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探讨

2022-09-10

一、话剧表演与声乐的契合点

话剧表演与声乐表演属于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 但是在艺术教学中, 两种艺术形式已经逐渐形成了融合。因此, 两种艺术必然存在一定的契合点, 具体来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首先, 话剧表演与声乐表演都是展现视觉与听觉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其中, 话剧表演是在剧场中上演, 而声乐表演则一般在音乐厅中。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记录、保留和传播话剧表演和声乐表演, 然而, 仍然有更多的观众愿意选择在剧场中零距离的观赏这两种表演艺术, 才能获取到更加原汁原味的观赏体验。

其次, 话剧表演与声乐表演对“声”的要求都较高, 主要表现在要求演员和歌者具有较好的声音条件, 能够对嗓音进行科学的运用以及对声音可塑性的训练等几个方面。

另外, 话剧表演中主要是台词的表现, 其基础也是要求对演员的声音进行训练, 好的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扎实的台词技巧和动情的语言来吸引观众。同一端台词, 由不同的演员读出来, 能够带个观众不同的体验, 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的语感存在差异, 这与声乐表演中需要的节奏感要求非常类似。在声乐表演中, 要求演唱者能够充分把握节奏, 并非随心所欲地对每个音进行调整。

无论话剧表演中的演员还是声乐表演中的歌者, 他们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他们都会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激烈, 通过生活积累创作情感, 丰富内心, 都会在剧作者以及歌曲创作者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和丰富, 最终向观众展现一个丰富立体的形象。

对于话剧表演和声乐表演而言, 其在各自的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两种艺术形式具有大量的契合点, 我们可以通过两者的契合点将两者的优势充分融合起来, 实现相互的补充, 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话剧表演和声乐表演的形式, 同时能将艺术家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出来, 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

二、声乐表演对话剧表演的借用

话剧表演与声乐表演的表现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话剧表演主要以“道白”方式表演, 而声乐则是以“歌唱”的形式进行演唱。很多声乐表演仅仅只是注重曲目的表面体现, 忽略了曲目所代表的人物情感, 通过在声乐表演中借用话剧表演, 能够进一步丰富声乐表演的内涵。比如声乐作品《梅花引》, 是一首具有古风古曲韵味的歌曲, 在一般的教学中, 更多的是对歌曲演唱技巧的把握, 侧重音准和咬字等方面的训练, 而且最初对该曲目的感性认识是歌颂梅花的傲骨之姿, 描绘梅花的孤独之感[2]。而在学习话剧表演之后, 在回过头来演唱《梅花引》时, 就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演员对作品的初次印象是非常重视的, 往往能够在演员内心根深蒂固, 而在学习话剧表演之后, 在重新认识歌曲, 细细品读歌词, 歌曲的第一段歌词“一枝梅花踏雪来, 悬崖上独自开。一枝梅花踏雪来, 悬崖上独自开。回眸一望, 遍地芳菲都消尽, 红颜寂寞, 空守天地一片白。谁是我知音, 谁解我情怀, 谁是我知音, 谁解我情怀。疏影横斜, 一树梅花一断魂, 一片冰心等君来。”通过反复的研究和思考, 感受到梅花踏雪而来, 表现出不畏严寒, 傲然开放的品质, 而在冰雪覆盖大地之后, 只有梅花仍然伫立在寒风中, 表现出梅花的孤独。通过深思高潮部分的“谁是我知音, 谁解我情怀”两句歌词, 其所体现的并非仅仅是表面上所体现的梅花的古都, 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拟人的方式, 将具有美化品质的人渴望遇到知音而久久无法实现的孤独之感体现出来, 从而也为曲目建立了一个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女主人公形象。

演唱者通过在内心建立一个这样的形象, 能够在演唱过程中, 让自己从心理上向这样一个“梅花”女的形象上靠近, 最终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将这一想象展现给观众。根据对人物的分析和丰富的想象, 找到人物的整体感觉, 从“我就是......”这一角度出发, 这样就构成了演唱者与角色之间的冲突, 在大部分情况下, 演唱者与歌曲角色之间从性格、时代等方面来看都存在极大的区别, 但是无论这种区别有多大, 演唱中都需要充分认识这一角色, 并使自己与其充分融合, 通过自己向观众展现“角色”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 并非要求演唱者完全脱离自身的来展现角色, 而是在角色动作中通过规定的情境来围绕自己, 使自己与角色相互融合。

