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信息素养职业技术论文

2022-04-2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高职生信息素养职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时期,高职院校面临职业素养教育环境的变化、专业实践暴露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等职业素养培养的挑战,对此,文章提出了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高职生职业理想;构筑职业环境,全面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社会互动发展等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高职生信息素养职业技术论文 篇1:

高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现状与社会需求实际相去甚远,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与学生的个人所需亦存在一定偏差。文章在分析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并对我国高职教改中如何加强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全人教育 职业基本素养 路径

[作者简介]盖克荣(1973- ),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及机电技术。(北京 100042)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强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之养成实施方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GZY2012JYGXM41)

一、我国高职教育中普遍缺乏职业基本素养教育

(一)职业基本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教育传统中难以实现超越

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将其运用于实际的职业岗位中;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学到了实际技能,就能拥有工作、前途和高薪。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我国高职目前普遍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施工学结合、技能至上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使得高职教育只看到知识与技能的显性价值,而忽视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深层面的“素质”的教育。从最初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到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再到提倡“零距离上岗”的目标,高职教育规划中始终缺乏职业素养的培养空间,这也是职业素养教育在当下教学体系中无法立足的原因。

(二)高职教育实践中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被边缘化及简单化

当前,虽然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必经之路,但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普遍持混沌态度,普遍存在职业素养教育地位边缘化、手段简单化、内容空洞化等问题。如有些职业院校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简单化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或心理教育;有些院校也只是孤立地增加了专门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或在专业教学中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并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内容融入或渗透其中;尤其是各种实践教学过程,只重视训练单项职业技能,完全忽视或缺少职业素养养成的教育内容或环节。此外,其他的培养途径如班级活动、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对于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高职毕业生自身职业基本素养也存在先天不足

高职学生的生源部分来源于应试教育制度下普通高校的落榜生,部分来自高中毕业生的自主招生,另一部分来自初中、中专和技校等。这些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薄、学习能力弱、使命感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责任感欠缺和自信心匮乏等问题。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实际岗位中技术水平过关,上手快,但离职率高,职场变迁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相比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缺失正在成为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障碍。

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起点与归宿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企业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己任,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重点,但一味强调实践技能至上,强调动手能力,片面追求瞬时就业,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而企业则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仅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更提出了许多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多元化需求,包括更加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诚实品质、团队精神、责任感等。

职业基本素养可理解为面向职业人或岗位人的必备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把握高职学生特点,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高职培养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错位,关注全人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高职院校加强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思考

(一)在思想上,要加强对职业素养的理解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一个人的资质、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隐性素养,隐性素养支撑并决定显性素养。一个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必然具备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不同的职业及岗位对技能要求不尽相同,但对隐性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因此隐性素养也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职业基本素养的品质特征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积极性等。以隐性职业素养推动显性职业素养,是培养职业人的关键。

综观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以德国为代表的高职教育不但强调雇员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且十分重视雇员关键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职业岗位的复合与分化对从业者职业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个人终身固定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大力推进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使高职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诉求相对接,以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在理念上,不断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对接、工学结合、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及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目前的人才模式。但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提高还没有全面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这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竞争力较弱,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教育在抓办学规模和硬件建设、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有效引导学生构建社会所需的职业能力及素质,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等核心因素入手,重点实施以职业基本素养为基础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全人教育。

(三)在实践上,要实施多管齐下培养战略

要实施有利于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高职教育,不是简单地修改专业计划或课程大纲的问题,而是要从宏观的育人理念更新、育人环境改善,到教师人格魅力提升、培养方式转变,再到微观的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创新直至创业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引领,甚至包括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等第二课堂在内的大系统。

1.以职业素养为基点,科学定位高职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观及其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突破学科教育的一次革命,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能力本位、素质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含义应该包含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中。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和训练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以学生养成过程为主线,在基础学习领域、职业学习领域及职业拓展领域进行较为系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使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以职业素养为内核,变革教学管理综合平台。高职教育面向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变革统合多个以职业基本素养为主线的教学及管理平台。首先,作为社会人,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所占比例较大,通过学生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引导、管理教育,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结合学校的文化平台,通过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来熏陶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实现作为社会人的社会素养的养成。其次,作为职业人,通过教学平台,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职业意识,了解职业文化,通过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职业情景、职业文化、职业规范来实现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最后,作为岗位人,通过为生产性实训营造职业氛围,学生参与的教学实践,诸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协会、创业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通过多个平台的教育,将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贯穿于学生生活和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建立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

