外泄,核能电厂的设计非常严密。发声链锁反应时所生成的放射性物质,绝大部分都被包在高密度的陶瓷内。燃料完的外部,在裹以锆合金,做成密封的燃料棒,能把一小部分跑出来的放射性物质挡住。燃料棒的外围是能耐高压和高温的特殊钢所做成,且厚达九吋的压力槽,即使放射性物质外泄,仍然会被束缚在压力槽内,不致散开。

再者压力槽外有一厚度在4吋以上、用2吋厚钢板做衬里的水泥墙。不但把压力槽包在里面,还有很多紧急的处理设备,可以把万一散出来的放射性物质围住。最后一层防护是反应器厂房,厂房里的压力比外面的大气压力低,因此如果有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反应器外,也不会逸散到大气中。最后,核电厂的四周,设有安全管制区,禁止居民居住、活动,以策安全。

第四篇: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作者:陆天宇

南京林业大学 110408114

[摘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有着直接利用、间接和潜在的价值,对保持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在持续的锐减,走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前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充满辩证关系,是矛盾统一体。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人类又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人类的发展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它决定其他两个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也即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系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

生物系统多样性是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变化。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由于在地球上不同的生态地理环境中,太阳辐射、降水、氧分压、蒸发强度等因素存在差异,导致会发育出不同的生态系统:如冻原、北方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高山草原和荒漠等。

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砍伐树木、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过度开垦、环境污染、偷猎走私、过度捕捞、城市化发展以及旅游的影响。

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措施:

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最为有效的途径。自然保护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旱涝灾害、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演化等重要功能,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完善法规。完善法规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基础。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 1

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十二五”乃至较长的时间内,我国还要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生物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继国务院1994 年发布《自然保护区条例》以来,各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政策、规划。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首先,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其次,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权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益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 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 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 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 对于人类后代和科学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基础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作用、不断协调的过程中发展的。19世纪以来,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急剧减少,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的危机,生物的再生能力受到了限制和破坏,人类频频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代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寻求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和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等从各自的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与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生物工作者赞同将可持续发展看作是“一种特别从环境和自然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的观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繁衍,生物资源是保证。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主要物质基础。它的根本保证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早在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就指出: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可持续的利用物种和资源就是可持续性需要。概括说来就是“和谐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经济”。

为可持续发展,人类应树立适度发展的思想,建立适当妥协的行为模式,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众意识。人类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以地球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地改造自然、无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极度的物质文明。为了保证当代人的发展不致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应树立适度发展的思想来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度发展的思想就是要人类克服过分膨胀的物欲,满足自身需求的并最大程度地适应自然的状态。在适度发展思想的前提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才可能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可以实现。

所以只有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人类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论坛论文

齐百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李渭华浅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甘肃· 天水

裴军立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河南省登封市直二初中

王丰年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

第五篇: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例如: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仿生与高科技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因为蝙蝠魔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这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庆师附小四年级:刘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下一篇:档案局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