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论文

2022-05-0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体育教师与学生除了语言交流外,身体接触最近、最直接,体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高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与学生除了语言交流外,身体接触最近、最直接,体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

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论文 篇1:

浅议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教育。本文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教育面临的困难以及突破途径等方面开展阐述。

关键词:体育;渗透;心理教育

一、 当前初中体育渗透心理教育面临困境

(1)缺乏正确的心理教育意识。部分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上存在思想偏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体育教学当作所谓的副科来对待,教学要求还是停留在讲授一些卫生保健常识以及运动技能训练等方面,对教育教学中应该开展的心理教育渗透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个别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兼顾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但是更多的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对渗透内容全面的心理教育做得不够。

(2)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条件。在当前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受过心理教育专门培训的比例少之又少,加之平时教学工作繁忙,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心理知识学习的时间又不足,从而采取简单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心理教育

(1)潜心钻研教材,整合心理教育资源。初中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要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开展二次加工,使之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益。在教学内容重新加工中,教师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①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删减或增加一些教学内容;②开展器械场地变换,依据实际教学条件与需要,适当调整、替代一些教学器材;③对教材进行创新。例如在开展体育素质训练时,可以将其与一些形象直观的活动具体联系起来,如登山动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2)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示范者,更要成为学生思维的引领者与开拓者。在教学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对动作进行分步研究。例如在三级跳动作训练中,有些学生对动作的领悟总是不到位,教师虽然进行了多次训练与示范,但是由于这样的示范是瞬间动作,学生难以观察清楚,教师可以采取图片方式,将动作进行分步展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细心揣摩,让学生身体训练与思维探究并举,获得较好的成效。

(3)营造恰当条件,增强学生成功体验。学生在体育学习与训练中,提高学习兴趣与激发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让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开展分类要求,针对不同身体状态与运动能力的学生提出具体不同的训练要求,使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领悟到快乐。

(4)注重鼓励肯定,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保护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对于一些身体条件较差或运动技巧不到位的学生,虽然体育成绩不理想,但是只要他们认真对待,还是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的。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取得的点滴成功之处,及时加以肯定与表扬,使学生受到鼓励,扬起学习的信心。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体育训练成效不明显,就简单粗暴地进行训斥,这样做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5)活化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趣味程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一些训练项目非常枯燥与单调,学生在学习中会缺乏兴趣,降低教学成效。此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将游戏竞赛等方式引进教学之中,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成效。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训练时,安排学生进行单调的运球训练,学生一定会感到非常枯燥,教师如果将学生采取男女分组竞赛的形式,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再比如,学生在开展了激烈的体育运动之后,身心会有一段疲劳期,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在主要训练项目结束以后,适当穿插一些舒缓舞蹈或韵律操动作,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降低对下一节课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学生心理教育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海中学)

作者:张延峰

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论文 篇2:

高校体育教师应注重心理教育能力的提高

摘要:体育教师与学生除了语言交流外,身体接触最近、最直接,体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高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与学生除了语言交流外,身体接触最近、最直接,体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高低,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所有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从中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

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

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们不但要有强健的身体,广博精深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精湛的技术,而且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自身的客观要求。

1.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是按照生理——心理——社会的顺序发展的。这三类素质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在整体素质中生理素质处于基层,心理素质居中,社会文化素质处于上层。它们的性质不同,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社会文化素质则是后天的。三者在素质结构中的作用也不同,生理素质是其他两类素质的载体,是素质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素质对其他两类素质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素质的发展方向,表现人的本质特征;心理素质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中介、桥梁的作用,具有较大的能动性,影响着生理潜能的发挥和生理健康,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

以上三类素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稳定角度看,结构越完善,整体的功能就越强;整体的发展,又要求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生理素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社会文化素质通过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完成,人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教育来实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都与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人们的心态正在发生着变化,各种诱惑影响、困扰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教育跟不上,学生的心理素质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就会损害人的素质结构。体育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因此,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师新的任务和研究课题。

2.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教育是时代和体育本身发展的需求

我国现代教育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只重视升学率,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滞后。调查表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与当代学生的各项素质、技能等相比,前者尽管受当时的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但是总体比后者在个人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更为全面,且承受压力的能力远远高于后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有些地方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让学生打扫卫生、参加劳动或者学习乐器等,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创造力、竞争意识、个性等,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是大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除肩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教育外,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要素

