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总结范文

2022-06-06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态问题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生态问题总结范文

前郭灌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行动总结最终

前郭灌区生态环境问题

整改行动总结

按照《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迎接中央环保督察有关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松政办明电【2017】34号)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前郭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责任清单通知》精神要求,前郭灌区根据清单内容认真清查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整改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整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环保概况

前郭灌区各农牧场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畜牧养殖为主的国有农业生产企业。客观上存在农业生产生活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多年来,前郭灌区始终把环境问题作为灌区发展的头等大事,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新格局为目标,以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为根本,立足生态、科技、健康发展方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涵养水土、培育草地、丰富林木,增强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坚决不搞掠夺式开发、破坏性生产、过度化攫取,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底线,蓄积世代共享的生态红利,为国家粮食安全和

- 1户较多,且大多数在居民区内,自家房前屋后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大多畜禽粪便,就地处理,由于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目前只能通过吸污车对畜禽垃圾进行吸污处理。同时,为规模户创造养殖条件,将畜禽舍建到远离居民区地方。

3.严控大气污染。近年来利用上级资金购置了收集整理处理秸秆的相关机械设备管理较好,偶尔有“私烧乱放”现象存在,措施上主要以宣传为主,积极引导、法律教育,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全员监督,坚决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发生,同时积极探讨秸秆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其中利用稻草制作草编工艺品的莲花现代农庄项目正在申请中。

4.彻底清除固体垃圾:各农牧场利用自购环保机械器械,由专职环保工人,对场区内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清运,目前效果较好。难点是没有地方处理垃圾,希望上级部门早日完善分场收集,总场转运,县里统一处理的既定规划。

(二)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管理,农田退水、农药瓶等生产废物如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此前郭灌区先后制定了《前郭灌区绿色农业基地千亩核心区建设方案》、《前郭灌区水稻节水控肥实施方案》、《前郭灌区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方案》,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施行先进农业生产管理方式。

1.推行绿色水稻生产模式。组织灌区农业科技人员编制印发了前郭灌区绿色(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并印发

- 3领导、培训学习和现场会的方式引导职工群众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灌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加强灌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前郭灌区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加大生态环境整治的宣传。结合春冬科技培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各场讲解生态环境整治的目的和意义,截止目前,共培训15场次,培训农工2000多人,普及了绿色农业生产知识、环保知识、健康知识,力求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3.充分利用现场教学。8月份在绿色水稻基地进行2次水稻节水控肥现场教学活动。聘请了县农业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潘玉荣及红光、红旗两场试验田负责人为讲师,现场培训了100多名灌区农技人员。此次活动通过专家带动农技人员,农技人员辐射农工队伍的方式,把依据生长规律和特性去合理施肥、用水方法传授给大家,实现节本增效,降低污染的目的。

4.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作用。各场均聘任了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并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的人员坚决予以制止,严重

- 567 -

第二篇:专项整治生态环境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总结

黄南州生态环境局

关于上报整治生态环境领域漠视

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总结

省生态环境厅:

为切实解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不闻不问、敷衍整改问题,坚决纠正生态环境保护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行为,

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专项整治生态环境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方案》和州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整治方案》要求,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强化思想、认真组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领域问题这一核心目标,我局及时印发《黄南州生态环境领域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方案》(黄环督办〔2019〕4号),要求各县各部门全面排查,统一部署,规范整治,严肃查处,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污染问题。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严肃整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不闻不问、敷衍整改问题。

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全州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案件51件,其中举报不属实的17件,已经整改完成33件,正在整改1件。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我州共受理转办件17件(重点关注4件、重复举报件5件),其中举报不属实的5件,已经整改完成7件,正在整改5件(含重复举报1件)。各县对已办结的案件进行了回访,回访过程中未发现问题反弹的现象。正在整改问题进展如下:

1、康杨镇全镇生活污水直排黄河的问题(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举报案件)。

整改情况:康杨镇污水处理厂已全面完成土建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工作,预计12月底前完成验收并试运行。

