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2022-04-3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对于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建筑的值很重要。当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不合理时,建筑不符合人们的要求。因此,在规划建筑和设计建筑时,必须找到这两点之间的协调点,不仅反映建筑项目用户的实际需要,而且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篇1:

建筑教育的特色与未来: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侧记

9月14日~16日,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暨建筑院系院长系主任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举行。此次大会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与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共同承办,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唯一的合办单位,对此次盛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次大会以“建筑教育的特色与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建筑学科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是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在北京举办年会,也是第一次在一所美术院校的建筑学院举办年会同时还是第一次由中外院校共同承办的年会,这一切都表明本次大会将是一次与以往不一样的会议。

BIAD“建筑实践与建筑教育展”

9月14日下午14点30分,BIAD“建筑实践与建筑教育展”在大会正式开幕前与其他三场建筑主题展览率先登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先生专程来到展会现场参加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胡越以及《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等嘉宾到场祝贺。开幕式由BIAD副总建筑师黄薇女士主持。张宇副院长首先致辞,他在讲话中着重介绍了BIAD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创办的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5年来的发展历程,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BIAD作为中国著名建筑设计机构将“建筑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深入到建筑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潘公凯院长在讲话中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对BIAD多年来在建筑教育方面给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了特别的感谢并希望双方今后继续加强在建筑人才,建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吴良镛院士及马国馨院士分别就教育如何适应全球化发展、建筑教育大众化以及建筑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做了简短的评述。此次BIAD“建筑实践与建筑教育展”以推广“BIAD设计”品牌战略、介绍BIAD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成果及展示BIAD代表性建筑作品为主导,这场由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精心策划的展览也成为当日众多展会中的一大亮点。

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开幕式

傍晚16时,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开幕式在中央美术学院广场举行。潘公凯院长致欢迎词,他将这场在雨中进行的开幕式形容为与会嘉宾及代表共同创作的一件别具意义的行为艺术作品。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吴良镛院士、齐康院士、仲德崑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美国、荷兰、德国、比利时、日本等众多国家的建筑教育专家和有关人员出席了开幕式。教育部副部长胡启迪、北京市副市长陈刚也专门为本次大会发来贺信,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黄卫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建筑教育的根本;深化建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伟大的时代基于伟大的工程伟大的工程成就一代精英,建筑精英的成长离不开建筑教育,希望大家围绕本届大会的主题充分交流研究成果。

吴良镛院士特别提及“发展‘整体论’超越‘还原论’”的观点。他说:“建筑教育要有整体的观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受到‘还原论’思想的束缚,容易从局部思考问题。今天的建筑教育更加复杂,从城乡的规划到区域的发展再到环境的整合,都需要我们用整体论的观点来改革我们的建筑教学。”

齐康院士表示:当前建筑院校已由过去的“老八校”发展为今天的184所建筑院校,国家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优秀建设人才,因此,首先必须从整体来看待建筑的发展,包括国土,地域以及建筑的各个方面。其次,要重视我国各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科技特点的不同导致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建筑要坚持“以人为本”。第四,目前摆在中国面前的发展机遇非常好,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新建筑文化能够屹立在世界建筑之林。我们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因为只有创造,人类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此次会议的主办方,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仲德岜教授在最后的发言中首先感谢了国家和协会的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对此次大会的重视。他表示,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有特色的建筑教育之路,创造、发展并完善各具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探索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中外建筑教育者们将通过这次大会,共同探讨建筑教育的多元化,交流多重方向的教育模式,希望呈献给与会者较为全面的具有不同特色的中国和世界建筑教育的新面貌!

随后,所有参会代表来到曾是砖窑窑坑的中央美院广场的一角,举行太平窑点火仪式,随着太平窑火种的点燃,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正式拉开帷幕,伴随着熊熊火焰全场气氛达到高潮,人们共同祝愿,中国建筑教育事业能像太平窑的窑火一样,越烧越旺!

