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论文

2022-04-30

小编精心整理了《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推动各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着力搞好宏观调控。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论文 篇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文/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引我们又快又好地发展生产、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时代所需,形势所迫,民意所盼,党心所向。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关于发展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谋发展、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的最高执政理念。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的三个基本点。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在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实现条件。“三个基本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发展的科学轨道。坚持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因此,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仅要把握“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各自的内涵,而且要把握“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弄清楚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

深刻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然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在思想上弄清楚为什么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意义重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又快又好地发展生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追求,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都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党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同时,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有了重大变化。在国际上,由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凸现,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国内,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紧迫;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在新的更高发展平台上,必须解决好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才能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我们党在指导发展的理论上有新的概括,以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怎样才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呢?实践表明,不发展,不可能做到“三个代表”;发展不科学,也不可能做到“三个代表”。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解决和处理不同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科学发展,才能真正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有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也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训。社会主义在实践和探索中前进,党的工作和理论能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要求,把握规律,富于创造的生动写照。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问题的进一步回答,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有力的保障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实现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统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造各方面的条件。当前,特别要做到“三个着力”。

着力推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多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思想观念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推进发展观念转变,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的发展观念真正转变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克服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偏差。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扩大数量上,而很少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克服发展认识上的这种片面性,全面科学地认识发展。再次要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的发展危机,另一方面是我们不少人缺乏危机感,缺乏对节约资源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足够认识,没有长远的战略考虑。转变发展观念,就是要增强危机感,增强对节约资源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自觉认识。

着力完善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统领”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当前,通过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就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为重点,努力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机制;二是形成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三是促进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四是形成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多方面协调发展;也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目标。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问题、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有的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关系社会和谐,关系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国运兴衰、百姓福祉,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符合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是党治国理政、富民兴邦的行动纲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就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执笔:李明灿 程伟礼 刘世军)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论文 篇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推动各项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搞好宏观调控。近两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成功扭转某些被动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从当前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看,宏观调控工作不能放松。关键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时机和力度,改进调控方式方法,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把深化改革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体制性根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力求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新突破。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合理利用外资,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各项工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度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特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论文 篇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热点概述]

1、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概念解析]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①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②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③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学科链接]

一、政治学科

(一)经济常识角度

1、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结构和加强薄弱环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节约能源和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3、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我们要围绕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因此我们要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5、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克服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倾向,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真正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6、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国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7、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目标和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它们与科学发展观是相统一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不开科学发展,协调、和谐发展才能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人为本”才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生产而生产”、片面追求GDP等都是生产目的不明确的表现。

8、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进小城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协调发展,注重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防止过度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同时,要处理好土地问题,防止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又没有新的就业机会而沦落为流民,造成社会的不安。因此,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是协调城乡发展的基本措施。

9、发挥财政和税收政策作用。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充分利用财税调控手段的作用,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10、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

11、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比重,调整投资结构,拓宽经济增长领域,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哲学常识角度

1、正确意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正确意识和科学理论的重大指导作用,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社会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坚持“六个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些都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具体表现。

4、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学地发展;要实行五个“统筹”等,这些都是用联系的观点看

问题的具体表现。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最突出表现。

6、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传统的发展观,只是指经济的发展,甚至只是经济的增长。这种发展观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7、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人们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

8、正确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这是一种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导向。

9、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一刀切。

(三)政治常识角度

1、正确行使国家的各项职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正确行使国家的各项职能。正确行使国家的政治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真正享有合法权益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正确行使国家的经济职能,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正确行使国家的文化职能,大力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正确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以人为本体现在全民层面是公平,体现在政治层面是民主,体现在制度层面是国家法治化。建立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以人为本的制度保证,因而也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3、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科学发展观是新中国五十多年发展经验教训之总结,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的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反映,也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

4、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时代的国际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水平的较量。要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不仅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发展速度也必须建立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我们只有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处理人类、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

二、历史学科

1、三次工业革命。环境、资源问题随工业革命而产生,最终也只有通过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才能得到解决。工业革命与科学发展紧密相连。

2、人口、土地与朝代兴衰。盛世往往与鼓励生育和垦荒的政策有关,相反,战乱则造成人口减少和土地荒芜,导致王朝衰落和灭亡。

3、辩证认识人口增加、土地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人口、土地这两个农业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增长,是出现繁荣局面的决定性条件。但盲目垦荒、人口过快增长也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如黄河流域由历史上的青山绿水,逐渐变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坡,就跟黄河上游人口过快增长与盲目垦荒有关。

三、地理学科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其科学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控制人口的规模,使之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承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三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扭转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趋势。四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均衡地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1、人口数量必须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我国人口的增长已经严重制约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我国资源相对贫乏,能源消耗较大。要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就必须把科技与能源开发、资源合理利用结合起来,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利用资源,同时构建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尤其是能源的安全战略。

3、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水、无害农业和“无烟工业”,充分应用科技成果,走以人为本、充满生机、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4、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有足够水平。而且经济增长要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改善社会服务体系(卫生、教育、福利、保险、防灾救灾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消除贫困等。因此,要解决就业、城乡二元结梅、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就必须优化产业布局,协调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

责任编辑:乔海燕

作者:刘 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站策划与网站建设论文下一篇:供电可靠性科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