2、关于尖扎县政府有关部门对群众举报打击报复,将北郊智格滩大桥封堵,并挖断麦什加村通往北郊智格滩的硬化公路,影响附近村庄学生上学和村民通行,请求给与解决的问题。

整改情况:该问题中只有智合滩大桥进行封堵的问题属实,封堵原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为彻底解决隐患已投入621万元,实施智合滩大桥应急抢修工程。目前正在开展桥墩加固及护坡治理工作,预计2020年1月中旬完工并恢复通行。

3、尖扎县政府机关部门乱作为,政府投资的康利节能环保砖厂大量生产粘土砖,厂址距尕布村饮水河不到10米,在没有采矿证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和尖扎县坎布拉镇尕布村康利砖厂,无采矿证,于2019年5月开始生产,污染周边环境的问题。(含重复举报案件1件)

整改情况:该问题属于重复举报案件,都是同一家企业,其中只有无采矿证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问题属实。经查,其经营范围为“多孔砖、空心砖、异型砖生产、销售”,与采矿无关,核查后无盗采现象。目前坎布拉镇康利节能环保建材厂已完成采矿证招拍挂工作,正在办理采矿证等相关手续,预计年底前完成整改。

4、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四合吉社区排污设施不完善,村民自建化粪池或将生活污水乱排乱放,污染地下水,请求给予解决。

整改情况:同仁县计划将未纳入污水主管的12户村民污水支管接入污水主管,目前实施过程中因村民之间存在矛盾,同仁县组织镇、社区干部正在进行调解工作,计划年底前完成整改。

5、夏卜楞铅锌矿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治理部分污染源后,剩余污染物约70万吨,私挖农田土用于覆盖污染源应付检查,约70万吨废渣不经处理就地覆盖,套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对当地生态水源造成污染。

整改情况:同仁县已编制完成投资500万的夏卜楞铅锌矿生态修复方案,目前处于审查阶段,待批复后实施。

(二)严肃整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不力的问题。

为进一步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效,防止问题反弹,根据《黄南州生态环境领域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方案》(黄环督办〔2019〕4号),各县对已办结的举报案件,按20%的比例筛选出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电话或实地回访工作,掌握群众对办理情况的满意程度;对阶段性办结的,对照计划进度扎实推进,确保按时完成整治。特别要对“举报不属实或部分属实”举报案件进行再核实,查明情况,坚决纠正对群众举报敷衍应对,甚至反映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各县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和群众信访举报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全面“回头看”,截止目前未发现反弹现象。

12369环保举报热线截止11月30日共接到举报1起,不属于生态环境领域,举报人反映发生交通事故,已提供给当事人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三)严厉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一刀切”行为是典型的环境保护乱作为,也是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必须坚决反对,严格禁止。进年来,我州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制定的《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要求,对于建筑施工、畜禽养殖业、砂石业等易出现环保“一刀切”的行业或领域,结合我州实际,认真研究,统筹推进,分类施策。截止目前全州未发生生态环境保护“一刀切”现象。

1、严禁环境准入“一刀切”。根据环境改善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判定依据,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合理优化开发布局,控制流域、区域开发强度。对符合发展规划和规划环评“三线一单”要求的项目,简化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等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强化指导服务,支持项目落地。对于不符合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在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区域的项目,坚持生态优先、严把审批关,守住法律底线、生态红线,坚决禁止和杜绝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违法行为。

2、严禁施工工程停工“一刀切”。对于依法依规取得施工许可的各类建筑、道路、市政等工程项目,不采取集中停工措施;在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和“两个全覆盖”要求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扶贫易地搬迁项目和民生工程正常施工。

3、严禁畜禽养殖业关停“一刀切”。全州畜禽养殖业共有153家,禁养区需要关停的共15家(尖扎县12家、同仁县3家),已全部关停,其中同仁县完成拆除工作,尖扎县已关停或转型。对于具有合法手续并符合环保要求的,不采取关停整治措施。

4、严禁砂石业停产“一刀切”。目前全州共有砂石企业44家,其中砂石矿26家,正常生产的17家,因政策停产或采矿证到期的9家;17家河道采砂企业因没有合法手续或不符合河道管理相关规定、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已坚决停产关闭,完成生态恢复。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不采取集中停产整治措施。

三、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整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现场核查、综合调度,也发现部分地区和部门思想认识仍有偏差,未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仍抱有侥幸心理、持观望态度,上热下冷、上急下缓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整改工作的严肃性和紧迫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