会场直击

9月15日~16日,为期两天的学术报告会陆续在大会主会场及6个分会场展开,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的建筑教育专家做了数十场精彩的演讲。

在第一天上午主会场的发言中来自4个国家的5位建筑教育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建筑教育的观点。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仲德崑教授,从“创造”的角度做了题为“创造建筑教育的特色,迎接建筑教育的未来”的演讲。仲德岜教授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建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转变,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向多元化和体系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体现在多学科并行发展且学科地位得到加强。院系背景的多元化、学生就业途径得到拓宽等,但是应该看到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比如:在西方,建筑业越来越重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我们的建筑教育还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另外我国建筑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足,对教学投入不够也是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我们整个社会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建筑学教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失衡以及建筑学学制偏长等问题。建筑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做到顺势求变,只有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建筑教育之路才能创造中国建筑教育的特色和构想中国建筑教育的未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教授则从“环境”的角度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的清华建筑教育”。他将清华大学的建筑教育概括为“一个基础”,“两点关注”和“三项结合”。“一个基础”即: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的教育思想。这也是吴良铺先生面对人居环境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创造性地提出并建构的中国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构筑建筑、规划、景观以及科学技术的“四位一体”的学科架构。“两点关注”是指要关注国家建

设需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的培养目标。“三项结合”是指以教学为核心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朱文一院长希望中国建筑教育界的同仁能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繁荣和世界建筑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天上午的主会场还有三位国外建筑师介绍了他们的理论和经验。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Leen van Duin从“研究”的角度发表了题为“以研究为导向的建筑教育”演说。重点介绍了欧洲建筑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有关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美国建筑认证委员会主席、内布拉斯-林肯大学建筑系主任R·Wayne Drummond教授和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教授Thomas Herzog先生的演讲中都突出体现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注。R·Wayne Drummond教授从“职业”的角度论述了“2l世纪建筑教育的改革——建筑教育和综合职业中所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他说,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要求我们的建筑教育者需要将如何处理好建筑质量和人生质量的问题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中,尤其是利用新技术实现城市、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同时也必须要将防灾、减灾、资源分配的平衡等问题纳入到我们的建筑规范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必须关注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全球的规划对建筑业有很大影响,作为建筑师我们必须要掌握包括规划、环保、设计、建筑以及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信息,并将它们应用到建筑当中。注重开发包括语言在内的兼容性系统,以使我们能够利用高科技在全球各地同一时间完成同一任务。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教授Thomas Herzog先生最后一个登场。Herzog教授是《建筑创作》的老朋友,2003年在北京举办“ThomasHerzog建筑+技术展”期间《建筑创作》就曾对他进行过专访。本次大会Herzog教授就“由教育建筑而来的建筑教育”进行了演讲。他提到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口的增长严重威胁着能源的消耗。建筑师应该考虑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所肩负的责任,并且要在建筑教育中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Herzog教授还列举了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例具体解释了他对建筑设计如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相结合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瑞士、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以色列,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人士就“以职业训练为导向的建筑教育”、“以研究为导向的建筑教育”和“课程与研究”三大主题在六个分会场陆续交流了各自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探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秦佑国教授在题为《建筑技术教育的理念更新》演讲中,针对建筑技术教育的现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筑技术教育理念的更新,他认为建筑技术科学的学习一方面是学生在未来作为建筑师与其他专业配合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建筑素养和认识,把握建筑创作技术因素的工具。他从建筑与气候、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媒介技术等方面深入分析探讨了建筑教育理念更新的必要性和努力方向。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魏秦教授做了《构建艺术素养与建筑学职业融合的平台》演讲,他总结了在当前建筑学教育多元化的背景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在教学上所作的新探索,涉及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多方面问题,以培养兼有良好建筑学知识结构与艺术素养的复合形人才、构建艺术素养与职业教育互补的平台为核心进行了充分地讨论。

