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论文

2023-02-26

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慧的学问, 同时也是对高中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必修学科。但不少高中政治教师反映, 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把深奥难懂的哲学讲得通俗易懂, 同时学生也反映哲学很深奥, 不理解, 难学。笔者觉得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诗词, 可以使哲学教学活起来的。通过实践, 笔者认为恰当运用诗词教学是哲学教学活起来的有效方式。

1 哲学教学中活用诗词的意义及其策略

1.1 创设教学情境, 创造乐学氛围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空洞的说教课, 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而恰当使用诗词, 能激发学生听课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课堂感染力。例如, 在教学“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时, 上课预备铃响后, 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同时播放此歌曲: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当正式上课时, 部分同学还沉浸在词曲的优美旋律中, 我马上问学生:“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35题) 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预习过课本的学生自然联系到所学的有关规律内容, 于是我乘机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各自的特殊规律, 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这样, 抽象的原理在感性的词曲中理解,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新课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优化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应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 而活用诗词就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合理的方式。例如, 在讲“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时, 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打出这首诗:《西施》 (作者: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之来又是谁。

然后通过一系列设问的形式,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第一首诗讲述的是什么历史知识?吴国人埋怨西施灭了吴国, 对吗?为什么会怪罪于西施?吴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问接一问, 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使学生懂得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 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吴王夫差穷奢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 把归罪于西施的认识, 是片面肤浅的。这样, 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使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1.3 优化教学设计, 突破重点难点

哲学的基本内容由于有相当多的原理和观点都是来自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 因而要求把握的是具有高度的理论抽象性和思维逻辑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观点, 它看似容易, 实则较难理解和把握。不少问题和现象, 教师往往费尽口舌也难以说清楚的, 而借助诗词, 适度选择, 精心设计, 合理解释和演示, 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 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 教材中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容易变得脉络清晰, 学生也容易记忆和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一框时, 为了讲清“主观因素会制约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可让学生欣赏、对比两首事先录制的由学生朗诵的诗: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同样是咏梅, 陆游和毛泽东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哲学角度看, 这说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陆游的词描写了黄昏时分, 凄风苦雨中的梅花的孤苦和冷漠, 它与群芳对立, 孤芳自赏, 托物言志。陆游感慨自己空有报国志, 而无处施展时, 是孤独、寂寞、悲观的反映。毛泽东的词写了环境险恶中的梅花把春色让与群芳, 它坚强而不畏强暴, 大方而不怕孤寂, 俊俏而不争名利, 揭示了毛泽东革命家的非凡气魄和情怀,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 勇于斗争, 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充分说明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 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直接影响着人生道路的选择, 而且会影响着人们对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结语

活用诗词在高中哲学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运用诗词的目的是为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 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绝非决定作用。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现象: (1) 矫枉过正。在内容上要注意克服“不怕胡用, 只怕不用”、“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定势, 要避免生搬硬套, 将诗词拖进政治课堂。否则, 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 只能使政治课堂徒增无效冗余信息, 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不能辅助教学, 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喧宾夺主。从数量上看, 诗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引用诗词要适量, 政治课毕竟不是语文课, 切忌过量引用, 更并非每堂课, 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引用诗词, 否则弄巧成拙, 把政治课上成语文课。 (3) 哗众取宠。从形式上看, 要克服制造表面热闹、为用诗词而用诗词的误区, 要紧扣教材, 围绕中心, 事先有选择, 事后有回顾, 有明确的目的, 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来用好诗词, 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

摘要: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活用诗词可达到教学效果优化, 达到教学目的的完成。当然, 渗透诗词教学, 要本着政治课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注意运用诗词的合理性, 化政治课的抽象为具体形象、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文章分析了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教学意义及其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教学,诗词渗透

参考文献

[1] 张圣详.怎样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J].教学研究, 2002 (2) .

[2] 杨润成.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4 (4) .

[3] 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利用多媒体辅助科学实验教学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