全州进一步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体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要求,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污染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统筹,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精细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分类施策、精准治理,实行清单式管理并向社会公开。对辖区内存在的“一刀切”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强化部门监管责任。

州直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分管领域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监督管理,坚决杜绝通过“发通知、打招呼”等临时性“一刀切”关停方式,坚决反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刀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反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坚决反对“一刀切”粗暴的管控措施,应付环保督察检查。对有关职能部门在贯彻落实防止“一刀切”方面工作部署不力、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法依规予以追责问责。

(三)严格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

要求企业进一步提升环境守法意识,督促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引导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和提标改造,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对弄虚作假、违法生产、偷排偷放、超标排放、无证排污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一以贯之地保持严查重处的高压态势,一经发现,一律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四)发挥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

本着依法依规、公开公正、联防联控的原则,依托政府门户网站、环保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其他相关媒体,进一步做好差别化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加强宣传引导,普及政策法规,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扩大公众参与,鼓励人民群众对身边存在的“一刀切”问题进行监督。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逐一核实,及时回应,合理合法的意见诉求要积极采纳,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黄南州生态环境局

2019年12月4日

第三篇:xx有限公司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自查自纠活动总结

xx有限公司

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自查自纠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强化环境保护责任,确保各级政府部门环境保护重要决策在我公司能够得到切实落实,xx有限公司召开了环境保护专题会议,要求所属各煤矿结合本矿实际,对环境保护设备、设施、人员配备进行梳理。根据《关于xx煤炭行业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自查自纠实施方案》(xx号文),要求各单位结合公司环保会议要求,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自查自纠活动,现将我公司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自查自纠活动总结汇报如下:

一、召开环保专题会议,各矿成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近年来,环境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环境治理也已成为公民最希望解决的民生问题,3月10日,我公司组织召开了环保专题会议,公司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单位负责人、各单位环保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要求各单位认真搜集学习近平年来国家、省、市、县下发的生态环境方面文件,结合《xx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试行)》(xx号)的有关要求,结合各级政府对各单位生态环境检查过程中查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公司各类检查发现的环保相关问题,对本单位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排查起底,认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并进行整改,制定整改方案。要求成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明确责任,成立环保分级责任系统:

1.组长:负责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对此项工作全面负责。 2.副组长:作为矿井第一联系人主抓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负责环保工作的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做好矿区环境保护的规划与管理及对外协调工作。

3.环保科长:负责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掌握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运行情况,负责管理环境保护设施运行与设备维护情况,包括锅炉脱硫除尘、井下排水、污水处理、煤场管理等工作,开展清洁文明生产,建立完善环保设施运行台帐,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

二、完善环保系统,确保设备设施完好,制定环保运行方案。

(一)公司及各煤矿统一高度,严格重视环保工作,要求环保与安全同等重要,各煤矿正在逐步完善环保系统。

(二)各煤矿都能按公司要求认真对矿区内的所有地点进行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做到不回避、不掩饰、立行立改、边查边改、坚决整改到位。设备设施维修保养到位,现个别矿井设施不完好的已列入公司整改计划。

(三)各煤矿认真必须尽快梳理出目前需要投入设施、人员,确保满足要求。自查自纠活动各矿共有问题13条,其中主要共性问题是操作人员操作技能不娴熟、记录填写不齐全、矿井主管科室业务不精等问题,根据问题清单各矿列明存在问题、整治方案、整改时间和责任人等内容。

(四)各煤矿认真开展了地面质量标准化工作,基本上消除了脏、乱、差等现象。并邀请专业人员对目前环保现状进行了评估,采取了合理性建议。

三、总结

我公司所属各煤矿自查自纠工作从2017年3月17日开始,各煤矿根据要求,都能认真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自查自纠活动,各矿按照矿井实际情况制定了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各煤矿对矿区内所有地点进行摸底排查,做到查出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进行统计汇总,制定相应措施、方案,及时向公司汇报,及时解决。

