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研究性学习对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2022-09-13

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开发人类的创新潜能, 2001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 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湖北省以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为主, 在省内发动了“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协作攻关”课题,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出版了《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丛书》。

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培养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施,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等各方面也都的确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但是, 仅围绕理论研究是不够的, 关键还是要落实到实处,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 才能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个性发展。

1 创新精神概念及重要性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1]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 (2) 具有创新精神是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准,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 (3) 全面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2 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现状

多年来, 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 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片面追求考试分数, 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极大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基础教育带来巨大的惯性阻力。同时, 学生的学习也缺乏创新精神, 采用的学习方式是“生产流水线式”的课堂灌输法,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听讲-背诵-操练-考试”, 以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基本上被“阉割”。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基础教育必须发动一场“学习的革命”, 即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 是发现一种更有效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中, 放到现实中, 放到一定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以及培育终身学习的愿望, 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 要实现创新性学习,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条途径是设置新的课程, 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 设置新的课程形式, 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就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概括来说, 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我国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3 研究性学习对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常规的学科课程, 它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取得探究的直接经验,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中, 已经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3], 其首要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因此, 我们要重点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并且把优先选择的目标定位在态度和能力的培养上,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第二个目标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总是很疑惑, 我国地大物博, 人才辈出, 为什么就没一个本土中国人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传统教育扼杀了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这就需要基础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的研究性学习, 强调的正是学习活动中的创新, 或者说, 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因此, 研究性学习重要不在于结果, 而是在于问题提出的新颖性、可操作性、不确定性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

3.3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念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在外部环境 (包括书报、学习设备、教师、同学甚至整个社会) 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按这个理论, 学习者是学习主体, 环境是促进因素, 学习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意义建构, 思考与反思是其中重要的过程。

3.4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强调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 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教学方式,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大趋势, 将逐步使得教学模式向学习模式靠拢。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 通常可以表现为“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基于任务的研究性学习”等教学 (学习) 模式。

3.5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基于此,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 主要有准备选题、开题论证、研究过程、成果展示和报告答辩以及成绩评定与总结等步骤。

4 结语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向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带来光明的前景。

总之, 注重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培养,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集思广益, 推陈出新, 不断探索, 积极进取, 以便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然,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的途径, 本文仅仅从研究性学习的视角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 加强对教师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培养就成为当务之急。

摘要: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的, 没有了创新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 这就需要我们的基础教育要特别注意培养我国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其主要目标在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本文对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的现状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目标、理论基础、学习模式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等几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邱济隆.对培养创新精神的几点认识[J].北京教育, 2002, 5.

[2]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Z].2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含酸原油有机氯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下一篇: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