来自台湾的建筑教育界人士为大家介绍了台湾建筑教育的历史和现况台湾成功大学的傅朝卿教授和王明蘅教授实践大学设计学院的安郁茜教授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的夏铸九教授分别通过题为《时代脉动与建筑教育——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一甲子以来的教育变革》、《伫立门前:或是师法万物》、《设计教育在台湾——以实践大学设计学院为例》、《全球信息化社会的设计与规划教育——对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课程结构的反思》的演讲回顾了台湾建筑教育的诞生和发展,介绍和分析了当今台湾的建筑教育体系及其目前面临的问题

建造教育中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是多方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多个来自国外的演讲人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其中包括以色列理工学院YashaJ·Grobman的《数字化设计课程中的电脑设计手段》、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的Michael Stacey的《重新对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波兰弗罗茨瓦夫理工大学Ada Kwiatkowska的《智力游戏:数字化时代的建筑设计革新》、阿联酋沙迦美国大学的Gregor Weiss的《人工智能时期的创造与虚拟创造》、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Han Feng的《Hyperbody的数字建筑教育》等。演讲为国内建筑教育界带来了数字技术、虚拟技术在国外建筑教育领域、建筑研究、设计实践中的前沿信息,介绍了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这个充满前途与创新的新技术手段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秦佑国,以《中国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和评估》为题回顾了构建中国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和评估体系的由来,总结了中国建筑学专业教育和评估在发展中的特色,同时也指出了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中应如何推进专业教育评估,如何使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学制与国际接轨,如何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发挥的问题,并针对国内现状作了启发性解释。

国际建筑师协会(UIA)通过的《建筑教育宪童》要求职业建筑师具有不少于5年的大学教育背景。建筑师注册制度在国际上已成为惯例,而建筑师注册制度总是和建筑学专业教育和建筑学专(职)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联系在一起的。英美等国家,通常只有获得建筑学专(职)业学位的人,才能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而能够授予建筑学专业学位的院校,必须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评估。评估通常由该国建筑学会的建筑教育(评估)委员会主持,

中国的建筑学专、(系)存20世纪30年代诞生,纳入工学门类,授工学学位。1992年组成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建筑院校进行评估,到2007年已有33所大学通过评估,通过评估的院校即可以授予毕业生建筑学学士或硕士学位。

中国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和评估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①多层次多种类学位并存。考虑到通过评估和未通过评估的院校将在我国长期并存的情况,目前两种不同学位的毕业生经过一定年限的工程设

计实践,都可以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但职业实践要求的年限有所不同。

②与注册建筑师制度紧密结台,1995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标志着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正式建立。中国建筑学专业学位设置和教育评估正是注册建筑师制度建立的基础。凡是获得建筑学专业学位的毕业生,其职业实践年限与工学学位毕业生相比缩短2年。

③建立完善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体系。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促进了学科建设。

④加强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国际合作和相互承认。评估制度的相互承认使得专业培养及毕业生的实际水平具有可比性,并可以实现人才流动。

秦佑国教授同时也提到由于中国的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历史还不太长,发展不平衡,存在一些问题:

①专业教育评估推进问题。全国已有170余所大学设有建筑学专业,通过评估的只有33所,师资条件参差不齐。要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拉大毕业生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的资格。

②建筑学专业学制的问题。现在的五年建筑学本科加二至三年建筑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学制过长,未来师资力量强的学校会侧重于本科四年加两年研究生获得建筑学硕士,或“四加二”一贯制。

③在促进和发挥各学校基础条件改善的同时,鼓励各学校依据自己的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

欧洲建筑教育联盟主席、挪威奥斯陆建筑学院Per Olaf Fjeld教授的《建筑教育2007》、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Herman Neuckermans教授的《2007年之后的欧洲建筑教育展望》、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Alexander Tzonis教授的《建筑教育的重塑》,都谈到了建筑学院校的变化情况。因为这些发展创造了新的建筑学教育环境,对中国同样具有启发性。