目前各煤矿已完成自查自纠活动,并按要求上报了环境问题整改清单,现公司要求各矿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集中督办。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我公司各矿将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发现问题限期及时整改,做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达到全面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为目的,为推动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贡献企业的力量。

xx开发有限公司 2017-4-14

第四篇:草原生态补偿问题

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60亿亩草原,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10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是国土面积的1/5,是我国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由于我国牧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据统计,目前我国90%以上的草原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草场退化面积达20亿亩,占荒漠化地区草场面积的59.6%,致使养羊的数量每年减少5000多万只。草原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草原承载力超支,这一观点主要源于美国的草原学家克莱门兹(Clements 1916)的植物演替模型理论。自1950年以来,我国草原人口增加了1倍多,草地牲畜增加了3倍多,草地面积却不断减少,20世纪90年代,每头草地牲畜占有的草地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60%~70%。而现在,全国草地平均超载量约40%,部分地区超载量大于100%。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得草原不堪重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都急剧恶化。相反,新中国成立后38年间支援牧业的总资金为87.4亿元,占牧业产值的1.6%,产出与投入之差十分巨大。因此,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是确保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必要保证。

1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 1.1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概念

草原的生态补偿不像森林、矿产资源或者流域那样有相对明确的生态资源的生产者与受益者,可以在消费者和受益者之间补偿。生态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李文华[1]将其归纳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对损坏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供应;通过制度变迁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一种经济制度。费世民等[2]则认为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有三种观点,即为了控制生态破坏、遏制资源衰竭而征收的费用以及类似生态效益补偿的资源补偿费。一般而言,所谓生态系补偿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对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和鼓励生态脆弱地区更多承担保护生态环境责任,而非过高经济发展责任。因此,所谓草原生态补偿,即指草原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草原资源过程中,对草原资源的所有权人或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和鼓励草原地区更多承担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责任,而不是过高发展经济责任。 1.2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性

草地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社会各界开始反思草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模式。当可持续发展成为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运行的思想被全世界认同后,在生态伦理学、自然权利论、资源承载力等理念的影响下,生态补偿的思想开始萌发。生态补偿作为一种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其目的是调动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的综合体[3]。国际上为了解决各国普遍存在且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育之间的矛盾,将科学问题与政策的可行性紧密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区域性综合生态评价,建立生态补偿的综合管理机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补偿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并付诸实践。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塞尼卡和陶希格提出了从环境与发展关系方面考虑补偿问题的补偿发展论,认为当生态环境成为“稀缺物品”时,在使用环境和资源时就必须付出越来越高的代价,作为对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补偿。此后,美、英等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有关立法活动,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进行法律规制。在环境保护政策上市场、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互补性作用,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4]。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补偿政策引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后,在区域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和流域生态补偿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与实践[5-6]。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在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政策缺位,特别是有关生态建设的经济政策严重短缺,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关系扭曲。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对草地生态系统开发利用与保育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近20年来国内外在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机制、政策和应用广度与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在各界逐步形成了共识,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2 现状

目前我国对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王欧[7]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通过对退牧还草项目的实证分析,探讨建立与完善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与措施。白宏兵[5]系统地论述草原生态环境价值补偿制度的概念,对建立草原生态环境价值补偿制度的意义和该项制度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陈佐忠[9]对草原生态补偿原则、对象以及资金来源进行了探讨。程秀丽[10]对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建立的背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分析,系统阐述了建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张志民等[11]通过对我国草原退化现状和草原与森林生态价值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建立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张志民等[12]从研究草地的价值贡献和我国草地严重的退化与沙化现状出发,分析了进行草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草原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原则和相应的政策建议。朱立博等[13]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阐述草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建立草原生态补偿的建议及补偿资金的估算标准。张培栋[14]对西部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草地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其他系统生态补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草地生态补偿的内涵、补偿原则、依据、标准和模式等方面的一些定性描述性研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3.1 草原生态补偿立法不足,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在草地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如我国出台了《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与草原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都没有制定规范的生态补偿制度,草原生态补偿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另外,有对生态补偿主体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定,也没有对各利益相关者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定,仅限于原则性的规定,致使各利益相关者在草地生态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不明确。由于立法滞后,致使对草原的利用和开发缺乏补偿依据;由于缺乏法律的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不能及时供给;由于政出多门,在草原管理上,没有一部权威、公正的法律来规范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管理的混乱和困难。

