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提纲

2022-08-04

论文题目: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友爱精神提升研究

摘要:友爱精神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与其有着强烈的关联性,是友爱精神培育的重点对象。而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往往被认为已经具备了比较稳定的友爱精神信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友爱惯习。但事实上,大学生友爱问题频发,其人际关系并没有理想中的那般和谐,反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生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友爱精神的不理想样态与网络有着密切关系。网络社交、网络思潮、网络青年亚文化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都直接或间接对大学生的友爱精神造成影响,从而产生友爱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友爱精神整体上呈现出积极态势,但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如友爱认知片面的问题、友爱情感淡漠的问题、友爱能力不足的问题、友爱境界不高的问题。家庭、高校、社会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大学生的友爱精神样态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此,笔者借助儒家仁爱思想中的推爱机理为原因分析框架,以家庭、高校、社会为原因分析的三大方面,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友爱精神消解的原因。第一,家庭在友爱精神养成中的本位作用弱化,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时代家庭亲人关系的疏离;互联网时代家庭教育理念的重智轻情;互联网时代家长友爱能力的式微。第二,高校在友爱精神培育中的“渡化”效果不彰,主要体现在:高校友爱精神培育呈现边缘化样态;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友爱精神的复杂影响;互联网时代高校友爱精神培育机制的不完善。第三,网络社会场域对友爱精神的消解,主要体现在:网络不良思潮冲击友爱价值观的价值认同;网络青年亚文化圈层限制友爱情感的联结;网络社会交往的技术逻辑影响友爱关系的深化。为针对现有问题,提升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友爱精神,需要充分发挥家庭、高校、社会场域对友爱精神的积极作用力。第一,激发家庭策源力,具体路径为:营造身心共在的家庭互动仪式场景;充分发挥家庭情感教育的作用;提高家长对网络媒介的驾驭能力。第二,发挥高校渡化力,具体路径为:提高高校友爱精神培育的地位;重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建设;完善互联网时代高校友爱精神的培育机制。第三,提升社会涵养力,具体路径为:发挥仁爱思想对友爱精神的涵养作用;发掘青年亚文化圈层的友爱情感联结力量;提升互联网技术对友爱精神的涵养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友爱精神;提升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与公民教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重点、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友爱精神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仁爱、博爱与友爱

2.1.2 友爱精神

2.1.3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友爱精神

2.2 理论基础

2.2.1 儒家仁爱思想

2.2.2 马克思的友爱观及其相关理论

2.2.3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

2.2.4 情感教育理论

2.2.5 情感社会学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友爱精神现状的实证调研

3.1 实证研究方法

3.1.1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3.1.2 质性研究

3.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友爱精神现状分析

3.2.1 基本情况分析

3.2.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友爱精神的整体概况

3.2.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友爱精神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友爱精神问题的原因解析

4.1 家庭在友爱精神养成中的本位作用弱化

4.1.1 互联网时代家庭亲人关系的疏离

4.1.2 互联网时代家庭教育理念的重智轻情

4.1.3 互联网时代家长友爱能力的式微

4.2 高校在友爱精神培育中的“渡化”效果不彰

4.2.1 高校友爱精神培育呈现边缘化样态

4.2.2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友爱精神的复杂影响

4.2.3 互联网时代高校友爱精神培育机制的不完善

4.3 网络社会场域对友爱精神的消解

4.3.1 网络不良思潮冲击友爱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4.3.2 网络青年亚文化圈层限制友爱情感的联结

4.3.3 网络社会交往的技术逻辑影响友爱关系的深化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友爱精神提升的路径

5.1 激发家庭策源力

5.1.1 营造身心共在的家庭互动仪式场景

5.1.2 充分发挥家庭情感教育的作用

5.1.3 提高家长对网络媒介的驾驭能力

5.2 发挥高校渡化力

5.2.1 提高高校友爱精神培育的地位

5.2.2 重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建设

5.2.3 完善高校友爱精神的培育机制

5.3 提升社会涵养力

5.3.1 发挥仁爱思想对友爱精神的涵养作用

5.3.2 发掘网络青年亚文化圈层的友爱情感联结力量

5.3.3 提升互联网技术对友爱精神的涵养力量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以及访谈资料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林业造林技术论文提纲下一篇:网络数据之互联网技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