欧洲各学校教育情况各不相同同时又需要用强有力的统一认证体系吸引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复合型教育方案应运而生,即三年学士学位+两年硕士学位以及三年博士课程,三年学士学位取得后可以去其他学校学习。一些学校在学士教育中力量很强另外一些学校可能重点在于培养硕士。这样可能将会产生一种新型的建筑职业教育方式。

复合型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研究生院吸收到最好的建筑学学生并雇佣最好的建筑学教师;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并吸收最多的教育经费。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欧洲建筑教育联盟(EAAE)仍然起到在学校间联系的积极作用。

面向更广泛的定义,建筑学比以往更多地涉及材料、技术、历史理论,人类行为,过去十年与十年前相比有更多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当然这些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转换为建筑设计,如何能够在设计中更多地反映研究成果还是个挑战,但是无论如何,建筑学的教育在接受新的理念。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六角鬼丈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建筑教育的特征及未来》。六角鬼丈所在的建筑系属于艺术大学美术学院,该学院从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学习欧洲的建筑教育体系,学校的许多前辈是在德国包豪斯学习过,并带回来欧洲的建筑设计和教育理念,带来近代建筑的设计和观念,同时日本在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模仿方面获得一致好评。

吕品晶教授在《建筑教育的艺术维度》一文中探讨了艺术院校的建筑学教育的特色,希望艺术院校中的建筑学教育有更光明的出路。建筑教育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属性,如何把握二者关系,将决定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艺术维度展开建筑教育,是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建筑师的需要,它既体现重视艺术思维和人文教育在建构专业素质上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思想的解放和创造的自由;也体现在重视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技术意识的建立,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筑教育中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达到思想力和实践力的和谐与平衡。

下午的六个分会场继续就前一天分会场的三大主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姜涌教授以《以建造和建筑师实践为基础的建筑构造教学体系研究》为题,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建筑构造的构架(材料与构法)、构造的意义(手段的目的化)、构造的内容(构件与性能的交错体系)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讲解。他认为:“建筑构造作为建筑物的物质基础和建筑学的设计原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纷繁复杂的内容进行系统的介绍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训练设计、调研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香港大学建筑系贾倍思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谭刚毅教授共同发言,他们关于建筑专业学生的设计行为心理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三所院校的背景,生源,教学思想和方法,并提出了提高应变型学生比率的不同方式,图文并茂的讲诉方法使参会者可以直接的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及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建筑教育应有意识的培养更多应变型的学生,学习模式对人的发展影响可以描述为四种学习方式和综合复杂性的提高,是一个迈向更高层次认知的连续过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李岳岩教授关于西部教育资源紧缺条件下的建筑教育进行了探索,针对2l世纪国际建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李教授结合中国及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总结了西部在有限的资源及办学空间环境下进行的一种具有创造性、富于特色的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的夏铸九教授对于其大学的课程结构的反思,通过他关于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的经验提供一个批判性的回顾性发言他期望可以将其经验教训贡献于会议作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中央美术学院韩光煦教授关于建筑色彩与建筑教育进行了非常精彩而又深入的讲解,韩教授认为,我国城市建筑色彩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地方特色材料色彩滥用和缺乏必要的市政管理其根本原因源于我国色彩教育的滞后就我国城市建筑色彩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城市色彩也需要立法;加强色彩科学研究;重点城市和旅游地区应优先做好建筑色彩规划;加强市容管理综合解决城市形象和色彩问题;将建筑色彩纳入建筑与艺术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建筑色彩的审美水平和设计能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罗杰威教授提出建筑设计教学中可以运用仿生学方法,其核心的目的是通过创新性的实践、分析和研究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仿生设计方法能够更新建筑教学和方案产生的过程提供形式、功能、结构、空间、造价和性能的完美的结合。”

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的庄宇教授关于两种城市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他针对本科和硕士有所差异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以实践型和研究型分别为主导的城市设计教学方法。他认为:“在本科阶段,应注重学习