3.2 草原生态补偿方式过于单一,致使补偿资金匮乏

生态补偿方式是生态补偿制度的中心环节,体现着补偿者与被补偿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生态补偿由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两种方式构成。直接补偿是指生态利益享受者基于协议等直接对经济利益或其他权益受限者进行补偿,主要是以金钱给付的方式;进行间接补偿是指补偿者对被补偿者的补偿是通过各级政府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补偿者的补偿资金通过一定途径流入到各级政府财政,而各级政府再通过一定途径将此部分补偿转移给被补偿者。我国目前的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是间接补偿。例如:2010年10月,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起到2015年,在内蒙古、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畜牧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央财政每年拿出130多亿元进行草原生态补偿。但是,在此之前,国家对草原的投入远远不足,按照内蒙古全区草原生态建设的实际需求,每年至少需要50亿元右。但实际上每年投入的总额只有7亿~8亿元,缺口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而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则多采用直接和间接的补偿方式,如美国的补偿资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二是由生态受益区的政府和居民向做出环境贡献的地区的居民进行货币补偿。德国生态补偿的资金支出主要是横向转移支付,即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进行转移支付,以改变地区间利益格局,实现地区间的均衡。生态补偿方式过于单一既不利于补偿资金高效及时到位,同时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3.3 草原产权不明晰,影响了草原生态的建设和补偿措施的落实

从古至今,我国的草原都未曾建立过明确、有效的产权制度,也从未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过有效的约束。人们在草原放牧、垦荒毋需付费,从草原中得到收益归属个人,而给草原造成损失则由全社会共担。在这样的体制下,草原生态功能退化就在所难免了。由于草原产权都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且中央和地方各级资源管理部门对草原的管理分割交叉,致使经常出现国家对草原的所有权空置,集体对草原的处分权虚置,牧民对草原的使用权更是时常被剥夺。比如,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旗的大面积草原被开垦,就与当地牧民的草原使用权“虚置”有关。再比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清理非牧民占用牧区草场使用权流转的意见》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截止到2003年底,全盟仍有832处牧场被非牧民所占用,面积达52.2万平方公里,饲养牲畜756万羊单位。这些事例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牧场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如果草原产权明晰,让牧民成为草原的真正权利主体,他们就会自觉地参与草原生态建设。反之,一切靠政府管理草原,通过诸如立法、立规和设置禁牧区、轮牧区等方式对草原进行生态补偿,就会与牧民利益产生冲突,加之政府与牧民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督牧民的成本就会很高,草原生态补偿就不能落到实处,草原生态建设更是步履维艰。

3.4 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低,且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目前,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最大难点就是草原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我国草原生态服务的受益范围和受益人群,既带有地方性,也带有全国性,而受益地区和受益人群并未为此支付费用,使得“谁使用、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不能得到真正落实,补偿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资金不足,补偿标准低,生态补偿停留在“输血”状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4 建议

建立草地生态补偿机制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维护生态屏障安全、增加牧民收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经济手段。虽然生态补偿思想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我国草地分布广泛,在国家生态屏障安全和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针对不同区域草地生态补偿的机制和补偿标准的确定还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差,未来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现行的草地生态补偿相关政策不是以生态补偿为目标而设计的,带有比较强烈的部门色彩,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充分参与,资金使用没有真正体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涵义,需开展针对草地生态系统特点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建立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牧民三位一体生态补偿的机制,提出高寒草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偿方案。

开展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生态地位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设计草地生态补偿及其草地保护与恢复总体框架,分析草地生态补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损益程度。

总之,我国草地退化形势日趋严重,草地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从草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出发,研究适宜于我国牧区经济发展和草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由社会多方参与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使草地生态服务的受益者支付消费成本,让广大的牧民真正获得生态补偿的经济实惠,摆脱目前的贫困状态,使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除草地是“公共产品可以免费使用”的认识误区,在全社会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通过草地生态补偿,扭转草地退化的趋势,从根本上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华.林业建设与生态补偿[EB/OL].人民网,2004-11-01. [2]费世民,彭镇华,周金星,等.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J].林业科学,2004,40(4):171-179. [3]梁丽娟,葛颜祥.关于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4]黄涛,李维薇,张英俊.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之辩[J].草业科学,2010,27(9):1-4.