3.以全人教育为根本,高度重视教学体系构建。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行业和专家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开展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归纳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根据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搭建利于高职学生发展的教学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为载体,选取全人教育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情景教学,选择利于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教学手段,采用基于产品质量的教学评价设计。将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高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机电专业,其专业特点是技能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现场操作规范性要求高,为加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重点应关注:第一,鼓励学生在上专业课的同时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优化教学体系,通过搭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思想道德课程,并结合其他基础必修课程构成基本学习体系;针对专业岗位群对技能方面的要求,开设系列专业经典的职业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的选取要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针对就业导向,开设职业拓展学习领域。第三,教学方法注意变革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理实一体教学,加强教学组织中学生的分组合作,基于任务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展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第四,在实践环节,积极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工程实践平台,工程理论要与现代工程技术接轨,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开拓创新灵感。

4.以师资建设为重点,打造双师型队伍为保障。实施以加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为基础的高职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较好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又要求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兼具良好的工程教育的工程素质。除此之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表现在:第一,不断提升教师道德素质修养,树立行为模范的职业形象。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品质。第二,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及实践技能课程,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专业实践,使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科技、工艺发展的动态,将贴近实际的技能及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第三,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及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从职业素养养成的特点和实施过程来看,专业课程渗透职业基本素养是实施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双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合作方式学习方向目标的制定者、学习课题的设计者、学习技能的培训者、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习环节的协调者、学习成果的评估者等,在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度干预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教学中的这种“双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琳,黄国华.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J].高教论坛,2008(2).

[2]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3]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8).

[4]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5]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0).

作者:盖克荣

高职生信息素养职业技术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

[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时期,高职院校面临职业素养教育环境的变化、专业实践暴露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等职业素养培养的挑战,对此,文章提出了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高职生职业理想;构筑职业环境,全面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社会互动发展等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蒋小明(1981-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教育工作又提出了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高技术理论水平及较高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要把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核心内容,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使之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一、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对于个人来说,能否顺利就业且在岗位上取得一定成就,跟个人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人们在开展某项工作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品质,是从事这个职业所具备的条件,主要表现为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等。就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素质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二是职业素养。基本素质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是社会人都应具备的个性特征,包括社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职业素养是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不断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素养,除了有共性,还有个性,共性是所有职业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解决矛盾的能力、合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等;个性素质主要是特殊工作岗位的某些特殊素质要求,如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审美意识等。

1.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在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专门技术。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岗位变迁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培养一批新型劳动者。这种新型劳动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新型劳动者应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要能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只有适应市场、企业需求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才能发展壮大。如若培养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1.职业素养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课内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来学习、锻炼。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生源除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有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直接升学的学生。普通高中生源与中职院校生源在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偏好上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普通高中生源较喜欢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中职院校生源则较喜欢课外实践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就会面临着不同的接受程度。学校举行课外专业实践活动,班级之间的参与热情存在一定的差别。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际的校外实践时,一些学生参与时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不明确自己参加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因为大家都参加而加入活动。这导致了他们在参加工作岗位后,工作、学习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会对职业素养提高产生影响。新时期,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基本素质,还要有专门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的大转变给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专业实践暴露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在传统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理论环节的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有很大程度的脱节,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很难落实到实处,影响了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同时也对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产生了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缺陷,如不能吃苦耐劳、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认识不到位、不能良好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就会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学生专业实践,进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活动,加大培养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力度,切实把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教育实效性。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高职生职业理想。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很多时候,院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局限在新生开学时和毕业生毕业之际,这样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内容。学生突然从原有的、单纯的校园生活加入到社会激烈的工作竞争中,从原来的在实验室不太要求实验质量到对企业产品质量负责的角色转变中,除了要承受心理方面的落差之外,还要承受工作压力。再加上面临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作为心智不是特别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甚至部分学生还会有恐惧心理。因此,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

首先,要对新生进行认真的入学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性格以及做事能力等,还要对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而后根据自己的性格进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职业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时很快适应角色。如长春工业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分阶段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讲座,讲座人员认真解答了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帮助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顺利完成大学生活。