城市设计的概念、设计要素、工作成果,实践特点等内容,强调学习工作方法,尤其是‘整合’理念的实践意义;在研究生阶段,则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注重对城市设计多方面专题进行独立研究,注重专题研究的结论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关联逻辑和思考过程的训练。”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史永高教授提出空间要素介入材料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当代建筑中对于材料的重视和研究被视作对抗建筑“布景化”状况的一个可能选择,但是,由于类似研究通常仅仅着眼于材料本身,结果难免是对于材料的图像化使用或是堕入技术化的偏执。他认为:“当代中国建筑教育面临着空间和材料的双重挑战,应该实现它们的同时性呈现,并在建筑教育中努力达成二者之间真正的平衡。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徐磊教授在会议的发言中,阐述了在新形势下美术教育在建筑教育中的意义,并通过分析建筑美术教学贬值的原因,提出应研究建筑教学需要,寻找现阶段更适合国情,更符合建筑教学需求的建筑美术教学模式,最后针对建筑美术的课程设置、衔接方式和教学深度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和方法。

闭幕式

9月16日下午17点整,大会举行了闭幕仪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赵红红主持闭幕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院士首先发言,他作为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合办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代表,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祝贺,并对大会的来宾在本次会议所做的积极贡献表示感谢。马国馨表示:对于我们的建筑教育,下一步应该顺应我们的时代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现在的时代绝对不是固定的模式大家应该各自探索自己的道路,能够在自己的建筑教育中做出自己的特色。从建筑教育本身来讲,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和方法,希望可以通过与各个学校的交流,使我们在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合作中不断地探索,走出更新的步伐。马国馨院士还诚挚邀请大家到BIAD进行参观指导,对BIAD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在发言中对参会嘉宾表示感谢,并对本次会议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随后,大会为全国大学生作业观摩获奖单位颁奖,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公布获奖名单并颁奖。此后,各分会场的主持人分别对各自会场的发言进行了综述。最后,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仲德崑为大会做总结性发言,他对2006~2007年专业指导委员会所做的工作做了总结,并对明年的工作做了简要介绍。仲德崑教授表示除了要建立建筑历史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建筑技术科学教学工作委员会还要继续推进各具导向性和影响性的大学生作业评选工作,并将评选以“中国建筑教育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版发行,作为全国性的建筑教育年鉴。此外还要创建《中国建筑教育》期刊,加强建筑学教学的交流活动,颁发建筑学专业教师自身评审条件和成果评价的指导性意见继续举办大学生专题建筑设计竞赛等等。仲德崑教授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希望来年与大家再聚首!至此,2007年国际建筑教育大会暨建筑院系院长系主任大会圆满落下帷幕。

作者:何蕊,《建筑创作》杂志社 编辑水澜宇,《建筑创作》杂志社 英文编辑林娜,《建筑创作》杂志社 编辑刘江峰,《建筑创作》杂志社 编辑

摄影:刘锦标,《建筑创作》杂志社 摄影师王欣斌,《建筑创作》杂志社 摄影师

收稿日期:2007年10月

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篇2:

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的探讨

摘要:对于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建筑的值很重要。当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不合理时,建筑不符合人们的要求。因此,在规划建筑和设计建筑时,必须找到这两点之间的协调点,不仅反映建筑项目用户的实际需要,而且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学;规划;设计问题

引言

伴随着城市建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规划和设计是坡道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会影响到整个建筑,使整个建筑独一无二。建筑中的图纸与设计紧密相关,不能分开。如果建筑规划与设计不同,则可能会对整个建筑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之前,必须规划和设计整个建筑,以确保两个建筑的一致性和建筑样式的独特性。