1.扎实的基础知识

体育教师要多读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育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去教育、影响学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要通过学生的身体语言等行为,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体育教师的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要及时作出判断,体育教师就需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善于对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3.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体育教学以动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容易产生疲倦感。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积极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品格。

4.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

学生的想象力普遍都很丰富,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方向、趋势等有预见能力,善于规划学生心理发展的未来,通过体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体育教学面向全校学生,信息量大,因此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记忆能力,一方面便于随时提取体育教学改革所需的资料,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建立深厚的友谊。

5.较强的创造力和鲜明的个性

人的心理活动是最复杂、最多变的活动,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阅历、教育等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要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创造力,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如果体育教师深受学生喜欢,那么体育教师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品德、着装、语言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结论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内容的主导,针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体育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等“对症下药”,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生理、心理、教育学、医学等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样才能胜任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2]王元华.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2,(3).

责编:明 月

收稿日期:2007-11-27

作者简介:张原(1965- ),男,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张 原

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论文 篇3: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指导他们克服与消除种种弱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 急躁心理教育

在体育课实践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急性子的学生,他们积极、好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但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碰到种种不顺之事时,往往显得非常急躁、爱发脾气,搓手跺脚,摔打东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

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间接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好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让学生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愉快的事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磨练,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心理弱点得到改善。

二、 胆怯心理教育

有些学生胆子小,做事怕风险,遇事爱靠后溜边。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表露出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怕难为情、容易紧张的心理状态。教师可采取以下的心理教育方法:

1 教学中经常给他们多一些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提高信心和勇气,在练习时教师应用短促有力的关键词提醒学生,加强他们的悟性感觉。另外对胆怯学生除指出动作欠缺处,要在精神上加以热情地表扬、鼓励,不要重复学生的错误动作。

2 练习过程中,尽量把胆怯学生排在靠后一些,前面安排动作较好的学生,给他们多加示范引导,促使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

3 动作分解教学法:在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可将动作的关键部分反复练习和分解成单一动作,各个环节完成后再联合动作,以提高胆怯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支撑跳跃,可先学分腿跳上,并腿跳下;跨栏,可先作走步跨栏角、跑动跨栏角,完成后再作放低一些的栏的练习。

4 在对胆怯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除上述的心理疏导和注意教学方法外,教师应加强认真备课、备学生,对胆

怯生特别要加强保护和帮助,切记不要发生伤害事故。教会一个带动一帮,伤害一个吓倒一片。

三、 执拗心理教育

大多数执拗心理的学生,往往固执、任性、自负爱逞强,喜欢坚持己见,不愿主动帮助别人。

在体育课中,教师不可简单采用强制的手段,这样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导致逆反心理。教师应在平时经常与这些学生接触、沟通,了解和熟悉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建立起融洽的师生情感;再根据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采取相宜方法,以改善与填补他们心理的欠缺部分。例如可安排他们到较强的学练组,使他们通过练习发现和改进自己的短处;也可让他们带着任务到最弱的学练组去指导同伴,使他们在指导过程中,逐渐发觉采用一种固执的方法是不行的,需因人而异、方法多样才有效,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遇事机智灵敏等心理品质。

四、 自卑心理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为体质较弱的学生。他们总觉得自己什么项目都不行,表现出为难、沮丧、萎靡等心态,甚至会出现破罐破摔,厌烦体育课的现象。

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的激情,可设计一些有趣味又能让他们参加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经常感到有兴趣、心情舒畅,非常快乐。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应地降低教材难度,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不断地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培养意志力。

五、嫉妒心理教育

爱嫉妒的学生,往往心胸狭窄,喜欢猜疑,贬低别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心理时常处于压抑状态。其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有:

1积极超越:要让学生建立起“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习与锻炼上,多分析一下自己的不足,并看看别人哪些地方值得学习与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2寻找优势:引导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要善于发现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优势,各显其能,各有所长,同样得到同学们的好评与尊重。

3 培养良好心态:经常利用一些机会启发、诱导学生学会体谅、理解别人,心胸开阔,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保持良好的心态。

除上述内容外,还有懒惰心理、排斥心理、依赖心理、孤僻心理等等,均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克服与消除心理障碍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者:张金清 王海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义务教育教材管理论文下一篇:初级阶段营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