其次,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处在人生中思想比较活跃的阶段,在新生入学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必然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但当他们适应了校园生活之后,会对其中的一些事物和问题产生茫然的思想。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这是对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高职院校需要给学生灌输就业意识,让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通过一系列座谈或者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走出学习中的迷茫和困惑,不断强化职业能力的宣传、教育。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课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宿舍中,很多学生都会在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来体验职场生活。同学们分别扮演公司“猎头”与应聘者,演绎自己设计的公司面试脚本,台词均用英文。据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介绍,短片将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口语考核的内容提交给英语老师。从2010年以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种新颖的考核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启用以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学校在2009年9月成立了专业的素质教育部,要求教师除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用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让学生们“爱上课、不逃课、找课上”。

最后,在学生即将毕业时,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就业指导。为避免高职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上文所提及的问题,需要学生在毕业之前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进行自我剖析,认识就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自我定位。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职业素养训练专业社团,近年来,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以“三个一”(一项大赛、一个社团、一项学生科研立项)为主的学生职业素养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广东省内同类兄弟院校的关注。

2.构筑职业环境,全面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第一,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要通过企业先进人物的表彰、典型事例的推荐等投入到学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优化高职学生对于企业和社会的认识,鼓励他们学习先进、奋发图强。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适应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如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要举行大学生职业素养拓展活动,建立了职业素养拓展中心,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建设有“高空断桥”“天梯”等10多个高空拓展项目,通过“万里长城永不倒”“团队合作”“时刻准备着”等活动,创立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并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二,加强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课堂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新时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要拓展课堂之外的教育空间和资源,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在新形势下,高职思政教育要不断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素材,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服务的转变,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除要包含基础的理论教育之外,还要有为人处世、社会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思政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运用实践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新时期教学活动的开展。

3.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社会互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去企业中进行专业的实习和锻炼。在新时期,不断利用高职教育开展专业实习的机会与企业开展的教学合作起来,充分围绕新时期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是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尝试,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高职院校中,培养人才的新型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办学,这个举措对高职院校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外,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使高职院校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地谋求与企业间的合作。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逐步完善的阶段,学校的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大影响。校企合作办学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带来一股新的文化气息。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选取个别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走产学结合道路,主要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拓展了课外教学空间资源,与诚信经营、有深厚企业文化的企业进行沟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树立的“质量至上”“信誉为本”等思想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企业在发展中注重质量和效益,培养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工作态度上认真负责等,给学生增加了社会认同感,增加了学生工作和生活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不断地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树立效率与公平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等。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认清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找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2]杨金石.基于职业成熟度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运行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1(16).

作者:蒋小明

高职生信息素养职业技术论文 篇3: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差距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以广东佛山市为例,从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对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差距产生的“文化性”原因,并就缩短二者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校企文化互动;职业素养;高职院校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但令人堪忧的是,一方面,学生感叹就业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更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叹息求才难,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显然,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有一定的差距。高职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能是否扎实,更在于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没有满足企业对招聘人才的要求,是造成以上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其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

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014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对佛山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佛山部分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学生整体职业素养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不能迅速融入企业的用人环境,高职学生到企业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职业意识差距——认知比较模糊,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工作的认识与态度,它是职业素养养成的认知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对职业素养含义的了解,只有8.50%的学生表示很清楚地了解,有67.50%的学生知道一点。在问到职业素养对自身成长是否重要时,只有59%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还有22.5%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不清楚。可见,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比较模糊。

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企业大多认为学生应该从专业和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的职业要有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查,只有33.5%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职业发展经常进行思考,有56.75%的学生只是偶尔思考过,还有9%的学生表示走一步看一步,0.75%的学生表示没思考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自我定位,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二)职业习惯差距——日常养成不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职业习惯是指人们在职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习惯有着良好的评估,但是在职业习惯的养成方面有所欠缺。当学生被问到如果进入一家企业能做到哪些方面时,有69.50%的学生表示可以清楚掌握公司的各种行为规范和流程,57.57%的学生表示能及时主动反馈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62%的学生表示会做定期的工作计划、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68%的学生表示能仔细听上级的工作布置并做到不懂就问。另外,在问到“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你是如何处事的”这个问题时,39.25%的学生选择“积极主动”,37.25%的学生选择“团结合作”,19.55%的学生选择“虚心低调”,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习惯有着良好的评估。而在问到“平时有没有常要求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问题时,42.25%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有,还有4.5%的学生表示没有,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不是很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习惯。因而,有的学生上岗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岗位不适应状况,出现频繁跳槽现象。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职业习惯方面最看重的是人才的吃苦耐劳精神。但在企业访谈时,有不少企业反映部分高职学生不习惯企业及岗位的要求,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上班迟到、工作消极,有些甚至实习期未满,就提前离开企业。企业的反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目前高职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缺少切身体会,不愿从基层干起,缺少实干和敬业精神,怕吃苦,依赖性过强。