1建筑学专业特点

建筑学专业是横跨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人文历史等多学科的广泛的学问,而我国在建筑学专业教育和培养中仍重设计、偏艺术、轻技术,重视设计概念和形体表现等艺术效果而往往忽略方案后期建造、运维、环境改善、节能低碳等技术性问题。此外,建筑作为主要碳排放体其节能减排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在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以及节能低碳的设计理念,实现健康舒适美观的建筑作品的同时达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低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最低碳排放。在建筑学专业中艺术和技术要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更多的考虑技术与设计的融合。

2建筑学中的规划与设计的意义

规划和进行建筑研究时,必须明确界定建筑中规划和设计的概念。建筑完工后,第一步是规划建筑的整体实施,对整个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空间分配,确定建筑的整体特征和形状,并在一定时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建筑设计是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可确认建筑设计的设计方向。该设计主要用于巩固建筑设计,根据业主的要求创建建筑,并使科学分布合理化。通常,最后一步是在建筑设计者的建筑中完成,大多数建筑项目都是在建筑设计完成后执行的。

3建筑规划和设计存在的问题

3.1设计行业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在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物质文明与人民的精神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的物质需求,但精神需求也在增加。本着建筑精神,更大的挑战是设计者在设计方案时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共性特点,考虑到人民的精神需要,因此不要触及人民的文化层面。

2.2建筑设计缺乏个性

建筑设计的内容是规划建筑中的空间分布,而建筑设计更侧重于设计的样式。对于建筑来说,它具有代表性,主要由设计来衡量。处理建筑设计时,可能会设计类似的建筑,导致建筑设计缺少个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大多数建筑样式都非常相似——这是当今城市建筑中常见的一个显着现象。因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必须与用户沟通,以展示建筑的个性,使其独一无二、美观大方。

4建筑学中对规划和设计的完善

4.1强化生态建筑设计师的生态化模式理念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没有关注建筑物的周边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体验,生态建筑设计师对与生态相关的概念十分模糊。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强化生态建筑设计师的生态化模式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筑企业应向生态建筑管理人员以及施工规划人员灌输生态化模式理念,引导他们充分了解建筑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筑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生态化研究部门,详细分析设计方案,了解生态建设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逐渐将生态化模式应用于生态建筑设计中。除此之外,建筑企业应当定期考核建筑设计师,尽量减少传统建筑设计给生态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从而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完美地融入自然环境中。

4.2.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形式与体量

我们人口众多,人口稳步增长。因此,将我国人口问题纳入建筑设计的考虑很重要。受人口规模的影响,降低了我国人均面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必须在城市规划实践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建筑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不影响建筑的审美性能。简而言之,城市规划在狭小的空间内设计功能和美观较高的建筑,使建筑设计工作更加困难。在以前的建筑设计中,公寓的楼层越来越低。为了解决城市资源短缺的问题,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以便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4.3注意设计空间结构体系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应当合理应用生态建筑观,并且根据建筑的整体风格来合理规划设计生态建筑的空间结构体系,并且在设计中融入与建筑物周边环境相统一的因素,从而切实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性。在传统建筑物的空间结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不断提高建筑物内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并且防范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在生态建筑空间结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提高生态建筑观理念在设计中的占比,高度重视外部因素。比如,在生态建筑空间结构体系的采光设计中,为了减少人们在居住过程中的电力损耗,设计师可以采用我国传统的坐南朝北的内部空间结构。这种传统的空间结构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源,不仅可以节约生活用电,还可以提高生态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生态性,从而确保生态建筑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

4.4确保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相结合

虽然建筑规划必须在建筑设计之前进行,但两者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组合和重叠。两个区域的组合(员工在其中穿透建筑设计、将建筑规划引入建筑设计以及相互穿透)是相关的。建筑设计进入建筑设计需要相应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尺寸标注。设计不能离标准设计太远,必须考虑建筑设计的总体情况。建筑物的规划和设计考虑到建筑设计标准来测量整体设计。设计人员还应在规划的基础上实施设计和规划的组合,以确保正常运行。