声乐表演教学中, 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 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音准, 强化对音的长短、气息的强弱以及音色的判断, 然后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把握。最后, 在演唱过程中, 对歌声的力度、演唱的速度以及气息的控制进行训练。这些方面的能力仅仅是声乐表演的基础要求,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往往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来培养学生, 然而对于一门艺术的学习而言, 这仅仅只是刚刚开始。比如在表现人物形象的曲目中, 演唱者首先应该接触曲目需要表现的人物, 然后再体验情感, 但是情感又需要通过人物形象来展现, 这一过程中, 角色的体验非常关键, 角色体验越深入, 演唱者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真实。比如女生演唱曲目《拉骆驼的黑小伙》[3], 其中“黑小伙”的形象是乡亲们都夸赞的角色,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 需要让“黑小伙”的形象在眼前展现出来, 并打心眼里爱上黑小伙, 如果演唱者心中并未形成黑小伙勤劳朴实的形象, 就很难将对黑小伙赞扬、爱慕的感情表现出来。当然, 这就要求演唱者对自己内心进行很好的定位, 如果自己定位错误, 无论如何演唱, 也难以体现出歌曲的真实情感, 这样就难以打动任何一个听众。

三、话剧表演中融入声乐表演

在话剧表演中, 通过将声乐表演的优势融入进来, 能够帮助表演者更好地展现剧中角色。以话剧《红玫瑰白玫瑰》进行分析, 这部话剧是由张爱玲小说《红玫瑰白玫瑰》改变而成的作品[4], 作品中的三个角色佟振保、红玫瑰以及白玫瑰均为一角两饰, 代表每个任务都由内心和外在两种性格, 两种性格相互矛盾, 相互统一, 共同塑造一个完整的角色。其中, 白玫瑰这一角色的性格和生活充满着苍白与枯燥, 并且其在爱情和婚姻中, 她的春节与软弱都非常值得同情, 其性格的沉闷与话剧的整体背景格格不入。为何在故事中要如此安排这一人物角色, 通过对小说原著进行深入阅读可以发现, 小说是张爱玲1944年创作的,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剧中所描写的是20世纪3、40年代的上海, 以白玫瑰为代表的妇女, 都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之间, 其沉闷、羞涩等性格, 都是对传统中国妇女纯洁形象的象征。同时, 它体现出了封建社会的陈腐, 但又是中华五千年来所特有的文化传统, 她始终被束缚着, 她并非是笨, 而是缺乏勇气去姐考捆绑自己的铁索。

另外, 在话剧表演中, 肢体僵硬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问题, 声乐表演中的动作幅度以及肢体动作都需要以声音的稳定为基础, 因为声乐演唱以声音为主, 而在话剧表演中, 最主要的是解放演员的天性, 让演员认识到身体是表现人物角色的重要工具, 所有表演元素都需要围绕身体的动作来展开。针对这一点, 需要演员渐渐靠近角色, 将自己想象为剧中角色, 不能机械化的编排动作, 需要根据人物形象和剧情需求进行灵活的设计, 需要有目的的去“动作”。在这部话剧中, 有几个地方意图体现“间离效果”, 比如白玫瑰说:“我生了个女儿叫慧英, 慧英......”, 而剧中慧英这个任务是从虚空中换出来的, 由扮演白玫瑰的角色同时来饰演这一角色, 在表演过程中, 不会换服装造型, 仅仅只是通过动作、神态、声音来做出角色的转换, 直接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并且这种转换不能显得过于突兀, 需要与演员所表现的角色保持距离, 同时又要使观众与剧情产生间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 声音的可塑性非常重要, 而在话剧表演教学中通常不会注重声音可塑性的训练, 而声乐表演则非常重视声音的训练, 通过对声音可塑性的训练, 能够更好地塑造一个角色, 在这种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时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四、结语

声乐表演与话剧表演的相互结合, 能够有效地形成合理, 将声乐表演在“声”方面的优势与话剧表演在“演”方面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 形成“1+1>2”的艺术效果, 相互丰富各自的表达形式, 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相映生辉的艺术格局。声乐表演与话剧表演是艺术发展的重要选择, 他们会更胜于各自自身的艺术价值, 而对于两者的融合, 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更好地促进艺术的发展和融合。

摘要:话剧表演与声乐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其中, 话剧表演更加注重“演”, 而声乐则更加注重“声”, 但是都是展现给观众视觉和听觉的艺术, 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然而就当前的话剧表演教学和声乐教学来看, 往往也是只重视一个方面, 对学生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限制。论文对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些简单的参考。

关键词:话剧表演,声乐,契合点,融合

参考文献

[1] 修力舟.话剧排演对演员训练融合研究[J].汉字文化, 2017, (05) :95-96.

[2] 刘峰.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研究[J].戏剧之家, 2015, (04) :10.

[3] 王小春.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J].大众文艺, 2014, (23) :266.

[4] 张媛.论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 (02) :85-9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开发性教育下一篇: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