(三)职业能力差距——基础不够扎实,沟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对个人胜任工作岗位水准的衡量,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企业要求人才要熟练掌握、要扎实。但调查发现,企业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掌握不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需要在社会中锻炼多年才能逐渐掌握和运用。这与在调查高职院校时得到的结果比较一致。当学生被问到对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时,只有8.75%的学生表示掌握得好,掌握的一般的学生达到了78.25%,还有13%的学生表示掌握的不好。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不够扎实。

在综合(知识)能力方面,企业强调人才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访谈中发现,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反映,新人职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常常不及时与同事沟通交流,等到领导过问时才汇报,耽误工作进展。可见,高职学生沟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四)职业道德差距——缺乏行为上的养成

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和很重要,只有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调查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强调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个人素养和思想品德,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但个人的品德将决定其今后的发展能走多远。可见,在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方面,高职学生和企业的认知基本一致。但当学生被问到平时学习中是否会刻意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时,43.2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刻意提高,应顺其自然,5.7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会刻意。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职业道德的认识上认为非常重要,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又不积极地加以提高。可见,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与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口头上的重视,行为上的忽视。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分析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造成了企业求才难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因此,需要对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途径来缩短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差距。人是环境的产物,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说明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即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大问题,如与企业环境即企业文化错位。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的错位

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大大加强,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只要有技术就行,有技术就能拿高薪。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目标出现错位,“市场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校园中流行蔓延,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实用性色彩浓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在理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把职业技能等同于职业素养的误解。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缺少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中缺少企业的某种氛围的熏陶,即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关注职业素养素质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缺少合理的规划,对自身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调查中,当问到企业对高职职业素养培养的建议时,67%以上的企业认为,学生在职业尊严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是相对缺乏的。也就是说,具备从事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人”未得到有效培养。现实告诉我们,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是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的。因而,直接面向企业就业的高职学生要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必须适应用人单位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必然要在其培养人才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加入企业文化的某些东西。

(二)高职院校实际上的教育行动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的错位必然导致学校实际上的教育行动向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1.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我国当前校企合作大多只是单纯让高职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学校和企业的硬件资源虽然实现了共享,但学生对企业的文化内涵、规章制度、运营战术,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等了解的较少,大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并未企业化,最终导致现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企业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外,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能力等素质同样重要。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学业内容上仅局限于某一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某一专业技能的训练,而缺乏从整个专业角度去引导学生成长的意识,极少涉及培养其他方面的职业素养。例如:在问到专业老师是否在专业实训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有47%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很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42%的学生认为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有11%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没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5.教学方式与企业要求不一致

高职院校应坚持职业的价值导向,聘请知名的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到相关企业以及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但在问到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时,49%的学生表示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各专业老师在课堂的教学,20.2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政治理论课程,15.2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自学,而通过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的学习只占10.50%。而当问到“在学校,影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主要负面因素是什么”时,认为是教学方式不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比例占27.50%。

4.人才评价与企业要求不吻合

在问及学生“你认为自已最应具备的人才素养”时,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排在第一位,而职业道德排在6个选项的最后一位。而用人单位聘用人才最先考虑的是职业道德排在第1位。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高职学生更倾向于“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够。这说明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缺少给学生灌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在让学生清楚“自己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后要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以“校企文化互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两者文化环境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将两者相互渗透、融合,通过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环境进行改造,形成一个高职教育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连接的育人文化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高职学生与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差距,培养出更好更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企业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与实践平台、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深入一线以获得直接的职业行业信息、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评价等,都不失为有效途径。总之,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职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企业和个人的能力合作,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也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与企业结合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l]汤华东,谈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2]尹景玉,齐福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高校研究,2005,(11).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一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M].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5]罗箭华,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1).

[6]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9).

[7]林丽萍,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性[J].学院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8]吴娴.校企文化互动与高职学生的素质提高[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

作者:何春霞 陈秀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写作方法的新闻评论论文下一篇:核心课程教学工业工程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