4.5加强生态建筑设计师的生态意识

想要在城乡规划中应用生态建筑设计,建筑企业就必须加强生态建筑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在设计中,行动往往由意识决定,只有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之后,生态建设设计师才能够充分认识到周边环境对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才能够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考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设计生态建筑。由此可见,想要实现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的一体化,建筑企业就必须加强相关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并要依据生态建设领域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結束语

总体而言,您可以理解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应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立绿色隧道,避免出现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也应立即找到解决办法,使工作顺利进行,两个独立人士受到外界的不同影响和控制,导致关系密切。了解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化资源利用的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的价值。符合规划要求的方案保证了心理的两个主要方面,建筑行业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建筑文化产业的重大影响为特征。

参考文献

[1]罗远翔.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解析[J].低碳世界,2019,9(08):222-223.

[2]董彩虹.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18):63.

[3]郭德江,陈雪,陈岩磊.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解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05):90.

[4]王斌斌.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解析[J].山西建筑,2019,45(04):26-27.

[5]尚鹏.建筑学中规划和设计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04):195.

作者:张亚运

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篇3:

建筑教育的演变与建筑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

摘 要:研究结合建筑教育与建筑类课程的发展演变,通过对建筑教育目标的探究,对当代建筑教育与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建议,即借由完善师徒制、题目设置和评图制度来解决当前建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打通师生间的交流合作空间,探究重塑适合时代发展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建筑教育;教育目标;发展演变;教学方法

1.建筑教育的发展与课程的演变

我国的建筑教育模式由于其主体是从美国传来的巴黎美术学院体系,虽然建国后又融入了苏联的影响,但苏联的体系也基本属于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因此可以说大体上是模仿西方建筑教育而成的,因此讨论我国的建筑教育及课程模式,必须首先应对西方建筑教育的演变与特点加以了解。这其中,以法国为代表的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及以德国为代表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最值得我们探讨与关切。

1.1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

法国分别于1648年和1671年成立了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和皇家建筑学院,这两个学院的建立预示着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雏形的形成,并在其后约三百年的时间内成为了欧洲各国建筑教育的范例,并作为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领导者掌握了西方建筑教育的动向,直到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教育体系兴起,这个情况才略有转变。一般认为学院派建筑教育有以下几个特色:其一是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一直都将其首要目标定为培养具有艺术修养的建筑师。无论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整理艺术形式的经典,到新古典主义时期整理经典的工作大致完成,其实质是将建筑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体系化和课程化;其二是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一直都采用学术性课程在校内学习,技术性课程在教师工作坊学习的双线并行教育模式,所有学生既要取得教师工作坊的学徒资格,又要取得学院的学生资格。;其三是学院派教育强调了院内比图的学习模式,认为专业技能竞争可以有效地判别学生是否具有成熟的专业程度;最后一点也是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维持并发展了艺术工匠最基础、最传统的师徒学习制度。

1.2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

德国魏玛政权时期成立的包豪斯学院,是1919年由魏玛纯美术学院与魏玛应用美术工艺学校结合而成的。从魏玛政权开始到法西斯政权下被迫关闭,包豪斯学院所建立的建筑设计教育模式,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一是保留从手工劳作中进行学习的教育方式,并同时鼓励带有现代艺术精神的作品;其二是广泛接收现代艺术中如构成主义、风格派、新形式主义及抽象派等的看法与主张,包容各种造型艺术风格;其三是包豪斯设计教育将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和技术性课程,全部课程都在学校里进行,上午有教师在教室里主导教学,下午有技术老师在工厂里主导教学。最后一点是包豪斯在学科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工程科目及设计理论课,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并随社会的需要而改变调整。

从上述的两个西方建筑教育发展阶段可以看出,建筑教育一直都在传承与转型中不断发展,现今的建筑教育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不对建筑教育的目标、制度的形成、传承与转型缺乏必要的检讨,则往往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2.建筑教育的目标探讨