[5]黄富祥,康慕谊,张新时.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探讨[J].生态学报,2002,22(4):471-478.

[6]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生态经济,2005(1):47-51. [7]王欧.建立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草业科学,2006,23(6):73-77. [8]白宏兵,马福婷,唐萍萍.草原生态环境价值补偿制度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06,22(4):55-58. [9]陈佐忠,汪诗平.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草地学报,2006,(3):1-3. [10]程秀丽.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建立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J].体制改革,2008,(3):95-96. [11]张志民,延军平,张小民.建立我国草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J].人文地理,2007,22(4):110-112. [12]张志民,延军平,张小民.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原则及配套政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8):142-146. [13]朱立博,王世新,陈旭呈,等.浅谈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J].草原与草坪,2008,(3):74-77. [14]张培栋.西部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中国林业,2007,(5):57.

第五篇:谈谈优化政治生态问题

一、什么是政治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指的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问题,是基层执政、廉政、勤政、善政问题。

二、为什么要优化政治生态 优化政治生态的根本目的,是营造风清气正、吏治清明、公平正义、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当前,党内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对现代化建设危害最大,对党群关系危害最大,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危害最大,对政治生态的优化危害最大,也最容易丧失民心。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优化政治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应该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优化政治生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三、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对策

一是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干部作风建设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基础工程。实际上,当前人们诟病最多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优化政治生态的成效,既可以体现在思想作风上,也可以体现在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工夫;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刹住群众反映强烈、危害大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不论什么人,不论哪一级组织,违反和破坏民主集中制都应受到严肃批评和处理;加强和改进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1 二是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政治生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意识形态传承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对形成政治生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对于政治制度的刚性约束而言,政治文化的软性作用反而更具优化空间。从历史传统和地缘要素来看,各地政治生态的差异性也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差异性方面,开放与保守、现代与传统,无为与有为,这些政治生态底色取决于各地官员的认知、情感、信念与价值观等诸多心理活动,构成了政治生态的区域特质。由于政治文化是可以塑造的,政治文化的变迁诚然会给党在基层执政带来影响,但执政党也可以努力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一种现代的政治文化。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政治文化对党在基层执政合法性的支撑作用,主要的途径还是要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当前,迫切需要风清气正、昂扬奋进的文化环境,为优化政治生态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三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制约中国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一是我们面临着的自然生态失衡,即资源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二是社会政治生态失衡,表现为党群矛盾突出,因民主权益受损诱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多。改善政治生态失衡,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当前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民生的改善必须有民主作为政治保证。否则,一些重要举措和项目就可能成为官场和商场个别人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的目标。

2、党员和人民大众的主要民主权利要充分保证。认真观察和分析当前出现的腐败现象,可以看到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的主要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管理、监督、知情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

3、把“两维”统一起来。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表面看是百姓在维权,政府在维稳。笔者认为,这“两维”应该

2 也可以统一起来。政府要引导民众维护大局的稳定,用民主的办法、以法律为准绳来进行;而政府在维稳工作中,也只有维护民众的民主权利,纠正损害民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当前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解决“两维”统一问题的最好办法。

四是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腐败是政治生态恶化的首要问题,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从加强反腐倡廉入手,这是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保障性要素。没有廉政,就谈不上执政为民;不反腐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扎扎实实地提高执政能力,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扎扎实实地遏制腐败。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密切联系群众,不断优化政治生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除腐、自我净化的一种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败力度,苍蝇、老虎一起打,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比较满意。

五是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地方政治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是分不开的,完善体制机制是优化地方政治生态的中心环节。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党在基层执政的需要而言,党在基层执政的制度建设还有许多领域和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表现为政治生活的秩序化、民主化、制度化都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要走,政治体制改革还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政治生活中的制度通道容纳能力也滞后于社会公众的期待和要求。正因为如此,必须促进党的基层执政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基层民生政治参与制度、基层决策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度体系。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看到希望了,但愿能够形成制度,坚持下去,人民会更加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党,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只要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政治生态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山行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山西美锦能源范文