探讨建筑教育的目标,首先應明确建筑教育是成为建筑师的必要的专业的训练过程,特别是建筑设计教育。虽然建筑专业的目标具有多样化和阶段性,但其最终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所以我们不能将大学的建筑教育目标定位在仅仅是建材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或绘图设计师等部分方面。一方面现行的招生制度使得学生在进人专业领域学习之前往往并不知道建筑是什么,也不了解自己有无这方面的特长;另一方面,学生们之前长期接受的是应试型教育,受其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事物的理解普遍较狭隘,而缺乏设计所需的创造性,这是一种需要经过长期潜移默化培养的内在素质,并最终通过建筑教育将其转化成建筑的专业素质。

建筑师的训练与艺术家的训练有雷同之处,就是除了理论外,技术实践成为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判断,而且其与训练者的天赋等有关,不能绝对的客观,这也是大学建筑课程规划时首先遇到的课题。通过深入了解高等建筑教育的课程,以及当今国内设计教育的实况,可以发现建筑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在教育目标与课程特色上的区别主要是基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如理学类教育可以很少设置实践课程,工学教育实践课程是往往是理论课程的必要辅助,建筑艺术类教育则是理论课程一般视为实践课程的辅助等。

3.建筑教育中的相关教学方法研究

大学建筑教育课程模式规划时,最具关键性的问题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应该是建筑实践环节的课程化与教学法问题,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初步的看法。

3.1建筑教育的师徒制探讨

国内建筑教育课程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设计课的师徒制问题。对师徒制的探讨其重点不在于老师与学生的数量分配,而是专业教师的建筑设计业务环境能否恰当地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虽然建筑教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在教学上可能达到一对一状态的艺术类学科,是如果一位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必然会在教学辅导上带来极大的困难。另外在有些学校中存在的建筑设计相关课程课时费计算时打折的情况,久而久之也会形成各种负面的教学问题,比如现场评图改为电话或网络评图,不能按规定的时间评图、部分教师习惯性缺课、设计成果成为教师竞标的工具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建筑课程规划时进行详细的考虑。

3.2设计题目的可教性与可学性

建筑教育具有渐进性、阶段性的特点,相对而言,作为建筑教育主干课程的设计课,其核心内容就是设计题目的确定与选择了。在课程规划时除应考虑设计课的阶段性目标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设计题目的可教性与可学性。设计课程的教师应明确题目的专业训练重点是什么,同时也要预先估计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由于题目设置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学生认知模糊,盲目模仿和抄袭国外网络和杂志上的一些新奇怪异的造型和手法,而忽视了更为基础的美学、人文素质的修养。

3.3设计评图制度的完善

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过程中,评图制图是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评图制度大体上是从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的院内评图比图制图演变而来,即由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题目由全部学生通过评图来比赛,并给予前三名大奖。而后逐渐演变成设计课当每一个题目完成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比图,轮番上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解析,而课程教师就成为比图的评审,通过专业的教导与讲评,判断学生作品的优劣。评图制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设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建筑课程规划里能将建筑设计课的评图制度适度地推广到相关的课程,对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有正面的影响。评图中要科学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能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自发组织设计交流活动。这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专业精神,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目标服务。

4.結语

高等建筑教育在我国实施数十年来,建筑教育目标与建筑教育课程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由于建筑业界与建筑学界沟通不畅引起的,有些是时代变迁所新生的,也有因为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而产生的。从建筑教育的发展变迁来看,中国建筑教育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是适应其所在环境不同的结果。适合当代我国国情的现代建筑教育和课程教学体系应是开放和多元的,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有利于外界新思想的进入和融合,同时采用不同的多样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等多学科的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欧阳河等.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2]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

[3]朱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09:76-77.

[4]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9.

[5]季元振.关于我国建筑专业学生的技术素质培养的意见[J].建筑学报,2000,6:44-46.

[6]朱桃福.德国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及其借鉴[J].教育发展研究,2004(2):45-47.

作者简介:乔峰(1975-),男,洛阳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与地域文化方面的研究。

作者:乔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学物理与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电影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